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12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写作背景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三、文体简介

四、朗读课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点句子如何断句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

(一)第一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之—代词,指道理;固—本来;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无—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小学—小的学习方面;族—类;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学习研究;已—罢了;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1、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二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熟记文中通假字,进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1、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情意目标: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

2、疏通文意;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课外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并熟读成诵。

2、整理课后习题。

3、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答,教师补充)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解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进而疏通文意。

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准字词。

1、疏通文意,掌握实词与虚词。

2、帮助学生归纳:

A:一词多义

B: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C: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师,并说说它的不同含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自渎、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分析

1、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224班是个文科班,虽然文化课的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但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加上我平时也常把“诱其趣”、“导其疑”“倡其辨”“促其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要诱导得法,学生会表现出空前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时,教室内会涌动着一种积极探索、主动进取的热烈气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成为参与者。而因“参与”感受到的喜悦又会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探求愿望。

【教学理念】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课前我首先组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照注解,把握重点字词语“惑、下、句读、遗、相若、盛、不齿、专攻、拘、嘉、贻、乃、则、于、所以”等和词类活用的几个例子(如“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则耻师焉),并疏通文意,进而熟悉并背诵全文。

二、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勇夺三军之冠,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其著名的《师说》中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跃跃欲试,已进入“愤”“悱”之境。)

教师:好,请同学用文中原话回答。

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

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同学积极思考(2分钟),然后举手发言,背诵出下列文句:

板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韦中立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同学们左右低声研讨,然后发言。)

小李:《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的,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我国古代关于“师”的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小焦:作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少年人、贱人身上也可能有道,对于有道的人,不论其长幼、贵贱,都应该视之以为师。他还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为榜样,教训那些“君子”们。这就是说下等人也有值得上等人学习之处。这就不仅打破了天命观、天才论的框框,甚至也突破了剥削阶级的等级偏见,这在门第观念特别强的封建时代显然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提倡教育者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那就更是有进步意义的了。

四、引导学生对前代名人的观点质疑

教师: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一下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观点及论述,看看还存在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围绕“教师的职责”“择师的标准”“师生的关系”等问题按小组讨论,而后作典型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1.复习所学,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

2.了解韩愈及其写作背景;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2.请学生快速翻译课文,发现学生仍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强调。

(二)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关韩愈的介绍,强调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绍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并点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为学习新课,谈论“传道”、“师道”做铺垫。《师说》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是儒家经典。

(三)学习新课

1.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师说,就是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介绍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韩愈及其生活的时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等则均师从过韩愈。韩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贬柳州,“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可见,当时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厌学、“耻师”风气。《师说》也承认童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所谓“耻学于师”究竟针对何人?

众所周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独尊权威地位屡受佛道冲击。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整合重构意识形态,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统不断削弱。唐代官学虽也设有儒家经典课程,但由于“科举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遂出现“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经学为意”。如此一来,儒学经师地位自然每况愈下。

此外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子弟凭借其高贵门第就能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写作此文予以抨击。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3.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在说什么?

让学生从第一段找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原句,“是什么”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什么”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怎么做”的结论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了得到这一结论,韩愈在之前还进行了说明,即“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概括每一部分说的是什么,之后得出下列总结。

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的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去惑必从师老师的必要性

怎么做:凡有道者皆吾师也从师的标准

(2)又是怎么说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在论证过程中,语言上有哪些特色?(这一教学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A.对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式整齐,增强了表现力。

B.顶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五、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议论文三段论: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提出问题):古之天下必有师

本论(分析问题):师道不传,严重后果三个对比

结论(解决问题):从师标准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自身耻师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风尚)

吾师道也(道理)

师道之不复(风尚)

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复(从师)

不耻相师(学习)

5、古今异义词辨析。

古:一般的人

众人

今:许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小学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

推进古文运动

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立)

立反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破)

结对(三层对比)

合比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立)

(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作者议论文中运用正反对比写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重点

学习作者议论文中运用正反对比写作的方法。

(二)难点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一)新课导入

利用写作背景导入,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古代的选官制度各个朝代均有不同,从世袭、察举再到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了以门第取仕的形式,门阀士族逐渐垄断政权,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从师的程度。对于这种“学风日下”的.形势,在唐德宗年贞元十八年,韩愈批判了这种风气,提出了从“道”而学的观点,那么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说的?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大屏幕出示韩愈生平介绍。

明确: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各段大意,明确中心论点。

明确:(1)老师结合课下注释为学生疏通文意,指出常考实词(如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虚词(如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特殊文言句式(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等。

(2)本文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三)深入研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从哪些方面论证师道的“存”与“不存”的?明确: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1)把“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的从师而问和不耻学师对比,指出圣人和愚者的区别是是否尊师重道。

(2)把为孩子择师而自己不学习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错误观点。

(3)把巫医乐师百工等人和士族门阀对比,批判轻视师道的风气。

明确:作者引用孔子的例子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自足自满而要勤学好问。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说一说最后一段的作者用意

明确:引用李蟠从师好学的事例,再次批判不耻从师的社会风气。

(四)拓展延伸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呼吁当时的人们要培养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良好习惯,这对现如今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2、对比手法是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谈一谈它的好处以及以后如何去运用。明确:本题较活,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五)小结作业

课下小练笔: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写一篇以“师道”为主题的议论文。

六、教学反思

一、预习安排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⑴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⑵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⑶熟读──背诵──齐背。

⑷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6、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点读──齐读。

⑵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⑶各自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

7、学习第四段: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

⑷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

8、理解全文结构:

(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

三、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9、背诵全文:

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10、课后拓展:

⑴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⑵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积累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二、基础知识认知

1.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2.解题

三、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

句读(dòu)或不(fǒu)焉经传(zhuàn)从(cóng)师

老聃(dān)蟠(pān)苌(cháng)弘近谀(yú)

冉(rǎn)潘(pān)无长(zhǎng)无少须臾(yú)

五、解析全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表顺承,就)知之(道理)者,孰能无惑?惑而(表转折,却)不从(跟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始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他们)闻道也(舒缓语气)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跟从(他)并且)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以……为师)道(道理)也,夫庸知(哪用知道)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存在的地方)也。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学习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分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研读文本】

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2、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明确: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3、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选择老师的标准很多,主要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二)学习第二部分

嗟乎!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他们)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师而问焉(他们);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名作动)圣人也亦远矣,而(却)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圣人)益(更加)圣(圣明),愚(愚人)益愚(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

爱其(自己)子,择师而教之;于(对)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语气词),惑(糊涂)矣!彼(那些)童子(儿童)之师,授之书而(并且)习其句读(文字的诵读)者,非吾所谓(所说的)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人)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不耻(以……为耻)相师(互相学习)。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说)者,则(就)群聚而笑之。问之,则(就)曰:“彼(他)与彼年相若(相似)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阿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顾),今其智乃(竟然)反(反而)不能及,其(表感叹语气)可怪也欤!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的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

1、说说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是怎么联系的。

明确:第一部分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部分以第一部分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了第一部分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这部分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对比一:“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三)学习第三部分

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这些人),其贤不及(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问技艺)有专攻(专门研究),如是(像这样)而已(罢了)。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这部分与第一部分关系怎样?

明确:这一部分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部分中的论点。这部分先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接着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学习第四部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爱好)古文,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传(经文和传记)皆通习(普遍学习)之,不拘(拘束)于时(时风),学于余。余嘉(赞赏)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用来)贻(赠送)之。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THE END
1.阅读《师说》,完成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发布:2024/12/1 8:30:1组卷:4引用:3难度:0.7 解析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五石之瓠 惠子谓https://www.jyeoo.com/shiti/102b41f0-1535-151b-a5e2-78d4325027e8
2.分析《师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分析】《师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本上背古诗和古文远远不够。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叠边高中古文化常识不仅系统地总结、归纳了书本上的古文化常识,还在课后进行了延伸。接下来和边肖一起看看《世说新语》中的古文化http://loivwzxs.5ijyw.com/show-36270.html
3.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句子是什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句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师说》 唐·韩愈 1.作品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https://www.xdyy8.com/juzi/90345.html
4.3)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2)韩愈《师说》中“___,___”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3)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题目来源:课下能力提升(十一) 师说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3707386.html
5.《师说》理解性默写和学生一同成长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14439ea0102yh8y.html
6.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15.默写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d6ad50986be10a0a3f34e25b4fa77529.html
7.《师说》复习学案作文14100字语文教学2、请默写表明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的句子 3、请默写文中古今之人对“从师”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结果的句子 4、请默写作者向“师道尊严[注: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的传统挑战,表明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的句子 http://www.25622.com/xiezuozhidao/yuwen/201110/102187.html
8.师说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古诗一、《师说》这篇古文当中涉及到“道”的重要句子 最重要的一句出现在这篇古文的开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很多年来一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而后一句探讨,教师和学生地位之间的关系。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https://www.027art.com/fanwen/gushi/14701921.html
9.师说有题目答案解析,师说有题目答案解析4(4)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 ___ 。 (5)理解性默写《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 。 (6)《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 ___ 。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材料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5%B8%88%E8%AF%B4%E6%9C%89-l4.html
10.《师说》挖空练习+情景默写(答案)2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1、 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https://www.jxew.net/zujuantiku/wenyanwenyueduti/3356.html
11.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师说原文及翻译_师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师说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导学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掌握积累"师、传、从"等实词的含义;掌握虚词"之、其、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http://yw.ychedu.com/YWJA/GYJA/600885.html
12.《师说》诵读教学设计9篇(全文)1 以阅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文字促使学生注意韩愈作《师说》时的特殊背景。这段文字被引用在“诵读提示”中,但有省略,现补充抄写如下(文中加横线的是补充句子,可加圆括号并注明顺序,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①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从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②有,辄哗之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0tpn15c.html
13.语文《师说》说课稿(通用9篇)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作者所阐述“师”的含义、师生关系、择师标准的观点的超越时代的创新性难以理解,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加以解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qta6iru.html
14.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docx,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20/8020041126005122.shtm
15.《师说情境默写》.ppt韩愈在《师说》中描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师说》中,辩证地看待师生才能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中表达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https://m.taodocs.com/p-43217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