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日常生活饮品,茶又是文化观念的表达与社会连接的中介,茶是物质、精神与社会的复合载体,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茶是中国人喜好的饮品,它关联着中国人的身体与灵魂。中国人最早对于茶的认知,是茶对身体养护的药用价值。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这荼就是茶,茶字写法出现在唐中期。陆羽《茶经》的出现,奠定了“茶”的经典位置,如宋人梅尧臣诗赞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茶饮解毒、清心、解郁、化滞的原初药性功能,直到今天仍发挥着身体养护价值。
茶的生活价值的重要发现是茶的精神滋养与提振功能,这是茶由药用进入饮品的关键。在汉魏六朝时期养生说流行,茶醉的状态成为神秘性的体验,唐人卢仝七碗茶诗,说尽了饮茶的奥妙。唐朝佛教禅宗兴起,为了坐禅的清醒,茶成为提神醒脑的修行饮品,并促成社会饮茶风气的流行。据《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记述:“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种茶制茶贩茶成为农工商产业,城市茶铺兴起,“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饮成为大众生活方式之后,围绕茶饮形成了茶艺茶礼与茶道,茶成为连接社会、显示趣味的重要“物像”。因茶之品质与饮茶的好尚,茶也被世人赋予廉、美、和、敬的伦理品性。
茶,在中国南部普遍种植,茶叶产量巨大且方便易得,饮茶方式俭朴,是适合大众消费的饮品。茶叶之廉,廉在它的亲民与清心;茶叶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饮品。茶是常绿植物,经过冬天霜雪的春芽,形质俱美,春天的韵味在一杯清茶中荡漾。茶之美,在于茶味醇甘,韵味的悠长,更在于品茶中相互谈心的温暖,这是人情之美;茶之和,在于饮茶促进内心的平和与外在人事的调和。茶能解郁清心,抒发情志,达到神清气爽,中心平和;茶饮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清净与亲切的和谐和美氛围。茶之敬,在于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礼仪,客来敬茶。饮茶有礼,茶礼繁简不一,均以诚敬为原则,茶礼以主人敬茶开始,以客人谢茶结束,主客之间以茶为媒,在敬奉与品饮中,生动地呈现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礼仪文明。茶之四德,温润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提振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
“茶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从社会成员的个体层面,我们充分发挥茶饮清心明目的温良品性,养成饮茶习惯,以茶滋润与养护身心。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对茶这一抚慰人心、和谐社会的饮品的当代价值,有着更切近的社会需求。传承茶文化精神传统,倡导饮茶、品茶、爱茶与敬茶的社会风尚,让年轻人在可乐与其他气泡饮料的嗜好之外,多一种选择,从而热爱我们的国饮,同时修养身心,礼敬他人。当然,饮茶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我们可以通过采茶与制茶技艺的观摩学习,到泡茶与品茶和茶艺茶礼的习练与体验,让青少年从小了解并习得茶文化,熏陶与培育对茶文化遗产的感情,为中国茶文化的世代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连接的有效路径之一。
从社区与社会的整体角度看,茶饮习俗中的礼仪传统为沟通人际关系、调处社会矛盾、和谐社区社会提供了有效路径。茶馆茶室茶亭是社区的公共空间,定期的茶会茶聚茶访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只要我们能坐下来,喝上几盏清茶,拉拉几句家常,自然是一片祥和气象。即使日常有些隔膜与不理解的情绪,相信也会在茶香中飘散。传统社会民间调解矛盾的主要方式,就是“坐茶馆”“吃讲茶”。在年长而有德望的乡贤主持下,当事人面对面一番茶叙,从而达成相互妥协的化解。我们今天的社区民间调解员“和事佬”与“老娘舅”在调解民间生活纠纷时大约也采用的是这一方式。茶的和敬品性,对于我们今天的社区治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都有着柔化与浸润的作用。定期的社区茶聚与茶会,或者茶艺展示,或者娱乐性的“斗茶”,都可以活跃社区生活滋润社区关系。我们在构建基层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茶事礼仪的推广与茶香社区的建设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