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才是真话》—罗心道长100句真言

汉文成留侯张良后裔。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孙。嗣汉天师张道陵六十五代后裔。[张继禹]

罗心箴言序(一)

罗心由研习武学而入道信道行道,所以在他的性格里,既有习武者的倔强,也有修道者的率性。这个性格使他成为了一个既勤于修行思考且又能勇于身体力行的修道者。被我老师张鼎芳大师谓之曰道门奇才。他在自己的修行弘道过程中,以反常人对道教崇尚无为的基本认识,将自己修行的心路历程名之曰有为道,并将修行弘道的心得精炼为朗朗上口的辞句汇编成册,以飨好道读者。斯亦可谓是奇之用矣。

罗心所谓的有为道,细细品读来,有两类内容可以说也是契理契道。一类是基于人伦之道的言论。如以孝为先,以礼为为常,以苦为荣,以和为贵,以义为重,以道为本。扬我中华美德,道行天下。一类是裨益简明易行的通俗言语,如功夫道德让人佩服一时,做人道德让人佩服一世等。仙经曾说: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葛洪真人也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我家祖师亦说:凡嗣吾法者,非诚无以得道,非信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奉亲。强调的都是修道者当以人道伦常为基本。而大道至简更是道教以一贯之精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以简事作为修道者的重要原则,南华真人则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简则益生,易则可行,明则通达。以简明通俗语言来阐释道教至简至易、至精至微的义理也是时代的需要。

有为与无为在道教来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感悟道的两端,一端是顺应人道,感悟社会与人生之常态:一端是体认天道,感悟自然与生命之真常。南华真人曾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无为是天道,是自然之道,是无心无累的;有为是人道,是伦常之道,是有心有累的。有为无为从修行境界来说,概而言之,有为之人道是世间法,无为之天道是出世法。而入世与出世对道教的修行修炼来说则是相互联系的,命功修炼要先筑基,即要先却病健康身体,在却病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有为的方法:而在心性修炼上,也有一个筑基的过程,即要先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赋有爱心的人,忠孝诚信的人,而这就要尽人道,也就是有为之道。有为之道只是一个基础,是为人正身之道,由人道进而修之才是仙道。修行精进的方向是要由有为立身安命,进而别有为以致无为,循无为以契大道。净明道所信行的忠孝神仙之道,就是要求修行者以孝于亲忠于国,正心诚意为基础,以至一体皆爱,一物不欺,心地净明,成仙得道。

诚然,以无为为宗才真正是道教的究竟之学,才是根本大道。太上在道德经中曾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并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任自然而无为,因而可以达到无不为境界。而上德者与下德者的体悟与作用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南华真人也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无为之用,德广无边,常应常静,有为之用,难以周足,人不能胜天。对于无为探究,历来信行道者与学问家多有论述。务道者认为,其一是宗无为,河上公真人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其二是宗无为又不能执无为,对此《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晋郭象则言: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耳。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在郭象看来,无为的本来真意是率性而动,只要是率性而动的行为都可谓之无为。《元气论》说:无为者,乃心不动也。故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则总其要旨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对无为的探究,也是对道的不懈探究。

宋朝诗人黄庭坚则有诗曰:小德有为因有累,至神无用故无功,须知广大精微处,不在存亡得失中。在罗心箴言集出版之际,谨此赘言于前。是为序。

张继禹

2016年11月

中华道教第一观五斗观住持,十全道人——罗心道长警世真言!

纵横三教、笑傲神州,国学巨擘——龚鹏程先生倾力作注!

罗心箴言序(二)

龚鹏程

收集好言语,将之辑录成书,在中国有古老的传统,最老的书《尚书》就是如此。

古时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主要是收辑王者之言。故《尚书》所录,都是三代帝王的诰命。后来文化普及,贵族凌夷了,这种记录嘉言之传统也就被先秦诸子继承且发扬了。

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论,编为《论语》。其他各派也一样,《庄子》《墨子》等书中就不乏弟子存录其师长之语。据庄子说,当时存语,还不只这类正经理论及学派观点,另有不少民间杂语也获得存录,例如他提到的《齐东野语》就是。韩非子书中也有《杂言》《说林》《内储说》《外储说》等篇,显示口说之存录颇为盛行,以致其间还要再分出大说与小说。大说,谓正言谠论;小说指巷议街谈、稗官野史,琐碎无当大义者。

小说的传统,后来衍为《世说新语》《语林》等记言之书,与记事的小说势力相当,合为中国小说的传统。

大说则更是在史传诸子学中绵延不绝,例如,朱熹等人就编过《宋名臣言行录》七十五卷,各佛教宗派也编了无数法师禅师语录、法语集。目前市面上仍流通甚广的曾国藩、印光法师、弘一法师、王凤仪善人嘉言集就属于这个体系。還有许多人从古书中摘录格言警句,编成嘉言,以供人玩索咀嚼。

是的,人每天说過的话超过一万句,全世界每天又有无数人在说话;但大部分的话,和虫鸣鸟叫没什么差别。有价值、有意蕴、能令人玩味咀嚼者还真不多。若有幸听闻一二,便足以令人心生喜悦,像孔門弟子子张那样忍不住要把话记下来。一时找不到纸,竟抄到了衣带上。

所有嘉言集的编撰者,其实也都如子张一般。在大海中拾贝,偶见一二,喜不自胜,不禁也想将之抄录下来,奉献给尚在人生旅途中迷惘的人,令他们有所慰藉、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毕竟,这些都是语言里的珍珠呀!

本书也是这种珠玉集。作者是道门传奇人物罗心道长。他出身武术世家,外祖即精武体育会干事,故少年濡染,颇慕侠义。其后博收广取,甚至求技东瀛、南入暹罗,得窥空手道、泰拳之堂奥。目前且膺选为刚柔流六段师范,跻身全球顶尖武术家之林。而道家兵学、武学更是曾获秘传,善事吐纳炼养,久久修习,功力渐臻化境。

古来剑侠往往散仙入圣,以武证道,罗心殆即属于此一脉络。一般道流,多毗于柔,主歛退、重隐忍,以无所事事为无为,以投闲置散为清净不争。罗心这一路则不然,秉正大刚直之气,有赤手缚龙蛇之手段,具担荷世间苦难之襟怀,故虽毗于阳,而内存柔仁,世尤敬之。

近年罗心一方面潜心道法,除每年闭关冥修三數月外,并赴台湾深造天师符箓,得其正传。另一方面,他又有感于道教之衰,希望能振衰起蔽,进而宏传于世界。因而扬起“道行天下”之大纛,远赴欧、美、澳诸洲,讲说道术、宏法利生。

这种思想及实践,在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界或许不难见到,在我们道教界却是极為难得的。

道家向来采取秘传之方式,以父子相传、师徒相传为主,即或著书立说,都往往还要深自隐讳,用些暗语代词或符号来令人不易窥知其秘,或竟另藏口诀,不肯示人。

如此深自秘惜,固然也有其原因,但不利于广传是必然的。罗心以救世为业、以普传为事,恐怕正是道教界未来应走的路子。

如此奇人,自述其体悟,其中大有深意,可资玩咀,不待我来宣传,读者诸君开卷自见。要说明的,是他这些话有些特点,与各位平时所见高僧大德、道门前辈不同。

一是语言十分平实,近乎简单粗暴,不似一般嘉言集尽量往“美文”上靠。它不是美文,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老子也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语,大抵都是简单的说话,直截了当,不故做深沉。

二是入世修行,不离群以为高。与一般修养励志書老是教人去欲、放下、无为、清净不同,罗心主张“有为道”。没拿起过,就谈不上放下,要入世才能修行。这就像真金必须到火里炼,也只有不离世而超脱的才是真人。这等宗旨,希望读者能深入体会。

我与罗心,相逢莫逆,义契金兰。初读其集,若闻其音声謦欬,不觉色然而喜。故稍序其端,以为推介云。

丙申秋日,寫於北京大學

“修道应在世间”

1、修行修行

缺一不行

2、《洪范九畴》是道家功法,也是人类之魂宝,一定要福泽“人类”!然此“功法”需“累”植三世善因,方得见七世善果。

注:箕子《洪范》九畴是一套严密的神学体系,认定了—个人格化的、能够主宰天地宇宙的神灵,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称为“天”。箕子认为,“九畴”是天

给人们指出的九条大道,九条大法,人们若背离这九条自行其事,就会造成天地混乱,

导致人间灾祸。道家以《洪范九畴》为理论基础,演化为修行的功法,此功法数千年

来秘而不宣,至今几近失传。罗心道长因特殊因缘习得,个中玄奥,莫可名状。

3、真有道德的人,一定容天下人,

不能容天下人者,还没有得道。

注:从本源上来考察,所谓“道德”,儒家和道家在观念上是相辅相成的。正统表现于儒教,孔夫子的道德教训和人文主义主要满足知识分子,道家精神则更能令庶民阶层感到满意。对于物质或者精神感到困苦的普通人来说,道家思想无异于一种娱乐性的补偿。时至今日,我们论及“道德”,本质上仍在儒家的语境之下,人们忘了,两千多年前,老子对孔子的道德说教,颇有点化!因此,罗心道长在上文中谈及“道德”,并不是以儒家的立场,而是源自道家的智慧。按道教的思想,“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罗心之谓“道德”,应作如是观。

4、在争夺[名][利]道德缺陷的世间,

5、功夫道法让人佩服是一时,做人道德让人佩服是一世。

6、人生很多麻烦事!

我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咒语:

控制、控制、控制……最大限度的控制——

确定一生一世平安幸福。

注: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即是符箓,在中国属于道教法术的一种。咒语往往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咒是口头语言禁忌,平时禁止使用,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就可能形成引咒语。咒语并非迷信,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源自道家文化,后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梵文咒语遂被广泛应用于佛教领域。

7、有人问:国人都在想什么?

——钱!

俗物!

多少人,

用文化挡住了俗气,

用品味挡住了俗气,

用高尚挡住了俗气……

您呢?

8、修道应在世间,在生活中,不是在山林里,青灯苦茶间就能悟透的。还需要在尘世之中,经一番痛苦的洗磨之后,方能算作修行的开始,然后传道、度人才能积累真正的功德,否则只是看上去在修行而已。

9、最大的自私就无私,

最大的无私就自私,

所以只有真[爱]才是大道。

10、修行别太执着于诵经或仪式,

关键在心!

心不染污,行就好!

11、修行不一定非得静坐,

行、住、坐、卧都是修行,

在动中取静才是真功夫。

12、男人,你为什么眼角有泪?

因为我首先是人,

人生化为一滴泪水,

这泪水是由:累、疼、苦所组成的。

望天下女人理解当代男人,

学习宽恕才是真修行!

注:“恕”乃中国儒家伦理范畴,与之并列的是“忠”,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倡导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

13、十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世间最难填平的是:嘴巴

14、人生都为责任而活着!

15、辉煌不是等来的,

是努力不懈干出来的。

人生不管修什么,

只管去做!做就好!

16、一切宗教信仰,放弃了[智慧]的认知和修行,多数是迷信。

17、打坐冥想不是逃避,

也没啥神秘的,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了解众生身上的神性。

注:“神性”在不同的文化中有多种解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精神、心灵乃至真理等皆可释为神性。但宗教语境中的神性可有不同的解释,东西方大相庭径,在儒释道融汇的中国也完全不同。比如,佛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否定一切相状,包括精神,故在本质上也是否定所谓“神性”的。儒教“敬鬼神而远之”,没有神的位阶等级,更无创世的神话。在道教中当然有神仙之说,但上文中所谓“神性”,理解为“道”本身,应该更合理。

18、修行人定要慎言!

往往一句无意之语

给人给己带来烦恼。

注:烦恼是佛教用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上文中当指“口业”所带来的障碍和烦恼。

19、人生当在世间修行,

不要离群隐藏自己。

20、简单即道,道即简单;道不远人,人远离道。

21、“道”日月为首,没左没右。没上没下——

循环走马无踪。

要想理清混乱和免于痛苦吗?

在“空”里面跟“道”生活在一起吧!

注:“空”是佛教一个重要的观念,大众最熟悉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简单的说,空是事物的本质,但不能把空理解为什么也没有。恰恰相反,“空”包罗万象,一旦因缘具足,由因缘生出万物呈现万千景象,但万事万物又没有一个实在恒定的根本,连原子、粒子也不是根本,这是佛教的宇宙观,名之为“空”。

22、人生一辈子[短],把生活简单化者智

把生活复杂化者愚。

23、心甘情愿吃亏的人,一定是高智商的人,一定是人缘好的人,人的一生能抓住一两次关键机会,抓住一两个关键的人足矣!

24、人们只知道莲花的可贵,

似乎忘记了污泥的存在——

不知污泥,如何在世间修行呢?

25、会赚钱是聪明

会用钱是智慧

当下即是天堂

天堂就是当下!

26、静心是爱的极点。

人若能与任何一种情境相爱——

便达到了静心。

27、人类只有自己完美了,才会看世界都完美了;

认识自己叫智慧,认识别人叫聪明;

认清别人和自己,叫大智慧!

28、人之事应当由神来裁夺,

神之事则深藏在命运之中。

29、道家:寡欲以养精;少食以养氣;安睡以养神。

保养:精!氣!神!长生之要訣!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1、为理想而活着的人,不知辛苦,

为吃饭而活着的人,天天辛苦。

有人说:人生多欲为苦,人常被“欲"所牵引造业,

我不这样看——社会的进步都是“欲望”给的力量!

社会也好,人生也罢,关键是把欲望的“度”把握住——

好车或破车,是否安全,关键还是看谁开。

2、世界上没有一个不是由思想虚构出来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一个不是由欲望创造出来的东西。

注:佛教唯识宗立论,认为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皆‘唯识所变’——此“虚构”之谓也。

3、有人用了一生寻找光明

确不知光明就在自身中。

4、天下最难耕的田

------心田

天下最大的敌人

------自己

注:“心”在中国古代是思维主体、精神主体的代称,所谓心识,指的就是意识。无论在宗教还是哲学意义上,心的内涵都极为丰富,就中国人而言,儒释道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在哲学层面也有根本的共识,笼统的说,即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儒释道皆认意识(即“心”)为根本,脱离“心”的所谓“客观世界”,其实没有意义。

5、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开心接受悲、喜的人

叫境界。

注:境界这个词在现代被用滥了,实际上有境界的人已然是凤毛麟角。清末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在文学意义上明确提出境界,而对普罗大众,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生活或者生命中的境界。

佛教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道教把人生分为三境界:天界、人界、地界。活在天界的人好善、无欲、有智慧,所谓神仙境界;活在人界的人有七情六欲,有生老病死,有欲而求不得的烦恼;活在地界的人,也称妖魔鬼怪的境界。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乃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道德规范,便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6、人生两个悲哀:

一、离开学校不再学习

二、结婚之后不再恋爱。

7、什么叫平等心?

就是把朋友、敌人、陌生人,

都一样地对待。

注:现代人多熟悉“平等”这个政治伦理,但没几个人懂得所谓“平等心”。人的意识因为差别才显现出意义和功用,但也正因为意识的这种分别作用,使我们远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观念,在一元论的语境中,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在东方文化中,佛道对平等心的阐释名不同而质相若,比如道教的阴阳观,庄周的齐物论,其实和佛教的所谓“无差别心”“大圆镜智”的义理是相通的。

8、人生就是一场戏,因为所有的东西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

果有的话,那就是入土为安的小箱子。

9、世间宗教原本是打开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但宗教人士把[锁]给藏起来了,用钥匙来买卖,这是当今人类的悲哀!

10、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爱”。

11、人一旦无私,就会爱人,就会陪人,就会原谅人。

12、“贪”给人类带来痛苦,带来烦恼。

“不贪”人类便没有痛苦,没有烦恼。

但没有痛苦,没有烦恼,那还是“人”吗?

王公贵族、贩夫走卒,

谁能离开“贪”字?

提出“贪”这个字的先贤,

一定洞悉人性。

注:按佛教的观念,贪为三毒之首,为恶之根源,大意是指对欲望得以满足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是指对与欲望对立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乃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佛教认为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罗心道长的见解则由此再翻上一层,要人知欲求之害,但也要明白欲求亦是积极性,无欲求即无世界。

13、常常听“社会这个,社会那个-----”

与其抱怨,不如化作信心,

付出一分爱心、善心、好心。

14、有理想不行动,

有耕田不播种,

皆为笑话,

但往往这种人自己不笑。

15、参观故宫,悟了点“道”——

找皇帝找了一天,都没有找到,这么大的房子,皇帝哪里去了?

什么是你的?你的又是什么?

故宫再伟大,皇权再显赫,不如察觉并把握当下。

16、人生最大的知足就是找到心灵的伴侣。

人生最大的房子,

就是自己的心房。

人生最大的意义,

就是活在当下。

17、什么叫烦恼?

就是付出了想回报。

18、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多么平凡简单的两句话,当今天下谁能做到?有些人吃饭时,吃着吃着碗没有了,有些人睡觉时,睡着睡着床没有了,还有些人开会时,开着开着桌子没有了,活着多么平凡而艰难。

注:禅宗祖师马祖道一倡导“平常心是道”,他常常开示弟子们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要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这真不容易,做到了,就不会如上文中所说“吃着吃着碗没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用平常心,体察活在当下的真实,反倒活在妄想及由妄想导致的行动中。

19、人性是善良的吗?

有性善说,有性恶说,

我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

注:“性善论”是孟子的思想,“性恶说”是荀子的观念。荀子所以[g1]性只是天生之自然状态,它本质并不变。可是若放任之,不予教训,调节在与外物激荡的过程中,必然走向恶。认为,所谓“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故“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孟子所谓的“性善”也并非指人的本能性即善已善,只是认为所谓“善”是人潜在的一种可能,以此区别于动物。二家说法其实殊涂一致,后来王阳明另有诗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思也相近。善端是需要培养扩充的,否则人终归还是禽兽。

20、做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一样可以做慈善,因为一念的善,人类都可以做到!

21、每天一念善种

就是福报的积累。

注:《易经》即提倡报应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后来佛教道教则说福报,福报是福利果报或福德报应之谓也。中国人世俗观念中的福报,有所谓“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及善终。佛教或道教中的福报则有超越性,果报并非全在人世之中,如六趣、人之外,上下的果报皆不在现世。

22、人生贫困都怕“病”,

现在年轻人不怕“病”——

他们用身体去换“钱”,颠倒而不自知。

注:“颠倒”一词,除了物理空间上的基本词义之外,在佛道观念里,是指蒙昧不觉、违背真理的意思。例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违反于真理的妄见。一般常以众生不知真理,迷妄为真,执空为有,为烦恼所迷惑,称为众生颠倒。

23、愿世界永远没有战争,无人杀人——

宗教摧毁宗教

政党压倒政党,

永无止境——文明有时成了祸端!

24、人应该每天问问自己

有无神志清醒、理性、快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25、人要有正确信仰,

走的路就不会错。

但可惜的是,

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

26、天堂地狱都是由心造,

人生在世把因造好,

果就随缘了。

注:各宗教,基本上都有天堂地狱的概念,但名词和本质上各有所指。信仰一神和天国的基督教和本质上无神论的佛教,天堂地狱的概念迥然相异。基督宗教的地狱是魔鬼的世界,天国则属于上帝。佛教之天堂指诸佛净土,地狱是人在世间造了许多恶业之后去接受审判和处罚之地。道家无业力轮回流转之观念,天堂地府分指仙界与冥界

27、茶道就是倒茶!

注: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结合的产物。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并诉诸于人的精神世界,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是唐宋遗风,但已不免仪式性技艺化了。今人复兴茶道,更往往遗神取貌,追求技艺形似。不知茶道在本质上应是道家精神,所谓“大道至简”。罗心道长慧眼识茶,将茶道还原为倒茶,其中真趣,不足与外人道也。

28、在恍若梦中浮掠而过的人世间做着讨厌的事情,苦苦地过日子,是愚蠢的。

“我是困难的终结者”

1、有人说今天很残酷,明天还会残酷,后天还会更残酷------

哈哈!,我永远笑对人生,只要我罗心活着,生活总会有美好的一天,总会实现我的愿望!

2、越来越感觉人生不经历巨大的困难和痛苦,不会有伟大的事业。加油!

3、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人生之所以不同,

拼的就是坚强和硬度。

4、如何算成功的人生?吾认为战胜自卑和怯弱,在逆境中手提智慧之剑,身披忍辱甲,在临终时大喊一声:这个世界我来过!

5、如何成功?人生会经历很多困难、痛苦、灾难,兵法家的极限决策“置之死地而后生”,倒逼自己,便会成功!

注:“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兵家哲学,出自《孙子·九地》,原文为:“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道教与兵学关系密切,其兵学自成一格,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一大体系,另详于国庆《道教与传统兵学关系研究》(东方出版社,2009),只是今人多不明白罢了,罗心道长则是当代这一传统之少数继承者,故有以上这句话。

6、能承受多大的灾难和痛苦的人,就是能承受多大的幸福和快乐的人。

7、困难的终结者

要这样活着——

夜深之时,

把自己的心掏出来,

缝缝补补后再塞回去。

第二天太阳升起之时,又是信心百倍地笑着,

迎接挑战------

8、我们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我们把风雨当泉水,

我们把寒冷当太阳,

我们是困难的终结者。

9、道家文化要国际化。

首先要解放思想。并

行动起来——

否则只是个梦!

10、人生的竞技在内心,

人生的敌人是自己。

11、人能知福!惜福!感恩!

人与人就会和谐,

社会就会和谐!

12、智慧者受用宗教之精神

愚蠢者曲解宗教之美意。

13、多少“人”三心二意,四处徘徊失去方向,睁着眼睛沉睡着,虽

说条条路都能成功,但睁眼瞎岂能抵达目的地?

14、人世间最崇高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

1、正直的生活;

2、辛勤的工作;

世上没有什么比这两样更美好的东西了。

15、今日之我比昨日之我技艺精进,

明日之我比今日之我再进一筹,

一生日日上进,用道来说,就是永无终止。

16、把死亡接受成一个朋友,

你的生命就会有蜕变;

一味的反对死亡,

也不会深刻地爱你的生命。

17、不要选择,

生命是一种依存,

它们是硬币的正反面;

不要选择,

要在两者之间创造和谐。

谱写一首对立的交响乐!

18、我不是一个哲学家,一点也不是,我最多只是一个修道人!

我爱生命,并且越来越接受生命的真实性——无常。

如果它让二加二等于四,可以!

如果它让二加二等于五,可以!

如果它让二加二等于三,可以!

我可以对它说是!我对无常抱有一种虔敬,因为生命的原本就是这样的。

注:佛教从因缘法的角度,说明世间万物是条件的假合,所谓“万法因缘生”,由于因缘会变异,导致万物皆无定数而终将灭坏,因此说无常。但罗心道长此处说的不是灭坏之无常,而是生化变动之宇宙之人生,乃是不可捉摸、变化万千的。[加]可以是多少呢?一男一女生出三或四或五或六来,三、四、五、六又生化出多少来?罗心道长说的“可以”,是指一切都有可能,人应对此无常天定感到虔敬。

19、人应该从他狭小的生存环境中摆脱出来,看到世界的宏大。

打破有限认知的限制,才能达到精神上的超越,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20、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

凡事找方法去解决者,一定是成功者!

凡事找借口推脱者,一定是失败者!

21、无念即正念!

此悟至为根本,由此可理解——死即是生。

22、禅僧须静坐,

武士实实在在的行动,

保持正念,

皆能达到禅的境界。

注:禅,又称禅那,佛教语,可略为“禅”。在修行的本意上是指静虑默念。大乘佛学传至中国,与中国的本土文化融汇,最终形成了禅宗。禅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对佛学的创造性发展,与道教的很多观念相似想通,比如,《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道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而庄子的坐忘、心斋,更是与禅如出一辙。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总体精神是强调不假外物而自证,明心见性。

“道行天下,活在当下”

1、吾一生的使命——道行天下!

注:我们老说道教是本土宗教,结果道教传来传去,只是到了东南亚,有华人的地方才传过去——我们没有向全世界输出智慧的想法!这和佛教尤其是基督教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基督教的传道士不远万里,把基督的精神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因为他们确信自己具有普世的价值!如此比对,方可理解罗心道人提出的“道行天下”的宏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道教不仅仅是让个人成仙的宗教,道教也不仅仅是拯救中国人的,道教是全球人的道教,是全人类身处这个末法时代,最有现实意义的宗教!”

善哉此言!

2、人生在世,观念对,所做的事也不会错。

3、天下道观虽多,

都希望紫气东来

唯独紫气映照五斗观。(图例)

此乃天意!此乃天意!

注:“紫气东来”的典故源自《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是紫色的气,表示祥瑞之气、仙气,因为天上有紫薇垣,乃天地所居之处。人间也因此而把皇宫称为紫禁城。很多官服是紫色的。旧时“紫气东来”主要用于书香门第家的大门口上的牌匾,事实上,这个典故蕴含的观念和故事远不止于此,除了表示祥瑞,更指向佛道之间扑朔迷离的千古悬案。应为道教徒相信老子骑青牛出关之后就去了中亚或印度,度化了佛陀,因此有《老子化胡经》等经典及传说。

4、“道”

知道

不知道

“道”永远都是道

千年不变,永远存在。

注:“道”是什么?这个千古疑问,其实是不能问也不能答的!所以罗心戏言之——谁要是真的说他知道“道”,那倒是大可以怀疑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因此,罗心说“千年不变,永远存在”。

6、人生短暂数十年,尽可能地为自己播下善良的种子,将这份种子

带给众生,带到未来的人生。

7、人生难得,道法难闻。生命短暂,别没有意义地的白白的来到人

间走一遭,不要空过人生。

8、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

琴道的根本在于知心

武道的根本在于无心

9、道教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无宗教之分,有“大爱”的一种古

老的中华文化。

10、武道首要一点就是荣誉,了悟生死之觉悟,便能到达内心自由之境,将一生无过,成就使命,其实做人的最大秘诀就是绝不怕死。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心灵体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态度

12、哲学家永远都是些好事,悠闲无聊的家伙。

13、疯子若明白自己疯了,说明还没有疯,清醒的人快疯了。

14、人生最大的堕落就是自我夸耀、自我陶醉、自我满足

人生最好的修行就是[觉察]。

15、成功其实很简单

信心加勇气就会成功,肯去坚持一定成。

16、去除浮躁的心,在静中生智,以无所得之心,结有所得之果,和任何人交往不卑不亢的朴实,自然才是道!

17、生从何处来?

死往何处去?

明了来去处,

方为修道人

18、如何道教国际化?是天下黄种人一起朝拜吗?是去全世界建立道观吗?不是!一定不是!道教国际化是让道教文化得到更多的种族。、更多文化的认可,并让全天下的人受用!如果只知道打着道教的旗号去海外修房子,那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道教民工!

19、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

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贪。

20、男人不能缺乏:纯正的心灵、敢于承担的勇气!

21、绝大多数人死在黑暗中的人,永远都见不到美好的太阳,我永远不会在黑暗中闭眼——我心中有个太阳:道行天下!

道行天下

——罗心道人专访

l中国道教现状怎样?

国内很多道观废弃了(适度引经据典并举例,可以拿乐山来举例[g2],“乐山大佛”建成之前整个乐山都是道教的天下,佛教兴盛以后,道教慢慢式微)……

因此,仅仅修缮、恢复、保存的事就有很多需要做(举例打造五斗观的艰难,简略的说,后面详述[g3])……

但这远远不够!宗教的意义不能仅仅体现在建筑物上,现在很多道观都变成了旅游景点——这不行!这只是徒具虚名!

2在这种格局下,能有什么作为?

举例五斗观一年来的作为……我们为中兴道教具体在做事,除了对道教的遗产(道观、经书、法术、文物等)要修缮、恢复、保存,更重要的是在宗教意义上回归道教的本质——让我们自身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安康和谐!我们传承并弘扬道法,要让全人类因道教的智慧而获益……我们从很实际的事情下手,因而显得很有活力,我个人是发了大愿,真正要做道行天下、普度众生的事业

3为什么要在澳洲建立道观?相对于基督教和佛教,道教的定位是本土宗教,道教是不是不具备普适性?

我们老说道教是本土宗教,结果道教传来传去,只是到了东南亚,有华人的地方才传过去,我们没有向别人输出智慧的想法,几千年来我们都是在自家屋里玩儿,这和佛教尤其是基督教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基督教的传道士不远万里,把基督的精神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举例成都,白鹿镇等),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确信自己具有普世的价值!我作为道教中人,在今天的宏志是:把我们道教文化的精髓让全世界人类共享——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和基督教、佛教完全一样,完全可以互为补充,平等对话)

4在这样的格局下,如何国际化?

(从五斗观的变化,海峡两岸道教论坛,到有为道墨尔本慈善基金会……具体详述)我提出来有为道的观念,就是希望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不要像先人那样,自己做了神仙了事——道教不仅仅是让个人成仙的宗教,道教也不仅仅是拯救中国人的,道教是全球人的道教,是全人类身处这个末法时代,最有现实意义的宗教!

时代不同了,格局应该不同——道教要解决全球自工业革命以来带来的问题,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使全人类崇拜科学和金钱,全球都按一个模式走,导致越来越快速的全球化,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化的结果是什么?是人类和地球都不快乐!因此,我罗心道人确信,我今生的使命乃是道行天下!道行天下的目的就是向全球输出道教的理念,要用道教的智慧服务整个人类,这条路虽然很漫长艰辛,但我愿意一件一件的去做,一年一年的去落实,就算为这个新时代做一个道教国际化的先驱吧。

有为方敢吐真言

——《罗心真言》跋

任韵陶

二十多年前,我做电视台访谈节目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人,小个子、小眼睛、留着寸头,不说话的时候,像一颗子弹,第一次见面,他伸出手来和我握了握,就像功夫电影或武侠小说里的情景,感觉右臂似乎随时可以被他拿去。忽然,他笑了,对我说:“我是邹慧心,我在电视上见过你!”,笑容带来的褶子堆砌在左脸,坏坏的,却透着天真。

二十多年过去了,吾辈虚掷光阴,慧心兄却勇猛精进,以武证道,成为道门传奇人物,世人尊其为罗心道长。现在,罗心道长更要把他多年的体悟汇集成书,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简单的说,才是真话”,这句印在封面对“罗心真言”的诠释本身就是近道的“真言”,可谓切中肯綮!但未经苦难与诱惑的“混炖”,几人又能熬出觉悟的“高汤”呢?

二十年不短,回忆我和罗心道长的交往,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佐证佛教关于轮回的观念——凡人以为人只有一辈子,信徒认定轮回只是下辈子的事,而有些人的一生注定波澜起伏,甚至凤凰涅槃——他们在现世就可以活好多回!

罗心道长即是如此——在我心里罗心仍是慧心,只是他的事功亦非当年的慧心所能成就。

2004年,慧心寻道而悟入,2013年,他正式授箓,成为道门中人。

论及时代中的佼佼者,黑格尔曾说:他们是能够把这个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的人——仿佛命定般,罗心道长用他独特的观念和行动,诠释了道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面向。

历史上,虽然“儒释道”早已熔铸为中国传统文人的道统,但如今,“儒释耶”才是实情——儒教,有国力通过孔子学院彰显全球;佛教,在东亚甚至欧美本来就信徒众多,在中国更是其来有自,上流社会也日渐趋附者甚众;基督教,虽政府不倡导,然其本为全球第一大宗教,中国社会各阶层,从农民到科学家,实信者众矣!相形之下,唯道教清虚无为,颇显寂寥。在普通人眼中,提起道教,似乎总与闭关修道、炼丹画符、羽化成仙联系在一起——总之是自了汉的路数,而罗心道长却发誓要打破这种传统观念上的“桎梏”,他提出“修无为之道,行有为之事”,更发宏愿“道行天下”!多次前往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传道,正如他本人所言:“世界之大,今世使命乃慈悲为怀、道行天下。虽路途遥远,但充满期待!”

从近现代开始,华侨逐渐遍布全球各地,道教信仰也被带至西方世界,但一般仅有当地华人信奉。罗心道长认为:这个现象很不对,是西方社会的重大缺憾!例如美国,它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比起思想和文化,实质上他们更注重金钱和科技带来的实利。而中华文化若从轩辕黄帝起算,已有5000年历史,道教浸淫其中,拔乎其类,在地球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闪烁着独特的智慧之光!但为什么人类文明演化到今天,思想和智慧的资源反倒如死水般断流?仿佛科技和经济遮蔽了一切!这个可悲的现象将把人类带向何处?!

正如基督精神布道于全球,“道行天下”其实也将是全世界的福音。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被一些欧洲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诠释为人类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仿佛科学和理性精神终结了人类历史,这种观念导致了严重的误解,许多末世的征象纷纷呈现,最典型的莫过于环境灾难和人心崩塌了!作为中华本土宗教的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对人类的心智与自然的关系贡献了最完美的价值体系,无疑是对治二十一世纪全球根本问题的无上良药!

罗心道长为什么能响应这个历史的召唤?其人从一个成都市井艰难打拼的习武者,嬗变为道教正一派第66代传人,绝非偶然——所谓以武证道,虽然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但各种艰难险阻和酸甜苦辣,尤其是内心的彷徨和挣扎,却非常人能够想象。

青年时期,在成都艰难打拼的经历使慧心明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江湖原则绝非空话!但社会关系和独立人格并非对等关系,某种程度上恰恰呈现反比——对社会关系依赖性越强,独立人格的贬损越严重。这个道理慧心当初不见得明白,因此在经营社交圈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很大的困惑和痛苦——甚至想到死!但慧心毕竟是条生命力极强的汉子,除了不会轻易就死,这条汉子的复杂之处还在于:他既有一颗拼搏上进、找寻生命意义的赤子之心,同时,在复杂的现代丛林社会中,又必然进化出一颗适者生存、唯我独尊的江湖之心!正是后者,令其感到压力、困惑,甚至恐惧——在罗心道长还仅仅是个武人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平衡内心的挣扎,他的生命得不到安慰。

作为道教正一派第六十六代法脉传人,罗心道长从未放松对道教义理的钻研和传播。2012年,他远赴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学习风水术数;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两次赴台湾学习天师符法,成为海峡两岸唯一一位学习天师符法的非天师世家道长。与此同时,罗心道长于2013年更接任洪雅五斗观住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让这个真正的“道源圣地”,恢复了原本的庄严。而这些事功,罗心道长从未放在心上,对他来说,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把道教传扬于天下,才是今生的使命,肩负这个使命不可谓不沉重,不可谓不伟大,可他又能举重若轻,以平常心处之——罗心道长明白,真正的道其实并非远在天边,“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真正的道在日常、在眼前、在当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传道必须要接地气,生活化,玩够了,落地当神仙才有意思!”——从前的慧心要是有这番说话,会被人误以为玩世不恭,现在的罗心道长,却正可谓游戏神通也!

物障者见糟粕,通达者见精华,无心慈悲,无意偏爱,不耿耿于个人情怀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方可与天地万物一体——当年的邹慧心,如今的罗心道长,鬼神事,喻于“笔”,人间业,观若戏,随心所欲、无所畏惧!他的生命层次早已呈现出多极之态,他的前世今生,真可谓凤凰涅槃、玄之又玄!他于世出世间披肝沥胆、勇猛精进,终于登堂入室。

如今,开花结果般自然而美好,《罗心真言》出版了,这既是罗心道长的功徳,也是读者的福气!这些真修实炼中的感悟,有高兴中写的。有痛苦中写的。甚至有绝望中写的……用罗心道长自己的话来说:“道无处不在,道不远人,人远道了,我用自己的体悟写的百句话希望能给众生一点点帮助、一点点开悟”。读者诸君捧读《罗心真言》,并非仅仅在读“罗心真言”,而是在阅读一个活生生的人!正如龚鹏程先生在序言中所言:初读其集,若闻其音声謦欬——罗心道长是一个真实的人,弥足珍贵的是,他的“简单的说话”,纯然示现了一个真人的赤子之心。

THE END
1.道德经深度解读理解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序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巨著之一,由老子所作,是一部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想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强调顺应自然,不争不斗,以达到内心世界之平静与外在世界之和谐。这篇文章将从“道德经感悟最深https://www.0enllpinf.cn/dao-jia-gu-shi/336480.html
2.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共6篇) 篇1:休闲体育专业方向设置中的道与术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对比研究和访谈的方法对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方向设置做详尽梳理,分析其异同及原因。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合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希冀可以对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d98f74v.html
3.国学经典舍得之道,国学经典舍得之道心得体会舍得之道也能够带给我们更加深刻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舍得可以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舍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摆脱功利主义的困扰,真正实现与他人的互利共赢。 国学经典中的舍得之道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舍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真正需http://www.nanhuazaobao.cc/gx/33645.html
4.论墨子思想推动构筑和谐世界墨子认为,“兼”是“圣王之道”,是使王公大人的统治得以安稳,万民衣食得以丰足的根本办法。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http://www.ls-wy.com/?p=14412
5.《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水性柔和,柔能克刚。洪水泛滥时,山石、巨木、田地均崩溃流失,可使巨石磨成细沙,足见柔水聚足力量之大。人与人相处,当以柔和包容相处,避免磨擦受损。 水有善助人之性,人每日洗脸刷牙,煮饭烧菜,沐浴洗涤,样样离不开水的帮助。水性助人而不争。水往低处流,谦德自卑;光明晶莹,清澈透底;养活万物,而不图报。https://m.douban.com/note/598184760
6.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初见的欢愉固然令人沉迷,但长久相处而不让人厌倦的关系,往往更令人向往。 人与人之相处的最高境界,最长久的关系,都离不开这几点。 · 相互麻烦 · 两个人之间,如果你不麻烦我,我也不需要,那将永远是两条平行线。 有时候,敢于麻烦别人,非但不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反而会提升对方的重要感和价值感。 https://www.meipian.cn/4evfgt2g
7.坐而论道起而行之11月2日,黄至安方丈为现场嘉宾道众讲经开示,希望每个人专注事业、简朴生活、崇道立德。 “俭”是道教三宝之一,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俭,就是“俭朴,俭约,节俭”的意思;经文“俭,故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ad/con/202211/17/content_33903.html
8.《道德经》相处之道2“其次,侮之。”再次的统治者,只会得到人们的轻慢。发号施令人民根本不听,或阳奉阴违,一点威信也没有。这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差境界。领导和员工相互不信任,甚至谩骂侮辱,根本没有合作,产生不了正能量。这样的相处之道,只会带来倒退。 “信不足,有不信。”统治者的威信不足,就不会得到人们足够的信任。“悠兮https://www.jianshu.com/p/548dde65a62f
9.道与仁光明日报道是自然万物、人与人类社会的本根,道的德性就是生长化育的功能,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道的能生之德,所以,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行为规范,即现代伦理学的道德规范要以道的能生的德性为本根,这一点也为伦理学的诸内容所证明,伦理学的目标也在于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与人相处,有利于人类和谐https://www.gmw.cn/01gmrb/2009-05/11/content_919066.htm
10.中国哲学的特质与精髓《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孕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自然社会运行的总规律、真善美的精神实体、社会人生应遵循的行为准则、“道者反之动”的朴素辩证法和认识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就是追求、寻找真实,使人的心思、行为符合天道的真实无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知道、证道、悟道、践道、行道都是为了追求“https://zqll.bjwlxy.cn/info/1011/1417.htm
11.MBA管理之道易经用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外王内圣争用户争朝夕争创世界大品牌大资源大定单称雄国际大市场易经用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所谓“内圣”之道,指的是修己。人的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谓“外王”之道,指的是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成己成人,成行成业,由“内圣”转为“外王”。https://doc.mbalib.com/view/a72985afd5201c6c014084c01279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