让中华茶文化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传承茶文化,创新茶文化,讲好茶故事。

首先,茶叶带来健康。茶叶改变了人们的饮用习惯,它本身具有解腻消暑的功效。早在炎黄时期就有关于茶叶的传说,在殷商时它曾被当成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到了春秋年间,茶叶又成了“菜食”,因为其消暑解腻的功效,西汉之人把它当成了一种药品。因此,一本书中说,“茶”与“查”通用,检查身体有没有病?正如《茶经》所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公元8世纪后期,陆羽写就《茶经》,是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茶叶知识及实践的专著。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

其次,茶叶带来了和平。北宋没有养马之地,缺乏战马,只能购买辽国的军马。契丹人得到铜钱,就将其铸成武器,无异于给别人递刀子。而茶叶则是很好的替代品,茶马交易是以健康替代战争。

第三,茶叶提高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自唐以后的很多朝代以茶换取了大量白银。1840年鸦片战争最初的问题都是茶叶输入英国产生的贸易逆差而引起的,为了扭转这种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不仅茶叶外流,还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出,为了银子,中国有了禁烟运动。

如今,中国正在走向共同富裕,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2021年湖北茶园总面积达到553.6万亩,干毛茶产量达到40.44万吨,综合产值达到715亿元;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出口额分别居全国第4位、第2位、第5位和第5位。第十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发布的2021年度茶叶系列榜单中,湖北省16个县(市、区)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12月17日,茶农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九畹丝绵茶基地进行茶园管护。王辉富摄

湖北省已在重点打造恩施玉露、宜昌毛尖、武当山茶、大别山云雾、襄阳高香茶、宜红、湖北青砖茶七大省级重点区域公用品牌,全省还建设了15个生态茶园示范样板,带动全省40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与此同时,茶园还是碳排放的新阵地。今年5月5日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落地福建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与白交祠村村民领到了农业碳票,并完成了3357吨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的签约。“农业碳汇”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业种植、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两地共计拥有生态农业茶园7755亩,茶园两年期碳汇为3357吨。经平台“搭桥”,厦门一食品企业购买了该笔碳汇,以此抵消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部分碳排放。该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由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可提供农业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为村民增加了碳汇增收新途径。原来只有林业碳汇,期待农业碳汇在全国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2022年11月29日,是中国茶史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武汉来说,还有一个对外贸易上的里程碑。

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后,汉口砖茶通过俄国军舰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2022年9月30日,装载有汽车零部件、建材、茶叶、电子产品、服装、医药材料等的260个标箱的“华航汉亚1”轮从阳逻港出发,10月10日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这是武汉开通的第三条国际水运航线,也是长江中上游地区乃至中部地区首次开通直达俄罗斯的水运航线。

10月24日,装有木材、纸浆、大豆、食用油等,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出发、长途航行1600海里的“华航汉亚1”轮,终于抵达阳逻港,这标志着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至武汉阳逻港首航成功。(叶青)

在创新中传承的南路边茶

甘玉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2四川省非遗年度人物30位提名人之一。他带领团队先后取得国家级“非遗技艺、非遗基地、非遗传承人”三项殊荣。

在四川省雅安市某茶叶公司的生产车间,甘玉祥(左)指导工人检查茶的品质。沈伯韩摄

南路边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川是茶树主要的原产地。古蜀文明灿烂辉煌,茶饮文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姜桂茶荈出巴蜀”“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茹,蜀人名之苦菜。”“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等文献,记载了古蜀先民对茶事发展的巨大贡献。

雅安地处古蜀西部,“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山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雅安民众对茶叶从感知到认知到利用的记载很多,茶饮之风盛行。20世纪80年代,我们所见到的四川茶馆之多,居全国之最。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将茶带到了西藏,开创了西藏民族的饮茶史,从此,茶与藏区结下了不解之缘,藏区老乡叫“藏茶”。

藏茶不同历史时期名称不同,五代称火番饼、元代称西番茶、明代称乌茶、清代称南路边茶。

有了藏茶,才有了酥油茶。西藏民族知道了雅安,也就有了茶马贸易,走出了茶马古道。

南路边茶与西藏民族的渊源

西藏有三件宝,酥油茶、哈达、青稞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酥油茶。酥油茶是西藏民族的代名词,知道西藏的人都知道酥油茶,但是,却有许多人不知道酥油茶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讲,酥油茶就是由酥油与藏茶结合而成,即藏茶+酥油=酥油茶。

酥油无法食用,人们便想到将藏茶与酥油混合饮用,然而酥油很顽固,加入藏茶后仍不能有效溶解,人们又想到打酥油的方法,将藏茶和酥油放到桶里进行搅拌,称为“打酥油茶”,藏茶与酥油在强力的作用下,充分融合,水乳交融,成就一碗香喷喷的酥油茶。

我们通过酥油茶的来历,就可知道藏茶对油脂的溶解能力是非常强的,既然能够溶解顽固的酥油,我们一日三餐所摄入的油脂,藏茶也自然会轻而易举的让它化为“污”有。因此,藏茶是我们今天生活富足之后,最能帮助我们消化油腻食物的健康饮品。

南路边茶传统技艺的形成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生活富有的产物。当我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茶,而是粮食。因此,茶只能种在田边地角,一窝一窝的,我们称它为“茶窝子”。

对边疆少数民族而言,茶既是必需品,也是奢侈品。他们一方面缺少果蔬,一方面又以肉乳为食,一直以来,就是依靠茶来帮助消化、调节身体的营养平衡,所以对茶无比依赖。

从文成公主带茶入藏起,藏茶就一直保障供应给藏区,就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诸多习惯。

一是边销。当年的茶基本都是供应给边疆,是按指令、按计划、定向供应的,四川和云南供应西藏和青海,湖南供应新疆,湖北供应内蒙古。内地人基本喝不到,也不是生活必需品。

二是发酵。由于路途遥远,人背马驮,历经月余乃至数月,茶叶不可避免地被淋湿、被晒干,不断被淋湿和晒干的往复中形成了发酵,今天成了一种工艺。

三是紧压。将茶叶压成砖的形状,称为砖茶;压成饼的形状,称为饼茶;还有砣茶以及其他形状的茶,统称为紧压茶,均是为了浓缩体积,方便运输。

四是粗茶。一方面是茶叶很少,只有采长一点才能保障数量。再加上过去较贫穷,生活标准很低,不可能专门对茶要求精细,俗语也有“粗茶淡饭”,可见“粗”是茶的常态。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黑茶,上述四大特性,直到今天,依然延续着这种传统。

在边销方面,过去的朝廷把茶当成一种治理边疆的手段,历史上称为“以茶治边”;今天,党和国家时刻关心着少数民族的生活,采取的是“以茶保边”的保障措施。国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边销茶储备库,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障边区茶叶的足量供应。除了边销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销往全国乃至全球,现在种茶已经发展成大片的茶园,再不是当年的“茶窝子”,既可保障边销,同时又能供应全民。另一方面,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从过去的“素食型”转化到现在的“肉食型”,黑茶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又将在全国、全民乃至全球消费中发挥作用。

在发酵方面,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生产制作工艺,得以广泛运用,并不断发扬光大,黑茶制作技艺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点保护和传承。

在紧压方面,无论是砖茶还是饼茶或是异形紧压茶,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在市场上广泛流通。

在粗茶方面,今天的黑茶大部分仍然是粗茶。茶园主要是为嫩芽服务的,茶园每年秋冬季节都要修剪,修剪整齐的茶园,便于来年采摘,并且也保障来年的发芽率。修剪下来的茶枝,实际是采了芽尖的,便充当了黑茶的原料,用这种原料生产的黑茶品质是下降的,这些茶又以陈茶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如今,我们在藏茶制作领域里潜心钻研,完成了从康砖到金竹,再到甘弘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藏茶从粗到细再到精的转变,使藏茶更贴近生活。(甘玉祥)

以茶为媒,讲好新时代中国茶故事

周晓英,民革党员,四川省贸易学校茶学教师。高级茶艺技师,高级评茶教师,茶艺师高级考评员,2022年四川省女职工茶艺师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者,曾被评为2016年度四川茶艺术推广大使。

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民族,我们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饮茶历史,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更有着绝无仅有的茶道精神内涵。近代著名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曾经这样定义茶道:“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正是这些茶道精神涵养了我的风骨,塑造了我的三观和人格,让我以茶为机缘走入了民革组织大家庭,更帮我找到了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做一名秉承民革优良传统,心怀工匠精神的茶文化教育工作者。

以茶为媒雅正风骨,春风化雨培育人才。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初识茶的我还是一名沉默、内向的农村女孩。智慧的茶文化老师让我去熟读茶文化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专著《茶经》,带我去田间地头考察茶树的生长环境,在加工课上指导我克服高温炒制手工茶,在茶艺课手把手教我冲泡一杯杯佳茗。于是从陆羽《茶经》中“茶者,上者生烂石”的描述中,我立志像好茶生长于绝境一样不屈从于环境;从茶在高温炒锅中委顿身形却在茶杯中焕然新生,我学习茶敢牺牲、能奉献的品格;从反复寻找参数将每一杯茶泡的精湛出彩中,我像我的恩师一样,成长为一名以茶道精神为载体、因材施教的职业教育老师。

追求梦想铸就工匠,坚定信念守护理想。我深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为完成我的梦想,我需要充实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需要在专业技术上为我的学生树立榜样。一方面,我坚信茶文化可以浸润中职孩子的心灵,茶道精神可以涵养成长中少年的风骨与品格。我坚定地将工匠精神和以茶育人,与中职学生素质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茶的廉洁、中正、勤勉、自强,感染和浸润每一个像曾经的我一样内心敏感、缺失的孩子,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弘扬工匠精神,找到职业与未来;另一方面,专于职,勤于工,敬于业,精于技。在民革组织的关心、关爱下,我以工匠精神自勉,努力奋斗,拼搏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在厚德至诚、精技至善精神的感召下,我一步步进阶,最终考取评茶员、茶艺师的高级技师,进入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库,同时也成为国家技能大赛评委和裁判员,为学校和地方政府打造“天府工匠摇篮”添砖加瓦。

履职尽责砥砺前进,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列入世界非遗”的一周后,我凭借茶艺作品《蒙顶山上中国黄》对中国茶故事的讲述和演绎,获得了2022年四川省女职工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心心专一艺,事事在一工,念念系一职”,我知道梦想之路上还需继续潜心耕耘,我将秉承工匠精神,坚守教师岗位,坚持以茶育人。我期待着以萤火之光,点亮更多中职孩子的成长成才之梦,也实现职教兴国、技能兴国的中国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深信我能以工匠之心筑教育之魂,以茶为媒,以茶为舟,不断传承前辈精神财富;履职尽责,踔厉奋发,书写新时代民革人的责任与担当;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讲好新时代的中国茶故事。(周晓英)

感受传统技艺独特魅力助力非遗制茶技艺传承

民革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开展茶旅研学活动

专家建议

蒙山茶国家标准制定人、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茶叶专家杨天炯:

宣传茶文化要建立在了解茶的科学生产基础之上,茶从根本上是食品。如果不了解茶的生产而去宣传茶文化难免“空”和“玄”。对于食品,第一要求是安全。对没有食品安全保障的茶,什么外形、滋味都不值一提,应该远离。

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山上的药农就开始将野生茶树驯化栽种。为了弘扬中国茶文化,2014年末,民革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党员陈晖将学生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地点定为蒙顶山。

独特的茶山旅游资源,符合该校旅游和会展经济管理等专业的课程实践需要,当地蒙山茶绿茶和南路边茶黑茶(又称藏茶)非遗保护制茶技艺可以让学生们既能切身体会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又能助力非遗保护制茶技艺的宣传。通过茶旅研学的推广,学生可以体验采茶劳动、制作技艺、学习传统文化。

为了设计好茶旅研学内容,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学习蒙山茶和南路边茶,陈晖分别多次拜访请教了蒙山茶的国家标准制定人、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茶叶专家杨天炯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玉祥。根据两位专家的指导,以“科普健康、爱的陪伴、家国情怀、民族自信”为主题的“壹藏蒙顶采茶行”茶旅研学活动于2015年开始启动。

2019年10月,《壹藏研学特刊·儿童茶育》出版,至今被四川省旅游景区管理协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夹金山红军小学、雅安市蒙顶山景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北福利院、成都市五块石小学等单位作为研学课程教材使用,并多次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四川精神文明网”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教育在线”等报道。

2022年11月2日,四川省政府重点支持展会“第11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茶旅研学创新论坛暨课程创意大赛”启动。民革党员陈晖、杜锦、郭创乐邀请已经取得“非遗技艺、非遗基地、非遗传承人”三项国家级非遗殊荣的甘玉祥,在大赛中共同见证“壹藏蒙顶采茶行”走过的7年。

2022年11月29日,蒙山茶和南路边茶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革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开展的“壹藏蒙顶采茶行”茶旅研学活动更将奋进前行。

THE END
1.中国茶的古老传承与现代魅力中国茶文化的演变历程在遥远的古代,人们通过采集野生植物来提炼出一种名为“茗”的饮品,这是中国茶文化的起点。这个饮品不仅仅是一种解渴之物,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茶究竟有多悠久? 从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中国茶业已经有超过千年的历史了。据记载,最早的人们发现并开始使用的是野生的茗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https://www.aceye.cn/bao-jian-cha/864362.html
2.以茶会友深度挖掘好山好水里的茶文化与茶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意大利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国家委员会共同举办的“茶非遗”两周年宣传活动中,这首歌也同步唱响。这首极具中国韵味、充满西湖龙井茶元素的歌曲,将中华茶文化带到了几千公里之外的意大利威尼斯,把茶文化传播到全球,让更多人了解西湖龙井茶。https://www.ctma.com.cn/hangyeyaowen/79598.html
3.中华茶文化:一壶清茶,千载传承这样的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更让人联想到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青山绿水各一边,不仅是对茶席布局的赞美与歌颂;更是对茶文化精神的深刻领悟与传承。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涵盖了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冲泡以及品饮等多个环节;同时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844571446935453&wfr=spider&for=pc
4.中华传统茶文化网助力品牌建设 2024中国茶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举行 贵州凤冈:“生态茶”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浮梁全面推行“茶季不扰”制度 安吉白茶 飘香央视! 王庆会长接受央视新闻采访,介绍春茶形势 《中华茶文化通史》编撰工作第一次线下会议顺利召开 上春山·采春茶 | 第六届九江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庐山云雾茶开采节来啦! http://www.cnttcn.cn/Default.aspx
5.《中华茶文化(高等学校专业教材)》(张凌云)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华茶文化(高等学校专业教材)》,作者:张凌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最新《中华茶文化(高等学校专业教材)》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华茶文化(高等学校专业教材)》,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50463.html
6.中国茶文化(精选6篇)茶作为一种饮料始于秦汉,自此开始茶便慢慢走进中华民族每个家庭的生活中。在这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的茶文化中,陆羽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而陆羽的《茶经》又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茶叶及其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是故,《唐才子传》即称陆羽《茶经》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1。而其他学者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yx3r6d5.html
7.中国茶文化(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的茶文化 视频解读 6.84万观看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511429
8.民族团结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EyMDkwNA==&mid=2651228502&idx=5&sn=e02f231f72e159deb3ab9a3ca6728ee0&chksm=f271569d96b6c2d30495f37f4abab0f1d7f75822e3635f084f8a8d16c3201400734e2815cec3&scene=27
9.中国茶文化完整版.ppt全文免费中国茶文化完整版.ppt,*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留下绚丽光辉的一页。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的方法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621/8027126056002031.shtm
10.弘扬中华茶文化争做知礼小茶人湖北日报讯(通讯员童梦婷)11月29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区育苗幼儿园带领幼儿走进了武昌古城内的昙华林晨曦文化艺术馆,开展“茶文化进校园——非遗宋代茶点 走进育苗幼儿园”的精彩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承载着悠久的中华历史,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园孩子们感受中华茶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014075/0/0
11.中国的茶文化:现代生活中的茶文化现代茶文化随着人们对茶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各类茶艺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从基础的泡茶技艺、茶类知识,到深度的文化解读和品鉴技巧,现代茶艺课程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群提供了系统化的学习平台。在校园内,茶艺课也逐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青少年对中华茶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https://blog.csdn.net/qq_42751010/article/details/135939298
12.中国茶文化研究院官网中国茶文化研究院是中国民协下设专业委员会(民协发【2016】20号文件),主要工作:中国茶文化研究院致力于推动中国茶文化产业探寻出高效、精准、绿色的发展之路,提升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茶产品和茶文化走出去,让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焕发其绚http://chinateayjy.org/
13.从中马大学生认知看中华茶文化传播创新从中马大学生认知看中华茶文化传播创新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倡议鼓励加强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马来西亚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以及通往东南亚、中东、西亚和南亚的桥梁,与中国保持着“切水不断”的友谊与密切的文化交流。作为海外中华文化圈的一员,马来西亚华人更是对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4/t20240416_211118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