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的几个概念和命题的辨析
课标组核心成员华东师大教授杨向东
01
什么是核心素养?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被界定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按照OECD(2005)的界定,“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这里的素养包含了品格、观念等,不能单纯理解为我们传统上理解的“能力”。正如OECD教育部长所言:“我们理解的素养里面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按照这个理解,核心素养既不是能力,也不是品格,也不是观念,而应该是这些方面整合在一起的东西,应该是个综合性品质。素养是能力、品格或价值观念吗?确切讲,都不是,而是三个方面的综合。类似的,Hoskins&Crick(2010)认为,“素养是指知识、技能、理解、价值观、态度、欲望的复杂组合,指向现实世界特定领域的有效的、具身的人类行动”。素养本身不是行动,是指向综合性行动的那个综合性品质。
美国哲学学会在1990年召集了46位不同学科领域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他们通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的结果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以及该判断所基于的证据的、概念上的、方法的、标准的解释或语境考虑。”这听上去像是传统理解的批判性思维。但他们同时还说:“批判性思维者习惯上是好奇的、见多识广的,相信推理,思想开放、灵活,能合理公正地做出评估,诚实地面对个人偏见。”这不是传统理解的内涵,而是倾向性、态度以及情境意识。按照这个理解,培养一个人批判性思维,最关键的不是培养他如何去论证一个问题,而是培养好奇心、对问题追根究底的倾向。
类似的,“创造性”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品格呢?传统理解上认为创造性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创造出新东西来的能力。但是,MacKinnon(1978)研究了大量领域高创造性的人,发现:1.他们智力中等或者以上,人格健全。这和我们传统上的理解有点差异。我们通常认为,只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才有创造性。一个人越是有点怪僻,想法越有创造性。2.高创造者心态开放,眼光敏锐。很少有压抑,没有什么不开心的地方。一个老是受到否认的人,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3.高创造者童年生活幸福而富足。从这点来看,幸福而富足的生活是创造力的根源。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安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可以自由探索,充满自信,对事物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有这样个性和行为倾向的人才具有创造行为。你说这是不是能力?包含能力吗?是有的。但我们今天理解的素养确实不是过去那个能力的概念。
02
学科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化吗?
WISE研究报告将目前国际上提出的核心素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跨领域或跨学科的素养,包括个人成长、高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个人成长包括自我认识、自主调控、终身学习;高阶认知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学会学习;社会性发展包括沟通与交流、合作能力、社会参与、跨文化理解等。另一类是特定领域的核心素养,如数学建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这两类核心素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03
可以超越具体情境或领域培养核心素养吗?
因为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我们现在的课堂存在大量的操练。有观点认为知识经过操练以后,然后再赋予情境,就可以形成素养了。不是的,这条路是错误的。单调的、整齐划一的操练只会培养个体在特定条件下按照既定程序做出套路式反应,练得越多越会达到自动化,可以形成无意识的习惯。但是蕴含在其中的理智成分很少,而且越是自动化,改变和迁移就变得越不可能,就越是形成不了素养。因为,素养恰恰是不能自动化的。怎么培养像核心素养这种灵活的、不能自动化的东西呢?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复杂的、灵活多变的具体情境为载体。
情境赋予事物或活动以某种意义。比如当你看到“Thepolicemanstoppedthecar”这句话,你觉得是什么意思?你可能想到的第一个场景是在十字路口,警察把你拦住了,对你说:“对不起,先生,请你把驾照拿出来。”现在,我给你讲个故事:上周末带我儿子出去钓鱼,把车停在旁边的山坡上了。我的车刹车出了问题,结果车顺着山坡向后滑。一个警察正好路过看到了,他上去把我的车拦住了。Thepolicemanstoppedthecar,这么讲是可以。那么现在问大家,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不明确的。除非知道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才能确定它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时候需要理解的“情境”的含义。脱离了具体情境,学生无法建立所学东西的意义。正是情境赋予了我们所需东西的意义。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学习?就是因为没有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建立学习和他们当下生活的关联,所以就不会产生学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