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红”为什么能走红?

利川工夫红茶简称“利川红”。为保护其品牌,由利川市茶产业协会申报为国家地域品牌,其商标申报为地域商标保护。特别是2018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同印度总理莫迪一同品尝了“利川红”,使“利川红”上升为国事用茶后,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极大提升,随后成为了国内消费者的抢手货。为什么“利川红”能如此走红?本人作为在利川市、恩施州工作生活了40年的涉茶人,又是各级主流媒体的老通讯员,通过走访和调研,将“利川红”为什么能走红的人和事,以及悠久的种茶历史和特别的种植环境介绍给人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利川红”、喜欢“利川红”,让“利川红”红得更宽,红得更久!

利川种茶历史悠久

利川古为禀君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年)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把自己的一位宗亲封在巴地,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天子上贡,贡品中即有“丹漆茶蜜”。这说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人民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据《利川县志》记载:“利川种茶自西周开始,明朝初期为世人所知,清道光年间渐盛”,早在1200年前,茶圣陆羽的《茶经》即有记载“茶树乃南方之嘉本”,茶圣笔下的南方之嘉本说的就是今天利川市忠路镇境内的那些古稀茶树。早在唐朝,利川忠路的雾洞茶就为朝廷必备贡品之一。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品尝贡茶后,用诗“此茶生来出雾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茗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称赞雾洞茶。“雾洞茶”成为了利川的第一张茶名片。

“利川红”有优越的生长环境

根据上述要求,再看“利川红”所处的生长环境,首先,利川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重,雨量丰沛。年均气温12.8℃,年日照1289.9小时,年降雨1327.9毫米,为利川红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据监测环境大气质量优良,四项质量指标达国标一级,土壤有害元素五项指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尤其是利川又是全国多云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接近60%,这种多云的大森林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漫长光照射的条件,使茶叶光合作用充分,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高。

其次是境内地理海拔高低悬殊1726米,且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垂直分布的生态小气候,从低到高,形成了温热较湿、温暖湿润、温和湿润、温凉潮湿和冷凉过湿五种立体复合气候特征。而“利川红”的主产区均处于海拔600-1100米的温暖、温和湿润的气候地区,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温差为7.8℃),有利于植物和地表水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聚集,形成雾珠,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从而提高茶叶中的叶绿素、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为“利川红”内含物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条件。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含量高,使“利川红”汤色红艳明亮(呈玛瑙红),杯壁有金圈,水浸出物高于异地同类产品。其滋味甜醇清爽,芳香物质丰富,茶汤香气浓郁持久。

第三,发源于境内的清江、郁江、毛坝河、梅子河、磨刀溪等河流,顺着地质构造和山势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而“利川红”基地集中分布在郁江、毛坝河和梅子河沿岸。再加上境内降水充沛,雨热同季,雾多湿重(年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不仅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同时也为茶叶纤维素的形成造了困难,使生产利川红的鲜叶的保鲜、保嫩得到延长,鲜叶的含氮量和氨基酸得到了提高。

第四,境内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区,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1%,是利川高山红茶的集中产区,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的降雪期,正是茶叶生长最关键的时期,皑皑的白雪不仅使茶园变得更加洁净美丽,更是茶叶生长最好的“病虫害杀灭剂”和“天然有机肥料”。据《本草纲目》评价,“腾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厚积的白雪,不仅屏蔽污染源,杀天病虫毒。同时雪花结构松散,表面积较大,在高空凝聚和降落的过程中,能吸附更多的杂质。当积雪融化渗入土壤,氧化物就与土壤中的一些酸化合成各种盐类,如氨与硫酸化合成茶叶生长发育的优质肥料硫酸铵。雪水中所含的空气极少,理化性质同茶树细胞内的水接近,容易被茶树吸收,能刺激茶树细胞内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生长。再加上二高山日照少(二至五月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47.5),雾多湿度大,可促进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增多。所以高山茶叶持嫩性更好,芽心饱满肥硬,挺直雅美,嫩绿油润,清香持久,滋味甘鲜醇厚,口感鲜爽回甘,耐泡程度好。

生产“利川红”的品种特殊

利川地处鄂西南部,属云贵高原东延伸部分,位于武陵山区余脉与大巴山、巫山山脉的交汇部。区域因大巴山和巫山做屏障,受第四世纪冰川影响较弱,是众多珍稀植物的“避难所”。境内是五亿多年前寒武纪《化石宝库》清江生物群的所在地。加之处于西部高原与北部丘陵的过渡地带,正是南北区多生物交汇渗透中心,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为众多地方茶种的留存和繁衍提供了条件。据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倪德江教授对利川地方茶种实地考察后指出:利川是我国南方地方茶种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知的有四十多个品种。生产“利川红”的当家地方品种如冷后浑、忠路镇的地方小叶茶等,氨基酸、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高。为“利川红”新派红茶奠定了特定的品质基础。

“利川红”加工技术的创新

“利川红”加工技术的创新,据利川业内人士介绍,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科研人员的研发。从1980年首次发现冷后浑后,直到2001年8月,毛坝乡政府特委托时任毛坝乡分管茶叶生产的副乡长陈凤国以及毛坝乡特产站的胡家雄、周中建、张东生等人,收购当地的冷后浑,做点红茶来接待外地客人。经过上述几个人的努力,做出了第一批比较满意的冷后浑样茶。这批样茶得到了时任市人民政府市长李义和副市长郭益超的肯定,并安排专门的经费,加强毛坝茶叶地方品种的研发和繁育。后由时任利川市委书记的谭志平将“毛坝宜红”更名为“利川红”。

二是生产企业的再次创新。要把科研人员的成果转为生产力,把样茶转为大批量的商品,需要生产企业和技术工人的再次努力,再次创新。2008年,时任飞强茶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王启茂,为了增加茶农收入,提高种茶的积极性,加快毛坝镇茶产业的发展,着手研究高档名优红茶。在公司他组织了程清安、廖伟、向红卫、余孝凤、何元梅、孙贤俊等人参加的研发小组,在毛坝镇副乡长陈凤国、毛坝乡特产站站长胡家雄的指导下,先后请来了坦洋工夫红茶的师傅现场指导,又亲自走出去,向生产金骏眉的师傅请教,经过无数次的制作和创新,终于在2008年首次实现了利川工夫红茶的批量生产。

THE END
1.古代制茶技术的发展与制造茶的方法到了宋朝,制茶技术发展很快,而且由于贡茶制度的形成,团饼茶的制作力求精益求精,饰面花纹出现龙凤之类,龙团风饼由此逐步产生。宋熊蓄(公元1121-1125年)(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太平兴国初,特置龙风,遣使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风茶盖始于此。”北宋时丁渭和蔡君漠(即蔡襄)在督造创制龙风团饼茶的过程中是下了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112030469503080&wfr=spider&for=pc
2.制茶技术史及茶类出现的顺序.docx这是茶叶加工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后纯粹的手工制茶逐渐被现代化机械制茶取代。虽然我国元朝时在茶叶生产上的一大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并且由此逐步发展成我国制茶技术能部分代替手工的机械,但还是比较原始的,离如今的现代机械化茶叶生产相去甚远。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茶这种历史悠久的饮品也发生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4466112.html
3.2023年中草药产业链调研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二十五篇)中药材种子、种苗从外地引进,往往出现水土不符的现象;农户自己留种,在种植、收获方面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产量、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假种子、劣质种子目前常在市面上出现,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的正常发展。 价格波动大,种植面积不稳定:我市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历史较短。1995年左右,中药材种植才在民乐李寨林山村试种http://cooco.net.cn/zuowen/2134232.html
4.茶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探究——以信阳市为例3.1 壮大发展“茶+生产加工” 依托信阳当地以毛尖茶为主的种植产业,构建茶业创新创业体系,加大茶叶的科研力度和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推广,建设毛尖茶种植示范基地,加大名优品种的培育[3],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水平,完善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现代茶叶产业建设。 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119/11178331.shtml
5.茶叶加工技术(精选十篇)茶叶加工技术 篇3 【摘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以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中职基础阶段和高职阶段英语课程教学有效衔接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 高职 茶叶加工生产技术专业 英语课程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1ekiwx.html
6.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在商城县举办科技扶贫茶叶技术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强有力的技术研发优势,茶产业服务团坚持高度重视,保持服务力度,着眼商城茶产业现状,着力该县茶产业发展,选派专业知识扎实的专家前往培训。此次茶叶专项培训有该县茶产业重点企业、合作社、种茶大户、茶叶加工技术能手等100余人参加,服务团发放各类科普及技术资料300余份,茶礼100余份,发放茶叶https://www.xynu.edu.cn/cwxk/info/1078/1278.htm
7.霄坑野生茶(霄坑绿茶)八、历史发展 霄坑茶叶种植源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列入《贵池县志》记载的十三种地方特产之一。 20世纪90年代之前,池州霄坑的主要产业是伐木,收入根据工分来。在1994年之前,霄坑村从未想过要发展茶产业。 随着林木资源的逐渐枯竭,霄坑村的发展遇到了困境,树木越砍越少,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一直未受重视的茶叶开https://www.haochituan.com/anhui/180.html
8.品牌建设论文15篇根据茶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真实的实训场景中,学院不断完善实训体系,建立了“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第一学期进行体验式实训,通过“实训场景真实化”,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茶艺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训过程:茶园———茶树田间管理技术;制茶体验馆———茶叶工艺开发;茶叶车间———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茶艺表演馆———茶艺表演https://www.haoqikan.com/fanwen/2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