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超: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不符合事实

为了回避基于事实的传统符合论的困难,同时又保留符合论的核心直觉,陈波提出无“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但跟陈波的设想不同,他的新符合论要么没有真正抛开“事实”概念,要么没有坚持传统符合论的洞见。就其实质来看,新符合论很可能是一种“事实”概念冗余论。但是,根据“事实”与“真”的对等性,“事实”概念冗余论会带来“真”概念冗余论,这跟陈波断言的“真”概念具有实质性相冲突。根据认知的整体性原则,我们有很好的理由去保留而不是删除“事实”概念。

关键词:

事实;陈波新符合论;“事实”概念冗余论;“事实”与“真”的对等性;认知的整体性

符合论是影响最大的真理理论,它反映了以下重要直觉:我们所说的是真的,当且仅当我们所说的符合实际情况。根据我们所说的东西跟实际情况中的对应物的不同,符合论主要分为基于对象的符合论和基于事实的符合论。传统符合论大致是基于对象的,它将“所说的符合实际情况”明确为“谓语所说的内容符合主语所指对象的特征”。这种符合论有明显的缺陷,它要求句子具有典型的主谓结构。现代以来,基于事实的符合论很可能是最深入人心的符合论:所谓的“符合实际情况”,就是“符合事实”。

虽然事实符合论深入人心,但它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困难。比如,事实到底是什么,“话”(或者句子、命题甚至思想)(1)又是如何跟它们之外的事实相符合的?……陈波在《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一文中给出了无“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希望既保留符合论的核心直觉,又能避免事实符合论所面临的理论困难。本文将指出,他的新符合论并不能达到目的。如果放弃“事实”概念,他将不得不放弃符合论核心直觉中的某些部分;如果坚持这些核心直觉,他又不得不保留“事实”概念。宽容地理解,他的新符合论很可能是一种“事实”概念冗余论。然而,由于“事实”与“真”的对等性,“事实”概念冗余论会带来“真”概念冗余论,这跟陈波对“真”概念作为一个实质性概念的宣称相冲突。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认识的整体性原则,“事实”概念是实质性的,不可消除。本文将首先复述陈波的新符合论方案及其希望解决的问题,然后指出陈波面临的二难:放弃“事实”概念与保留符合论核心直觉不可兼得,接下来论述作为“事实”概念冗余论的新符合论跟“真”概念的实质性相冲突,最后基于认知的整体性原则阐述“事实”概念是不可消除的。

一、基于事实的符合论面临的困难与陈波的新符合论

陈波处理的传统符合论主要是基于事实的符合论:“为了说明命题的真,传统符合论大都设定了‘事实’概念,并认为事实在外部世界中,是使得命题为真的使真者。”[1]6但是,陈波指出,“事实”这个概念“没有任何解释力”,“很难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严肃认真地对待,更难以在定义‘真’概念时发挥实质性作用”。[1]8以罗素的“逻辑原子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为例,陈波相信,传统符合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说清楚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和‘对应’”[1]6。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以下难题。

第一个是“事实的个体化难题”,事实“连成一片”“无法个体化”。从蒯因“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的断言出发,陈波认为,由于难以对事实进行个体化,所以,我们无法“在不同事实之间做出区分”。[1]6例如,我们不能有效识别跟原子命题相对应的原子事实、跟否定命题相对应的否定事实。

第二个是“事实与命题的关系性难题”,它们的关系“无法厘清”。[1]8一方面,事实与命题间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1]8;另一方面,根据丘奇、哥德尔等人的“弹弓论证”,如果一个真命题对应某个事实,那么这个真命题对应所有事实,也就是说,“一个命题为真当且仅当它符合整个世界”,这会让符合论失去意义[1]7;再者,“事实”与“真”这两个概念“相互依赖”:“事实”概念与真语句相互定义,“这样一种定义是明显的循环,甚至是恶性循环,因而是空洞无效的”。[1]8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难题:事实具有主观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完全客观的事实。陈波并没有把这个难题跟前两个分离开来阐述,但这个难题具有相对独立性,很可能更根本。陈波相信,“事实”概念是为了符合论的目的“由真语句投射出去的”[1]8,它的背后“隐藏着人的视角”,“是我们从世界母体上一片片‘撕扯’下来的”。[1]7撕扯下来的东西,既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意图和目标”,又取决于“我们所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方法”。因此,“这样的事实可能以多种方式撒谎,从而掩盖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真相”。这样一来,在定义“真”概念时,“事实”概念就“很难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1]7

虽然事实符合论面临这些困难,但陈波不想“完全放弃传统符合论”。他认为,符合论的以下

“核心洞见”是“任何合理的真理论都必须坚守的”:“使得我们描述这个世界状况的命题为真或

为假”的,“不是我们语言中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心智中的东西,而是外部世界中的东西”。[1]9不难看出,这些洞见或者说“基本思想”至少包括以下观点:[1]5

(1)真值载体是命题。

(2)命题描述了外部世界。

(3)被描述的外部世界中的东西是使真者。

(4)使真者不在语言内部,也不在心智当中。

很明显,如果使真者是事实,事实的主观性会冲击观点(2)(3)(4);又因为事实无法个体化,且事实与命题间的关系难以厘清,这会累及观点(1)。

陈波希望保留符合论的核心洞见,也就是说,他要同时保留以上观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陈波决定在定义“真”时不再使用“事实”概念。例如,他这样表述“真”概念的一般性定义:

无论p是主谓命题还是关系命题,它为真,当且仅当它的(那些)主语所指称的对象具有谓词所表征的性质或关系。这就表明,陈波新符合论对真的客观性的保证,主要依靠以下语言哲学的假定:“语言是连接认知和外部世界的媒介,我们用语言表达式去指称或谓述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由此获得关于那些对象的真或者假的认知。”[2]121由于已经放弃了“事实”概念,因此相应地,“在新符合论的世界中,没有‘事实’的本体论地位”[1]10。陈波列举,在这个世界里包括以下几类存在物:物理个体,性质和关系、自然种类,时空、因果关系与规律,数与集合,人造物品,社会实在,文化构造物。[1]10-12语言与世界的具体对应关系为:个体词指称个体,谓词指称性质或关系,逻辑常项指称对象的形式结构,等等。

二、陈波的二难:放弃“事实”概念与保留符合论核心直觉不可兼得

必须承认,“事实”概念具有陈波指出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构成放弃“事实”概念的理由。如果把它们当成这样的理由,陈波就不得不放弃他本来要保留的一些东西;如果要保留这些东西,88他就不能放弃“事实”概念。换言之,陈波陷入了二难之中。

首先,如果放弃“事实”概念,就会放弃符合论核心直觉中的一些内容。

陈波放弃“事实”概念的理由太过严苛,如果坚持这些理由,他就无法同时承认新符合论本体论假定中的诸对象,这将导致符合论核心直觉中的一些论题得不到保证。

以“个体化难题”为例。事实固然难以个体化,但物理个体、性质与关系等这些为新符合论所承认的对象同样难以个体化。诚如陈波所言,“CB正在写作”这个事实由一些更为细节的事实组成,“他面前有一台电脑或显示屏,他用手指在键盘上操作,他坐在某张椅子上,这把椅子在某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在某座公寓楼里,这座楼在某个小区里……在他写作时,他或许还在抽烟”等等,这样我们就无法把一个事实跟其他事实区分开。[1]6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也无法把一个个体跟其他个体区分开。单就CB这个个体而言,从宏观来看,他有头、躯干和四肢;从微观来看,他是一堆原子,大团的电子云雾围绕着许多孤立的原子核。这颗头颅、这个躯干、这些肢体、这堆电子与原子核,它们跟CB这个个体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还是跟后者不同的个体?这些问题同样难以解决。如此,跟找不到原子事实类似,在实践中我们也找不到真正的个体。

“性质与关系”也一样面临着不被承认的危险。一方面,宏观性质和关系差不多都可以由更为细微的性质和关系构成,或者通过后者来解释。比如,温度被解释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音高被解释为振动频率……这个过程看起来没有尽头,这就无法最终将一些性质和关系跟另一些性质和关系区分开。另一方面,性质和关系的具有与缺乏也是相对的。陈波相信,否定事实寄生在肯定事实上,如果承认否定事实,则会引起否定事实的恶性膨胀,因此他不承认“CB不在上海”这样的否定事实。[1]6-7按照这一思路,像“不在上海”这样的否定性质或关系也将得不到承认。因为一旦承认,通过“在北京”这一性质或关系,就可以衍生出“不在上海”“不在香港”“不在台北”等无穷个否定性质和关系。然而,性质与关系的具有与缺乏是相对的,表现在语言上,所谓的肯定与否定也是相对的。例如,“不在家”跟“出去了”完全是一回事,但从语言特征看,前者是否定性质或关系,后者是肯定性质或关系。要是不嫌麻烦,我们可以为每个否定性质和关系取一个肯定的名字,同时又给每个肯定性质和关系取一个否定的名字。这就意味着,如果在本体论上不承认否定性质和关系,我们同时也就删除了肯定性质与关系。

这当然不是陈波想要的,他要保留符合论的核心直觉。麻烦在于,“事实”概念跟符合论的核心直觉如影随形。

其次,如果保留符合论的核心直觉,就会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事实”概念。陈波新符合论跟罗素旧符合论大体相似,但删除了“事实”概念。

按照陈波的重构,罗素的逻辑原子论分为基础层和构造层。[1]6基础层包括原子事实以及构成事实的可感知的殊相、性质和关系,主要通过一些命题算子把诸原子事实构造成更为复杂的事实。跟罗素的逻辑原子论相比,陈波新符合论的整体构造相似,但有一些细节不同,比如,物理个体取代了可感殊相,逻辑常项指称对象的形式结构。除此之外,陈波新符合论的最大调整是:去掉传统符合论中命题层次的世界对应物,但又保留命题层次以下的世界对应物。通过去掉命题对应物,新符合论希望删除“事实”概念连同这一概念对应的事实;通过保留亚命题层次的世界对应物,新符合论保留了符合论的核心直觉:命题描述了世界,使真者在语言之外。

这在新符合论的语言哲学假定中也有端倪。陈波持有一种类似早期维特根斯坦那样的图像式语言观,主要的语言成分大致上都像名字。如同个体词指称个体一样,谓词、逻辑常项分别指称性质或关系、对象的形式结构。[2]121-122按照这一观点,“雪是白的”本质上就是两个名字的组合:“雪”连缀着“是白的”。可是,当我们说出这句话,并不是连续叫出了两个名字,而是希望表达以下意思:雪具有“是白的”这种性质。按照新符合论的语言哲学假定,后一句话又不过是一串名字的连缀。怎样表达这些名字或者准名字所指者之间的关系呢?不得而知。也许,可以通过名字的排列关系来暗示所指物之间的关系。但就算这样,这些关系终归也是存在的,没有名字,事实终归是事实:雪依然是白的,草依然是绿的。这样,我们至少就说到了两个事实。然而,在陈波新符合论中,我们无法直接做关于事实的任何断言。这跟罗素眼中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特征十分相似:“要述说整个世界的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能够说的必定是世界的有限部分。”[6]12

三、“事实”与“真”的对等性:“事实”概念冗余论与“真”概念实质性的冲突

以上二难在陈波文本中还有别的体现,例如,在事实是否存在的问题上,陈波的文本是有歧义的。从字面上看,他在一些地方似乎承认事实的存在,明确说“事实是连成一片的,无法个体化”[1]6,在传统符合论中,“事实与命题的关系无法厘清”[1]8。但是,他的这些说法出现在对传统符合论的批评部分,我们既可以解读为,事实并不存在,假如事实存在,传统符合论就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强解读);也可以解读为,事实的确存在,但如果像传统符合论那样从“事实”概念出发建构理论,就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弱解读)。陈波的行文并不能消除这种歧义,当他断言“‘事实’很难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严肃认真地对待,更难以在定义‘真’概念时发挥实质性作用”[1]8时,这一论断既跟强解读相容,也跟弱解读相容。当强调“设定‘事实’对于真语句没有任何解释力,我们应该放弃‘事实’这个概念”时,尤其是当他认为刻画“事实”概念的“常见策略”是“创制”一个事实以说明一个命题的真时,[1]8他似乎要把“事实”概念所指称的事实抛掉。但是,他又承认“事实”概念在“日常话语”中“广泛使用”的可行性:说x是事实,就是在“强调x的客观性”。[1]8-9

这一两可性可以合理地做如下解释:因为新符合论是符合论,所以,它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事实的存在;又因为这种符合论“新”在不使用“事实”概念上,所以,它又有抹去事实的动机。然而,如果上一部分的论述正确,那么,陈波新符合论就并没有彻底删除“事实”概念,也没有因此删除事实,弱解读是最符合文本原意的解读。陈波保留了事实,但存而不论,不再给事实提供一个名字,以便在给出“真”概念的定义时,不再使用也不必寄希望于使用“事实”概念。在这一解读之下,新符合论实质上很可能是一种“事实”概念冗余论:事实存在,但关于事实的概念是多余的。

然而,“事实”概念冗余论并不是陈波新符合论想要的结果,因为它跟新符合论所主张的“真”概念的实质性相冲突。新符合论断言:“真”概念不是“平庸的、不足道的和非实质性的”,相反,它“是实质性的”:追求真理是我们的“首要认知目标”,真理是我们生存下去的“基本凭借”,指导着我们的认知实践,涉及我们跟世界的关系等,因此“它们并不那么容易被紧缩掉”。[2]125-126这就表明,新符合论由于其符合论特征,反对“真”概念的冗余论。它为“真”概念提供了定义,不认为可以消除“真”概念。

问题在于,如果不能消除“真”概念,我们差不多也就不能消除“事实”概念,因为这两个概念具有对等性。日常生活中,我们相信“雪是白的”这句话是真的,只是因为,雪真的是白的。反之也成立,即:

“雪是白的”是真的,iff,雪真的是白的。

而“雪真的是白的”跟“雪事实上是白的”同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不符合事实义,雪事实上是白的意味着雪是白的是事实,因此,

“雪是白的”是真的,iff,雪是白的是事实。(“真”与“事实”的对等性)

不难推知,正如“真”这个概念用来谓述作为语言一部分的命题,“事实”这个概念用来谓述作为世界一部分的实际情况。“真”概念要建立起从语言到世界的对应:我们说一个命题为真,无非是希望就此把它映射到世界中去,有世界的内容跟它对应。“事实”概念要建立起从世界到语言的关联:我们说世界的一部分是事实,无非是希望就此把它映射到语言上去,有语言的内容与之对应。如果主观上认定没有对应的世界内容,我们说命题为真就是无谓的。同样,如果主观上认定没有对应的语言内容,我们说世界的一部分是事实也是无谓的。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不承认在世界上有雪是白的这回事,我们就不会主张“雪是白的”是真的;相应地,如果我们在语言中没说过“雪是白的”这句话,我们也就不会强调雪是白的是事实。在这个意义上,“真”概念与“事实”概念具有对等性,它们各自谓述在语言和世界中的内容,互为对应物。

由于“真”是对语言内容的断言,而语言内容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断言,因此它是可消除的。弗雷格说“5是一个素数,这个思想是真的”,跟“简单句‘5是一个素数’相比,并没有说出更多的东西”。[8]64因此,

“雪是白的”是真的,同义于“雪是白的”。(“真”在说话方式上的冗余性)

根据塔斯基T等式[9]341-376,以下等值式成立:

“雪是白的”是真的,iff,雪是白的。

这很容易就得到了蒯因“真”就是去引号的结论。[1]8语言中的句子为真,仅当世界中有它的对应物;如果世界不存在对应物,它就不被称为“真的”。又根据“真”在说话方式上的冗余性论题,以及“真”与“事实”的对等性论题,我们可以得到“事实”就是加引号这一结论,即:

“雪是白的”,iff,雪是白的是事实。(“事实”是加引号的)

世界中的客观情况被称为事实,当且仅当语言中有对应物,我们在语言中说过它。如果我们没有说过,它就不会被称为“事实”。

从“事实”是加引号的,以及塔斯基T等式,连同“真”在说话方式上的冗余性这三个论题,我们可以得到“事实”概念的冗余性。即:

“雪是白的”是事实,iff,雪是白的。(“事实”的冗余性)

弱解读之下的陈波新符合论坚持了这一论题,他因此消除了“事实”概念。问题在于,如前文所述,得到这一论题的前提同样可以得到“真”的冗余性,他因此同时也就消除“真”概念。但这跟他关于“真”的实质性和不可紧缩性的断言相冲突。

四、认知的整体性与“事实”概念的不可消除性

一个词只有在一个命题中才有意义。弗雷格的语境原则指出,一个词是什么意思,不能“孤立地考察这个词”,否则我们就会误以为词的意思是它所表征的观念。这条原则坚持,“我们总是应该看到一个完整的命题。只有在一个命题中,这些词才真正拥有一个意思”[10]71。语境原则是弗雷格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之一,构成哲学语言学转向的重要基石。命题是最小的完整意义单位,同时也是最小的理解单位。单独发出“雪”或者“是白的”这样的声音,并不能获得理解。要理解这样的词语,我们必须把它们放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比如“说话人想到了雪”或者“说话人看见有东西是白的”。

五、结语

基于事实的符合论面临着一些困难,于是陈波提出了新符合论,希望通过撇开“事实”概念来回避这些困难,同时保留符合论的核心直觉。必须承认,新符合论的总体框架极富启发性,为我们发展符合论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新方向。但是,就陈波现有的阐述而言,他会遇到以下二难:撇开“事实”概念,同时也就撇开了符合论的核心直觉;保留符合论的核心直觉,同时也就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事实”概念。这个二难让他在事实是否存在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他的理论实质上很可能是一种“事实”概念冗余论。然而,由于“事实”与“真”的对等性,这一立场又跟他的“真”概念具有实质性的断言相冲突。从认知的整体性出发,事实和“事实”概念都是不可消除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这一说法跟事实不符。

(致谢:冯书怡、牛尧阅读了论文初稿,并提了意见,谨致谢意)

注释:

(1)句子、命题和思想并不相同。在讨论符合论时,本文对“句子”和“命题”不作区分,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陈波.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上)[J].江淮论坛,2019,(5).

[2]陈波.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下)[J].江淮论坛,2019,(6).

[3]MichaelJ.LouxandThomasM.Crisp.Metaphysics:AContemporaryIntroduction[M].NewYork:Routledge,2017.

[4]WillardVanOrmanQuine.WordandObject[M].Cambridge:theMITPress2013.

[5]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FrancisBacon.TheNewOrgan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8]GottlobFrege.TranslationsfromthePhilosophical

WritingsofGottlobFrege[M].EditedbyPeterGeachandMaxBlack.Oxford:BasilBlackwell,1952.

[9]AlfredTarski.TheSemanticConceptionofTruth:andtheFoundationsofSemantics[J].PhilosophyandPhenomenologicalResearch,Vol.4,No.3,1944.

[10]GottlobFrege.TheFoundationsofArithmetic[M].TranslatedbyJ.L.Austin.Oxford:BasilBlackwell,1953.

作者:苏德超,武汉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形而上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语言哲学。

THE END
1.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 )。 请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认真作答! 试题解析 无 标签:判定断定一个命题往往常常 本试题来自[gg题库]本题链接:https://www.ggtiku.com/wtk/113149/1385886.htmlhttps://www.ggtiku.com/wtk/113149/1385886.html
2.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一个真命题定义:有两条边长的比值为的直角三角形叫做“魅力三角形”我们知道,命题“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一个真命题,所以“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https://www.jyeoo.com/shiti/22310798-dc15-4415-a5e9-898dd25b56fa
3.逆命题与逆定理20241117122909.pptPABC?MN条件结论性质定理逆命题一直线是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该直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该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BPC?已知:线段AB,且PA=PB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过点P作PC?AB垂足为C.∵PA=PB(已知)∴?PAB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AC=BC(等腰三角形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17/7201144063010000.shtm
4.秋期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课件新版北师大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1阅读新华社酒泉2021年6月11日这篇报导:,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上午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执行多天飞行任务.按计,划,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53172145.html
5.真命题的定义(真命题的含义)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真命题的定义,真命题的含义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成立的.对的就是真命题比如地球是圆的就是真命题(原谅我用这个非常之傻的例子)假命题就是:地球是方的!(原谅我)。 本文https://www.bangkaow.com/jyzs/202407/1479885.html
6.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定义语义悖论是无论假设其真还是假设其假都不能成立的命题,就此意义而言,可称之为"不真不假命题".除了具有悖论性质的"不真不假命题",还存在着具有半悖论性质的"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对于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应该采取与对不真不假命题同样的态度.语言层次论能消除不真不假命题那样的语义悖论,同样也能消除不真https://www.unjs.com/h/b/283003.html
7.命题的定义是什么,真假命题是指什么2、或:用联结词“或”把两个命题p与q联结起来称为一个新命题,记作p∨q。 当两个命题p和q中有一个是真命题或都是真命题时,形成的新命题p∨q是真命题。当两个命题p和q都是假命题时,形成的新命题p∨q就是假命题。 相信看过本文的同学都已经了解命题的定义是什么了。除了要了解命题的定义,更重要的是要https://www.xhwx100.com/article/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