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资本论》语境中的“价值形式”批判
孙亮
摘要:《资本论》的“价值形式”一节蕴含着极大的阐释空间,可以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整个写作思路均受其影响。在学术界流行的阐释习惯中,往往对价值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统治方式”具有浓厚的兴趣,却遗忘了对价值形式的历史性作深入的前提批判,从而导致价值形式这一解释原则的泛化。为此,我们将对其进行反思,将价值形式转入到社会结构这一前提给予深层批判,并以破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矛盾与主体行为塑造双重向度理解解放的理念,从而试图为政治地理解《资本论》提供阐释的可能空间。
关键词:《资本论》/“价值形式”/解放
作者简介:孙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为此,我们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加固那些已经纠偏的理论成果并同时追问,在《资本论》的“价值形式”一节中,人们以价值形式的表现机制言说当下所受到的统治时,是否遗忘了对交换价值的历史性作深入的前提批判?形式分析的解释原则泛化之后,我们能否在社会结构的矛盾与主体两个方向上给予修补?我们如何从以资本主义交换方式为主导的社会形式进展到对社会的普遍的一般形式?讨论这些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如何走出价值围城已经成为了马克思解放观念是否失效的关键之问。
一、价值形式的建构逻辑:表现与遮蔽共存
在《资本论》发表20年前,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的“第七个说明”中已经重点批判了“经济学家们的论证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⑥之后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价值形式的讨论中自然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因而,在我们提示价值形式对马克思整个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意义的时候,也必须将价值形式所“遮蔽”的特定社会形式重新打开,这样才能对价值形式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显然,这四种价值的表现形式对于理解马克思将自己区分于古典经济学家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他没有迷恋于20码麻布=1件上衣之间需要依凭于抽象劳动这一实体性追问。因为按照这样的追问,产生价值的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一样,是逃离具体社会形式的人类学意义上劳动,那么价值就不再是一个需要任何社会存在形式为前提的了,反而恒定于任何社会。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正是这么理解的,也很自然地将这一表现看作天然的,并去考量表现之间“=”号秘密的根由。但是,马克思实质上所要揭示的秘密是,为什么劳动产品会表现为价值形式,这是要对一个前提的存在展开批判性分析,那就是商品交换社会作为一个基本的背景,然后才会有将异质性的商品相互表现的可能。
二、价值形式分析的解释原则泛化及其反思
当我们以价值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表现机制去深入理解当代生活,的确我们能够看到那一系列的“表现为”:诸如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率等一系列的转化。在马克思那里,转化即“表现”,这种转化如上所说,它在遮蔽的意义上,正是资本主义故意祛除社会性质特殊性的结果。可以说,遮蔽机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得到了最佳的实现,如果仅仅站在价值形式分析的表现机制的一面来看,显然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但是,在遮蔽的一面,也就是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中产生的”的一面出发,才能够真正理解这种“表现机制”。不过,在“表现机制”之中,它已经构成一个解释体系,一旦我们从价值形式这一单一的建构社会生活的机制来看待现代社会,那么,我们只能如新辩证法学派亚瑟那样,将这一机制泛化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解释原则。这一原则现在似乎甚为流行,《资本论》的解读不幸在很大程度上被带进了这座围城之中。当下,它表现为资本逻辑从宏大向微观生活层面的全面覆盖,这里从一开始就是从对人否定的资本、价值出发的叙述模式,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他们所看到的只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成为了整个现代商品交换社会的主导原则。
三、从“表现的社会”到“社会自身”的进展:复调式解放路径的再思考
既然我们已经通过上面的分析,认识到“价值形式”只是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时,它才构成为社会的运行法则,诚如马克思所述,“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23)。而我们今天在谈论《资本论》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谈论作为“结果”的价值形式运行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统治方式。但是,在价值形式的围城里思考解放只能是一个“悖论”,当我们把“围城”(价值围城)作为思考的起点,这已经将主体作为“否定”的视角来展开了,现在必须转换视角到另一种视域中,即寻求解放的路径显然要跳出价值形式的解释原则,深入到其前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并厘清这种特定的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仅为“社会”在某一阶段的现象,也正是奠定在这一基础之上,才产生各种拜物教的现象。
注释
①[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②IsaakIllichRubin,EssaysonMarr'sTheoryofValue,BlackRoseBooks,1972.p2.
③TonySmith,TheLogicofMarx'sCapital,Albany:Sunypress,1990.ix.
④[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2页。
⑥[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118页。
⑦[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17)[英]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90页。
(18)[英]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71页。
(19)[加]罗伯特阿尔布瑞顿:《政治经济学中的辩证法和解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2—73页。
(20)JohnHolloway,WeAretheCrisisofCapital:AJohnHollowayReader,PMPress,p.14.
(21)[加]伊恩斯蒂德曼、保罗斯威齐:《价值问题论战》,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90—19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232—23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29)ErikOlinWright,EnvisioningRealUtopias,Verso,2010,p.38.
(30)[日]岩佐茂等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7页。
(32)JohnHolloway,FernandoMatamoros,SergioTischler,eds.NegativityandRevolution:AdornoandPoliticalActivism,London:PlutoPress,2009,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