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茶在中国的使用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中国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兼收并蓄,多种思想融入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融合,从而形成了广博的中国的茶文化。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也使得中国的茶文化接受各种各样的饮茶形式和不同的茶道精神,核心的东西反而在这种氛围下变得淡了,这样也就不可能像日本茶道那样发展壮大。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东方茶文化灿烂的瑰宝,两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它们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表象差异
1.形式差别大:在饮茶的过程中日本人强调参禅,所以日本茶道讲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当然就不允许太过于随意,具有高度的仪式化,对环境、茶具,甚至饮茶人的礼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所以中国人饮茶讲究和谐、随和,不过分注重形式。
2.茶文化流派的差异。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茶文化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专业,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能发展成世界的茶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烹茶的具体程序不同。中国的茶的烹制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最好不要超过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而日本茶道相对而言要复杂的多,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
4.茶具不尽相同。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二)精神实质差异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饮茶之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人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作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虽然有着优秀的茶文化,但过分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现今已进人茶文化发展的衰微停滞阶段。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滕军,东方出版社1992;
[2]《浅析中日茶文化》:李春玲,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3]《中日茶文化渊源及异同比较》:董姻、谭雪婷,大庆社会科学2010.4总第159期第2期;
[4]《中国茶文化》:陈香白,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摘要:
茶道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柴烧工艺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上面两者都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茶道和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养生、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浅析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的影响,希望能从更多的方向和角度对茶道文化和柴烧工艺进行研究。
关键词:
茶道;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精神文化
1茶道文化的概述
2现代柴烧的发展
柴烧,是以木柴为燃料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有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之分,传统柴烧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以柴烧制的工艺,为了避免坯体烧制过程中直接接触火焰和柴灰,人们将坯体放置在匣钵内进行烧制。而现代柴烧则追求自然落灰的效果,坯体直接放置窑内,木材作为燃料,燃烧产生柴灰,高温下,落在坯体上的柴灰和泥土中的金属发生反应,形成天然的柴灰釉。现代柴烧器种类越来越多,主要涉及到茶具、花器、食器等生活用器。茶具主要包括茶碗、茶托、茶壶、壶承、茶盘、茶叶罐等等。
3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的影响
4结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主张正是柴窑烧制的诠释,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土和火的自然结合,便有了素雅脱俗的柴烧器。一件不起眼的柴烧杯就能体现老庄思想的人生哲理,这就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而我们的茶道可以体现一个人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属于一种东方文化,包括道家的“天人合一”。现代柴烧茶具与茶道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来说是点睛之笔,而茶道文化也是柴烧茶具的一种完善和升华。
[1]丁佳青.大巧若拙———现代柴烧陶艺的美学分析[J].上海工艺美术,2014(4):56~58.
[2]刘祥.论柴烧的过程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3]徐德龙.浅谈陶艺中偶然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J].才智,2009(10):184~186.
[4]南芳.器为茶之父———中国茶具的历史文化变迁[J].茶博览,2006(6):14~15.
[5]高进.浅谈中、日茶文化中陶瓷茶碗的差异及成因[J].中国陶瓷,2009(09):55~57.
茶道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唐代时便有“茶道”这个词。随着中国茶的对外传播,茶道也随之传到国外,与当地风土人情相融合,开出了朵朵奇葩。
韩国茶道
韩国茶道以“和静”为源头,“清虚”为传承,“中正”为精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处处体现着礼貌谦恭、友好和善的传统美德。
“和静”:和静思想由新罗时代的高僧元晓大师提出,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源头。韩国茶道深受新罗花郎道的影响。花郎道是新罗封建贵族阶层的青少年社会团体“花郎”的指导思想,也是当时新罗主要社会思潮之一。
和静精神注重与自然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的和合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极寂的思想,也就是寂之寂。它是指回到寂的根源——静。在这一点上,元晓大师和老子是一致的。老子也曾提过“各归其根,归根回静”的说法。
“清虚”:高丽时期,文学家李奎报对茶道精神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多次写诗描述赞美茶道精神。李奎报在饮茶之后领悟了真空妙有的真理,写到“农深连漏响丁东,三语烦君别异同。多劫头燃难自求,片时目击皆成空。厌闻韩子提双鸟,深喜庄生说二虫,活水香茶真味道,白云明月是家风。”诗句中提到的“三语”指的是如来所指的三种语,即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他完全沉浸在了清虚静寂的世界之中。通过这首诗,茶的韵味被提高到了道的层面,也就是清虚之境。在李奎报的另一首茶诗中,同样可以看到茶道精神中的清虚之心。
“中正”:18世纪末19世纪初,韩国“茶圣”草衣禅师确立了韩国茶道的精神体系。他的《东茶颂》和《荣神传》是韩国人公认的茶经。草衣禅师经过多年的探索,深深地体会了佛道两家的玄妙,在领悟元晓大师的思想之上提出了中正是茶道的精髓。中正即不偏不倚、众生平等、追思根源、回归自然等,表现在茶事活动中就是在茶桌旁人人平等,无身份地位的差别,茶杯可以从左往下传,且需要保证茶水均匀,这些都体现了中正的思想,以及在一杯茶前尊重每个人的韩国茶道内涵。
韩国茶道以茶礼为中心,追求和静、清虚、中正的传统美德,与中国古代的饮茶习俗有相似之处,却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禅宗文化、儒家和道家的伦理道德与韩国传统礼节有机地结合,发展成为现如今的韩国茶礼。
日本茶道
在日本茶道中,饮茶被视为是参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艺术活动。日本人将其茶道称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和、敬、清、寂”被当作是茶道的精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称之为“茶道四谛”。
“和”——和谐、和悦:“和”是支配整个茶事过程的精神,既表示“和谐”,又表示“和悦”。“和谐”对应的是茶道形式,“和悦”对应的是茶道内在的感情。“和”的精神构成了整个茶室的氛围,存在于茶事活动的每一项中。茶事进行的过程中,既有触觉、视觉上的和,也有嗅觉、听觉上的和。在行人的眼中,茶婉的手感要比外形更重要。外形再优美的茶碗,如果客人拿着感觉冰凉扎手,或感觉太重或太轻,都不能算是一只好茶碗。茶室里的香气味也要适宜,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
日本茶道刚刚形成之时,日本国内的严格等级制度还存在,但是在茶室里没有世俗的贫富贵贱之分,平民与贵族可以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禅宗主张淡泊无为,保持一颗清净本心,只有“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才可以领悟“我心即佛”的真谛,从而达到“佛我如一”的“和”境。
“敬”——心佛平等:禅宗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敬”的精神是在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的观点的基础上升华和提炼形成的。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一座”的意思是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就是所有参与者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世俗的贵贱之分。参与者应该互相尊重,共同创造和谐的茶事氛围。在茶室中,宾主相敬相爱,情感自然流露。最初,茶室中设置了专门为贵宾用的“贵宾口”,后来不论客人身份地位如何高贵,一律从“小门”出入。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之外,不可带入。进入茶室后就是一派平等和协的世界。这些改进及规定都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关于茶道曾这样说过,他认为:“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请教于上者、提携下者。”在禅宗看来,“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就是“自我主心”与“我执”,是禅宗极力排斥的意识化的自我以及执着的自我。
“清”——物我合一:清是日本茶道精神之一,通常指清洁,尤指对灵魂的洗涤。有时也用来指整齐。清是备受日本人民推崇的修养要素。在日本,有一种叫做露地的茶庭,为保持清洁,需要随时用水清扫。在贵宾到来之前,还需要将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一片一片、一个一个擦干净。茶室里更是需要一尘不染,就连烧水用的碳都需要提前一天把浮尘处理掉。茶人们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身心上的清净。
日本茶道经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乐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精神中的“清”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了佛理,很好地诠释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关键词:茶道文化;人文素养;大学生
1茶道文化概述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明确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的核心便是我们所说的茶道,从本质上讲就是茶事的具体实践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茶人自身认识与完善的过程。”[1]由此看出,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便是茶道,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和思想追求。因此,中国茶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
1.1茶道文化内涵
1.2茶道文化的内涵
茶道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思想的集合,因此有着非凡的思想性。在茶道文化中,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是“中正”、“平和”,体现出了儒家讲求的“谦谦君子”。佛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中国茶道传播到日本时所具备的“参禅悟道”的思想要求,这是中国茶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结合。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饮茶者在对环境的要求。品茗饮茶时,饮茶人多喜欢在山水之间,听松涛,看泉水,望远山,思人生。这不仅是茶叶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诱导,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中浓重的“返回自然”思想的显现。茶道文化除了具有典型的思想深度,还有深刻的美学追求。由于中国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渗透,中国的茶文化总是祈求五行调和、冲淡平和。所以中国茶道不仅注重对饮茶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格外重视对茶具茶水的选择。正因为中国茶道对茶具的讲究,中国的茶具在制造工艺上便十分细致,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日本茶道在美学上便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中国茶道文化相反,日本茶道在美学追求上显示出了失衡的美感。日本茶道的失衡美学旨在揭示日本社会的差异和不均等,所以日本的茶师便将这种思想投射到了日本茶道之中。
2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面对中国大学生日益下降的人文素养,将茶道文化引入其中便可相应的起到提升作用。但是由于人文素养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所以需要区别对待,将茶道文化不同的方面分层次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切实地将大学生人文素养纳到实处。
2.1培养大学生礼仪素养
随着思想的活跃和自由的泛滥,中国传统的礼仪习惯消失殆尽。同样,中国大学生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其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这不是因为大学生整体礼仪素养的下滑,而是当下的大趋势造成中国传统礼仪的缺失。中国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仪习惯,这都能够切实地影响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中国茶文化中有敬茶礼,便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做到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保证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而且在沏茶过程中会将茶具有图案的一侧朝向客人,旨在给客人美好的一面;同时在奉茶时会双手端茶以表示对客人最诚挚的欢迎。中国茶道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相对较多,但是体现出的无不是招人待物的规矩和礼节,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2.2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追其根源便是对“真”、“善”、“美”透彻的理解。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加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应该引领他们的审美思想,让他们知道抽烟喝酒不是美,网吧夜店不是美;忧郁叛逆不是美;唯有健康积极地生活才是美;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绘画书法等形式才是美。只有扭转了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建立合适的审美追求。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画艺术,便具有典型的美学内涵。中国的茶画是水墨丹青,是墨水与宣纸的互动和结合,并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茶画艺术表现的是茶文化中冲淡平和的审美追求,能够让大学生真正平心静气地欣赏,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3有助大学生道德素养
中国茶道文化中有崇尚节俭的传统,这一文化传统有利于中国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早在两晋时期,由于当时生活习惯糜烂,茶叶便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成为抵抗生活奢靡的工具。在当朝宰相的主导下,茶成为待人接客的最好选择,渐渐便改变了大鱼大肉的待客方式。因此,随着历史的推移,在晋朝形成的崇尚节俭的道德追求便保存下来,成为中国茶道的重要文化内涵。我国的大学生在了解茶道文化故事的同时,便能够受到文化的洗礼,道德素养也就随之提高进而实现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3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应用的策略
茶道文化能够培养我国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其成为懂礼貌、有礼仪的当代青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感知世界上的“真”、“善”、“美”;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有内涵的国之栋梁。当然,正是由于茶道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操作时需要合理安排,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3.1开设茶文化课程
3.2组织茶文化旅游
“人的本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绝不是闭门造车。应该“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3]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茶道文化的融合时,应该注重方式和方法,充分引起大学的好奇和兴趣。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文化旅游,便可以将其开辟成第二课堂。在茶道文化旅游中,既可以看到原生态的茶树,又能体会茶农的生活。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进而内化成自己的德行和操守。
3.3培养饮茶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曾亮,官兴丽.茶道文化对大学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分析[J].前沿,2013(16):125-126.
关键词:茶马古道;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普及研究
1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概况
1.1茶马古道
1.2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形成与特点
2茶马古道舞蹈教学普及
2.1茶马古道舞蹈教学普及
2.2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发展策略
3结束语
虽然茶马古道舞蹈文化作为一种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持续得到发展。因此,要实现茶马古道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舞蹈的表演者与创作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在保持原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元素基础上对现有舞蹈内容进行创新升级。对舞蹈中涉及的服饰、音乐等辅助原色进行升级换代,增强表演的新鲜感和时代性,有机的将现代舞的编舞方式融入传统舞蹈中,是古老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在舞蹈内容创作过程中加入全新元素在引起观众兴趣的同时也给编导带来更多灵感,编导在舞蹈故事创作、情节安排上的变化则使茶马古道舞蹈有了全新感受。
[2]幸岭,蒋素梅,王丽萍.论旅游开发中滇藏茶马古道的保护格局———以滇西北核心段为研究对象[J].经济问题探索,2014(7):178-184.
[3]王丽萍.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层次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136-141.
[4]和云峰.由点到面———云南茶马古道佛教音乐地域流布、选点考察与文化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6(2):15-30.
[5]向翔.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7-22.
[6]马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通俗歌曲,2015(7):178-184.
[7]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