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提出的“道”,是世界哲学的先锋

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是道,道本源是正。

如果拿西方哲学的概念来套中国哲学,在诸子百家之中,只有道家完全符合这个概念。西方哲学概念有三大块: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论。道家的一个“道”,涵盖西方哲学概念的所有,“道”即是宇宙之源:本体论,又是宇宙运行规律:认识论,还是人生遵循的准则:人生论,所以《道德经》在西方成为哲学中经典中的经典。从这点来看,中国哲学起点比西方哲学要高,西方哲学是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古希腊哲学又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而苏格拉底追求的“真理”,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这些哲学范畴,就是老子所提的“道”而已。所以,说老子是世界哲学之父一点也不过分。

在中国思想史上享受至高无上地位的应该是老子,而不是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老子的“道”,是教导人类追求真理,而孔子的“仁”只是“道”的在人伦方面的解释而已,而解释又未必正确;第二:严格说,儒家的思想源于道家,是隶属道家的一个分支。为什么这样说呢?“道”是宇宙运行的准则,而孔子的“仁”是人的行为准则,人自然属于宇宙,所以,“仁”是“道”的分支。老子的思想范畴远远高于孔子,孔子是把老子的思想分解后,具体化研究,其范围和形式都低于老子。历代王朝之所以尊孔,是因为子的思想具备教化功能,同时还有强烈的愚民功效。而老子的思想是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在现实社会和国家管理之中,真理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大忌。所以,历代统治者会尊孔,而社会精英层,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古代称为“士”的群体,从内心深处更偏向于道家。

“道”是什么?《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无法用言语能表达清楚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它是宇宙运行的规律。而“德”又是什么呢?“德”就是“道”的外在显现形式,就是一切按“道”的规律做事,所谓的有德之人,就是在践行“道”。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伦方面践行“德”。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在集体、国家层面维护“德”。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群体社会遵循“德”的准则。

先说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有几次变革与完善。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提出“义”和“智”,董仲舒在“仁、义、礼、智”的基础上,把法家的“君臣、父子、夫妻”的相处准则和人与人的相处准则“信”吸收过来,改良后,提出了著名的“三纲五常”,他又把原属于道家的“天人合一”和“万物齐一”发挥成“天人感应”,并传播万方,从而奠定了儒学的庙堂地位,儒家之所以能登上庙堂之高,要得于融合法家和道家的核心思想。

儒学发展到宋朝的时候,周敦颐再次把道家的“道”儒家化,就是提出社会运行之“道”及社会存在的通则,这个“道”在这里被称为“理”,也就是后来被定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之学:理学。当时还出现一门学问,就是陆九渊的心学,但当时官方认定朱熹而非陆九渊,所以当时心学并未占主导地位。到了明朝王阳明的出现,让心学大放异彩。王阳明在其心学中提出的“致良知”影响深远,蜚声海内外。良知是什么呢?就是人心的“道”。

再说法家。法家历来被称为称霸之术、帝王之学。战国时代,法家被称为强国之学,管仲用法家思想强齐图霸,法家的商鞅主导秦国变法,迅速让处于穷乡僻壤的秦国翘楚于战国七雄,嬴政又利用法家的韩非子、尉缭子、李斯等人思想统一六国。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法度。法度是什么呢?真正的法度就是“道”在国家运行的显现,治国之道。也是在国家层面践行“道”和“德”尺度,这个尺度就是国法。在秦朝之后,法家为什么没落了呢?因为法家虽是强国之道,但不是驭民之策。治国之道是强大国力和驭民、训民的结合,否则不能长治久安。所以,法家的思想被改良后隐藏在儒家思想中,共同体现了统治者的要求。

中国悠悠几千年的意思形态研究,就是在研究探讨“道”在各个领域的存在形式而已。

儒家的“仁”,是人伦的道;

法家的“法”,是国家的道;

墨家的“兼爱”,是社团组织的道;

兵家的“谋”,是用兵的道;

理学的“理”是社会的道;

心学的“良知”是人心的道。

佛家所悟的佛法就是道,所以就有得道高僧只说。

西方也一样,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存在主义的“存在”等,都是“道”的另外显现形式。

“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那么“道”的本源是什么呢?“道”的本源就是正。

万物因“正”而存在。宇宙是由正能量物资构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正义,法律的核心价值也是公正,人的本性为正,生命的核心价值也是正。所以,“正”才是世界本源。

THE END
1.道德经深度解读理解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序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巨著之一,由老子所作,是一部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想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强调顺应自然,不争不斗,以达到内心世界之平静与外在世界之和谐。这篇文章将从“道德经感悟最深https://www.0enllpinf.cn/dao-jia-gu-shi/336480.html
2.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共6篇) 篇1:休闲体育专业方向设置中的道与术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研究、对比研究和访谈的方法对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方向设置做详尽梳理,分析其异同及原因。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合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希冀可以对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d98f74v.html
3.国学经典舍得之道,国学经典舍得之道心得体会舍得之道也能够带给我们更加深刻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舍得可以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舍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摆脱功利主义的困扰,真正实现与他人的互利共赢。 国学经典中的舍得之道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舍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真正需http://www.nanhuazaobao.cc/gx/33645.html
4.论墨子思想推动构筑和谐世界墨子认为,“兼”是“圣王之道”,是使王公大人的统治得以安稳,万民衣食得以丰足的根本办法。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http://www.ls-wy.com/?p=14412
5.《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水性柔和,柔能克刚。洪水泛滥时,山石、巨木、田地均崩溃流失,可使巨石磨成细沙,足见柔水聚足力量之大。人与人相处,当以柔和包容相处,避免磨擦受损。 水有善助人之性,人每日洗脸刷牙,煮饭烧菜,沐浴洗涤,样样离不开水的帮助。水性助人而不争。水往低处流,谦德自卑;光明晶莹,清澈透底;养活万物,而不图报。https://m.douban.com/note/598184760
6.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初见的欢愉固然令人沉迷,但长久相处而不让人厌倦的关系,往往更令人向往。 人与人之相处的最高境界,最长久的关系,都离不开这几点。 · 相互麻烦 · 两个人之间,如果你不麻烦我,我也不需要,那将永远是两条平行线。 有时候,敢于麻烦别人,非但不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反而会提升对方的重要感和价值感。 https://www.meipian.cn/4evfgt2g
7.坐而论道起而行之11月2日,黄至安方丈为现场嘉宾道众讲经开示,希望每个人专注事业、简朴生活、崇道立德。 “俭”是道教三宝之一,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俭,就是“俭朴,俭约,节俭”的意思;经文“俭,故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ad/con/202211/17/content_33903.html
8.《道德经》相处之道2“其次,侮之。”再次的统治者,只会得到人们的轻慢。发号施令人民根本不听,或阳奉阴违,一点威信也没有。这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差境界。领导和员工相互不信任,甚至谩骂侮辱,根本没有合作,产生不了正能量。这样的相处之道,只会带来倒退。 “信不足,有不信。”统治者的威信不足,就不会得到人们足够的信任。“悠兮https://www.jianshu.com/p/548dde65a62f
9.道与仁光明日报道是自然万物、人与人类社会的本根,道的德性就是生长化育的功能,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道的能生之德,所以,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行为规范,即现代伦理学的道德规范要以道的能生的德性为本根,这一点也为伦理学的诸内容所证明,伦理学的目标也在于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与人相处,有利于人类和谐https://www.gmw.cn/01gmrb/2009-05/11/content_919066.htm
10.中国哲学的特质与精髓《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孕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自然社会运行的总规律、真善美的精神实体、社会人生应遵循的行为准则、“道者反之动”的朴素辩证法和认识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就是追求、寻找真实,使人的心思、行为符合天道的真实无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知道、证道、悟道、践道、行道都是为了追求“https://zqll.bjwlxy.cn/info/1011/1417.htm
11.MBA管理之道易经用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外王内圣争用户争朝夕争创世界大品牌大资源大定单称雄国际大市场易经用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所谓“内圣”之道,指的是修己。人的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谓“外王”之道,指的是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成己成人,成行成业,由“内圣”转为“外王”。https://doc.mbalib.com/view/a72985afd5201c6c014084c01279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