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上农药应用现状及其炮制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农药

本文拟就目前中药材上农药使用及残留问题进行分析,将不同加工过程及服用剂型差异对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水平的影响进行汇总,旨在深入了解农药在中药材中的残留现状及中药材从采收到药用过程中加工技术对农药残留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中药材上农药的合理使用、登记管理及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1、中药材上农药使用与残留现状

1.1中药材上已登记农药现状

1.2中药材上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2.1国外残留限量标准

《美国药典》(USP41-NF36)及《欧洲药典》(EP9.0)均对76种农药制定了残留限量标准,涉及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有机氮类以及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要求除另有规定的药材外,所有检测的药材都要满足这76种农药的残留限量要求。韩国在第10版《韩国药典》(KP10)中制定了生药及生药萃取物中共计180个品种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要求所有纳入检测范围内的生药都需遵循同一残留限量标准,其中六六六的限量为0.2mg/kg,滴滴涕限量为0.1mg/kg,狄氏剂、异狄氏剂、艾试剂的限量均为0.01mg/kg。日本在现行的17版《日本药局方》中规定,六六六和滴滴涕在20种药材上的残留限量均为0.2mg/kg。此外,日本在2006年对农产品实施了新食品卫生法“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ListSystem),包含“暂定标准”和“一律标准”。“暂定标准”中共涉及734种包括农药在内的农业化学品、264种农产品和食品以及51,392项暂定残留限量标准;“一律标准”则要求除68种豁免物质外,对尚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的农业化学品或其他农产品,其残留检出上限值统一设定为0.01mg/kg。由于我国大部分对日出口的中药材产品是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的名义入关,所以该制度亦适用于中药材产品。

1.2.2国内残留限量标准

注:a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和δ-六六六之和,以六六六表示;bp,p''-DDE、o,p''-DDT、p,p''-DDD、p,p''-DDT之和,以滴滴涕表示;c七氯、顺式环氧七氯、反式环氧七氯之和,以七氯表示;d顺式氯丹、反式氯丹、环氧氯丹之和,以氯丹表示;eα-硫丹、β-硫丹、硫丹硫酸酯之和,以硫丹表示;f限量为艾试剂和狄氏剂之和;g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六六六为α-六六六、β-六六六、ε-六六六和δ-六六六之和;h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对γ-六六六(林丹)的残留限量;i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对滴滴涕的限量要求为p,p''-DDE、o,p''-DDT、p,p''-DDT、o,p''-TDE、p,p''-TDE之和,以滴滴涕表示;j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对五氯硝基苯的限量要求为五氯硝基苯、五氯苯胺、甲基五氯苯硫醚之和,以五氯硝基苯表示;*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禁用农药,以定量限表示残留限量;-,表示未作限量要求。

1.3中药材上农药使用及残留问题

综合分析近年来中药材上农药残留检出的数据可发现,研究较多的中药材品种包括人参、西洋参、黄芪、甘草、金银花、菊花、薄荷、三七、枸杞、当归、党参、白芍、桂枝、陈皮和白芷等,检出较多的农药种类主要包括滴滴涕、六六六、五氯硝基苯等有机氯类农药及毒死蜱、多菌灵、啶虫脒、溴氰菊酯、甲氰菊酯、三唑酮、丙环唑、嘧菌酯和百菌清等。结合我国中药材上农药残留污染研究现状,分析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中药材上农药残留研究所涉及的农药种类和中药材品种均较少。农药检测对象主要包括中药材上常用的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及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由于有机氯类农药化学性质稳定、半衰期长、脂溶性强且不易降解,导致其在土壤中残留较严重。同时由于根茎类中药材长期暴露于土壤中,可通过根部吸收使得农药在植物体内累积,因此对有机氯类农药及根茎类中药材的研究相对较为集中。目前尚缺乏中药材上全面的农药残留数据,同时对中药材种植、加工、储藏、运输及服用全过程中可能接触的农药及农药残留变化也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

2、加工过程对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加工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商业价值,改善其食用特性,还对加工后所得终极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具有重要影响。中药材经炮制加工可提升其药品属性与应用功能,同时中药材产品中农药残留水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明确不同加工方式对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影响规律,对明确其人体暴露风险以及保障中药材产品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2.1中药材常见炮制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大多数中药材采收后必须进行炮制加工才能发挥药用价值,其加工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及患者安危,因此必须保证适时采集、合理干燥和科学加工。中药材采收后常见的炮制加工方法主要有:筛选、清洗、去皮、修整、蒸、煮、烫、切片、干燥、精制和分级包装等。通常针对药材不同的药用部位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如根茎类需清洗、除杂、切片或切段后晾晒至干;果实类可切开后晾晒或烘干,若以果肉或果皮入药,则需去核或去皮;全草类、叶类和花类需在通风环境中摊开阴干或低温烘干,不可暴晒,以避免有效成分损失;皮类采收后则需趁鲜切片并晒干。中药材完成采收初加工后,还需及时进行包装和贮藏。不同品种中药材的具体炮制加工方法可参照《中国药典》一部正文中炮制内容及四部0213炮制通则。

2.2中药材不同服用剂型对其中残留农药迁移的影响

目前关于中药材加工因子的研究以分析炮制加工过程为主,针对不同制剂药汤中农药残留溶出或迁移情况的研究较少。中药材传统服用剂型以煎剂为主,同时有研粉冲服、饮片浸水或泡酒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中药材,模拟其常规服药方式,同时结合中药处方配伍,对单一及多种药材共煎或共溶条件下农药的残留迁移规律进行研究,可进一步明确不同服药方式对人体摄入农药残留水平的影响,比如对中药材进行煎煮以模拟煎剂,对药食同源类中药材进行烹饪以模拟日常膳食摄入,通过浸水模拟饮片浸泡饮用,以浸酒模拟药酒制备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材新兴加工技术及中药制剂新剂型也不断出现。比如传统的施药、烟熏等中药材贮藏养护方法正逐渐被残留污染更少的新方法所替代,如低温保存法、红外线杀菌法以及实行真空包装或充入惰性气体保存等方法,均可有效防止药材被虫蛀、霉变和泛油,减少贮藏过程导致的农药残留污染。同时,与自然晾晒为主的传统干燥方法相比,现代干燥技术如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及热泵干燥等可有效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高质快速完成干燥的同时还可避免热敏性成分的流失。此外,随着制剂工业的发展,一些高效、速效、长效、服用便捷的新剂型已在中药制剂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固体分散体(soliddispersion,SD)、包合物、微囊、微球、缓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等。关于这些新兴加工技术及各种中成药新剂型对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影响同样值得研究,以便为市场选择提供参考。

3、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控制措施

3.1加强源头控制

3.2发展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各种农药残留降解方法是缓解和治理农药残留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中药材特有的加工属性,在对中药材进行后期处理时,可针对其采收、加工、运输和储藏各个环节,将加工处理技术与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相结合,如合理运用水处理、光照、辐射、超声波等物理降解技术,水解、过氧化氢降解、光催化降解等化学降解技术以及微生物降解、酶降解等生物降解技术,在保证中药材品质和药效的前提下开发利于农药残留降解的新技术,降低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水平。

3.3完善中药材上农药登记及残留限量标准体系

应促进中药材等小宗作物上的农药登记,完善中药材上农药登记管理制度,保证在防治中药材病虫草害的过程中有药可用。我国为加强特色和小宗作物的用药登记,专门开展了特色小宗作物标准的制定,采取科学减少试验量和缩短试验年限等优惠措施,实行扩大作物范围的群组化登记。同时政府通过加大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以破解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作物无药可用的难题,从而从根本上纠正中药材种植中农药乱用的现状。此外,应逐步完善中药材上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扩大中药材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涉及的农药种类及中药材品种范围,明确残留检出与残留超标的界限,保证有法可依,避免民众谈药色变。同时还应分区域、分品种逐步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建立严谨的残留限量标准体系,逐步提升我国中药材及中药产品质量安全。

3.4加强中药材上农药残留基础研究

积极开展中药材上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发挥联用技术和现代分析仪器的技术优势,扩大中药材品种和农药残留检测范围,避免因检测能力有限而得出片面结论。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到使用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数据库,按中药材品种确定需重点监测的农药名单。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中药材上农药研究及治理的长效机制。

3.5规范用药意识,加强技术推广

应规范施药者的用药意识,杜绝使用禁、限用农药;结合生物防治,逐渐减少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使用。落实对症选药,合理配药,精准施药,保证中药材上农药使用规范合理。同时提高施药技术,改进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促进中药材上农药使用减量增效。

THE END
1.“春茶贵如油”茶叶自动包装机生产企业需加快智能化机械化转型为了保障“明前茶”高质量供给,当下不少茶区的茶叶包装设备已经逐渐运转起来,赋能提产增效。面向当前人工制茶存在的人手不够等现实难题,与清洁化制茶、高效制茶的行业发展趋势,茶叶包装机械的创新研发、应用,与制茶工艺的升级铺开了茶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画卷。面临着茶叶现代化趋势的发展,茶叶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的需求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211565515301518&wfr=spider&for=pc
2.《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江西省第二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研究内容:围绕离子型稀土绿色开发与高端应用,调研我省稀土产业发展现状,梳理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问题,从稀土绿色提取、磁性材料、发光材料、晶体材料、合金材料以及稀土固废循环利用等方面提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提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技术攻关内容和技术指标等。 http://www.srwsxx.cn/m/view.php?aid=504
3.2022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目录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6.4 虚拟数字人技术与融媒体结合研究与应用示范 6.5 新基建背景下的非遗传播及传承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6.6 陕西文化旅游符号基因库数字化开发利用与应用示范 6.7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6.8 文物保存环境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http://www.kt180.com/html/sxs/9889.html
4.IIGF两会时评王珏任国征:关于杭州茶产业品牌建设及发展调研(二)发展现状及特色 杭州茶产业的发展特色可以概括为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 生态化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发新技术、推介新品种、发展新装备、促成新业态;加快了品种改良,推进了标准化生产,提升了茶叶机械化水平,推广了绿色防控技术,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茶叶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8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