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议论文(精选5篇)

看什么――看“墙”:文化墙、标语墙、板报墙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且,这些内容大多处于校园显眼的位置,你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只须稍加留心便可“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能分门别类归纳整理,那更是“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诚信”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全国大纲卷“契约精神”的材料作文。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奉献。――白求恩

二.埋头精读,借鉴在手

譬如《劝学》(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来阐释“捕捉机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径”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广东高考“接受捐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还可服务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盐卤而改变命运”的材料作文。

《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3),课文节选了老渔夫桑迪亚哥捕到了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与鲨鱼殊死搏斗。五个回合过去,老人未能占上风,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最终带回的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会被打败”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来”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阅读,记录在册

在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作文素材也是唾手可得。如: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文本《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钱钟书成名后,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没有因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于是被世人称颂为“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这段素材可以服务于2013年福建高考“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

怎样做到更好的符合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对材料不流连、不依赖。

不流连、不依赖,就是审题时不要在材料上过多的动脑筋。

第一,如果你读一遍材料和话题,知道了话题是什么意思,这时你就没有必要去读第二遍。当然前提是你理解了话题。如果话题还不理解,你还是有必要读二遍。

又如,一个话题作文命题;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无辜烧死。试以“善待生命”为话题作文,有人可能就老想,这个碗怎么放,装上水蚂蚁就爬不上去了吗?弘一法师是不是不懂科学?——这种想法就是对材料的流连、依赖导致了钻牛角尖。——不管你分析的多么有道理,但如果与命题者给定的话题无关,就是做无用功。

第四、如果材料中确实有很有意思的内容,如格言警句般的话,可以写入题记。

二、题目最好包含话题。

三、开头的第一段要展现话题。即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应试作文最稳妥最经典的开头

三、文体最好是议论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阅读规律复习策略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各地考查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复习时好像摸不着边际,对“阅读”的复习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困惑甚至茫然。

一、研究中考阅读规律,制定复习策略。

对阅读的考查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和阅读考查都有较多的陈述,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等,这些都应看作是中考“阅读”考查选材和拟题的原则。

选材原则:三种基本文体,四种文学体裁;篇幅千字文;时代背景,内容理解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又能考察阅读能力;材料典范,并且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选择阅读材料注意到考生对材料的认知程度,考虑到阅读材料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选择一些关于老师、关于父母、关于情感、关于学问、关于美德、关于习惯、关于成长、关于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贴近生活,具有亲近感,很多紧扣时展,有时代气息,具有新鲜感,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于阅读能力的考察。

考点与题型:近几年“阅读”更注重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试题一般改变了前些年只注重“咬文嚼字”而造成的对材料支离破碎之感的弊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试题已基本告别了客观性试题,而取而代之的大都是简答、举例、主观表达题,并且出现了不少有利于考生发挥和展示个性风采的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不要求答案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都体现了对考生能力和考查。

具体到三种基本文体上,重点有不同体现:

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1、以课本为宗,指导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课文是基础、是根本,中考阅读题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课堂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注意重点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贯穿始终,比如:整体阅读怎么按步骤进行;比较性阅读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求同还是求异;说明文速读方法与技巧;议论文怎样找论点;如何找关键语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进行旁批……而且一堂课教师讲多少并不是目的,而学生掌握多少才是关键。注意及时反馈。讲、练结合,争取当天讲评,不要拖延。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阅读体验与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我们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学生有阅读的享受,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充分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才会有积极的个性的解读,才会有深刻的情感的体验。读书受益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向学生分配任务,使阅读变成一种负担。

3、以活动为契机,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前说话训练、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读书笔记展评、办手抄小报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随时展示读书的成果,交流读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行为。

4、拓展阅读空间,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从初一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能力。

5、以训练为主线,让实践出成绩

中考复习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3、方法指导:每个阅读专项先明确考点,讲解解题方法与技巧,当堂进行片段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然后布置课后作业。每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及时批阅练习、试卷,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辅导。

5、模拟考试组织严密,答卷要求与中考看齐(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答案追求尽善尽美,语言简明、得体,层次分明)。每次模拟后都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反馈,查漏补缺。

关键词:高三作文教学原点思考宏观安排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同事高考阅卷归来,带回阅卷现场信息和满分高分作文,教研组组织交流研讨,满耳便是这样的言语。是啊,高三作文教学的困惑本来就不少,而今耳闻阅卷现场、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静想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这两大问题,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前一问题,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于是乎,对教师来说,“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当然,“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据我们研究,就有随意型(训练不作规划)、分块型(或按传统的块,或按作文题型,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高深型(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见风型(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话题型(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远离写作本真的“家”,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

高考作文题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转换到《考试说明》,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二.把握命题趋势,为选择训练题型、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高三作文教学,其终点是现实的,那就是高考。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追问命题趋势,无可非议。把握命题趋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而相应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题形式的把握,可为我们选择训练题型作参考

这是最为直观的趋势把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依次出现四种类型:命题作文(含新命题作文,即材料+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题意作文(或称新材料作文)。各种题型各有长短,猜对明年考什么题型,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围绕题型的训练,不可能作为主体。

但把握命题形式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训练题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我们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题型是命题作文、题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的新命题作文外,其他均为题意作文。为此,高三作文教学,就不该选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训练,但也不能依据2012年对“命题作文”的冷遇,就放弃命题作文的训练。注意,新命题作文、题意作文均出现“材料”,需要加强材料阅读与审题立意的训练。

2.命题内容的把握,可为我们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对于命题内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本地选用试卷的作文命题内容趋势。从全国整体看,其趋势有:(1)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3)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重视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材料的阅读和审题难度在加大。

从考场作文看,这正是近年来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所说:“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为此,可将积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让高三写作拥有快乐的寻找、哲理的回顾和畅意的表达。

三.明确文体类别,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据近年来高考阅卷反馈看,“四不像”作文泛滥。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体特征并不鲜明,且高分作文均为空泛的议论、抒情秀,怪不得师生齐声感叹“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此足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导向、高三作文教学的“高危漏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这与高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有关,这一导向的“误读”,使中学六年忽视基础文体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文体的表述过于笼统而又缺乏必要的专家解读有关。

1.《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文体表述的缺失

从文体学这一角度看,《课程标准》的表述并不明确。在“课程目标”部分,“阅读与鉴赏”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表达与交流”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都是大类的文体概念,不足以指导写作教学,不利于作文复习的安排。

2.高考作文可选文体的辨定

将三大类文体拆分,文体种类是明确了,但这样的分类颇不利于写作复习训练,要解决作文“四不像”必将徒劳。为此,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我们将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文体分为:记叙文(写人叙事)、抒情文(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说明文”的命题、写作难度都较大,一般多不选用。

为此,在考场只要熟悉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就可以,这与《考试说明》不矛盾,足以应对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样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

3.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种方法,鲁迅先生称之为“实物教授法”。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提供足为“文体特征鲜明”的样例。我们不主张以考场高分作文作为样例,更不主张采用书市上“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高考满分作文秘诀”中的“范文”,正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能够作为学生作文样例的,最佳的还是教材内外的名家作品,个中之理无需赘述。在阅读复习、教材重温时,教师做些点拨,引导学生写作中借鉴之。在基础文体训练时,可以印发(并可点评)典型的样例给学生学习、揣摩,如:

记叙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张纸》。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归有光《项脊轩志》。

哲理文:(1)劳伦斯《鸟啼》;(2)曹文轩《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议论文:(1)《谈骨气》;(2)鲁迅《拿来主义》;(3)苏洵《六国论》。

如此明白高考可选的文体,通过针对性训练,补好文体这一“短板”。

四.引入评分规则,建立操作流程,强调读者意识

那么如何实现自改、互改和师批在同一套话语体系(标准)下对话呢?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为四种基本文体制订评分量表,如记叙文可从“故事”(10分)、“叙述”(15分)、“情感”(15分)、“语言”(10分)和“常规”(10分)等五项分等评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可参考笔者发表于2012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的《评分规则: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高三作文教学,如能摆脱功利,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也许可以引入这种范式,至少一点,就是强调作文的读者意识。“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缺陷。

五.切入写作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持

现在的学生写作学情如何,这是我们组织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收集学情,并依据学情寻找对策呢?以我们的实践,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来自考场作文的阅卷反馈;二是教师日常观察(包括问题征询、月考阅卷等);三是个性化诊断(面批作文、问卷调查)。这里重点说说后两条途径。

1.师生日常训练所遭遇的问题

从对我校重点中学的学生访谈得到的信息看,学生觉得作文之难,难在五个“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离题,总不能深入把握题意,提炼作文的主题;(2)不知道写什么,每看到作文题,大脑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体裁,一写就被指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不知道往哪儿用劲,以提高高三写作的效率。

对此,高三复习阶段,我们认为:(1)用好教材,会考复习不要放弃教材重温,重温时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素材、语言等方面的积累;(2)用好阅读训练的材料,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阅读训练时,不要只是做训练题,要善于点拨可资借鉴的写作内容;(3)组织学生每周写一点随笔,鼓励学生记录高三的生活也为了“拳不离手”;(4)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次写作训练,要力求有收获,那种重复、低效的训练要少做。

2.学生个体写作情况的调查

就写作来说,人各有短长。朱自清曾这样分析自己:“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允许学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原因所在。有选择的自由,相伴的是选择的艰难。高三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长与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儿用劲”,对这部分学生做个体诊断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规方式外,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通过一系列问题,调查三个方面:(1)擅写什么(话题与素材);(2)擅怎么写(表达方式与文体);(3)如何写出个性(发展等级的追求)。连用五年,颇受好评,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赘述。

六.基于原点思考的宏观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阐述了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决之策。现在,需要统整这些对策,为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作出可行的宏观安排。我们将整个宏观安排切分为6个模块:基础认知模块、写作积累模块、文体训练模块、写作流程模块、个性写作模块、限时训练模块。

1.基础认知模块。做任何事情,大处着眼,都可以从“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发问,高三作文教学,教师、学生都需要明白“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这个模块,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1)了解《课程标准》《高考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2)了解写作复习最核心的知识背景(题型、文体、题材);(3)填写《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的调查问卷;(4)确立自己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行动措施。

2.写作积累模块。写作积累不仅仅是“素材积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远不仅是“素材”问题,诸多复习用书所附的写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丰富”背后的“苍白”。因此,我们认为,写作的积累当包括:

(1)积累内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积累;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2)积累途径:必修和选修课本;阅读训练;你的生活;你的课外阅读。

(3)积累方法:摘录和记录,定期整理,适时重温,写作训练时快速调用。

3.文体训练模块。前文已述,需要训练的文体类型主要就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而且提供他们经典例文学习揣摩。学生学习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某种文体怎样算好的,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再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个性写作模块。在四种基础文体训练的基础上,从“写什么”“用什么文体写”两方面,培育自己的写作个性,做到既能写四种基本文体,又能在某一种文体上别有擅场。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中,结合流程训练进行。

6.限时训练模块。进入高三后,阶段考、模拟考明显增多,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作文,这是我们很好的实践演习,理应借此训练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建议实践考场60分钟安排法:第一步,审题,约5分钟;第二步,立意选材,列出写作提纲,约10分钟;第三步,挥笔成文,40分钟左右(20字/分钟);第四步,检查,约5分钟。

如何根据话题作文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THE END
1.四种命题和充要条件的具体概念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https://edu.iask.sina.com.cn/jy/2RCejKOytez.html
2.命题逻辑范文9篇(全文)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它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一般来说,一个命题存在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四种形式。四种命题是相互的,具有意向性,把其中任何一个作为原命题,其余的可相应地成为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具有不变性,在学习中要消除假命题不是命题的观点。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hykopif.html
3.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法学思维小学堂)书评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法律人为什么要为概念争执?只有描述事实的语句才有对错之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概念描述同一个事实,这就是定义上的任意性,因此定义上的任意性适用于描述性的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定义具有无创造性。在伦理学范畴,事实是确定的,只是概念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69313/
4.关于逻辑错误的一些介绍(精选10篇)要区别“四种命题”与“命题的四种形式”,首先要对古典逻辑的简单知识有必要的了解。 实际上,古典逻辑根据命题的主谓关系把命题分为直言(简单)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 直言(简单)命题在古典逻辑中又分为四种形式:全称肯定(所有A都是B)、全称否定(所有A都不是B)、特称肯定(有的A是B)、特称否定(有的A不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zknnu.html
5.在命题p的四种形式(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正确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在命题p的四种形式(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记为A.1个B.2个C.3个D.4个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49770b3844724306a8ff80f7715a546c.html?fm=bd190727601985d259b9445bff69a192eb
6.[《习坎文摘》第61期]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湖北省沙市中学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形成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指导命题实践的长效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考评价在科学区分学生综合素质及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机制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为高中育人方式http://www.hbsszx.com/PrintArticle/20487
7.逻辑学导论5直言命题标准直言命题之间的四种对当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差等关系可用对当方阵表示, 该对当方阵中的关系为一些基本的论证形式提供了有效性基础。 传统对当方阵 任何论证都是从一个或多个前提得出结论。包括一个以上前提的推论称为间接推论(如三段论,其结论从第一个前提经由第二个前提为中介得出);从唯https://www.jianshu.com/p/c30ff1180d0e
8.2023(四种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形式一:全命题作文 1.2(023年春?重庆市万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从文本到生活,那么多的“小人物”都有着朴素的爱 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有着自信与智慧。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一个看上去普通,实 则闪耀的小人物。 请以他/她,也闪闪发光”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29/7013160055010003.shtm
9.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2.1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基本理论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https://www.233.com/teacher/xinlixue/xiaoxue/20130708/095304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