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照办:浅谈家训《弟子规》的养正作用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二、《弟子规》的养正对象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4]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终身学习观念相契合,《弟子规》养正对象就是从小到大各年龄段的人。

三、《弟子规》的养正内涵

《弟子规》的养正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孝养父母,礼敬尊长,友爱兄弟,常怀感恩报恩之心;

(2)以圣贤为师,立志成圣成贤;

(3)常养仁慈之心,爱人爱物;

(4)想法戒贪心,戒怒气,戒不明道理;

(5)说法戒假话、是非话、恶语、存心不善的花言巧语;

(6)做法戒杀生害命、戒偷盗、戒邪僻事、戒近小人及各种不良嗜好;

(7)待人处事,言行以谦虚谨慎忍让为上。

第一章《弟子规》对个人素质教育的养正作用

一、入则孝

(一)教育、道德、孝三个概念

1.教育

汉语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礼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就是让孩子增长善法,挽救他的过失;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2.道德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感知后

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3.孝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二、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孝的解读有四种:孝父母之身,使父母衣食住行方面供给充足;孝父母之心,使父母欢喜高兴,心情舒畅;孝父母之志,父母对儿女正面好的期望,尽量使之实现;孝父母之慧,是指自己明白了道理和道德,婉转地也帮助父母开发智慧。孝,重要的是在顺上,顺性不顺情,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性。面对人生的挫折或者犯下的错误,承受恶果时,我们从《弟子规》的字字珠玑中都能找到原因。而最大的原因,应当就是德行特别是孝道有大的亏失。

在“入则孝”章节中,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展现了孝的现实意义,每一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难。尤其在“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一段中,可以看出孝不但体现在行为上,更要内心的真诚,真正的孝心是自己虽然受了委屈,但言语、行为、脸色却没有任何不悦的表现,这个孝心是非常难得的。

(二)教育之根本

从(一)可以看出,教育首重在德行,而孝又是德行的根本,可见教育之首在于孝道的讲解与弘扬,是把存在于每个人本心、本性中的孝引发出来。从狭义的孝到广义的孝,就是要培养在家能尽孝,在社会上能尽职尽责,利益他人,为国家民族能尽忠之人。

二、出则悌(弟)

悌是孝的延伸,是兄弟姐妹相处之道,大的要爱护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把财物看轻,就不会有怨气,言语相互忍让,不平之气自然就会消失。兄弟姐妹和睦互助,父母会很欢喜,所以悌道中体现了孝道的精神。天下皆兄弟姐妹,以此原则去处理各种长幼之间的问题,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三、谨

谨包含了严谨和谨慎的精神,一个严谨和谨慎的人,就不会疏忽事情发展的各方面细节,并有严密的预案。“诸葛一生唯谨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坚持严谨和谨慎,办事成功的几率就会加大,会使事情避免陷入失败的境地。

四、信

人无信不立,信用原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安身立命,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原则,你可以对别人一次两次言而无信或者欺骗,但却不可能长期,届时便会众叛亲离,变成孤家寡人。所以,信用,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

五、泛爱众

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如对己一般,只有爱人如己,才会得众人之拥护。现代社会信息的发达,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俗称“地球村”,而众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人群的和谐相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泛爱众思想提供了巨大的文化包容空间。

六、亲仁

每个人的素质和才能、根基都不相同。多数是人云亦云的流俗之人,真正的仁者稀少,真正的仁者是不会谄媚于世的。能亲近仁德之人,品德每天都会增长,过失每天越来越少;如果不能亲近仁德之人,就会有很多过失而不自知,会吸引小人接近,很多事情就会失败。

七、余力学文

第二章《弟子规》对现代家庭的养正促进作用

一、家和万事兴

家庭是一个国家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只有健康、功能运行良好的组织,整个系统才会健康。孝的德行会使父母与儿女关系和睦,悌道使兄弟姐妹和睦,和睦温馨的家庭会产生巨大的合力,家庭自然会兴旺起来。

二、兄弟合心,其利断金

三、家庭秩序的建立和良性循环

“孝”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表明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不能分开,上一代上面还有上一代,表示过去无始,下一代下面还有下一代,表示未来无终,以孝悌之道建立起的家庭是父慈子孝、上敬下和、兄友弟恭、重道轻财、言语忍让、忿恨自泯的和乐家庭,而每一代的新生子女都会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由此,形成向上孝敬的良好循环模式。

四、提高家庭幸福指数

在《弟子规》中,家庭之内提倡“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家庭内部不为财物争斗,不为言语争强好胜,家庭内部和睦,每一个成员心理感受度好,家庭幸福指数自然提高。

第三章《弟子规》对现代社会、民族及国家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弘扬家道孝悌文化

《弟子规》是儒家孝悌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过去的家庭,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与现在中小企业规模相当,在团体、企业单位中弘扬《弟子规》的学习,对于孝悌忠信文化的传播,能起到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社会团体、组织、单位的内部和谐与秩序建立

《弟子规》中讲到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每一条首先都是自我管理的要求,其次是以正能量进行互动合作的,最后是都具有建设性,而不具有破坏性。以此建立单位同事的和谐与井然秩序,对于减小内耗、提高效率,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有利于社会团体、组织、单位统一思想、观念、行为

《弟子规》是一本极具规范性又具有包容性的经典作品,既有对具体想法、说法、做法、生活各方面的规范性,又具有求同存异的包容性,对于团体、组织、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建立和员工管理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以“儒、释、道”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经典无数,阅之不尽,而《弟子规》浅显易懂、理论实践结合紧密,易于受持读诵,所以广为流传,这将对中华圣贤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好的抛砖引玉作用。

五、对各民族平等和谐相处创建了文化包容载体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跨越了阶级,跨越了民族界限,大家都能平等相对,和谐相处,是人类文化发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包容价值观,远远超越了西方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丛林价值观。

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具有促进与补充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6]而在公民个人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弟子规》中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出来的,其实都是孝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只有抓好这个根本教育,才能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的素质全面提升;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枝繁叶茂,社会的优越性整体提升;国家这个大花园才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第四章学习《弟子规》的原则

一、孝性不孝情原则

在孝的解读上,要孝性不孝情;性是本善之性,情是七情六欲之情;本善之性是道、是德,是无私,是公,所以可依靠;情有爱有憎,有偏执,是不公,是私,所以不可依靠。

二、教育者先受教原则

在童蒙教育上,家长要先学习,老师要先学习,这样才具备说服力,要不然受教者会问,长者老师都不学,我为什么要学

三、知行合一原则

弟子规重在践行,要知行合一,父母老师应该率先垂范,为孩子们做践行的榜样,要不然受教者问,长者老师都光说不做,或者做不到,为什么要求我做到呢

四、圆融原则

在践行上,要讲清每一事件的原理,融会贯通,要根据实际环境去做调整,而不违背原理,如果执着僵化于事件,不知变通,就会得出与《弟子规》不相适应的结论。

五、责己不责人原则

在学习上,《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是用来自我管理、自我反省与检查的,而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标尺。用古人的话说,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不断修正自己“想法”“说法”“做法”的过程,是改正缺点,减少过失,不断趋向圣贤的过程。

六、整体性原则

《弟子规》讲到的各种规矩是一个浑然整体,不可在某一内容点上偏执,而与弟子规原本的意思相悖。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有人认为对父母百依百顺,是愚孝,如果父母让你干坏事,你也要去干,而没有看到后面“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结论

《弟子规》以孝悌之道为根本,自始至终中贯穿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门功课,由小及大,知行合一,天人一体。归纳如下:(在遵守第四章六条学习原则前提下)

一、《弟子规》是修身养正之好教材,以弟子规为镜,可以明道德的增长或缺失;

二、《弟子规》蕴含着圣贤做人做事的智慧和方法;

三、《弟子规》是现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教材;

四、《弟子规》知行合一、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好教材;

五、《弟子规》是从我负责、利益他人的好教材;

六、《弟子规》是家庭和谐幸福、社会和谐安定、国家兴盛、长治久安、世界和平的好教材。

主办: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理委员会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兰池大道中段

THE END
1.道德经深度解读理解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序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巨著之一,由老子所作,是一部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想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强调顺应自然,不争不斗,以达到内心世界之平静与外在世界之和谐。这篇文章将从“道德经感悟最深https://www.0enllpinf.cn/dao-jia-gu-shi/336480.html
2.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共6篇) 篇1:休闲体育专业方向设置中的道与术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对比研究和访谈的方法对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方向设置做详尽梳理,分析其异同及原因。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合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希冀可以对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d98f74v.html
3.国学经典舍得之道,国学经典舍得之道心得体会舍得之道也能够带给我们更加深刻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舍得可以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舍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摆脱功利主义的困扰,真正实现与他人的互利共赢。 国学经典中的舍得之道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舍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真正需http://www.nanhuazaobao.cc/gx/33645.html
4.论墨子思想推动构筑和谐世界墨子认为,“兼”是“圣王之道”,是使王公大人的统治得以安稳,万民衣食得以丰足的根本办法。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http://www.ls-wy.com/?p=14412
5.《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水性柔和,柔能克刚。洪水泛滥时,山石、巨木、田地均崩溃流失,可使巨石磨成细沙,足见柔水聚足力量之大。人与人相处,当以柔和包容相处,避免磨擦受损。 水有善助人之性,人每日洗脸刷牙,煮饭烧菜,沐浴洗涤,样样离不开水的帮助。水性助人而不争。水往低处流,谦德自卑;光明晶莹,清澈透底;养活万物,而不图报。https://m.douban.com/note/598184760
6.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初见的欢愉固然令人沉迷,但长久相处而不让人厌倦的关系,往往更令人向往。 人与人之相处的最高境界,最长久的关系,都离不开这几点。 · 相互麻烦 · 两个人之间,如果你不麻烦我,我也不需要,那将永远是两条平行线。 有时候,敢于麻烦别人,非但不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反而会提升对方的重要感和价值感。 https://www.meipian.cn/4evfgt2g
7.坐而论道起而行之11月2日,黄至安方丈为现场嘉宾道众讲经开示,希望每个人专注事业、简朴生活、崇道立德。 “俭”是道教三宝之一,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俭,就是“俭朴,俭约,节俭”的意思;经文“俭,故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ad/con/202211/17/content_33903.html
8.《道德经》相处之道2“其次,侮之。”再次的统治者,只会得到人们的轻慢。发号施令人民根本不听,或阳奉阴违,一点威信也没有。这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差境界。领导和员工相互不信任,甚至谩骂侮辱,根本没有合作,产生不了正能量。这样的相处之道,只会带来倒退。 “信不足,有不信。”统治者的威信不足,就不会得到人们足够的信任。“悠兮https://www.jianshu.com/p/548dde65a62f
9.道与仁光明日报道是自然万物、人与人类社会的本根,道的德性就是生长化育的功能,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道的能生之德,所以,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行为规范,即现代伦理学的道德规范要以道的能生的德性为本根,这一点也为伦理学的诸内容所证明,伦理学的目标也在于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与人相处,有利于人类和谐https://www.gmw.cn/01gmrb/2009-05/11/content_919066.htm
10.中国哲学的特质与精髓《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孕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自然社会运行的总规律、真善美的精神实体、社会人生应遵循的行为准则、“道者反之动”的朴素辩证法和认识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就是追求、寻找真实,使人的心思、行为符合天道的真实无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知道、证道、悟道、践道、行道都是为了追求“https://zqll.bjwlxy.cn/info/1011/1417.htm
11.MBA管理之道易经用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外王内圣争用户争朝夕争创世界大品牌大资源大定单称雄国际大市场易经用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所谓“内圣”之道,指的是修己。人的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谓“外王”之道,指的是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成己成人,成行成业,由“内圣”转为“外王”。https://doc.mbalib.com/view/a72985afd5201c6c014084c01279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