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多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师说》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师说》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

今天尊师重道的传统和谦虚好学的学风已经得到了发扬,那么古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四)解题。

明确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聃蟠苌弘

冉潘无长无少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liuxue86.com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九)课文总结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背诵全文。

《师说》教案(二)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读后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也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老师)申说理由的一面。

先是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来对比。

板书:(略)

再以“为子的择师”和“其身则耻师”来对比。板书:

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来对比。板书:

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

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6.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1、2段的准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三——五题,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

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见“课文总结”部分。

第二题参考答案见课文第二段的读讲内容。

第三题:讲结构助词“之”的几种用法,略作补充如下:

参考答案: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2、代词,代“知”的对象。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关系中,表明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5、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作“的”讲;后一个“之”是代词,代“童子”。6、结构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7、结构助词。“师道之不传”是句子的主语部分,用“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相当于一个词组。

第四题,补充例句如下:(1)“者”相当于“……的(人)”,如:①捕蛇者。说②乃使其从者衣褐。(2)“者”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第五题参考答案:1、师道,以道为师。“师”是意动词。2、“不耻相师”即不以相师为可耻。3、“尚羞之”即尚且以之为羞,认为这是羞耻的。4、“先国家之急”即以国家的危急作为自己先考虑的问题。“而后私仇”,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5、“毒之”,即以之为毒。“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怨恨吗或“你怨恨这件事吗”6、“怪之”即“以之为怪”,认为这件事很奇怪。

THE END
1.阅读《师说》,完成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发布:2024/12/1 8:30:1组卷:4引用:3难度:0.7 解析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五石之瓠 惠子谓https://www.jyeoo.com/shiti/102b41f0-1535-151b-a5e2-78d4325027e8
2.分析《师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分析】《师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本上背古诗和古文远远不够。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叠边高中古文化常识不仅系统地总结、归纳了书本上的古文化常识,还在课后进行了延伸。接下来和边肖一起看看《世说新语》中的古文化http://loivwzxs.5ijyw.com/show-36270.html
3.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句子是什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句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师说》 唐·韩愈 1.作品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https://www.xdyy8.com/juzi/90345.html
4.3)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2)韩愈《师说》中“___,___”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3)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题目来源:课下能力提升(十一) 师说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3707386.html
5.《师说》理解性默写和学生一同成长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14439ea0102yh8y.html
6.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15.默写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d6ad50986be10a0a3f34e25b4fa77529.html
7.《师说》复习学案作文14100字语文教学2、请默写表明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的句子 3、请默写文中古今之人对“从师”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结果的句子 4、请默写作者向“师道尊严[注: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的传统挑战,表明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的句子 http://www.25622.com/xiezuozhidao/yuwen/201110/102187.html
8.师说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古诗一、《师说》这篇古文当中涉及到“道”的重要句子 最重要的一句出现在这篇古文的开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很多年来一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而后一句探讨,教师和学生地位之间的关系。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https://www.027art.com/fanwen/gushi/14701921.html
9.师说有题目答案解析,师说有题目答案解析4(4)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 ___ 。 (5)理解性默写《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 。 (6)《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 ___ 。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材料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5%B8%88%E8%AF%B4%E6%9C%89-l4.html
10.《师说》挖空练习+情景默写(答案)2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1、 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https://www.jxew.net/zujuantiku/wenyanwenyueduti/3356.html
11.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师说原文及翻译_师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师说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导学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掌握积累"师、传、从"等实词的含义;掌握虚词"之、其、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http://yw.ychedu.com/YWJA/GYJA/600885.html
12.《师说》诵读教学设计9篇(全文)1 以阅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文字促使学生注意韩愈作《师说》时的特殊背景。这段文字被引用在“诵读提示”中,但有省略,现补充抄写如下(文中加横线的是补充句子,可加圆括号并注明顺序,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①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从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②有,辄哗之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0tpn15c.html
13.语文《师说》说课稿(通用9篇)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作者所阐述“师”的含义、师生关系、择师标准的观点的超越时代的创新性难以理解,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加以解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qta6iru.html
14.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docx,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20/8020041126005122.shtm
15.《师说情境默写》.ppt韩愈在《师说》中描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师说》中,辩证地看待师生才能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中表达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https://m.taodocs.com/p-43217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