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微波是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和无线电波之间的一种非电离电磁能。微波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应用于电视、广播、通讯技术中。1945年,美国人首先发现了微波的又一特性——热效应,并首次将微波作为一种非通讯的能源应用于工业、农业乃至科学研究中。微波工业应用就是指利用微波的能量作用于物体实现需要的目标。微波能应用的特点在于一是以“能量转换”为基础,即微波所产生的热量是被加热物体的分子通过偶极回转、分子极化后转化成的,并非热传导;二是具有很高的传热效率,相当于对流传热的5倍。
微波工业应用主要在替代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高及适用于微波(吸收微波能力比较强)的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是茶叶加工、橡胶脱硫、活性炭和竹炭高温烧制、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磁性材料、锂电池材料)的烧结和环保(生物质能、水处理、有机物处理(工业废水、废料除毒))等领域。
1.微波技术应用于茶叶杀青、干燥
2.微波技术应用于橡胶加工
(1)橡胶硫化
橡胶是一种偶极材料,适合于微波加热。当接收微波作用时,橡胶分子处于激烈、快速的震荡和回转之中,从而产生自感应,获得热量。电场的频率越高、胶料的极性大,则升温效果越明显,由于微波加热从内部开始,其过程迅速而稳定,从室温到200°c仅需数十秒。目前橡胶行业使用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和915mhz两种,其快速升温特别适合短流程硫化生产线,同样也可适合于厚壁制品的预热以及废胶的再生。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达到节能、缩短流程和确保质量等多方面的目的,在微波加热段得后面往往加装热空气或远红外补充加热装置。
橡胶工业所用的微波设备,功率都在12~24kw。1度电用于微波加热可使22kg的未硫化半成品从室温加热到硫化温度。曾经做过对比,用微波硫化350kg挤出胶条耗电50度,而盐浴硫化耗电量达180度。对于导电性差的橡胶材料而言,使用微波不仅节能、降耗、省时,还能减少设备占用的空间。
例如微波硫化用于橡胶挤出制品时,其流水线所占面积仅为蒸汽加热流水线的1/5~1/4。原因在于微波加热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全部为橡胶所吸收,而在蒸汽硫化中90%的热量消失于对流过程,被加热装置(硫化罐)或周围介质所吸收。
(2)橡胶脱硫
废旧橡胶再生是指废旧硫化橡胶经过粉碎、加热、机械处理等物理化学过程,使其从弹性状态变成具有塑性和粘性的、能够再硫化的橡胶。再生过程的实质是在热、氧、机械作用和再生剂的化学与物理作用等的综合作用下,使硫化胶s—s键和s—c键网络破坏降解。
微波脱硫是利用在变化频率极高的微波场中,一切极性基团都会随微波场变化而剧烈运动,会在极性基团和分子之间产生巨大能量。硫化橡胶分子间及大分子内都存在s—s键和s—c键,可将其看成是一种硫醚键的偶极矩,因而硫化橡胶都会在微波场中发生偶极极化,并且硫醚键的偶极矩较大,在微波场中该处获得的能量也较大。而且,一般硫化橡胶中都含有炭黑,而炭黑吸收微波的能力很强,因此,在微波能的作用下可使硫化橡胶的s—s键和s—c键断裂,破坏硫化胶的网状结构获得塑性而使之再生。
关键词: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对象
一、我国《食品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2.师资力量。目前,在许多高等院校,讲授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师都具有比较高的学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在少数。其学历背景,除食品科学专业外,比较多的教师具有化学第一学位背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教学平台上,已经形成了具有梯次的教学团队。可以认为,我国目前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师资力量丰厚,学历背景充实。
3.学时。西南大学的赵国华等人曾经于2007年对全国19所教授食品化学课程大学进行了核定学时的调查[1],结果见图1。根据他的调查,采用课堂教学学时数在50~5时的院校居多。实际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食品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长度主要分长版和短版两种。长版的学时数一般在50~60学时,短版的学时数一般在30~40学时。每个教学平台在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学时时,一般要考虑学生的培养计划、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
4.教材。目前,在国内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较为广泛地采用的食品化学教材包括:谢笔钧主编的《食品化学》(科学出版社)、夏延斌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璋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其中,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被采用的频率较高。尽管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提出过一些建议,有些人甚至做了尝试,我国大部分教材的主要知识理论体系仍然沿用了OwenR.Fennema所著《食品化学》的体系。虽然该知识理论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但不适我国国情之处也明显,如:①对各营养组分的描述较多,对各种食材整体化学性质的描述不够。②所举的例子多为西方各国的传统和流行食品,东方食品、食材的例子很少。因此,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食品化学教材对于我国的食品化学教学人员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的、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之一。
5.课程内容。食品化学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绪论、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酶、色素、风味化学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由于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风味化学、食品酶学等课程的开设,一些院校为避免内容重复,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略去了酶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有些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内容,以加强学生重点知识的掌握。此外,食材(如焙烤食品、乳品、蛋品等)化学和分散体系等章节也随各个教学平台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因此形成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
8.考核方法。在考核方法上,各个教学平台均采用了多种形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考核方法呈多样化,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课程论文、口试等。
二、《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根据上述的归纳和总结和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对《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2.教学方法的改进。①双语课程建设。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平台上,已经有人提出将食品化学这门食品科学的基础课建设成双语课程。这种设想如果能够实现,食品化学课程会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媒介课程。这样做会有许多正面收获,如:学生的能力训练水平与国际接轨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等。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设想,如有可能,应推广尝试。②推广分组学习法。根据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组学习法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食品化学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执行时,应注意需有教师参与分组名单制定。避免能力较强的学生集中于同组中,使每个组中好、中、差学生均匀分布,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三、结语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教育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平台上可以说已经是比较普及了。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门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如果全国从事食品化学教学的教师能够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持续努力,这门课程的发展会有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全国食品化学课程运行情况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6-38.
[2]邵秀芝,孙华,王存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5,(01):184-185.
[3]周丹.大学公选课《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5,(28):72.
[4]杨文建,俞凌.食品化学课程的新型“四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10):86-88.
[5]王发祥,刘永乐,俞健,李向红,王建辉.任务驱动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广东化工,2015,(04):122,129.
[6]肖军霞,黄国清,王凤舞,陈海华.《食品化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09):141-143.
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知识连贯性不够,思维方式科学性差,动手能力不足等缺憾。如何由知识转向技能培养,是社会对高等院校教育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既是孤立的又是关联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科有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专业知识,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自身发展进步。完成学科自身知识点的关联和横纵交叉的知识网络建立,只完成了教学中的一部分任务。另一部分任务是协助学生在思维上完成学科间的交叉网络化,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连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很好地完成学科交叉的作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中药化学作为一门专业课,与中药炮制、药物制剂分析等众多专业课有着深入的交叉和广泛的渗透,不仅为这些学科提供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是这些学科的基础。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着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将这种交叉和渗透充分引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去,在学习中很好把握学科间的关联性,有意识地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多年实践中,我们收到良好效果,籍此文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交流。
1渗透式教学
2强调式教学
中药炮制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是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由于其传统性和特色性成为我国独有的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地位。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中药炮制机理研究,即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效应变化的角度揭示中药的炮制作用。这个任务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研究,这项工作要求研究者具有扎实中药化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自由地驾驭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结合这一实际要求,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强调中药化学提取分离、结构研究在中药炮制学中的应用,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提请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时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在中药炮制学的学习中出现中药化学专业知识薄弱而影响学习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在中药炮制研究的经验和进展,引入具体实例讲解中药化学在中药炮制研究的用途,如色谱的选择,显色剂的选择,结构解析技术等在中药炮制学科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强调重点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好理解中药化学的重要用途,为其他专业的学习提供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3结合式教育
[关键词]技工学校食品化学教学改革
技工教育重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帮助学生掌握食品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以及食品在加工和贮藏中经受的化学变化、生物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1]。然而,不像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经典化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完善性,《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许多知识是从食品加工和储藏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对实践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不易把握重点、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兴趣。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用性改造相结合
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一是密切结合食品生产实际,将食品化学中偏难、偏深的理论知识进行删减。比如等温吸湿曲线、油脂劣变的反应原理、酶的催化作用机理、空间结构、代谢历程等内容较为抽象,且与日后的应用关系不大,因此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二是为避免化学理论知识枯燥无味的倾向,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信息适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拓展学生的视野。三是,将教学模块的内容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蛋白质与三聚氰胺事件;食品添加剂与台湾塑化剂事件;食品香精香料与火锅“一滴香”事件等等。通过热点事件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易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实验教学任务相结合
根据对食品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的调研情况分析,设计六项典型实验教学任务。(1)食品中水分含量测定;(2)食品中氨基态氮测定;(3)食品中蔗糖的测定;(4)食品中维生素C测定;(5)食品中淀粉酶值测定;(6)味觉实验。上述六项实验内容分别安排在“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酶”以及“食品滋味化学”六个章节理论课程讲解完毕后进行。这六项工作任务基本涵盖了饮料、乳品、酒类、糖果等行业的食品企业。学生在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对实验进行充分预习后,分组对教师分配的食品进行测定及分析。比如在对食品中水分含量测定实验中,教师准备了面包、青菜、水果、火腿肠等不同食品,让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工作项目完成检测任务。
通过以上措施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带入到实验课堂中,基本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即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结合技工教育的教学理念,摒弃知识本位,推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笔者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问题讨论法教学
通过对问题讨论法教学的数次尝试,笔者感觉到该方法问题的提出是关键所在,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推动理论知识与课堂讨论、生活常识与授课内容的”双结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二)工作页方式教学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完全照搬教材提供的检测方法,而是通过对不同食品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现行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对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现行国家标准GB5009.3-2010中规定有四种方法,经过调研后,大多数食品企业都采用第一法直接干燥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设计的实验方法,也采用直接干燥法。方法选定后,采用工作页的方式发给学生。
(三)预习法教学
《食品化学》实验课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思考题等六部分组成。除实验目的由教师提供外,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以及实验步骤这三项均属于学生实验预习阶段需完成的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对工作页中提供的实验方法充分熟悉,使他们事先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以及关键步骤做到心中有数。
三、教学过程改革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化学实验应该在实验室完成。笔者大胆地改变这种传统观念,采用教学过程与实验过程相结合,根据课程内容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许多课堂实验。增强课程内容趣味性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如在讲解不同碳水化合物的甜度时,为了让学生对糖的甜度有直观的认识,配制了等浓度的果糖溶液、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麦芽糖溶液等等;请学生主动参与品尝,并对各种糖的甜度进行排序;通过学生的验证,引出教材中的结论。又如,在讲解不同化合物的气味时,笔者根据多年品酒的实践经验,配制了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气味,如香蕉味、臭鸡蛋味、青菜味、白酒味、玫瑰花味等;在未知的前提下,请学生辨认这些气味;最后再讲解这些气味是由哪些化合物产生的。
通过教学过程与实验过程相结合的实践,学生对课堂实验的参与兴趣浓厚,同时也提高了对抽象、枯燥的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尝试性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三方面的改革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食品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更新教育理念,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体现《食品化学》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丁芳林.食品化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云志.浅谈对食品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改革探索.广州化工,2009,37(9):254-255.
关键词:生物检测技术重要性检测方法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当前,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很快就能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也日趋完善,由于该技术在检测方式上没有毒副作用,结果准确,在食品检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在部分条件下尚不能达到技术要求,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食品检验中的生物检测技术
2、生物检测技术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领域内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现代科技条件下,生物检测技术的规模不断加大,内容不断增多,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种生物检测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2.1酶检测法
利用适量的酶对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检测的方法就是酶检测法,该方面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尤其是对食品中的生物污染或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时的效果非常好,且操作简单,检测的成本低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酶需要一定的温度及催化条件,以此来提高检测的效率。在检测中,主要要用到动力学测定法、终点测定法、利用辅酶作用、多酶偶联测定法、抑制剂测定法、酶标免疫检测法、酶反应循环高灵敏度测定法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等。此外,在实际检测中,常会与免疫法结合使用,形成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验中比较常用,尤其是水果或蔬菜中存在杀菌剂噻菌灵的检测时,表现出的灵敏度非常高。
2.2免疫法
在生物检测方法中,免疫法的灵敏度是最高的,特异性也非常强。免疫法的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再现性,应用前景比较广阔。采用免疫法可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因为不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不大,因此对不同蛋白质进行区别的时候只能采用免疫法或者是标记探针法。实际检测汇总,免疫法主要包含放射免疫法、沉淀免疫法、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扩散法、凝集免疫法及免疫电泳法等几种方法。
2.3基因芯片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实现了将大量探针固定在支持物上,能够一次性的针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分析与检测,该技术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存在的操作复杂、操作序列数量少、自动化程度低、检测效率不高等缺陷而出现的,是一种新生的生物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对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植物中是否含有外来基因序列进行鉴定,判断该植物是否是生物技术作物。
2.4免疫传感器
根据生物内的抗原-抗体特异性合并,导致的化学变化而设计的生物传感器,即免疫传感器,其构成主要包含感受器、转换器、放大器。免疫传感器主要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酶免疫传感器、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光化学免疫传感器以及免疫芯片等,在食品检测中,免疫传感器的作用主要是针对生物性危害进行的检测。例如可以针对农药、致病菌、兽药、生物毒素等的检测。
3、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
3.1残留农药检测
3.2有害微生物检测
食品中含有的有害微生物如果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为好,对食品的品质也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对有害微生物的传播进行控制的主要方式是采取有效直接的食品检测方法。在此方面,生物检测技术的优势较为明显,检测的效果也比较突出。截至目前,对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检测主要采用生物传感器、酶联免疫法、PCR等检测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3.3食品成分及品质检测
生物感应器是最早应用与食品成分及品质检测的生物检测技术,而葡萄糖传感器由于最早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含糖量的检测中最早得到应用。除此以外,在对转基因食品检测中,该技术也比较常用。目前,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可能存在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避免食用。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也十分必要,主要采取的方法是酶活性检测、酶检测、蛋白质检测等。
结束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种类也不断丰富,对食品检测技术的要求越高越高,在操作简单性、检测灵敏度、准确性方面,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满足了这一要求。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对生物检测技术中的不足还要进一步改进,不断完善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
[1]闫铁炜.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2).
[2]朱昊浩.基于生物技术的快速食品检测研究动态[J].科技资讯,2011(9).
[3]魏利萍,郭蔚丽.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探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2).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1、生物传感器概述
1.1、生物传感器的含义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以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质(酶、蛋白质、微生物、dna及生物膜等)做敏感元件与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而组成的一种先进分析检测技术,由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组成,能够选择性地对样品中的待测物发出响应,通过生物识别系统和电化学或其他传感器把待测物质的浓度转为电信号,根据电信号大小定量测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生物传感器有很多中,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生物活性物质,生物传感器可以分为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和微生物传感器等;根据检测原理,生物传感器可分光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压电生物传感器等;按照生物敏感物质相互作用,可分为亲和型和代谢型两种;此外,还可根据所监测的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而命名为热传感器、光传感器、胰岛素传感器等。
1.2、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生物传感器与其他传感器的最大区别在于: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检测以生物活性物质作为敏感元件,具有特异识别分子的能力。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新的检测装置具备以下特点:
经济、简便:一般不需要进行样品预处理,测定时一般不需要另外添加其他试剂;
体积小便于携带,可实验连续在线检测和现场检测;
操作系统比较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分析,准确度高;
通常不需进行样品的预处理,可将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分离和检测统一为一体,使整个测定过程简便迅速,容易实现自动分析;
2、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2.1、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病虫害的增加,农药成为保证蔬菜等顺利生长的必备品。但是,农药的过度使用使食品、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成为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着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生物传感器利用农药对目标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制的胆碱酯酶传感器,以及利用农药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反应研制的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于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的传感器最常用的是酶传感器。单酶传感器只能测定数目有限的环境污染物,所以可通过一个生物传感器上偶联几种酶促反应来增加可测分析物的数目。
2.2、生物传感器在分析食品基本成分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大多数食品基本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有机酸、酚类、维生素、矿质元素、胆固醇等。采用亚硫酸盐光纤生物传感器可测定果蔬中亚硫酸盐的含量;利用氨基酸氧化酶传感器可测定各种氨基酸(包括谷氨酸、l广天冬氨酸、l精氨酸等十几种氨基酸);酶电极型生物传感器可用来分析白酒苹果汁果酱和蜂蜜中的葡萄糖等;通过双电极的差分方法由生物传感器自动分析原先测定不出来的项目,包括尿素谷氨酰胺淀粉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2.3、生物传感器在分析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现在,一些厂商为了追求食品的美味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就大量地添加食品添加剂。添加剂有些是危害身体的,所以对食品添加剂的分析很重要。
亚硫酸盐通常被用作食品工业的漂白剂和防腐剂,采用亚硫酸盐氧化酶为敏感材料制成的电流型二氧化硫酶电极可用于测定食品中的亚硫酸含量。此外,也有些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测定色素和乳化剂
2.4、生物传感器在测定食品鲜度中的应用
食品的新鲜度是衡量食品是否安全的因素之一,有的食品一旦失去了新鲜度,生物成分就会转化为对人们身体有害的物质,所以要加强食品新鲜度的测定。
生物传感器作为食品鲜度评价的工具使对食物新鲜度的评价由主观变化
观,由定性走向定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肉类鲜度的评定。食物腐败的过程都伴随着产生特定的化学物质,如微生物总数增加、生成胺类、核苷酸降解等,所以根据测定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类型的生物传感器。volpe等曾以黄嘌噙氧化酶为生物敏感材料,结合过氧化氢电极,通过测定鱼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磷酸肌苷、肌苷和次黄嘌呤的浓度。
3、未来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要,对检测食品安全的技术研究会得到不断的深入。生物传感器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现在已经经历三代,但现在的生物传感器还具有敏感膜上生物分子的固定量以及固定分子的活性很难控制,导致传感器使用的一致性、可靠性差,测量精密度低;生物分子的活性保持受许多因素影响,导致传感器使用寿命不长等缺点。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预测,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具有以下特点:
智能化与集成化。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自动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同时,芯片技术将进入传感器领域,实现检测系统的集成化一体化。
低成本、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寿命。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灵敏度稳定性和延长寿命这些特性的改善也会加速生物传感器场化商品化的进程。
4、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生物传感器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安全检测的各方面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当前的生物传感器还受到稳定性、重现性和使用寿命的限制,加之食品成分多且含量差异大等问题,使得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实现商品化的进程受到制约。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生物学、信息学、材料学和微电子学的飞速发展,微型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开发新一代低成本、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寿命的生物传感器将会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中来。
参考文献
[1]王辉,夏爱军.纳米金-生物酶膜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2(2):44-66.
关键词:食品、微量元素、检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当下,我国食品中添加各种添加剂、防腐剂等现象屡禁不止,致使食品中含有有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一旦人们长期食用将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针对此种情况,即便呼吁人们不要购买含有有害微量元素的食品,但是由于人们无法通过肉眼辨别食物是否含有有害的微量元素,还是无法科学的购买到安全食品。此时,对食品中微量元素进行检验显得尤为重要,其能够准确的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有害的微量元素。目前,提出的几种现代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更好,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微量元素检验方法被推出,为人们鉴别出安全食品。
1、食品中微量元素检验的重要性
在当下,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这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其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更加迅速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但是,相对的,有利就有弊。科学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弊端已经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食品中各种含有有害微量元素的防腐剂等就是其中一方面。一旦食品中含有有害微量元素,将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为了避免人们的健康受到危害,对食品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验,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含有有害的微量元素是十分必要的,此举可以尽量避免人们通过食物摄取有害的微量元素,给身体带来健康隐患。只有通过对食品中微量元素进行检验,才能够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汞、铅、砷等有害身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不同的微量元素对人的身体所造成的伤害不同,如一些元素使用后将会表现的非常明显,一些微量元素使用后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若有害的微量元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将会导致给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然而,无论任何性质的有害微量元素都回给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危害,应用食品微量元素检验方法控制食品质量,才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食品。
2、食品中微量元素的现代检验方法
2.1食品样品处理
采用现代检验方法对食品进行检验前,需要对所要检验的食品进行处理,再应用现代检验方法进行具体的检测,才能够发挥检验方法的作用。食品样品的处理主要是:
2.1.1干法灰化处理
进行干法灰化处理的目的是将食品中存在的杂物去除,避免其影响到检验结果。具体的处理内容为,将定量的食品样品放置在坩埚中,用微火对坩埚进行烧制,将实物样品中的水分或其他易挥发的物质清除,再将食品进行高温处理,并在其中加入盐酸溶液,用火煮沸,得到能够应用于检测的样品。
2.1.2湿法消化处理
湿法消化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样品处理方法,其处理的思路是通过有氧分解方式将样品分解成检验所需的样本。湿法消化处理主要是应用等氧化剂对食品进行分解,如若为了提高分解速度,也可以在其中加入催化剂,增加食品样品分解速度,促使食品成为现代检验方法所需的样品。
2.2食品微量元素的现代检验方法
在当前这个现代社会中,应用于食品微量元素检验的现代检测方法有多种,能够有效的、准确的检验出食品中是否存在对人们身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对于保证食品安全非常有用。
2.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此种微量元素检验方法是以原子对特征光吸收的特点为基础研究出来的一种微量元素相对测量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依照光源能够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普在蒸汽影响下,观察基态原子吸收情况。所用的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其中原子化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样品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自由态原子蒸气。原子化装置一般包括火焰原子化系统、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化系统和氢化物发生器三种类型。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处理的食品样品进行检测,能够非常准确的检测出其中元素的种类,进而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的微量元素。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样品进行具体的检测内容是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普仪器度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应用光源辐射样品中含有的元素,并对样品进行蒸发处理,促使样品中的基态原子在进行氢化处理后能够确定样品中含有的微量元素种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精确度高、准确性好、消除干扰、易实现自动化、选择性佳的特点,促使其成为食品微量元素检测的现代检测手段之一。
2.2.2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多种特点,如元素分析性较强、受干扰的可能性小、能够对多种元素同时进行分析等等。在元素检测中同样属于一种重要的检验手段,此种检验手段是从每种元素特定的原子荧光强度出发,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从而准确的检测出样品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及有害元素。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除了应用元素具有的特定原子银光强度的特征外,还需要应用到氢化物,通过应用氢化物对所检测的样品进行氢化处理或者应用磷酸-酒石酸对样品进行处理,进而消除共存离子的干扰,提高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检验结果,可应用于室温原子化下对保健食品中的痕量锗的测定。
2.2.3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进行微量元素检验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因为,电化学分析中所应用的极普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尤其是检测食品样品,能够测定出其中存在的色素、糖精以及微量元素等等。应用电子分析法进行食品检测的具体方法是将食品样品应用电势电解的方法进行控制,目前,在食品样品的元素分析中,溶出伏安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应用伏安分析法对其中的汞电极进行分析,并应用伏安技术对样品进行处理,是样品中的元素从电极上融入到溶液中,绘制出样品的伏安曲线。此时样品溶液中电解电流的成分增大,再结合充电电流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有效的分析能够样确定品中的微量元素。由此可见,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灵敏的微量元素分析法,将其应用到食品中微量元素检测当中是非常适合的。
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很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方法等,除了本文介绍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来测定食品中的微量元素是否都符合要求。为了人们购买安全食品的要求,应不断加强对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从而将微量元素的分析检测技术推进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1]邱秀玉.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法用于食品中砷和汞同时测定的研究[J].福建轻纺.2005(08).
[2]石杰,宋庆国,赵开楼,曹丰璞,郭玮.断续流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痕量铋、镉[J].食品科学.2005(07).
[3]王文海.原子吸收光谱法在食品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28(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