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官为贤。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虚无寂静,静气致柔
6.无迁令无劝成。
7.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9.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0.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13.寡不道以欢成有德者能之。
14.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15.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出自第六十三章)。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总结的经验非常精辟。
16.老子云:“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气血的运行,当我们的心灵达到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时,情定欲清,气血才会恢复自然的运行。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老子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十章)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1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寻觅善地,风水养生
2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1.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2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23.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谓之县解。
2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7.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28.《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的语录体著作,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29.化腐朽为神奇。
30.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3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33.老子云:“居善地,心善渊”(出自第八章)“善,吉也”。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善地即吉祥地,就是指风水宝地。在一块风水宝地上生活,自然身心舒畅,容易健康长寿。
34.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3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7.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38.人之貌有与也。
3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0.官知止而神欲行。
41.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2.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43.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二十五章)。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4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5.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6.老子的养生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道家及中医养生之道。
47.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48.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5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5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54.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5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6.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57.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5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9.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6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61.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6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4.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65.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6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8.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69.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7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4.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75.临大难而不惧。
76.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1.第一是“自然”,从根本上讲就是事物本身固有的那个样子,自然而然的、天生的。根据事物本身的状态成长,就会达到生命最好的状态。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1.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出自第十九章)。素:事物本色,朴:天然。老子要求人要质朴无华,少私心,去贪欲。否则,有绝顶的学问也要招灾惹祸,伤身损寿。只有“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
12.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3.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4.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15.生有涯而知无涯。
1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7.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18.顺应自然,祛病延年。
19.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
20.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21.君子之交淡如水。
2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3.不知其所以然。
2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26.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7.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思想丰富,主要内容包含三个主要范畴:
28.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2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31.相嘘以湿。相濡以沫。
3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4.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5.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36.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7.以管窥天,以锥刺地。
38.内容:《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39.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涉及养生的内容主要有:
40.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1.若白驹之过隙。
4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3.仁义之端,是非之途。
4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46.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究竟长什么样子?
4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9.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50.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51.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5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5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55.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56.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57.第二就是“无为”,老子在治国方面提出“无为而治”这一政治主张,就是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和睦安宁,而“无为”就是不乱折腾,一切顺应事物的本性。
5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59.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6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61.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6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3.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们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64.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6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7.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6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9.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70.粗茶淡饭,饮食养生
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7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4.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75.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76.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7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7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79.将欲取之,必先之。
80.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8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8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8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5.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86.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87.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88.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89.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