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非遗,44项中国“茶文化”让世界叹服新闻频道

制茶师在进行“福鼎白茶”的“萎凋”。

文旅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文件称,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采用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和寺院等场所饮茶。茶是社交领域以及婚礼、拜师、祭祀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学者俞金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方那种大消耗大消费、注重物质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人类的发展,人类需要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好满足了人类的需求,而茶文化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中国茶,连通全世界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与中国人相伴千年,这在众多历史资料中得到考证,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诗词中对饮茶的探讨等。茶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深深融入百姓日常,也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民间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郑长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茶饮并广泛生产、服务于生活,同时遗留下茶马古道等,为今人津津乐道。

作为能够和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著名商道并称的茶马古道,是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原生茶马古道滇藏线与川藏线首次以远征古道的形式翻越横断山、青藏高原,向西域延伸,和丝绸之路会合,茶马古道上形成了多元文化互动和交流的现象,成为古代和近代中国连通外部世界的强劲动脉之一。茶马古道所辐射区域有汉、藏、傣、彝、纳西等20多个民族聚集栖息,荟萃着中原文化、藏族传统文化、贝叶文化、火文化、东巴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藏传佛教、禅宗等也都留下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化学者俞金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茶树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叶、茶树、茶文化随着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遍全世界。唐朝时就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16世纪传至欧洲各国、美洲大陆、中东、俄罗斯等地区。而在中国茶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摩洛哥也都形成了各自国家的茶文化。这其中,又以日本茶道、韩国茶道受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最大。

姜松介绍说,唐朝时鉴真东渡,随着佛教把茶叶带到日本,进而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中,17世纪起,茶叶最早对英国影响最多,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到了18世纪、19世纪,英国的整个国家经济都受到茶贸易的影响,据统计,当时英国国民收入的10%都用来购买茶叶,成为重要的奢侈品,一些精英阶层都认为英国人在茶叶上的消费太过奢侈了,所以建议大家减少喝茶。可是饮茶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不仅因为英国人吃肉较多的饮食结构需要茶增进消化,而且饮下午茶变成了社交方式,之后出现大量茶馆,当时一个主妇如果不会给客人煮茶的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妇。

英国为了缩小巨大的贸易逆差,决定把茶种偷出来,晚清时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钧把中国茶树偷带到印度。现在,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喜欢饮茶的人数已超过50多亿。可以说,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已经传遍全球。

非遗传承人:申遗成功只是起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参与了本次申遗,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申遗成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和更好的传承。炒茶48载,为了把“老祖宗留下的炒茶手艺一代代传下去”,樊生华从2015年就开始去周边学校及职业技能培训单位进行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的培训。“炒茶需要有耐心,这也是我常和年轻人强调的。”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丰曾经参与2016年G20杭州峰会国礼白牡丹的制作,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次申遗成功足以证明中国茶及制茶技艺的价值,是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例证。

申遗成功有利于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同时茶文化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杨丰所在的茶厂与国际组织合作,提供“以劳动换食宿”的游学模式。几年来,吸引了十多个国家上百名志愿者住在茶厂,跟工人们一起采茶制茶体验生活,这些志愿者又将对政和白茶的了解和美好记忆带到五湖四海。

杨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申遗只是起点,要专注做好茶的品质,珍惜品牌的价值。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响应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我希望爱好茶的国际友人们,可以走进茶山,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可以把我们的茶叶、百年的茶叶滋味以及我们的风土人情,带到世界各地。”郑长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通过这次申遗,我们不能只看到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更需要看到蕴含其中的认识自然、追求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理念、智慧、经验、情感、精神,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促进大众的中华文化自觉,进一步确立有更多具体实质内涵的文化自信。

THE END
1.中国茶文化为什么茶叶在中华传统中占有特殊地位在中华传统中国文化中,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化的象征,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从古至今,茶文化不仅影响了国民的饮食习惯,还塑造了他们的情感表达、社交礼仪以及精神追求。 首先,茶叶作为一种饮品,从远古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所采集和使用。早在西汉时期,即便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时代,人们也已https://www.x06irtuy.cn/zhi-shi/461324.html
2.探寻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茶百科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的饮料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本文将。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的茶树生长在中国云南省的西南部。古代人们发现,茶叶可以泡水喝,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提神醒脑,缓解疲劳。因此,茶叶很快就成为了古代中国人们生活https://www.shufazhiyou.com/baike/245512.html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1.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多处关于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记述。饮茶具有止渴、提神、解腻等功效,也有舒缓压力、调理身心的作用,已经成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2.传承人和实践者在制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增加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https://www.ihchina.cn/news_1_details/28509.html
4.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茶文化知识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的茶文化不仅在国内深入人心,也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2. 茶叶的种类 2.1 绿茶的分类与特点 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大的茶类,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60%以上。绿茶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437707806973751&wfr=spider&for=pc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意义解读与阐释摘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茶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和交流性的饮品,具有平和与谦逊的精神,通过茶的共享和饮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与友好交往.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解读茶文化意义---茶的本体性意义、茶的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jcy202402003
6.为什么我们要学茶?一、文化传承 ●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对于我们“为什么要学茶?”这一问题,它首先是融入在中国人的骨血里面的。 中国人饮茶,自古有之。 早在两千多年前,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从此,我们和茶便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从药饮,到茗粥羹饮;从穷奢极欲的龙团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MDg3MDYwMg==&mid=2247513335&idx=1&sn=f190d7775329ee536dc2f00edd9807e8&chksm=fcea2ad2cb9da3c45b7fe103bec9cccc79b06283849fa7fba91dbc75fc4a2142ccaa21e5605b&scene=27
7.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https://www.meipian.cn/2um71kw3
8.探究中国茶叶及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世界,芳名永存。中国是一个种茶大国,产出优质茶叶的主要省份有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而这些产茶大省之所以以茶闻名,有一个共同因素,那就是优质的地理条件。以下研究以湖南省、广东省、台湾省、福建省为例子。 http://www.jsxzyz.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356&wbnewsid=8294&wbpagenum=5&wbnewspageid=4085
9.从中马大学生认知看中华茶文化传播创新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的文化认知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且主要从认知内容、认知程度以及认知方式等角度入手。同时,对大学生群体的考察在传统文化认知上的研究价值已毋庸置疑,而对茶文化的认知研究可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茶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播,这一意义也已得到认可。此外,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研究文化认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4/t20240416_211118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