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类导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高等学校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沿袭前苏联模式近50年,目前,需要对这门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后,该校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多门专业课。其中《电子信息材料》(48学时)为其中之一。电子信息材料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尖端领域,还广泛用于民用工业和日常生活。作为材料学科与产业中一只蓬勃的生力军,电子信息材料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年代已成为世界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2]。因此增设这门专业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增加兴趣,热爱专业,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3]。
1目前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国内院校《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历来多是为材料专业学生而开设,已形成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较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研究方面业已取得许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电子信息材料本身具有:(1)内容多,涉及面广。(2)内容更新快。(3)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院校只把其作为选修课,课程内容大多只是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学生学后并无多大印象。而且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上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实验课等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发展的弊端。
2电子信息材料教学改革的内容
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特点,并考虑天津市电子材料行业的工业特色,研究适用于材料专业的《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内容体系,希望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2.1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2.2更新教学手段
2.3改善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教学建设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同时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些章节讲完之后还要提出后续和推广问题,为学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空间。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实物教学。《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如何体现,也是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们采用把科研、生产中的典型材料带到讲台上,如:导电材料中的导电银浆、半导体材料中的单晶硅片、介电材料中的钛酸钡电容器、光电材料中的荧光粉、敏感电子材料中的压电器件等。让学生观看实物,并参观实验室观看某些实验的制备过程,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小论文。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外,在课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国内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材料的发展情况,并写出学习论文。这样不仅拓宽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培养他们从多方面摄取知识营养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加强实验教学
电子信息材料课程是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这对于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结语
《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简化理论、侧重介绍材料特点及应用的专业课,其先修课程是在材料学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性能学》,因此如何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应用在课程中并与材料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将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根据专业要求开设实验课并采用实物教学是本项目的又一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宗旨。这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电子材料的专业背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上课时能游刃有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也会增加
兴趣。
参考文献
2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2.1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2.2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感知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位于物联网应用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层主要涉及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设计。物联网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服务层涉及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种支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内容。
3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1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3.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4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
4.1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4.2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合适的培养模式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资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该专业的师资、实验室、教材、实习场所等建设水平有关。对于物联网专业这样一门新兴专业,面临的专业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和急迫。学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2)教材建设也是办好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建专业,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不错的物联网方面的图书,但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好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术类或普及类。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们根据开设的课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现状,挑选出相对较好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大家阅读讨论,然后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自学的内容,并整理教学讲义和课件,为后续教材建设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掌握和理解,也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全面。
5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所有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是办好物联网专业的前提,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基础和行业特点,着眼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一、词典编纂实践
词典编纂实践依然是词典学的基础活动,主要议题有:(1)专科词典编纂,如AnaKoren(斯洛文尼亚)的英语斯洛文尼亚语网络习语词典、CathyWong(香港)的粤语英语借词词源词典、BaldevRamKhandoliyan等(印度)的梵语医学古籍电子词库、意大利Macerata大学孔子学院团队编纂的汉语新词词典以及PatrickLeroyer(丹麦)的红酒网络词库――OENOLEXBurgundy;(2)通用词典的媒介革新,如台湾大学团队论述了汉语词网的维基化(CWKIN),amesBreen等(澳大利亚)概述了《日语多语言词典》在线数据库(MDictDB)的设计和研发;(3)濒危语言词典编纂,如Norashimahalaluddin等(马来西亚)介绍了编纂土著族Mendriq母语词典的理论和实践探索;(4)词典语料库创建,如菲律宾大学菲语研究中心的BantayWika项目就是为确保菲语的国家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的大型国语语料库,它不仅可用于拼写变体与词频描述,更是编纂菲律宾单语词典的数据基础。
二、词典学研究
词典学研究包含词典编纂研究与用户使用研究两大话题,详列如下:
1.元词典学研究
(1)结构层面的研究:对词典结构层面的研究仍是主流,集中于选词、立目、释义、翻译、配例、用法、编排等方面:陶原珂(中国)追溯了汉语词典词条微观结构的变迁及词目规范化的历程;DanicaSalazar(英国)梳理了《牛津英语词典》第三版中东南亚词汇的收录情况;AiInoue(日本)分析了英语新现复合副词短语“beinandout”的语义、组合和语法行为;MakotoSumiyoshi(日本)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和“历史美语语料库”揭示了多词表达的配价形式特征,二者的研究都致力于改善词典对短语单位的覆盖和处理。
AlenkaVrbinc(斯洛文尼亚)研究了纸质单语词典中未定义的副词内词条在网络词典中的释义类型、义项分类及其存在的问题;KimMiyun(法国)对比了《标准韩语词典》(纸质)与《韩语词汇网络》中身体名词的释义方式;FrancoisNemo等(法国)尝试在电子词典的多义词释义中引入韵律;ShanWang等(香港、新加坡)探索了“汉语词汇特性速描”(ChineseWordSketchEngine)在词典释义尤其是近义词意义辨析时的应用;李知宇等(中国)比较了两部纸本汉英专科词典《体育科学词典》(2000)与《体育大词典》(1984)的宏、微观结构,着重分析了立目、词长、译义的不足之处,为编纂网络体育词典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案;RosarioB.Dizon等(菲律宾)从接受反应理论(ReceptivereflectionTheory)和翻译学的视角分析了《多语军事词典》的等值翻译技巧;NiKetutMirahayuni(印度尼西亚)调查了英语复合动词的构建方式和构成因子,进而辅助印尼语等值词的确定。
Shin’ichiroISIKAWA(日本)基于“亚洲英语学习者国际语料库网络”,考察了中、日、韩三国英语学习者典型的词汇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现象,以此扩充EFL词典常规的用法说明;YoshihoSatake(日本)基于“日本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和“国际跨语言中介语语料库”分析了日本学习者的高频动宾搭配失误,为撰写词典搭配错误说明提供了实证基础;AdamKilgarriff(英国)介绍了WordSketch在描述词的组合形式与语法关系中的应用,以期丰富词条的搭配与语法信息;YukioTono(日本)探索了如何基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for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CEFR)评估和排列词典中的语言项目(语法、词汇、意义和功能)。
(3)技术层面的研究:WafaWALI等(突尼斯)探索了LMF(LexicalMarkupFramework)标准化词典中语义异常的自动发现机制;CharlesKivunja(澳大利亚)介绍了数据挖掘软件Leximancer的主要功能及其在词典设计、编纂中的实际应用;ToshihikoUemura(日本)强调了网络词典载体升级(从个人电脑到平板电脑)的必要性及技术调整方案。
(4)规划层面的研究:enningBergenholtz(丹麦)讨论了语言学家在词典规划和编纂实践中的角色;Muhammad(印度尼西亚)分析了编纂英印双语词典时可能遇到的文化差异、语法结构及科技新词方面的难点,并阐释了编纂者须满足的资质要求;AntoniaCristinoi(法国)归纳了编纂濒危语言词典的挑战及对策;SriAndayani(印度尼西亚)论述了编纂东爪哇语词典面临的问题和困难;SaravananRaja(印度)指出一部庙宇建筑术语词典应具有的结构、组织特征;高永伟(中国)谈到《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网络化计划;Michalvarn等(捷克)阐述了基于SUMO(SuggestedUpperMergedOntology)与过程颗粒度创建一部逻辑词典的可能性。
2.用户视角研究
(2)词典使用研究:RobertLew(波兰)考察了由词典媒介革新导引的词典使用技能与策略的更新;ChristopherWinestock等(韩国)阐释了智能手机词典应用程序的商业模式、市场份额、定价策略、竞争对手及发展趋势;Chakeramdi(阿尔及利亚)调查了CDROM词典和屏幕文本显示对提高英语学习者阅读理解水平的积极影响;ToshikoKoyama(日本)调查了电子词典使用策略训练如何有助于日本英语学习者内化查阅技能、强化阅读理解和词汇学习;薛梅(中国)研究了词典(或词表)使用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及偶然性词汇习得中的有效作用;SimonPotter(日本)介绍了他本人在2006―2012年间编纂的五部美国英语词典的缘起、定位、结构及其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英语课上作为文化教材的使用情况。
三、评述
第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延了词典学的学科疆域,拓宽了词典学的研究视野,拓展了词典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以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语料库技术为支撑的词典编纂与研究已演进为当代学者开展实践与理论活动的默认范式,并正朝着语料深加工、语料数据化的方向稳步迈进。1999年,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章宜华教授(1999:49)曾提到“语料库作为语言研究和词典编纂的有效工具已被人们所认识,但由于经济和技术支持方面的原因,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如今,不到15年光景,词典学的整体风貌和具体环节已发生了革命性巨变。可以预见,在未来,词典学还将继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方向深入发展。
第二,在当今信息时代,词典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远远滞后于自身的实践发展。在信息科学的冲击下,传统词典的核心特征日渐模糊,辞书业的研究版图重新布局,构成词典学基石的理论观点也在一一瓦解。纵观参会的50篇论文,大多偏重实用的局部探索,很少开展宏观的理论探索。一方面,这反映了国际词典界务实的风气;再则,这也与西方辞书界重“术”轻“学”的传统相契合(如Casares的《现代词典学导论》、Zgusta的《词典编纂手册》、Béjoint的《英语词典学》等均无意行理论之名)。另一方面,秉持“理论照亮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思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词典学活动如井喷般活跃之时,也是它最亟待规范之际。在新型传载媒介的浪潮中,面对形形的新思路、新工具、新技术,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与词典学当下发展相匹配的原则、方法与程序,尤其是有关网络词典编纂规范、质量标准、评价指标的制定,尤为紧迫。
第三,对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言,词典对其文化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次学术会议虽然仍围绕英语单语、双语、多语词典的编纂与研究,但小语种和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词典研究已颇具规模。关于词典和语言的关系,过去一直强调“词典工具论”“词典再现论”,自俄语专著《理论与实践词典学》(1998)将词典的社会性正式纳入辞书研究范畴以来,词典对语言的能动作用就愈发凸显。本次大会的多篇论文都显示了词典在拯救濒危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
新时期的词典学还呈现出若干其他新特点,如专科词典编纂超越语文词典编纂,用户视角研究盛于编者视角研究,词典史考察日趋冷淡,众源编纂方式逐渐兴起等等。论文议题还显示,词典学与跨文化交际、翻译学、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社会学、历史学、术语学、统计学等学科领域已交汇融合,词典学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阔度和多样性铺展开来。然而,再度思索,我们发现多数课题的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获益于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词汇语义学、短语学等关于词汇意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如原型理论、框架语义学、配价语法、搭配理论、构式语法、规范与变异理论等,不一而足)的研究尚不多见,具有深厚学理与前瞻远见的研究还屈指可数。广阔度有余,专深度不足,这也是当今词典学界繁荣表面背后的隐忧。
词典,作为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后出现的一种认知工具,它对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千年来,特别是近现代,语言研究在一刻不停地进行,语言学理论在一刻不停地翻新。”(雍和明2004:49)辞书领域同样如此。从1604年第一部英语单语词典起,词典编纂经历了17世纪的难词传统,18世纪的文学传统,19世纪的历史传统,20世纪的学术、实用、学习传统三分天下,时至今日,拜迅猛的科技发展所赐,我们正在经历词典史上千年未遇之变局,辞书的编纂理念、呈现形态、使用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创新。一言以蔽之,在物质基础、研究客体、研究工具日益更新的前提下,词典学的思想体系和方法系统唯有随之不断升级,才能保持这门学科长久的生命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雍和明.语言词典与词典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2.章宜华.亚洲辞书界的盛会――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侧记.辞书研究,1999(3).
3.Béjoint.ModernLexicography:AnIntroduc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4.Casares.IntroductionalaLexicografiaModerna.ConsejoSuperiordeInvestigacionesCientifica,1969.
5.KwaryAD,WulanN,MusyahdaL.(eds.)LexicographyandDictionariesintheInformationAge:SelectedPapersfromthe8thASIALEXInternationalConference.Surabaya:AirlanggaUniversityPress,2013.
关键词:工程电磁场教学;科研项目;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朱希安(1962-),男,黑龙江讷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17)的研究成果。
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和掌握这门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师费劲了心机,想尽了办法,总的看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该类课程的学习的确困难,数学公式繁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高,同时电磁场与电磁波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力,加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相应的科研课题与之对应,学生得不到感性认知,造成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影响了后续的微波技术、电磁兼容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了考研。为此急需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探索这类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实施的步骤、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等问题,为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本科教学与科研项目结合的优点
1.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讲授是诸多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老师学习该门课程究竟有什么用?对以后找工作有什么帮助?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老师讲了许多应用实例,学生仍很难得到感性认知。基于上述实际情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门设立了研究课题。课题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瞬变电磁场监测二氧化碳专题研究作为基础,从2010级及2011级电子信号工程专业及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中优选5~10名左右的学生参与该项目的具体研究,以求使他们能够提高对电磁场与电磁波学习的兴趣,增加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为探索本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积累经验。
2.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本学科、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并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创新。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可以培养、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由于科研项目研究的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问题,学生难免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理论或遇到没有涉及的实际问题,这会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及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科研项目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项目组成员间的紧密协作和良好的沟通,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科研项目通常是分割成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子课题。学生承担的部分内容是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完不成指导教师所布置的毕业设计,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整个项目完成的进度。学生迫于这方面的考虑就会增强责任意识,起早贪黑,刻苦钻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二、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1.学生的优选
在教师的指导下,优选出的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多次见面、沟通,探讨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难点和与电磁场与电磁波类课程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所学课程的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有:重叠回线装置的水平层状介质的一维正演解释方法研究、中心回线装置的水平层状介质的一维正演解释方法研究、瞬变电磁信号消噪方法研究、中心回线装置的水平层状介质的一维纵向电导解释方法研究等。通过上述过程,从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减少研究内容和研究难度,确定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例如:瞬变电磁信号小波阈值消噪方法研究、瞬变电磁信号不同小波分解层次消噪对比分析、瞬变电磁信号独立成分分析消噪方法研究、瞬变电磁重叠回线装置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研究、瞬变电磁中心回线装置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研究、基于小波阈值的瞬变电磁信号去噪方法研究、不同小波基的瞬变电磁信号消噪对比分析等都是从研究生课题中缩减内容和减少难度确定的。
2.指导过程的有效性
学生选定后,对教师而言即开始了教学与研究项目结合、提升教学效果的实践工作。教师从授课计划到教学方法的改进,乃至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的管理模式都应该有相应的调整。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均直接影响该项目的实施质量。教师应做到严格要求、整体把握、指导具体、科学有效。
3.与考研方向相结合,促进考研率的提高
4.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5.强调规范化管理和检查制度
对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参加研究项目、促进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学习的过程要规范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督促和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程序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具体地讲,每个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要写一个实践报告,总结参加课题的收获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学习的体会与方法,供本届和下一届学生参考以及教师授课时讲解。
三、收获与体会
理论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途径,是科研与教学相互作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和学生获取课程内容感性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该类课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本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责任意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开设毕业设计题目,摸索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方法、正确指导、有效沟通方法,促进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此外,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本校的眷恋度,提高考研第一志愿报考本校本专业的比例,提高本专业的考研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该类课程的教学提供示范。
探索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人才培养优势的机制与途径,在此成果的基础上凝练新的学科方向,促进学科建设。
[1]朱希安.本科毕业设计:尝试与科研项目结合[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0):41-42.
[2]朱希安.浅析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和基本出发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9(1):85-87.
[3]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2-85.
[4]宫新保,马伟敏,周希朗.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6):217-219.
[5]付瑞东,崔占全.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学研究,2003,(4):362-363.
谢波
摘要:在传统交易活动中,“签字盖章”是许多法律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签名和认证已经十分普遍。电子签名和认证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法律问题阻碍了电子交易的进行,也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将对电子签名和认证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电子签名,认证,电子商务,电子合同,法律问题
在传统交易中,人们常常通过亲笔签名的方式来确保合同当事人身份的真实有效和意思表示的一致。同时,亲笔签名也是许多法律的要求。例如,我国《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我国《票据法》第4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据上签章,并出示票据。”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合同当事人可能相隔千里,甚至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并不谋面,这就使传统的亲笔签名方式就很难运用于电子交易。但是,传统的亲笔签名方式所具有的功能,特别是它所具有的证明合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功能,对一直为网络安全问题所困扰的电子商务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签名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不仅不应被放弃,反而应该得到强化和更有力的保障。当然,这里所说的签名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亲笔签名,而是电子签名(ElectronicSignature)。
电子签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技术的手段对数据电文的发件人身份做出确认及保证传送的文件内容没有被篡改,以及解决事后发件人否认已经发送或者是收到资料等问题。[1]电子签名是法律上一个重要的创新概念,它作为电子认证技术在法律上的总括,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电子签名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智能卡模式。智能卡是安装了嵌入式微型控制器芯片的IC卡,内储有关自己的数字信息。使用者在使用智能卡时只要在计算机的扫描器上一扫,然后键入自己设定的密码即成。
二、密码模式。使用者可以自己设定一个密码,该密码由数字或字符组合而成。有的单位还提供硬件,让使用者用电子笔在电子板上签名后存储起来,电子板不仅可以记录签名的形状,而且可以记录使用者签名时的力度以及定字的速度等,以防他人盗用签名。
三、生物测定模式。该方法以使用者的生理特征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对使用者的指纹、面部等进行数字化的同一认定。
由于电子合同未必具有传统合同的书面文本,这就使得传统的亲笔签名方式被电子签名所替代。如同传统合同须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方能生效一样,如果电子签名不具有法律效力,则无法使电子合同有效。在传统合同中,亲笔签名或盖章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表明合同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二是表明合同当事人愿受合同约束的意思。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传统的亲笔签名方式很难应用于这种电子交易方式。因此,人们开始采用电子签名来证明彼此的身份。
在电子合同上的签名,最大的障碍仍然是技术上的,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仍不能使当事人像在合同书上签字那样方便、简单。[2]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从技术上解决了电子签名的问题,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中的实用性以及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将不会低于在传统合同书上的签名。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既然承认电子合同属于书面形式,那么就必须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因为在没有电子签名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计算机系统,并对文件的内容进行篡改,电子合同就很难存在了。
电子认证与电子签名一样都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安全保障机制。它是由特定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对电子签名及其签名者的真实身份进行验证的服务。电子认证主要应用于电子交易的信用安全方面,以保障开放性网络环境中交易人身份的真实可靠。电子认证是确定某个人的身份信息或者是特定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未被修改或者替换。[5]
在电子交易过程中,除了交易双方以电子签名的方式来识别彼此的身份和确保传输信息的完整性外,对电子签名本身的认证问题,并不能由交易各方自己完成,而是由一个具有权威性、可信赖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来完成,从而为电子交易建立一种有效、可靠的保护机制。此第三方被称为认证机构(CertificateAuthority,CA)。认证机构提供电子交易过程中的认证服务,能签发数字证书并能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同时,由于电子商务活动常常是跨国境的,因此交易各方当事人就需要有不同国家的认证机构对各自的身份进行认证,并向电子商务活动的相对方发放电子认证证书。在实践中,就需要各国相互承认对方国家认证机构发放的电子认证证书的效力,以保证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认证机构的设立上,我们必须强调它应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即是说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提供服务,能够以自己的财产提供担保,同时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认证机构在整个电子交易过程中必须保持中立,它一般不得直接和客户进行商业交易,也不能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只能通过客观的交易信息促成当事人之间的交易。另外,电子认证机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它应当是一种类似于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公共事业。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设立专门、独立和非营利性的认证机构是比较合适的作法。
结合国际上电子商务立法的先例,认证机构一般应承担以下义务:一、信息披露与通知义务。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保护信息弱势群体。二、安全义务。安全可信度是公众对认证机构的要求,认证机构应当采用能够满足条件的安全系统。三、保密义务。认证机构不得对外披露需要保密的信息。此外,认证机构还负有其他义务,如:举证义务,即交易当事人在使用证书过程中发生纠纷,认证机构可以根据交易双方或一方的要求,为其提供举证服务。
同时,认证机构在提供认证服务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潜在风险。其风险的种类主要有:(1)运用技术过失致使数字记录丢失;(2)对信息未进行严格审查致使证书含虚假陈述,第三人信赖其陈述,并基于证书的等级进行交易,将损坏认证机构的可信度;(3)未经过合理适当的辨别而终止或撤销证书;(4)由于服务器故障或周期性离线修整而造成认证服务中断;(5)内部人员即认证机构有权访问证书数据库的雇员制作虚假证书或涂改证书记录;(6)外部人员使用多种方法改造认证机构的通用协议;(7)作为网络机构随着技术更新其淘汰率高,服务可能难以长期维持,但是某些长期证书的管理又需要服务一直持续下去不能中断,等等。[6]
由上述认证机构的性质与风险分析可以看出,电子认证的产生与发展将引发电子商务领域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这主要包括:一、数字证书与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对电子认证的法律监管应得到立法规范,否则无法保障电子认证的有序发展。二、电子认证所面临的风险将引发认证机构的责任问题,因为认证机构有可能在某些场合给证书持有人或证书信赖人造成损失。三、认证机构作为一个在电子商务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型信用服务主体,将会面临许多现实或潜在的执业风险。四、电子认证所应实现的服务标准或技术标准应得到相应的规范与完善,以真正达到保障电子交易安全的目的与价值。基于以上这些法律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在电子交易中保障网络交易安全以及信用制度起重要作用的电子认证,应在未来的电子商务立法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1]蒋坡:“论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和基本架构”,《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2期。
[2]王利明主编:《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3]Perritt,LegalandTechnologicalInfrastructuresforElectronicPaymentSystems,22RutgersComputer&TechnologyLawJournal53(1996).
[4]万以娴、朱瑞阳:“签名与盖章之新课题——论电子签章之法律效力”,2002年全国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
[5]刘满达:“数字签名的法律思考”,《法学》2000年第12期。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信用社,对策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一)金融危机概述
2007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支付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股市暴跌,众多大银行破产倒闭,造成投资者的恐慌,直至导致美国全国性的金融危机。随后金融动荡迅速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经济发展陷入泥潭难以自拨,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影响持续到现在。
目前虽有迹象表明我国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但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也增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民生的进一步改善、社会的长期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无国界障碍流动,反过来又增加了各国经济联系的联系和依赖性,使全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然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广泛性。美国次贷危机后,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续下跌,世界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严重减弱,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主体都难以幸免。
3.[1]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市场运行中出现许多难以依靠本身解决的问题,加上市场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必然需要有力的监管措施。在次贷危机暴发前,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高风险性的金融产品如MBS、CDO等都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中国。由于虚假的高信用评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间接造成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表面非理性的繁荣。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监管的监管缺位,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市场参与者理性不足时,监管当局责无旁贷,应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否则越演越烈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作为传统传统农业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直接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合作更是难以置身事外,其业务经营及管理必然受到影响。
1.客户资源流失,经营利润增长放慢
2.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农村信用社明确定位于三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地位已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支持,如农业银行“惠农卡”的推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产品的面市。加上民间借贷盛行,金融危机之下农信社的市场环境复杂性和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金融创新压力加大
目前农信社提供的服务几乎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信贷种类偏少金融论文,金融创新也主要是以借鉴为主,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之前的金融产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如受农户欢迎的小额农贷因市场的不景气形势,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深度推广难度增加。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让如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消费类的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但由于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农信社可作为之处有限。也有些农信社把部分资产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但房地产行业的不稳定性使农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农信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如金融创新观念不强、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创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剧了目前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压力。
4.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阻力增加
由于历史积累和现实问题,农信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效益不佳、服务机制不健全、人才观念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目标就在于解决历史积累上所留下的问题和改善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体制。但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在农信社面临各方面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增强实力,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转换,难度可想而知。
二、农村信用社应对金融危机对策分析
面对金融危机,农信社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挑战为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读金融危机深层问题,总结教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灾难还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农信社应深刻解读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这场危机中,不管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场监管还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灵活运用,农信社有所作为的地方还很多。各国也纷纷总结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之谈,其中马来西亚央行行长泽提认为金融机构本身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农信社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夯实基础,加强内部治理和稳定性。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上的管理漏洞,这也对农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
(二)构建农村信用社营销体系,巩固市场地位
面对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的现状,农信社关键在于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广大农户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农信社应充分发挥其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先天优势,做好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注重于潜在市场的发掘和培训和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改进服务质量,以优质贴心服务取胜。加强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市场营销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形成整体的营销策略,真正起到维系客户、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抢占市场的作用。
(三)寻找市场突破口,实现金融创新
(四)引入现代金融理念和机制,加快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对于农信社的体制改革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借此次金融危机的契机,农信社应挺住各方面压力,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市各级的政策要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引入现代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和观念,树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健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尽快完善运行机制适应市场要求,将农信社改革往实处和深处推进,以致力于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1].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漆晓霞.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9,(08).
[3].王芳.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影响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08).
[4].谢志忠,游少萍,陈念东.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J].中国林业经济,2007,(1).
[关键词]专业教学科技创新大学生科技竞赛
一、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报告中也提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国家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应当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1][2]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氛围不够浓厚,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社会各界没有足够的重视等多种因素,难以突破创新活动的瓶颈,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国家各级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并给予了很大的经费支持。众多高校也纷纷设立科技创新项目,扩大学生参与面。虽然资金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在实际的高校实行及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学生虽然有科技创新的意愿,却不知道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常常为了申报项目而四处寻找课题,甚至直接使用指导教师的课题或成果作为项目申报和验收。显然,这些违背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初衷,学生不但没有从这项活动中学到本领、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反而助长了学术不诚信、盗用他人成果等有违科研道德的行为。
因此,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信息类专业大学生为例,从专业教学角度探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互动关系,使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同时为其他专业学生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信息类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三、构建融合科技创新活动的专业教学模式
(一)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课程内容
(三)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四)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普及性的科技讲座和针对性的创新性科技竞赛培训教育,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专业缺乏认识,对科技创新活动更是一知半解。通过在信息专业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第二课堂”,邀请知名专业学者、企业知名人士举行“专家讲座”“杰出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科技价值观。通过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队,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传授经验,引导更多学生深入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而对于有强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意愿及一定参与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竞赛专项培训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经验积累,我们积极探索了一套较适用于信息专业的创新教育体系,立足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高研究性学习积极性,培养专业创新,使学生在专业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热爱专业。
四、结语
结合上述融合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内容、科技创新活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以及专业教育工作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通过专业课教学优化研究,并结合定期的调查科研创新活动和科技立项活动,学生对信息类专业的兴趣更加深厚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认知度和认同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也得到了逐年提升,并营造了良好的学风、班风,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释]
[1]陈丽丽,王松涛,邓小莉.园林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93-95.
[2]刘淑艳,陈光.浅谈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18):179-180.
[3]刘正远,段玉玺,吕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8):71-73.
[4]兰红,李淑芝.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4):48-51.
[5]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6]黄朝晖,刘艳改,房明浩,等.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材料专业教学优化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24-127.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着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着,这些专着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着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着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着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着名的着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着。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着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摘要]对信息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资源的内涵,信息管理的形成与演变,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和一般管理之间的关系,信息管理的领域、层次和目标,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具体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演变层次目标
[分类号]C350
1信息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2信息管理
2.1信息资源的涵
2.2信息管理的演进
2.3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
2.4信息管理与一般管理
2.5信息管理的领域
员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来研究信息管理问题,其重点不是循规蹈矩地运用正式的理论,而是探索现实中人的信息处理行为。很简单,并非所有的信息系统都能被模拟、都需要被模拟,因此试图用信息技术来正式地模拟所有的信息系统既无可能也非必要,信息管理的目的也不是要完全地使信息处理自动化和正式化,这就需要研究人的信息行为甚至其所在组织的整体信息行为――信息文化。
2.6信息管理的层次
如果把信息管理视为一个系统,那就可以引人系统方法来探讨其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若就具体的社会组织来看,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个人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和组织信息管理。与这种划分相似但是适用范围更大的是,将信息管理的层次划分为:信息运用管理(上层)、信息系统管理(中层)和信息基础结构管理(下层)。信息基础结构为面向各种运用的数据处理提供手段,是支持处理组织中具体任务的信息系统的基础。而信息系统则为信息运用和交换提供手段,支持组织中具体任务的处理,信息系统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组织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组织的信息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的规划、组织和控制。
从管理主体的性质和范围来看,可以将信息管理划分为微观信息管理和宏观信息管理。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指个体层次上的信息管理,包括个人层次的信息管理和组织层次的信息管理。个人层次的信息管理,又称个人信息管理,是指个人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效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个人信息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包括:个人信息内容、个人信息设备、个人信息资金、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个人网站、个人信箱、个人博客、个人记录、个人档案、个人藏书、个人图片及音频和视频等的管理。组织层次的信息管理,又称为组织信息管理。是指某个社会组织(可以是信息组织和非信息组织、盈利性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等)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对组织信息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等活动。包括:信息内容(记录、文件、文书、档案和图书等)、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设施、信息资金、信息过程、信息网站、信息机构、信息安全、信息战略、信息风险、信息政策等的管理。
2.7信息管理的目标
3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管理具有多个“面孔”,可以指领域、学科、理论、方法,专业、职业、行业、事业,活动、工作、服务、职能,等等。作为活动、工作、服务、职业的信息管理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信息管理的制度化和正式化却源于国家的出现。因为国家的管理活动离不开各种记录和对记录的管理,所以说国家的出现就标志着信息管理制度和有组织的信息管理活动的正式出现,只是在信息管理研究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活动就是信息管理工作。至于信息管理的产业化、社会化,那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使得研究、探索、加强和完善信息资源的管理成为信息时代的中心任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领域、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信息管理才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率先推进信息化的美国创立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资源管理”,几乎与此同时欧洲的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也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信息管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也开始介入这一新兴领域――使用的对等术语主要是“信息管理”,但是也使用“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这两个术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叉重叠关系,在实际使用时也比较混乱。从语言学上的最省力法则来看,使用信息管理比
鉴于目前国外信息管理领域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学术规范,“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等原因,在术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应注意:作为学科中的概念,因为内涵有一定差别,对“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应区别对待;作为学科的名称,应尽可能和其他学科命名的惯例接轨,要力求简洁、规范,故使用“信息管理”更佳;作为工作、职业、行业和事业,它属于职能管理、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和事业管理的范畴,也要易于管理者和一般公众使用,用“信息管理”更容易为社会识别;作为组织的职能,也应使用“信息管理”,这样和人员管理、材料管理、财务管理等更为一致;作为具体的领域、原理、方法,因为侧重点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择其一。作为日常用语,按照我国的国情,使用“信息管理”更符合国习惯,也可以把“信息管理”理解为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简称。
需要说明的是,学术规范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同时又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在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出现之前,已经建立了不少全部或部分以各种具体形态的“信息”的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如记录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文献学等,为了便于区别,可以将它们笼统地称为传统信息管理类学科,而把此后出现的从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角度研究信息管理的学科群,包括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战略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都统称为现代信息管理类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今天所说的信息管理学科就是指这些学科)。为了符合学科管理和运用的需要,可以赋予它们一个共同的名称――“信息管理(学)”。当然,在管理规范没有建立之前,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在运用这些术语时,最好事先给予明确的界定。
4结语
信息的本质特性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决定了没有脱离信息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管理具有基础性――它是所有管理的共同基础。信息管理绝非是为信息而信息的,它还具有应用性――要在着力解决信息管理本身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各种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管理具有综合性――它要综合运用技术、管理、信息和特定领域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集成是信息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管理具有渗透性――它已经入到所有的管理学科和管理实践之中。渗透性反映出作为管理学科的信息管理具有横断性――相对于其他管理学科来说,它更具有方法性和工具性。信息管理是个新兴的领域和学科。它不仅是个跨学科的问题,还是个多学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者长期的共同努力。
长期以来,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层次上,侧重于研究区域、国家等的信息管理。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电子计算机率先被企业用于事务处理,从70年代开始许多非政府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开始探索建立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基于信息的组织机构设计、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等,于是研究的重点变成组织层次的信息管理。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两个层次的信息管理。但是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个人层次的信息管理正在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1]孟广均,霍国庆,罗曼,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