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入西亚,最重要、可能的路线之一是途经西域
2.茶文化在吐蕃的发展必定促进茶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二、中唐之后西域茶马贸易逐渐出现
作者:贺菊莲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
一、明清时期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背景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都发挥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传教士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传入欧洲的同时,随着海道的畅通和中西方海上贸易的不断扩大,欧洲商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玉器、屏风、扇子、家具、茶叶等大量带入欧洲,欧洲人被这种东方情调和东方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正如德国学者利奇温在他的《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中写道“:开始由于中国的陶瓷、丝织品、漆器及其他许多贵重物的输入,引起了欧洲广大群众的注意、好奇心与赞赏,又经文字的鼓吹,进一步刺激了这种感情。商业和文学就这样结合起来了。(不管他们的结合看起来多么多么离奇)终于造成一种心理状态,到十八世纪前半叶,使中国在欧洲风尚中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在17、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开始热衷于中国趣味,历史学家们将这种热潮称为“中国式风格”。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三、明清时期茶文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17世纪末,中国的茶叶开始直接被通过海运送到英国。因此,到了18世纪,英国城市中茶馆林立,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爱上了饮茶,饮茶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茶会”的惯例也从中国的明末清初时期开始一直沿袭至今。作为一种社交方式,英国人通过参加茶会扩大交际、获取信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英国人是欧洲人中最早用自己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来表达茶文化的。英国茶商托马斯?加尔威1600年就写过一本名为《茶叶的种植、质量与品德》的书。在英语中茶最初就叫cha,到了19世纪下半期,在法国人的影响下,英国上流社会才按中国福建方言的发音将茶称做Tea。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讲究“以茶助文思”,这一文化理念也在英国文坛有所反应。据说18世纪的英国著名作家赛缪尔?约翰逊获得写作灵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饮一杯茶。同样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诗歌界的代表人物乔治?戈登?拜伦曾写过一首名为《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的诗,对当时饮茶之风盛行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庄严单位:沈阳医学院
(三)
一、唐代茶文化
二、唐瓷质茶托
茶托一般是由与茶盏相同质地的瓷土和陶土烧制而成的,托的形制,釉色,以及装饰风格的设计一般都和盏相一致,唐代的茶托造型、质地都极为丰富:以敞口,斜直腹、玉璧底为常见器型,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唐代的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而盏则呈莲瓣状,宛若出池荷花,生机勃发,颇为精巧动人。在中国陶瓷史上,唐王朝是个辉煌的时期.北方,南方窑场林立,从已知的考古资料来看,不少窑场规模都相当大,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特点.受当时饮茶风气的影响,包括茶托在内的各类瓷质茶具也逐步发展和生产.从考古资料中整理得知中唐时期的茶托外壁由于受金银器的影响有的划四条竖棱线,且内底托圈较浅。而晚唐五代的产品内底托圈较高,与口沿平行沿面与内底多刻划荷花纹、荷叶纹。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五代青瓷刻花茶托.托盘口沿为六瓣形葵口,高圈足.盘内边沿和腹部刻有蜂蜜和花卉纹饰。整体造型精美,胎质细密,釉色纯净,制作工艺及其精湛。作为唐代茶人情有独钟之茶具之一,可以显示茶托在唐代是广泛使用并且受欢迎的。
三、结语
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无法脱离其时代和文化的,茶托亦是如此,唐瓷茶托作为唐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种类,承载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行为、审美趣味、饮茶方式等相契合。唐代茶托艺术在继承了前人艺术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些造型丰富的茶托,即于饮茶方便适用,又增添了饮茶的情趣,也充分展示了当时手工制瓷的高妙之处。
作者:侯瑶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四)
一、唐?陆羽《茶经》初探
1、茶树起源、茶的饮用和功效
陆羽《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被称为茶树之摇篮。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起源久远,长盛不衰,传遍世界。陆羽《茶经?六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茶从药用、食用、祭祀演变为饮用,至唐代首开全面饮茶之风,从朱门到柴门,比屋皆饮。
2、茶叶产区划分
盛唐时期,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区进一步扩大。陆羽根据产茶区特点进行了茶区品质优次划分和评价,唐代全国行政区分为十道,道下辖若干州。将全国划分为八个茶区(一级茶区),二级茶区以州为名。唐代已有76个州产茶,茶叶名品有150多个。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基本确立,对后人研究各地茶叶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乃是极珍贵的资料。
3、茶艺茶文化是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
陆羽把茶事作为一个艺术过程来看待,灌注了美学意境和氛围。《茶经》中记述有关茶之采摘、加工制作、储藏器具十五种,茶叶加工工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经目”,煎饮器具二十四器,始创“煎茶法”,摸索茶艺“精茶、真水、妙器、活火”等诸要素把握,客观总结茶叶生产和茶艺技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反映唐代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状况。“天下益知饮茶”,其后尚茶成风,饮茶时尚的形成又进一步促成了茶文化昌盛。
二、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基础和保障
茶的特性和功能是茶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唐朝经济制度变革和宗教、政治、士族社会变迁、文化导向、经济发展等诸因素,奠定了茶文化兴起和发展坚实的社会基础。
1、茶的特性和功能是茶文化兴盛的基础
唐代茶人众多,“不可一日无茶”。茶具有消食化积、生津止渴、清心安神等保健功能和特性,为唐代茶文化的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茶文化的教化民众、规范行为、维系群体、调节心理等社会功能,有助于茶道大行,培养社会俭德风尚。唐朝实行禁酒令,抑酒扬茶、以茶代酒、开源节流;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以茶为媒,为外交增添了一张“和”牌;茶入诗画,茶会、斗茶、禅茶、品茶和茶道等逐步形成和兴盛,刺激了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叶生产,促进茶文化传播,对唐代社会各方面都起到积极影响。
2、政治因素为茶文化的确立提供制度保障
盛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外交活跃、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正是在这样巨大背景和谐的环境下产生了茶文化。茶是影响唐代社会经济进程与特征的三大商品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茶市出现、茶税与贡茶制度相继产生。茶税对唐代经济的作用仅次于食盐和酒。严格的贡茶制度,显示臣民忠于帝王。贡茶制度的规范化、规模化从深层面提升了茶叶的精神消费内涵,扩大了民间饮茶习俗的文化意蕴。贡茶是唐代茶叶科技和茶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经济制度变革为茶文化兴盛提供坚实社会基础
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茶叶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在南方茶区,兼营茶叶生产或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园户”应运而生。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商资本提供了肥沃的孕育土壤,当时“周流天下”的富商大贾很多都是茶商。大量的茶商资本往来于城市乡村,沟通了茶叶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茶商资本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渗入到茶叶生产领域,资本的注入保证了茶叶生产和流通,使新出现的茶商阶层社会地位提高,成为茶文化普及的一股重要力量得到社会认可,加快了茶文化世俗化普及进程。唐朝经济制度的变革使得带有资本主义萌芽色彩的茶叶经济迅速发展。
4、对外交流推动茶文化向外传播
唐朝活跃的对外交流促进了茶文化向外传播。大唐盛世,四方纷纷来朝进觐,形成了唐帝国为万国之首的政治格局。随着对外交往和贸易,茶及茶事外传,茶文化从本土走向国际化。唐代“输边和亲、茶马互市”逐步带动周边少数民族饮茶习惯,进而播布海外诸国,茶成为日本茶道之源、熏陶越南饮茶时尚,沿丝绸之路辗转至阿拉伯乃至罗马。东风西渐,唐代茶文化久远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积极影响。
三、唐代茶文化兴盛的成因
唐代茶风之盛,独步一时,茶与社会各阶层广结善缘。佛教禅宗重茶,茶风率先形成,茶文化得以确立;皇室朝廷崇茶,为茶文化提供制度保障;贵族士人、文人墨客誉茶,茶事与艺术和谐相融,茶助文思、益智开慧,使茶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百姓扬茶,茶事富有特色,茶文化得以普及推广。茶延续至今,经过上述“四股力量”相互作用和推动,从茶树的栽植、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和相应的茶艺、茶俗文化艺术创作,赋予茶审美上的意义,将饮茶从疗疾解渴的日常生活层面提升到精神寄托、修养教化的手段,体现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包含着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蕴,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绚丽多彩的茶文化。名人、名记、名颂、名传,茶文化得以兴盛和发展,源远流长。
1、佛教禅宗茶风盛行率先兴起茶文化
2、唐朝皇族“宫廷”行为导向确定茶之国饮地位
唐代“宫中礼仪,茶艺先行”表达了茶的特殊地位。唐代皇室把茶叶用于祭祀、礼佛、赏赐之物,这些举措超越了物质消费的层面,更多的被赋予了文化消费涵义,刺激了茶叶经济,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其它阶层对茶的双重消费。
(1)唐朝贡茶,盛况空前。贡茶制度的设立,使贡茶品评成为官僚的重要职责之一。主管贡茶的“太守”,每年集会于两省交界的“境会亭”,携带所制贡茶进行评比和采制技术交流,称为“茶宴”。“急程茶”轻骑疾奔送往长安,日程四百里。唐代贡茶属茶之精品,是皇室赏赐的必备之物。宫廷举办清明茶宴,招待四方使节,将茶作为回赠礼物,朝廷与邻邦交流,赐茶给回纥、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以示安抚,西藏更是因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而开藏区喝茶之风。“天子下帘亲考试,官人手里过茶汤”。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会试之际,朝廷送茶至考场以解举子与官员之困顿,茶因此又被称为“麒麟草”。贡茶与赐茶足以反映唐代皇室对茶的重视和推崇。
(2)茶是唐代文化传播的媒介,茶叶的种植方法和茶俗影响并传播到邻近国家,使茶文化逐渐推广到周边地区。如今的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均与唐代茶文化的外传有直接的关联。日僧最澄、空海禅师先后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演变形成“和、敬、清、寂”宗教哲理和严格繁琐程序的文化体系,被誉为“宗教的美学”。
(3)法门寺历史悠久,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美誉。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宫廷御用珍贵茶器数十件,做工讲究,极皇家之华丽。这套茶具为鎏金天马流云纹茶碾、鎏金仙人驭鹤纹银茶罗、鎏金摩羯纹蕾纽银盐台、鎏金银龟茶盒、鎏金“鸿雁欲飞”银笼子、银结条笼子、鎏金人物画坛子、一对银火筋等,分别对应了烘焙、研磨、过筛、烹煮、饮用、贮藏等,用实物讲述了中国茶文化的源流,也是唐宫崇尚富贵豪华的一个重要物证。大唐天子以茶礼佛和以茶敬佛,足见茶在皇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示出唐代宫廷对佛教的偏爱,也印证了茶文化在佛家寺院的渊源之深厚,揭示了茶与佛教、皇权结合的独特文化现象。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盛行,确立了茶之国饮地位,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宫廷茶器,以物质的外在形式折射出唐代茶道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它是大唐茶文化兴盛的综合体现,更是大唐宫廷茶道兴隆的集中表现。
3、贵族士人、文人墨客誉茶丰富,提升了茶文化的内涵
从饮茶品茗中,探寻自然之美、品赏生命之乐、体悟人生之理,茶成为唐代文人雅士艺术欣赏的对象或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
(1)唐代许多文人雅士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爱茶咏茶,品茶评水,尽享茶之趣,使品茗成为一种艺术享受。对茶之美、茶之韵感受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潮,以茶为内容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词佳句。以茶益思,陶冶性情,对饮茶习俗的认可和推崇,赋予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将日常茶事与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流派,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柳宗元的《竹间自采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都成为脍炙人口的颂茶之作。
(2)唐代科举考试以诗为上品,利禄所在,使官僚士人无不攻诗。诗人常流连于山水自然间,吟诗品茗,鉴赏名山、名茶、名泉,寄情于山水,借景抒情,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饮茶之风,而且经过文人雅士推波助澜,使茶事活动唯美之至。卢仝的千古绝唱《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得茶、饮茶、感茶”至惊至喜的心情,饮茶过程的体验,随着感觉的升华而不断展示出新的意境。从解渴、破闷到激发创作欲望,释放内心沉重压力到百虑皆忘,飘飘欲仙,从现实到理想,何其愉快。诗中蕴含丰富而炽烈的感情,回旋着激荡昂扬的弦外之音。
(3)官僚士人与僧侣文人经常举办茶宴,以茶会友。由于茶宴便于“玄谈兼藻思”,且为清雅之举,受到各方面推崇,文人的禅悦风尚与僧人的诗悦风尚在共同的品茗习俗中得到共鸣与升华,官僚、士人、文人、寺僧以茶为媒,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茶禅、禅诗、诗茶,进一步提升了茶文化的内涵,推动了茶艺的成熟和茶文化的流行。茶风盛,茶文兴,茶人出。唐茶道以“醇和灵秀”的茶风滋养唐代文学,形成多样茶香风格。唐代茶道深深影响了唐代文学艺术和文人艺术气质,使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富艺术氛围的社会。
4、唐代饮茶习俗大众化、多样化使茶文化得以普及发展
作者:李建华刘丽莉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林业产业发展中心茶果站陕西省安康市疾控中心
(五)
“茶绢”一词的频繁出现,似乎更能说明茶与绢帛之类地位的等同,都是比较贵重的物品。类似的记载还有几处,如天盛律令《派大小巡检门》称,诸捕盗及其余罪犯,不管是长期徒刑还是短期劳役均论功按等赏赐银两、杂锦、茶绢之类;《校畜磨勘门》中诸大小牧监检校官畜已毕,官方也会依其所纳赏赐茶、钱绢。从前面不难看出,虽然西夏与宋分庭抗礼,自西夏立国,宋朝西边几无宁日,但是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原文化还是逐渐传入西夏,对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西夏也不是仅仅引进宋朝的器物,而是积极汲取精神养料,加以创造,更显夏汉文化的相互磨合。
总之,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交流频繁、民族问题突出的时期,但也是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宋朝周边,西夏、契丹等民族,实力强大,不仅在军事上时时压迫着宋朝统治者的神经,在汲取汉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他们也积极加强自己的文化建设,竭力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原文化不断输入宋朝周边,茶文化不仅流行于宋朝社会各阶层,也蔓延至全国各地各民族,进而随着贸易的蹄印走向国界外。茶,不仅见证着西夏与宋朝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中原文化对游牧民族的积极作用,也影响着宋朝的发展,宋、西夏与周边民族、地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