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的上,是最上之意。上善,即儒家所谓至善,佛家所谓无上。
这是为了说明,谦虚不争之德,为最上善,所以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
不争的背后,是无我无私,一旦有我,则为己为名,此时便有了争,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在流通版本里,第一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而这里的帛书版是: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所以很多学者便围绕着“不争”和“有静”展开。
到底如何我们不过多探究,以免落入文字相里。我们以帛书版为解读,毕竟帛书版最接近原版。
那么「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其实是说,水养万物而心恒清净,也就是“身在劳尘,心恒清净”。
其实就是动而有静,也就是前面讲的“动而无动”,动中定也。即前文所讲:“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里的「利万物」,这是讲的道之用,然后是「而有静」,这是讲的道之体,体用一源,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如果只有静之体,而不利万物以妙行,那么便是顽空,犹如搞木,不能起用。
如果不具备静之体,便谈不上利万物之用,因为你一动就是妄动,皆是为己,这又如何能利万物呢?所以才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所以水利万物,是从道体而发,即《中庸》里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虽然“已发”而利万物,但背后有道体“中节”之,所以是依道体所发,也就是循理而发,发而未发,依旧是无心于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