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三茶统筹”研究分析与发展建议农业经济论文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燕子窠考察时首次指出“三茶统筹”,即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统筹发展,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茶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首要依附于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地区,通过科技注入,衍生出各类含茶产品;茶叶又是极具中华文化符号的产品,由此延伸和深耕产业链。福建是有福之地、是中国茶叶核心产区,茶叶是福建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民生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从武夷茶、安溪铁观音等成功案例可总结出茶业的“成功密码”,即因势利导,统筹文化、资源等先天条件,并通过科技赋能,使资源和产业形成较高程度的匹配,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2022年,福建茶叶在单产、茶树良种覆盖率、全产业链产值、出口额等方面位居全国第一,茶叶总产、毛茶产值、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数量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福建省茶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1],但总体销售额及利润增长率自2019年起逐步放缓,呈增长疲软的状态[2]。破解福建茶产业发展瓶颈的法宝,最终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论述,将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融合起来,布局全茶产业链发展大格局[3]。

1.“茶文化”主题发文趋势分析

图12001—2022年茶文化主题研究文献发文量

2.“茶文化”动态演变分析

图2“茶文化”关键词演变趋势可视化图谱展示

1.“茶科技”主题发文趋势分析

由图3所示,在2001—2022年的年平均发文量是75篇/年,在部分年份亦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但随后又会逐步上升,并于2020年达到极高值106篇,检索结果表明茶科技主题研究文献整体上呈逐步上升趋势。相较于茶文化主题的研究文献,茶科技主题的研究文献增幅变化比较稳定,这与自然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性质与要求有关。

图32001—2022年茶科技主题研究文献发文量

2.“茶科技”动态演变分析

由图4可知,茶树、乌龙茶、茶多酚等词汇自2001年开始便是“茶科技”领域的活跃话题,到2002年开始出现“加工工艺”,2007年出现“基因克隆”“抗氧化”“遗传多样性”,随后则是2010年出现过关键词聚集,高频词有“工程研究中心”“白茶”“科技成果”“茶尺蠖”,2012年出现“红茶”“表达分析”“响应面法”“茶褐素”“茶树资源”等,2015年出现“萎凋”“工夫红茶”“茶叶品质”“品质成分”等,2021年有“低温胁迫”“光合特性”“高通量测序”“青砖茶”“叶绿素”等,2022年是“拼配技术”“肠道菌群”“茶叶籽”“苦茶碱”“tpt-spe柱净化”“r2r3-myb转录因子”等。茶科技的研究趋势向茶树基因组与测序技术、茶与健康、茶叶资源与利用及深加工领域拓展。

图4“茶科技”主题动态演变图谱

1.“茶产业”主题发文趋势分析

由图5所示,2001—2022年间“茶产业”主题发文呈“山峰”状走势,自2014年后迅猛增长,在2017年达到最顶峰,发文量为92篇。2017年“茶叶”首次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提升对象,茶界学者开始探索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向。

图52001—2022年茶产业主题核心期刊发文量统计图

2.“茶产业”动态演变分析

由图6可知,“茶产业”自2001年出现即为领域热点,产生了“名优茶”“有机茶”“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等关乎茶叶发展的高频关键词,随后在2007年附近出现过关键词的大面积聚集,此阶段主要围绕“茶产业”“对策”进行不同茶类及其经营贸易研究,2013年后以“茶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茶叶企业等词汇,2019年出现“乡村振兴”为主的“路径”“不完全契约”“产业振兴”,2022年出现“内生增长”“产业链条”“产品品牌建设”“动力不足”等行业发展痛点词汇,“茶产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期,有关领域学者洞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逻辑推演与预期分析,辅佐业界共同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6“茶产业”主题动态演变图谱

三、福建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与堵点

福建是“三茶统筹”重要论述的孕育地和发源地,又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区。但与部分兄弟省份相比,福建茶产业发展存在福茶品牌效益运作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挥作用减缓、国际化传播形式滞后、全茶产业链科技含量不高、茶旅融合发展深度不够等亟待攻克的难题与问题。

(一)品牌效益与文化遗产联结不深

(二)福茶文化国际化传播相对滞后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历史上,福建茶极具国际范,而今通过“闽茶海丝行”“福茶驿站”等,福建又引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13]。依托福建文化海外驿站和福建旅游海外合作推广中心举办的系列茶文化活动,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等举办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创排茶文化演绎节目在海外展播,以及支持各地广泛开展茶文化进校园(社区)等活动,扩大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州茉莉花茶文化节等特色茶文化活动影响力,“福茶行天下”与“福茶”IP不断强化,随着福茶与福文化的融合、海外“福茶驿站”的推广和外交茶叙等,为福茶品牌带来新风貌。但是,在茶文化国际化传播形式方面,浙江等省似乎走在福建前列: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浙江省是三个牵头组织者之一;杭州是我国首先立法设立“全民饮茶日”的城市,多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都”目标;策划拍摄了《茶界中国》《东方树叶》等影响深远的中国茶纪录片,以占领中国茶话语权的国际视野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中华茶文化。

(三)茶旅融合发展覆盖面不够广泛

清新福建,茶景交融。八闽大地形成了集自然风貌、文化遗址、擂茶民俗等为一体的茶旅特色资源。尤其是闽北武夷山、闽南安溪等重点茶区茶旅融合发展起步较早,已成为全国茶旅融合较发达地区。但全省茶文旅产业还比较单一零散,开发层次不高,除武夷山和安溪外,其他茶区如闽西、闽中地区茶旅融合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未形成较为成熟、知名的茶旅融合业态。2020年福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为0.6671,属于中级协调阶段[2],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同类资源重复性规划建设,许多茶旅融合线路没有与周边其它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导致茶旅融合产品间个性不鲜明、差异化较小、趋同现象严重,使线路整体的吸引力较低。仅靠武夷山、安溪两个区域性茶旅融合地区难以支撑“多彩福茶”的整体形象。

(四)全茶产业链科技创新力度不足

2021年,“中国(福建)茶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福茶网)成立并运营,实现了茶业数据“活”起来,并实时反馈给茶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为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支撑。但在销售创新方面,茶科技对茶叶新媒体、新渠道、新营销的赋力不足,无法解决传统茶商茶企与新式茶饮模式盈利能力低的问题。而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目前仅实现智能化的茶叶生产管理和监控,在种业创新方面,尚未建立现代化的茶树试管保存种质资源库,采用DNA分子标记等技术研究、评估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研究开展缓慢;在生产加工方面,数量众多的中小茶企囿于规模、实力,自身无法解决茶叶新品种选育、新产品开发、新工艺研发和购置质量标准监控所需的检验检测设备。对低产老茶园改造、优化茶园土壤增肥、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投入不足[14]。

四、发展建议

根据CiteSpace文献计量模型分析可知:中国茶文化动态演变更加注重文化价值与效益;茶科技的研究趋势向茶树基因组与测序技术、茶与健康、茶叶资源与利用及深加工领域拓展;“茶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需要各方合力以达到产业更新与迭代。福建作为“三茶统筹”策源地,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全国各大茶产区面临的难点堵点类似,即茶产业单纯依赖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鉴于此,本文以福建茶产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为例,提出以下4个建议。

(一)确立“统筹”发展理念,布局全茶产业链发展格局

蔡镇楚[15]认为“三茶统筹”的核心是“茶产业”,战略出发点是“统筹”。茶产业链包括茶叶生产资料(茶苗、化肥、机械)、茶叶自然资源(茶山、茶林、茶园、茶叶)、茶事生产、茶叶加工、运输、产品营销等多个环节。“三茶统筹”重在“统筹”发展理念和全茶产业链思维的确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提升统筹能力。坚持一盘棋的思想,立足本位特色发展,强化职责分工,建立和健全茶产业发展机构,重点产茶县要增加相应的编制和人员。二是拓展茶产业发展的空间,衍生茶产业价值链。福建既是产茶大省,又是旅游大省,茶旅融合发展应该成为破解茶产业增长乏力的重要法宝。加强茶产业与农业、旅游、文化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耦合协调发展,通过要素融合、功能融合、品牌融合和文化融合等路径,逐步形成以“茶+旅游”“茶+研学”“茶+康养”“茶+食品”“茶+数智”等模式为主的茶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加速茶产业全产业集群的建设形成。

(二)立足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赋魂,注重非遗传承与保护

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民族精神的有益载体。各产茶区因地制宜进行文化赋魂有助于提升初级农作物的文化品位和价值,激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一是积极申遗,打造茶文化交流示范区。全力挖掘茶文化、讲好茶故事,加快推进一批博物馆、文创园、研学基地等建设,推动各地茶文化系统申报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茶文化国际交流,开设“茶道”沿线城市旅游精品线路,支持重点茶叶龙头企业在“茶道”沿线国家设立闽茶品牌旗舰店,打造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二是强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三茶”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以茶道实操和茶礼活动为基础开展茶文化课程教学、茶产业研究和茶科技研发等“三茶统筹”学科。创新茶文化传播方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国潮等方式开展交流活动,探索符合年轻群体审美标准的茶衍生品,实现优秀文化的代际传递。

(三)以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新质生产力内核

(四)以品牌赋力“福茶”文化出海,与世界共享多彩闽茶

五、结语

基于CiteSpace的“三茶统筹”研究分析可知,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在理论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尤其是茶文化与茶科技的研究近几年呈蓬勃发展态势,茶学科研工作者们不断拓展着茶文化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边际。然而具体到各产茶区的实际情况,“三茶统筹”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统筹”发展理念需要不断深入落实,并做好茶品牌建设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双向增值、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向奔赴、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与传承创新共同发力这四组关系。立足本地特色,坚定文化自信,站在国际视野下传播国茶、福茶文化,用数智化赋能全茶产业链运用推广,夯实茶业新质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内核。

参考文献:

[1]苏峰.“三茶”统筹理论引领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J].发展研究,2023,40(1):20-27.

[2]林曦,吴芹瑶,杨江帆.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J].茶叶科学,2023,43(5):718-732.

[4]董颖慧.福建省典型茶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23.

[5]童海燕,杨平.安吉白茶:“三茶”统筹发展共走富裕路[J].中国农村科技,2023(5):4-7.

[6]林黎.坚持“三茶”统筹,推动南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J].福建茶叶,2023,45(10):1-5.

[7]黄懿莹,郑捷,钟明玉,等.“三茶”统筹在福建省白茶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南方农业,2023,17(5):219-222.

[8]刘朋虎,赵雅静,叶菁,等.促进“三茶融合”发展与县域茶叶品牌建设的思考:以尤溪县为例[J].茶叶学报,2021,62(4):205-209.

[9]刘文敏,刘少明,陈迪,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三茶”统筹的视角[J].福建茶叶,2022,44(9):1-7,17.

[10]王亚峰.中国乡村旅游政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5[2024-06-19].

[11]徐知渊,柯福艳,喻佳节,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乡村空间研究热点和趋势可视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23):225-230.

[12]胡晓云,魏春丽,李彦雯,等.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23,45(6):26-38.

[13]坚持“三茶”统筹推动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J].人民政坛,2023(10):32-34.

[14]于学领,张雯婧,刘丽英,等.福建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21(1):72-77.

[15]蔡镇楚.如何正确理解“三茶统筹”[N].中华合作时报,2021-10-19(B02).

基金资助:福建省现代农业(茶叶)技术体系专项(闽财指[2019]897号);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闽财指[2023]472号);

期刊人气:389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THE END
1.品味千年中国茶文化探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发现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植物被用于祭祀和仪式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饮用习惯——喝茶。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培养和消费茶叶的地方。《诗经》中就有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https://www.aceye.cn/bao-jian-cha/883460.html
2.中国茶文化论文(精选31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茶文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茶文化论文 1 摘要:我国的茶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体系化内容,其中包含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和民族习惯,以及社会https://www.yjbys.com/bylw/wenhuayishu/114365.html
3.茶香千年:深度探索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论文研究茶香千年:深度探索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论文研究 茶香千年:探寻中国茶文化的源流与价值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早在上古时代,茶便已经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利用。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象征。https://www.coffee.cn/tea/post/258527.html
4.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论文通用12篇幼儿园每层楼都有不同的传统主题特色:一楼用伞、灯笼和中国结进行装饰,灯笼和中国结的结合更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二楼以扇子为主题,在扇子上用毛笔书写了许多成语,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楼以“团团圆圆”为主题的吊饰,有家长、孩子、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绣球;结合教学活动,张贴幼儿自主收集的少数民族的https://zghgy.xueshu.com/haowen/44303.html
5.茶传统文化的作文茶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一《茶之乐:我与外公的茶香时光》 茶,在中国那可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东西。虽然我以前不咋懂茶,但因为外公,我可算是深深陷进这茶的小世界里头了。 我外公这人啊,对茶那叫一个痴迷。他屋里有个小柜子,专门放各种各样的茶。有胖嘟嘟的普洱坨茶,还有像小针一样细长的银针茶,最常见的https://wenku.baidu.com/view/b3e8083aa3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8.html
6.与茶文化: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载体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谐”等价值导向为例进行启发式、探讨式教学.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等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国茶叶的出口以及作为在外交来往中的重要礼品等知识来进行讲解.在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等篇章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以茶文化为主题制作PPT,来展现战争https://51elaw.com/shuoshilunwen/50488.html
7.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上一篇: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ocx 下一篇:常州淹城春秋乐园游客满意度研究.docx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为载体的,以茶文化为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新型旅游活动,是中国文化旅游持续性发展的产物。本文以杭州西湖龙井茶为主要研http://www.eeelw.com/jjxy/144582.html
8.论文篇1:论文--简析《茶经》与茶文化 简析《茶经》与茶文化 茶叶,是一种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饮品,是一种蕴藏中华文明精神内涵的载体,是一种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媒介。中国西南方和南方多丘陵盆地,且气候温和湿润,适合茶树的生长,中国茶叶的产量与品质都为世人所称道。茶对国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它似乎已经融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11s0n1m.html
9.关于茶文化论文范文资料与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美学意蕴有关论文《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美学意蕴》:本文是一篇关于茶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多以茶道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推广公民的文化素养,探讨视觉文化实录作品的茶文化传播特色,尤为值做到关注.本论文主要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为例,探讨专业纪录片茶http://pwww.anydaily.com/fabiaolunwen/14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