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5个字。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视死如归。如泣如诉”的意思,积累“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
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坚持长文短教的原则,大胆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致地品读描述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体会琴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冬不拉王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品读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
2.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关键:品读文中描写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抓住关键词浯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初步感悟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3.学生展示哈萨克族的乐器“冬不拉”的图片资料。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木制音箱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嵌八个或十个晶位,张两弦,按四、五度定弦,可奏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演唱者自弹自唱,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关于冬不拉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展示冬不拉的图片资料或者冬不拉演奏的音乐,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冬不拉这种乐器,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泪如雨下、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
3.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4.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读一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全班读一读。
⑶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匕、器、骏”三字。)
⑷指名逐段朗渎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坐卧不宁”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坐卧不宁:坐着躺着都不能安静。形容心情不安,烦躁忧虑。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考,绞尽脑汁地想。
自告奋勇:本课指王子自己主动要求去杀死瞎熊这个任务。
泪如雨下:泪水像下雨一样流下来。形容极度悲伤。
视死如归:把死看成像回家一样。形容为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凄凉。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入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的?(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一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一早……”到“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冬不拉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
第三部分(从“国王派出的人四下寻找……”到“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四、初谈人物形象,鼓励深入探究
2.指名说说冬不拉留给你的'印象。(学生根据阅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地归纳、总结)
(冬不拉: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特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描述冬不拉动作等方面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出冬不拉的形象的。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深入探究。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的主人公冬不拉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冬不拉是如何与瞎熊搏斗、阿肯又是怎样用琴声告诉国王王子壮烈牺牲的消息的。
第二课时
1.了解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教具准备: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自告奋勇、泪如雨下、视死如归、如泣如诉、一筹莫展
2.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王子——冬不拉。课文是怎么将冬不拉的这一形象展示在我们读者跟前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⑴冬不拉一听,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①“自告奋勇”的意思是什么?(本课指冬不拉主动要求承担除掉瞎熊的任务。)
②教师:为什么“国王不愿意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得了解一下冬不拉的对手——瞎熊,这只熊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找出瞎熊特点的词语,交流:
庞大而凶恶: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凶残狡猾: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都没有成功。
④教师:瞎熊凶残狡猾,所以国王说什么都不答应。可是冬不拉第二天偷偷地去找那只瞎熊。
⑵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苎‘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藏起来。
教师:可是瞎熊太狡猾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以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举起另一块石头猛砸。
⑶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上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⑷……发现了王子与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
2.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
3.指名反馈:你们是怎么感受到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在小组内学习的感悟.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句子所体现的人物特点。)
4.教师小结:同学们,冬不拉王子面对凶残狡猾的瞎熊,勇敢地与之搏斗,最后终于杀死了瞎熊,而自己也壮烈牺牲了。他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呀!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这些语句,再次在读中感受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
6.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对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谈感受,引导学生从冬不拉与瞎熊激烈的搏斗中感受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想象场面,感悟琴声
1.教师:可是这一切,国王不知道。没有得到王子的任何音信,他整天坐卧不宁,愁得连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最后他发布告示说:“凡是将王子活着找回来的,赏赐骏马百匹,羊千只;凡是知其下落不告者,砍去双足…”如何把这个坏消息告诉国王呢
(一个叫阿肯的老牧人带着一件松木做成的乐器,去见国王,让这个乐器讲述了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
2.出示第十六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场面。
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段话中的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教师板书)
故事琴声
骑着、翻过、涉过、穿过雄浑激昂
安置捕兽夹,巧妙伪装
伪装被瞎熊识破低回婉转
王子与瞎熊激烈搏斗音韵铿锵
瞎熊被杀死,王子也牺牲了如泣如诉
4.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5、16自然段。(深情地、回忆地、悲痛地)
5.教师:这琴声的感染力有多强啊!国王听了琴声,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不禁泪如雨下。琴声停了,国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过了很久,国王从悲痛中清醒过来。儿子虽然牺牲了,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对故事初步了解之后,学生更容易找到每一种琴声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小结:同学们.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而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的乐器也让人们避免了受到惩罚。人们为了纪念王子,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阿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4、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麻雀飞行时的不知疲倦和样子的可爱,感受它生活的平凡、忙碌与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教时:
一课时。
教程:
一、破题导入:
1、解释题意。
2、质疑:看到了什么?为什么隔窗看?有什么感受?……
二、自学感知:
2、检查生字,指名回答。
三、点拨交流:
学习“行动、样子”部分。(默读勾画)
1、我看到了什么?(谈完就让学生读)
⑴腿跳:抓“不停、好象”指导
⑵尾翘:
⑶身体飞:抓“常常、一模一样、非常可爱”指导
2、麻雀这样的行为举止给我留下了怎样的感觉?(不知疲倦、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等)
师:仅仅给我这样的感觉吗?
学习“思索”部分(默读勾画)
1、品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⑴解读表层意思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忙碌:不停地飞来跳去、“低飞、跳跃……活着”(省略了什么)
②平庸:“不会,也不会,不能,从…到、从…到,市井、那么、连”
2、师:在作者心里,麻雀是生活的.强者,是人类生活的活标点。
3、读读第九段,想象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喜欢麻雀)
为何这样喜欢?(喜欢它的样子,它对生活的态度)
它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忙碌中快乐地生活”)
现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全文和实际谈)
四、总结提升
1、师:现在,你们认为我搁窗看的究竟是什么?(对生活的态度,再次朗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忙碌中快乐地生活”)
2、此刻,你们对麻雀有了什么新看法?
板书:17隔窗看雀
腿跳尾翘身体飞(所看)
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所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大象表演节目、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字、图像资料,做成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
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后,请学生读一读,读通顺说说:
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
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
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
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⑴象是泰国的国宝。
⑵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⑶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
⑷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
3、随机指导: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④读后说话训练: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在农场里,泰象就是();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⑵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
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A、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B、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C、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
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透过泰国的大象,你看出泰国是怎样的国家泰国人有怎样的性格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
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4、课堂交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
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纠纷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彬彬有礼
安慰师傅减少矛盾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
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
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
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
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一)精读感悟故事一。
1、整体读。
(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读读《说岳全传》中的一个故事。)
2、知故事:指导对话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1)抓“吼”指导朗读牛皋的话。
(2)评价: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牛皋这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3)引读:所以老人—
(4)同法读评岳飞的言行。
3、明道理。
(1)通过岳飞和牛皋的不同表现,联系我校校本课程《弟子规》进
行诵读。(这正如《弟子规》所说的':)
(2)古人有训,大家也感受到了。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相机理解“俗语”)
4、小结课文用事例来说理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二)举一反三,读悟故事二、故事三。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下面的两个故事讲了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1、精读感悟故事二。
(1)整体读。
(2)知故事:
重点指导朗读、评价小朋友道歉的话“对不起,把您的裙子弄脏了。”(象不象小朋友的道歉)
(3)明道理:
小朋友用他的行动和语言取得了女青年的原谅,这是因为小朋
友做到了—(礼貌待人)。引读:因为礼貌待人所以、、、、、、;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
2、精读感悟故事三。
(2)知故事:重点指导朗读、评价总理安慰朱师傅的话。感受总理
语言的文雅、和气、宽容。
(3)明道理。
(4)质疑解疑。结合生活例子理解“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四、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我们都学完了。它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三个小故事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五自然段。
2、交流中心句: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礼貌待人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齐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的意思。
4、理解礼貌待人的作用。(板书:和谐美好)
5、依据板书,背诵第一、五自然段,把道理记在脑子里。
五、师生互动,交流“礼貌”。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收集到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还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礼貌的感受。)
1、学生生交流古今中外关于礼貌的古训、名言、俗语、格言或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古训、名言等。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作者:松苏内吉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作者: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作者:孟德斯鸠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作者:冈察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六、读写结合,活学活用。
写一个与课文礼貌故事结构相似,关于礼貌待人一个礼貌小故事,一个礼貌小道理的小练笔。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概括相声的内容,寻找相声的特点,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三)再读深入领悟
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角色朗读甲、乙的对话。
2、总结:
语言幽默精妙、手法夸张。
3、畅所欲言:
4、小结:
四、【教学反思】
由此,我觉得备课时备学生是关键,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一、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7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来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7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6题。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若干块。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1-4题。
2.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5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完成第1题。
(1)读题,审题。
(2)自由读,读准这8个音节。
(3)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并正音。
2.指导独立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订正。
3.指导完成第3题。
(1)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3)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指导完成等4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交流、反馈、订正。
5.指导完成第5题。
(1)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能)
(2)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同学互相鼓励,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教学重难点:确定中心,展开合理想象。
一、揭题
1、出示题目,说说“疑”字为何义?(怀疑)
1、读习作要求。
4、读习作提示。
说说“续写”有什么要求?(先要仔细阅读的材料,正解理解意思,再要合理想象)
三、理解材料,展开想象
1、指名读材料,其他学生思考:这个材料主要说了一个什么意思?(王力同学在考试时,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引起了老师的怀疑的一件事情。)
2、由于怀疑,夏老师一定会拿过纸团看的,那么纸团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展开讨论:
1)纸团上写了什么内容?
2)纸团从哪儿来的?
3、反馈:
1)作弊答案,自己写的;
2)作弊答案,别人写的
3)激励的话,自己写的
4)激励的话,别人写的
4、讨论:
1)老师看到作弊答案,会怎么说,怎么做?
2)老师看到激励的话,又会怎么说,怎么做?
四、选择材料
1、出示三个中心:
1)赞扬老师的耐心教育。
2)赞扬同学的真诚互助。
3)反映后进同学下决心学好数学的.上进心。
2、你认为针对以上中心,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同学讨论互说。
并说说为什么?
五、开始,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修改,并抄写到本上。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围绕本单元主题设计了四部分内容:一是练,是有关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训练。教学时不必向学生讲术语,只要求学生能说清楚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并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即可。二是日积月累,包括趣味填空,目的是积累一些和自然景物、自然现象有关的四字词语。要求学生能背诵下来,并能再列举出几个这样的词。此外还包括名言警句,这两句都是关于立志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名人名言。课前可布置学生广泛收集这方面的名言,在课上交流。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名言,加深对名言的理解。三是知识窗,是有关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类似的小故事,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四是大家一起来,内容是向同学展示和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杰出人物发明创造,刻苦钻研的故事,引导学生在交流和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创新,积极动脑,敢于发明创造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和名言名句,培养学生理解和搜集词语、佳句的能力。
2.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搜集和本单元主题有关的词语、名言、小故事。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创造,勇于奇思妙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和本单元主题有关的词语、名言、故事。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练习前让学生明确题目的要求,并复习一些常用的比喻词,并让学生举一个比喻句的例子。
练习时可让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句子中是否运用了比喻或其他修辞手法,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练习后可让学生仿照练习自己说两句这种形式的句子。巩固理解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日积月累。
名言警句可让学生先读一读,然后理解,最后指导背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立志,促人积极向上的名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调动学生敢想、敢做的`创造精神。
3.知识窗。
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个小故事,然后指名请学生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最后交流课前搜集的民间传说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前人的大胆想象,创编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生动传说,激发学生奇思妙想的精神。
4.大家一起来。
⑴课前先让学生读懂书上的提示,明确本次的活动内容。
⑵布置学生按要求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准备开会交流。可先组织学生成立小组,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自己小组的特点。如可引导学生为图片编写解说词,编辑手抄报,练习背诵,表演搜集的小故事等。汇报的形式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不必过多参与,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成果展示会。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成果。
②其他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③评选出最佳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肯定,达到本单元主题学习的目的。
1、认读6个字。
2、知道王老师是一个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
知道王老师是一个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
一、导入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你们认为那些字词需要我们注意,认识了解。
尴尬时髦左撇子嘟囔难堪战战兢兢哄堂大笑不知所措趾头
独一无二似懂非懂愚蠢
2、速读课文,注意刚才我们提点的字词。
3、理解课文
4、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她一件什么事?
5、通过这件事,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默读边抓住人物特点在书上进行简单的批注。
二、重点指导
◆王老师让我看她左脚上的6个脚趾头。
◆王老师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骄傲。
◆王老师告诉我,不要因为自己来自农村而感到惭愧,不要因为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二羞愧,不要为别人的愚蠢二羞愧。
◆第二天,王老师穿上露脚趾的蓝凉鞋。
1、朗读课文,通过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2、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想想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自己以前是怎么看待的,现在又是怎么看的?
小结: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要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好或有缺陷而自卑,要勇敢的面对它。也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缺点,有不足而失落羞愧,要鼓足勇气去改正它,争取在这方面超越其他人。这不仅是王老师想告诉媚娘的,也是杨老师想告诉大家的。
三、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王老师: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体肥矮,爪锐利,眼小,毛短,浑身有短而密的刺,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刚出生时刺软眼盲。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因此有利于农业消灭害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精读1—5自然段
1、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精读6—11自然段
1、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作者又是怎样对待它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精读12自然段
1、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交流。
3、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4、小结。
这篇课文很有趣,写了作者在森林中抓了一只小刺猬并带回家去养后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在整体把握的部分,首先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也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然后,在带着刺猬回家这个部分中,又理清刺猬在“我”家由陌生到适应再到快乐的变化过程。于是顺着这个过程追溯原因:为什么刺猬能从陌生害怕到快乐?在寻求答案的同时读趣悟趣。
经过一个回合的学习与朗读,孩子们都明确了刺猬之所以在“我”家能安家,能快乐地生活,是因为“我”对他的爱护。但是这篇课文成文于近一个世纪前,当时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远没有现在这么强,所以课文中尽管流露出对动物的关爱,但是并没有透出“的爱护就是尊重”这一观点。针对这一点,我在升华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刺猬在“我”家里安下了家,甚至成为了“我”家的一员,可是如果我们想让他更快乐一些,更自在一些,还有什么办法吗?孩子一下就提出把刺猬放回大自然中。于是在结课时,我们得出结论:尊重胜于爱护!
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西部,走进西部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回顾·拓展1”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不断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写作方法,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在交流中能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20个生字,会认、会写、会用;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27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
4.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
5.积累本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试着背下来。
6.通过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并激发口语交际和写作欲望,进行写作。
7.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领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有意地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3、通过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并激发口语交际和写作欲望,进行写作。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扩展的知识面,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吸收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素养。
5、在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一些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熏陶。
1、能对晴朗的夜空进行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会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经过写清楚,并能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激活自我储备,引发奇特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
2、是啊,在静静的月夜里,月亮真的美丽而神秘。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遐思与幻想的源泉。
3、板书课题。
二、说故事,激发学生想象。
1、在晴朗的夜空,你会发现哪些美丽、有趣的现象呢
2、月缺月圆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读书中第二小节,回答。
三、学生进行想象、创造。
1、描述:美好的'情景总能激起人的无限的遐思,面对这迷人的月夜,我们会不禁沉醉其中,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吧!……看月夜星空图,让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
2、你肯定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进行想象,编故事。
四、学生激情练说、交流。
1、小组内说。
2、指生说想象的内容。
五、指导学生写作。
1、讲解本次写作的要求。
2、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写作的题目。
3、学生构思写作文,自己修改作文。
六、誊写作文。
【教学目标】
2、体会作者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以及如何表达出这份热爱的。知道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与众不同。
3、能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充满愉悦的事情。
4、尝试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尝试学写读后感。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教师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听了这段话,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引入课题:我的“长生果”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交流,板书:
读书:“香烟人”画片、真正的连环画、文化站的'图书、中外名著、作文。
三、研读重点,体会写法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3~6小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黑板的相应地方写上下列词语:
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废寝忘食。
(这一部分教学充分放手让学生读读说说,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4、5、6三小节。)
2、第三小节交流,引导学生从“美差、抢、眼羡、卖力地呐喊助威、饱览”等词感受体会。
3、师生合作运用“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等词语复述3~6小节的内容,再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痴迷:
⑴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
无论……还是……无论……还是……只要……我就……那些书有时让我……有时让我……有时我读得很快……有时书中的悲欢离合又常常使我……
⑵是啊,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
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我都看得()。他们让我(),他们让我(),他们让我(),他们让我()!我完全地被书给征服了!
师:正是有了这份牵挂、这份痴迷、这份如饥似渴的醉心阅读,我的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我得到了报偿和赞誉。并且我还悟出了写作的道理!
4、略读8~14小节:
⑴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怎么悟出的
“别出心裁”、“与众不同”、“鲜味”指的是什么
⑵作文,要真情实感……创造:
怎么悟出来的怎样做才会得到呕心沥血的创造呢
五、出示范文,尝试学写读后感
六、提升认识,指导实践
齐读:“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结课。
22.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4.懂得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懂得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桌互读、互查课文朗读情况,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漏字,不错字。
(2)做到流利:自然停顿,朗读通畅,不回读。
(3)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教师检查。(指名读)
重点指导“弦”“轧”“薄”“憎”“窈窕”等字词的读音。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明确: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6.本文的整体结构是什么?
三、指导写字
1.师出示会写字,生观察规律。
2.重点指导:“貌”撇画较多,注意不要写漏;“享”下半部分是“子”,注意与“亨”区分开;“庸”是半包围的字,最后一笔是竖。
3.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指导。
1.听写词语:
拇指搔痒强硬接触堂皇贴身冲撞功劳享乐相貌渺小附庸养尊处优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二、了解手指特点,初悟道理
手指名称长处短处大拇指最肯吃苦,做不讨好的事。形状不美,构造简单。食指机敏,干活以他为主。姿态不窈窕,做的事复杂,常受伤。中指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身体最高,曲线优美。养尊处优,干活不出力。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
大拇指:运用排比的句式,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其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品格。
食指:运用排比句式,举例说明其作用,表现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中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其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态度。
无名指和小指:列举实例,运用设问,强调了无名指和小指在兰花状姿态中最优美,表现其附庸、享乐的性格。
3.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叙述使每个文段清晰明了,使读者易于理解。)
(五根手指虽然都长在手上,作用和功劳却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每个手指的力量如何,只要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不只是手指,我们人也一样,在集体中,只有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三、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课文通过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