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运用科学技术的必要性的论文(精选6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的古国,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早期的加工方式是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再到炒青散茶;茶叶种类也由单一的绿茶类,逐渐发展为六大茶类;由小规模手工作业,发展到机械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茶叶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与提高,茶叶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必需品。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中最具有生命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文明健康饮料之一。茶叶的消费需求逐渐地向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单一的产品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

1良种选育

品种是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自然因素,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了成品茶的外形和内质。优良的茶树品种,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茶叶产量,而且能显著地改善茶叶品质,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茶叶可持续发展和建立茶叶产业化的基础,在茶叶市场中,不仅仅是茶叶质量的竞争,同时也是茶树品种间的竞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良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例如:适制绿茶的良种,发芽期早,抗性、产量都较一般品种要高,且鲜叶中的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较著名的有龙井43、福鼎大白茶、紫阳种、迎霜等;适制乌龙茶的品种,碳氮代谢适中,水浸出物、醚浸出物含量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糖类物质含量较丰富,有一定含量的儿茶素,且各种元素含量比例协调,比较著名的有铁观音、黄金桂、武夷水仙、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等,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通过科学方法,对良种进行选育,对茶区的环境条件、品种的适制性进行研究,选择早、中、晚品种搭配等措施,大力推广,结合高水平的栽培管理措施,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茶园管理

3茶叶机械化生产

茶叶机械化生产主要包含机械化采茶和机械化加工,机械化可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销售优势,有利于茶叶生产的有序化、清洁化进行。茶叶机械化生产具备以下优点[5]:

①产品规格统一,可以形成批量优势和价格优势,从而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产业化的组织系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和标准的贯彻实施,同时可以通过商标注册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

③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资金的积累,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与应用,能够把茶叶生产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可以形成足够的综合开发实力;

④打破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出口存在的条块分割局面,大大缩短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出口的运作周期,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产品市场的开拓。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应结合各种茶类的不同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形成的机理和工艺基础进行研究,设计开发出与其相对应的加工机械,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市场的竞争是产量和质量的竞争,而生产企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高水平的机械化运作能充分的体现茶叶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产业化发展。

4夏暑茶利用

5茶叶功能性成分利用

6茶叶新产品开发

6.1速溶茶

速溶茶是以成品茶或茶树鲜叶为原料通过提取、过滤、分离、浓缩和干燥等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饮料产品。形状有粉末状、碎片状、颗粒状,该产品冲水即溶,没有余渣,故称为“速溶茶”。由于速溶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茶叶原本的色、香、味品质,且同时具备了营养、方便、卫生、高雅等优点而深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是国外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饮料。速溶茶既有别于传统的茶叶,也不同于一般的饮料,饮用方式独特,可以直接冲泡,也可以加入其它风味物质进行调饮,因此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通过运用茶叶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吸取制茶和饮料制作技术的成熟经验,结合当代化工的基本设备,使速溶茶的加工实现连续化、自动化、自控化,能有效地推动茶叶新产品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6.2茶饮料

6.3茶食品

近几年,在饮食界流行一种新的时尚,即从过去的“喝茶”发展到现在的“吃茶”。方法则是将各种碎茶或者速溶茶粉加入到各种食品中,通过的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工出一种新型的食品,既有食品的口感,又有茶叶的风味,味道独特,深受消费者喜欢。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有:茶末巧克力、绿茶瓜子、茶叶月饼、绿茶口香糖、茶末豆腐、绿茶冰淇淋等,都是市场上畅销的商品。茶食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中低档茶的销路问题,或者如前面所说的夏暑茶的利用问题。这些茶叶在口味和品质上不被消费者接受,没有市场,但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提取和分离出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通过与食品加工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高茶食品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等,比如茶叶中的一些不溶于水的维生素类、蛋白质等功能成分,能通过直接的食用被人体吸收。发展茶食品不仅充分利用了茶叶资源,还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味的食品,发展前景良好。目前可研究的食品有:添加维生素或儿茶素类物质的抗衰老食品,抗龋齿食品,以及降血糖、降血脂等食品。

6.4保健茶

保健茶可以使人们保持健康的身体,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长期饮用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我国的保健茶种类可以分为纯中草药茶和以茶叶、中草药或微量元素配制的保健茶两种。以茶叶为主的保健茶,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茶叶的风味,同时具备中草药或微量元素的保健功效,目前有研究的如:金银花保健茶,荷叶茶、柿叶茶等,还有一些加入人体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硒、锌等,融合了茶叶和其他成分的功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种类日渐丰富,人们的食品消费行为发生了大的变化,诸如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食品摄入较多,从而引起了一些与营养结构改变,平衡遭到破坏等有关的疾病,间接地提高了人们对新型保健食品的需求。这些食品必须符合营养、保健、养生的功能,因此保健茶的发展前景巨大,结合茶叶科学和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开发新型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保健茶产品在未来保健品行业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7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8茯砖茶的研究

茯茶属于黑茶类,是我国边销茶中销量最大的一个茶类,由于它独特的品质特征及对人体特殊的保健功能,成为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因茯茶能有效的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且对胃的刺激性较小,对于一些老年人和饮食结构失去平衡的消费者来说,茯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越来越多的茯砖茶品种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茯砖茶品质的形成与原料、工艺等因素有关,而独特的发花工艺是品质形成的关键,其中对冠突散囊菌的研究方面已逐渐成熟,通过分离、鉴定和培养,发现了冠突散囊菌的演变规律,保健功能等,但是如何提高发花的效率,快速检测发花的质量,提高发花的品质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茯砖茶主要是由相对较粗老的原料加工而成,其氟的含量高于一般较细嫩的茶叶,然而目前对于茯砖茶中氟的作用机理,研究还不是很清楚,同时茯砖茶有效降氟技术、其他保健功能及新产品的开发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9科学饮茶

10展望

从古至今,茶叶的发展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项“绿色产业”,而且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产业,富裕了茶农,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具备发展茶叶的各种优势条件,因此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和国外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品牌优势,规模优势,产品单一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茶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现阶段,我们应该应用新的技术,联系生产实际,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企业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发展,结合科学的生产措施、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传统的茶叶品饮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就应不断创新,多元发展,通过研究开发多样化、功能化的种类,以此来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茶叶的发展需走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茶产业必将随着高新技术成果的不断出现和应用而得到飞速发展,不仅仅是产量的增加,同时也是质的改变和整个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产业;钻石模型;六堡茶

1背景和意义

六堡茶产于广西,而以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所产的最为有名,故称六堡茶。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类。六堡茶产业被作为梧州乃至整个广西的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因此研究六堡茶产业不仅关系到广西历史文化之一六堡茶的繁荣大业,也关系到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2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分析的框架

3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

3.2需求条件分析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和预期需求。作为一个历史名茶,六堡茶的需求历来比较旺盛。早在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畅销于穗、港、澳等埠”,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六堡茶需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其收藏价值。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耐于久藏,越陈越醇的特点。但是,由于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六堡茶在全国很多其他的地方还是很陌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六堡茶市场的扩展。

3.5机会和政府分析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除了四个基本要素外,还有两个变量——机会和政府。

(1)机会。对六堡茶产业发展来说,目前的机会是很多的。首先,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六堡茶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其次,黑茶市场的崛起。近年来,黑茶产品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已经认识到黑茶是最能突显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

(2)政府。政府是最后一个变量,波特认为,政府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只能在钻石体系其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才能做到。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非直接参与。

4建议

(1)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储备强有力的后劲。比如,加强对六堡茶的科研投入。

(2)政府要鼓励自由竞争,政府需要很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使命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过度的政府干预和保护,往往会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寄希望于“一枝独秀”的企业出去闯荡江湖,或者寄希望于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保护措施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很不明智的。

(3)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体系,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确保六堡茶产业的健康。

(4)政府继续支持企业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对梧州六堡茶的品牌进行有力的宣传。

参考文献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搭建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

建立“三合一化”互动模式

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因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质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寻求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实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构建茶文化专业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三合一化”的互动模式。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茶文化专业文化与茶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是相似的。把拼搏创新、精诚服务的企业文化融合到专业建设中,将茶道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企业经营理念及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成为茶文化专业与茶产业的文化核心。

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

中国茶产业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发展分化而来,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第三产业产值以每年100亿元人民币递增,茶文化休闲旅游业、各种形式的茶叶会展业将会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设置具有牵引作用,势必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重点突出茶文化学、茶艺、茶席设计和会展服务等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这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根据茶产业现状和茶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依据高职教育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并确立茶文化专业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要求;茶文化专业有评茶师和茶艺师两个职业方向,根据国家评茶师、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对应的课程标准,实行双证融通。建立基于茶类识别、茶叶泡饮、茶事服务、茶叶营销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

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

摘要:茶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巨大。科技创新是茶企自主发展、产品开发与贸易交往的原动力,也是茶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发挥其优势地位的关键。因此,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茶产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结合科技创新在茶产业中的实现路径进行几方面具体研究。

关键词:科技创新;茶产业;实现路径;

引言

茶产业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时代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那么如果能够结合科学技术与创新,更好的实现茶产业发展,就成为了领域内研究的热点课题,在21世纪,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茶产业建设速率,已经成为一个必然。

1茶产业取得的成就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制度建设的发展,茶产业发展前景大好,在政策鼓励支持下、国家宏观调控下,茶产业的发展呈现总体向上的走势,但在部分年限仍表现回旋态势,但并不影响整体格局。茶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展、生产经营分工精细化,逐步出现了行业内的茶叶种植大户、制作大王、卖茶专业大户等,其生产加工专业化显著,便于茶产业形成集约化茶产业联合,进而促进种植技术的提升,茶叶产量的增加,同时不断引进使用先进设备,更新换代加工设备,促进茶叶贸易有序发展。

1.1自然环境方面

茶叶种植园发展显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有利于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善,如我国南方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壤较为贫瘠,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其土壤呈酸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丘地貌显著,低山环绕地形复杂,对农作物大面积种植产生一定阻碍,使得机械化作业推广存在限制。而现代化大面积茶叶种植,则在利用酸性土壤的基础上,有效的对脆弱的南方生态环境形成了保护。

1.2社会环境方面

茶产业现代化稳定发展,在茶叶种植、加工、经营等领域都有效的促进行业进步,带来了利益增长。在促进经济收效的同时,加速农业生产现代化,增强了我国综合竞争实力。茶产业发展迅猛的同时,有效的带动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事业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崛起与腾飞,在不断的发展中,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社会价值增长。

1.3科学技术方面

茶产业的有效发展还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技术现代化发展。将种植加工技术广泛的应用于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可大大提升茶产业产量,提升茶产品质量,有利于茶业的转型升级,完善茶企业结构,为进一步科学技术的研发创造条件。现阶段,茶产业加工生产领域以实现智能化、机械化发展,有效的带动茶产业经济效益增长、促进制茶工艺改革与创新、利于发展培育茶叶新品种。

2我国茶产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2.1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种植效率、增加种植品种

茶产业的技术突破、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现代化生物技术,同时,茶产品多样化、品质化、效率化生产也离不开现代化生物技术。对此,茶企业应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根据基因排序清理茶品种遗传方式,生物标记茶树重要性状等,以生物技术辅助种植提升育种有效性,加快种植速度,培育新品种。通过生物抗虫、生物抗旱技术等提升茶树生产效益,培育优良品种,利用害虫基因测序,研发驱虫制品。

2.2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将生态科学融入茶产业生产中

茶产业生产主要是以各类化学农药、肥料来提升产量,但在此过程中也造成茶产业生产成本过高、消耗过大、产生环境负荷严重等问题,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残留农药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等,都为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因此,在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生态科学理念,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坚持环保型、可持续型、节约型、集约型生产理念,打造生态茶叶种植园,利用自然条件克服自然障碍,保证土壤健康与安全,形成绿色环保、健康有序的茶产业发展环境。

2.3强化绿色生产,重视生产清洁,提升茶产品品质

日常饮品离不开茶叶,人们已经将茶饮作为生活必须品,因此在加工制茶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绿色生产,重视生产清洁。在生产加工时,要实现机械化、清洁化、连续化作业,保证鲜叶进厂后“不落地”,实现自动化生产加工,在食品生产工业管理模式中融入茶叶生产内容,利用电能、气能进行产品生产与加工,形成绿色无污染生产模式,同时杜绝在产品中添放添加剂,防止误入有害物质。

2.4促进多样化生产,加速二三产业链条联动发展

茶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茶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是促进茶产品高效销售的核心方式。在过去几十年中,茶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其附属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如茶包装、茶饮料等发展迅猛,随之带动茶产品下属第三产业链发展壮大,如茶文化旅游业的兴旺,使得茶产业生产中各链条成分都在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茶产业发展应重视消费者利益,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进行茶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不断实现加工技术创新,推出外观新颖、口味独特的新产品。

如,以消费对象的职业爱好、年龄性别等设置不同味道的茶饮品;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在饮料中添加不同营养成分,凸显其不同功能性质;根据不同饮用方式,对茶饮品的花色、气味进行加工;对不同饮用喜好,进行茶饮品热水冲泡、冷水冲泡、按比例混合搭配泡制等。根据茶叶爱好者的习惯需求,将茶生产与食品工业相结合,研制富含茶元素的食品,抹茶蛋糕、红茶饼干等。

2.5扩展加工规模、深化加工力度,提升茶产业附加值

通过化学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对鲜叶、茶叶成分、副茶产品等进行加工,生产具有茶叶或茶叶成分的新产品,便可称之为茶业深加工。通过茶叶深加工,可有效的提升茶产业的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应用领域。

茶叶具有抗癌、降血压、利尿、降血脂、提升护肝等等功能,因此其开发价值显著。除此之外,茶叶产品有利于改善肾功能、提高免疫力、提升记忆力、减少辐射损伤、抗衰老、缓疲劳等,不仅可作为饮品使用,还可作为日化用品,同时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建筑材料领域,不仅实现其保健养生功效,同时还发挥其附加价值。由此可见,茶产品的深加工,有利于挖掘茶叶发展潜力,拓展茶产品应用范围。在此基础上,茶企业及有关部门应重视对茶产品附加值的开发,积极开展健康茶产品的研究与生产,加大茶产品深加工力度,以消费者健康权益为目标,有针对性的生产研发符合生态消费理念的茶叶功能性终端产品。如研发抗氧化食品、茶叶保健用品、茶叶日化产品等,还可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如家畜饲料领域、服装加工领域、建材产品领域等,以此促进茶产业集合发展,增加茶产品效益。

2.6加速生产加工机械化、提升生产加工自动化水平

茶产业的生产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为了有效的缩减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消耗,进行茶产品生产加工时,要大量使用机械化作业设备、自动化施工技术。针对此情况,有关部门及机构应积极研发茶产业生产加工机械,并投入使用,促进茶叶采摘机械化、茶叶生产自动化、茶叶制作现代化,使茶产品的生产加工逐渐脱离劳动力限制,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保证作业生产标准化、高效化、质量化,使其满足国内外市场要求。

2.7提升茶产业的建设标准,树立茶叶企业品牌

现阶段,是我国具有多品种茶叶,但是市场品质良莠不齐,虽茶企业数量诸多,但缺乏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与流程,导致购买者无法择优购买。因此,茶企业应当在政府领导下、政策支持下、法律规定范围内,不断的对企业进行升级换代,树立生产模式标准,制定标准加工流程,规范行业生产监督制度,推进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升茶市场质量,保证行业的稳定运行。除此之外,应努力构建集约化生产销售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对策,利用品牌效应强化推广宣传,利用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占据市场根基,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同时,加速农业生产产业化。当前,我国已有几大知名国际茶品牌,如杭州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等,对茶产品的销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带动当地茶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3结束语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科技创新能够促进茶树品种的多元化与高质化,科技创新能够为茶叶产品深加工提供支持,科技创新还能够为茶产业生产与营销提供明确的方向,使其能够更好高效、稳定的发展,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安伟洁,李琳.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福建茶叶,2016(3):292-293.

[2]冯景玺,张德静.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北京农业,2016(2):172-173.

[3]何青元,罗琼仙,朱兴正.加强茶叶科技创新助推云南茶产业发展[J].云南科技管理,2008(4):86-88.

关键词:数字建模理论;茶叶企业;经济效益

1前言

2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和数学建模理论的作用分析

3茶叶企业对数学建模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探讨

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与消费者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供与求的关系,从企业角度来分析的话,如果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企业对外价格就会有所下降,而如果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企业对外价格就会有所上涨,正是因为如此,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弊端,如果采取放任态度,必然会引发混乱的现象,因此,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政府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来稳定市场。在这一背景之下的茶叶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需要运用数字建模理论来发挥辅助作用,这一章节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数学建模理论在优化经济效益的发展,以此来明确。

3.1以实际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理论运用。数学建模的建立,在现如今的茶叶产业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实际的案例为主来分析如何在茶叶企业中建立数学建模,按照茶叶种植采摘标准,茶叶在采摘时,若采摘下的茶叶“一芽一叶”量占总采摘量的70%,则该批次茶叶即可达到特级茶叶的水平。而特级茶叶的生产、加工与一般等级茶叶的生产、加工有所不同,如果茶叶企业在生产力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是无法合理分配精力来进行合理的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茶叶企业就可以针对于此建立数学建模理论,如果生产力特别紧张之下,从数学建模理论推算中再分精力生产其他等级的茶叶属于产能消費,就可以集中精力加工生产特级茶叶;若在此技术上生产力还尚有余量,则根据数学建模理论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每多生产一份其他等级的茶叶,都会使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增加的结论。企业据此即可在完成既定特级茶叶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安排其他等级的茶叶的生产工作,以此来发挥合力分配的作用。

3.2数学建模理论在优化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数字建模理论在茶叶企业的运用还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大的层面来看的话,数学建模理论能够进一步对茶叶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为茶叶企业的发展提供外部发展的数据、信息等,而从小的层面来看的话,数学建模理论在茶叶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索罗模型,k=sf(k)-nk是索罗增长模型的标准方程式,其中k代表人均资本量且k=K/L,f(k)代表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代表劳动力增长率不变,以闽北地区茶业产业为例,设G为闽北经济圈的所有无形资产,N为闽北茶叶产业经济圈的企业数量,g为该区域内资本存量比例,那么闽北区域平均茶叶企业无形资产为Pg=G/N。这说明:在一定情况下茶叶产业经济圈的资本存量越大,无形资产和该区域企业的无形资产也在增大。需要注意的是,当今现代社会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茶叶企业在运用数学建模理论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发辅助作用,促使数学建模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快速,从而促进茶叶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4结束语

茶叶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而开展一系列经营活动,为了茶叶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在充分运用数字建模理论的基础上来开展分析活动,将定性的问题转变为定量的问题,根据分析而得的数据来采取一系列对应的措施,促使茶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的位置,从而促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故本文在探讨数学建模放在茶叶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方面具体应用的基础上,在分别分析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和数学建模理论对优化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基础上,探讨茶叶企业对数学建模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希望通过上述论点的探讨,可以促进整体发展。

[1]赵建国,何嘉玉,李怡婷,祝利杰.数学建模经典案例分析---以葡萄酒质量评价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8(9):105-106.

[2]张沛宇.高职学院数学建模中行为运筹学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通报,2018(4):272-275.

[3]吴桂芬.镇沅县发展高原特色茶产业的经验与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3):11-12.

[4]封梅.基于数学建模方法的茶叶销售策略分析[J].福建茶叶,2018(4):11-12.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茶叶消费早已成为我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我国茶叶消费从农耕社会那种自产自销,逐渐发展成为分工明确、市场细化、专业程度高、高度聚集的茶产业。但也毋庸讳言,我国很多地方的茶产业仍存在着生产作坊多、市场混乱、品牌意识较差等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参与进来,利用好“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职能,在政策、资金、保护、技术、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茶产业更多的支持。

1.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饮用茶叶的国家。早在唐朝初年,茶叶就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群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了,是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到了近现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茶叶消费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茶产业的形成和壮大。生产、加工、销售茶叶的地区,也不再仅限于茶叶原产地,而是遍布全国广大省市区。

据报道,当前我国共有20个省份和自治区分布有茶产业,从业人员有八千万之多。茶产业在优化我国农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群众收入等方面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茶产业也向着品牌整合、生产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生产贸易快速增长、生产区域聚集、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等特点。这些进步,大大提高了我国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茶叶种植区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第一是长江中下游区域,包括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的产茶区。这个区域的茶叶以绿茶为主,其中龙井、碧螺春、毛尖等茶叶最为出名。第二是东南沿海区域,包括福建、广东等茶区。以乌龙茶为主,其中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广为人知。第三是长江中上游区域,包括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等地方的产茶区。主要生产绿茶和边茶,以竹叶青、富砸茶、君山银针、湄江翠片最为著名。第四是西南区域,包括云南、广西等地。主要生产红茶,其中滇红、普洱茶为典型代表。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国力的大幅攀升,我国的茶产业也迎来了一个“黄金年代”,传统的茶文化和茶叶消费在互联网时代的创造下焕发出了蓬勃的青春活力。据统计,仅2015年一年,中国茶产业的综合产值就达到了3078亿元,在产量上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增值最快的省份分别为贵州、四川、浙江和陕西。我国更是在茶叶种植面积、茶叶产量、茶叶出口上分别位列世界第一、第一、第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叶大国。

2.我国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现在我国的茶产业还存在着很多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尽快解决的问题。

缺乏创新意识,科技投入有待提高。对一些茶产区进行调查发现,虽然茶叶企业数量很多,但是缺乏大的龙头企业,也缺乏驰名品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很多企业骨子里仍然还是那种“小农意识”,小富则安、小进则满,没有在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上发力,导致其茶产品主要以原料茶叶为主,在市场议价上面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人,很难进行大的市场开拓。在这一点上,国外“立顿”茶品牌的做法值得好好研究并借鉴。同时,我国的茶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在不少产茶区,仍然以手工种植、采摘、加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一是导致产茶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无法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

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这主要指的是茶叶的生产与经营,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茶产地的很多茶企业,仍然沿用过去那种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从业人员普遍没有受到过现代化的专业培训教育,甚至多为家族企业,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经营效率,难以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发挥自身的潜力。

3.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

与其它产业一样,茶产业同样有着近似的发展轨迹,一方面利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尊重市场发展规律,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竞争和资源的自发调配。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针对市场固有的一些弱点和缺陷,比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在宏观层面进行干预和调整。从现实情况看,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对于茶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引导产业健乘发展。首先必须先阐明一个事实: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是经济的主体,而政府则是服务的主体。发挥政府的作用,并非是盲目千预,“横挑鼻子竖挑眼”,而是要增强服务理念,把自己摆在“服务员”的位置上面。而在茶产业的集群上,虽然说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但作为掌握行政资源和资源配置权的政府来说,却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起到“助产”的功效。譬如说,在土地、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政府可以站在高处统筹兼顾,通过积极的引导,让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布局,避免出现生产力的浪费或者低下等现象,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建立起一个更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立技术支持系统。在这一点上,政府应当协调当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让高校等机构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发展中来,将它们的理论研究付诸实践,达到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应当让高校等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体制,从深层次来强化两者的协作,这样能大大提高高校等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对企业转型升级大有好处。

4.如何利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

第一,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作为政府来说,应当继续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在政策、资金上面予以倾斜。另一方面,要针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在政策、思路上进行调整,做到“时变法亦变”。因为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在产品生产、经营上容易与市场脱钩,倘若政府不在政策层面引导它们,很容易让它们出现偏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这一点上,浙江省松阳县的例子可以借鉴,该地政府确定将茶产业作为该县农业主导产业,并拨出专款对当地茶企业进行扶持和奖励,并逐渐引导茶企进行种植、加工、经销上的分离,大大提高了当地茶产业的效率,让松阳茶叶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THE END
1.本科生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本科生写毕业论文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和目的:1. 综合应用知识和能力: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机会。通过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撰写论文,本科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要求本科生独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478235033684709&wfr=spider&for=pc
2.毕业设计基于Springboot+vue的茶叶销售商城网站论文6.1系统测试的目的 25 6.2系统测试方法 25 6.3功能测试 26 结论28 致谢29 参考文献 30 第1章 绪论 1.1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影响是全面且深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茶叶销售商城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购物的人数更是不断增加,使得茶叶销售商城的开发成为必需而且紧迫的事https://blog.csdn.net/m0_50936939/article/details/138114102
3.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汇总你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 这一年你必须要开题。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进展)写成paper,试着投稿。你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你必须要有好的idea or innovation。 开题前,确认你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https://www.liuxue86.com/a/5006198.html
4.关于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茶文化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进度、预期效果和参考文献毕业论文用,请大家帮帮忙,急 关于茶文化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进度、预期效果和参考文献毕业论文用,请大家帮帮忙,急 展开 2010rwj 采纳率:40% 等级:7 已帮助:460人 私信TA向TA提问 1https://wenda.so.com/q/1640899808210141
5.茶具发展史论文(精选8篇)篇2:茶具发展史论文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 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9ult9g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