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表演一线多年之后,陈好凭借一部家庭轻喜剧《欢乐家长群》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美丽依旧,状态上佳。她在剧中饰演一位风风火火的职场妈妈戴静,平日里既要安排好工作上的大小事务,还要操心两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进退自如,忙并快乐着。这个极具生活化的角色,和曾经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万人迷”截然不同。但在陈好看来,这才最像她本人。
在陈好看来,生活就是讲究平衡的艺术,她也始终在事业和生活中寻找着平衡点。受访者供图
现实生活中,有着演员、妈妈、老师多重身份的陈好,也像戴静一样深谙平衡之道。十多年前,在陈好正当红时,因为组建家庭选择退出表演一线,而后在中戏表演系继续深造,并留校任教;如今孩子们逐渐长大,她的“戏瘾”仍在,又赶上“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这次再度披挂上阵主演影视剧的经历。一退一进的背后,她对于骨子里那个相对传统的自我,以及表演行业的起落不由人,都有着清醒的认知。
采访过程中,“生活”和“平衡”是陈好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她决定进与退的考量因素。在她看来,人一辈子不能总“单线”活着,为了事业牺牲生活,回过头来看人生就只有事业了。“可是人怎么能没有生活呢?作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在社会里,重要的就是‘生活’。每个人每天睁眼不都要面对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吗?”她觉得生活就是讲究平衡的艺术,人始终都是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再接影视剧
在戴静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她也很欣赏《欢乐家长群》的剧本,虽然没有大开大合的矛盾,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但真实幽默,让人会心一笑。比如剧中儿子刘果宁问爸妈,考得不好会怎样,戴静说:“那就别叫我们爸妈了!”刘果宁听完毫不犹豫地递上卷子:“叔叔、阿姨请过目!”这一情节逗乐了观众,而陈好和女儿之间也真实发生过类似的桥段。陈好有一次生气地对女儿说:“今天晚上再哄你睡觉,我就不是你妈。”到了晚上,女儿抱着枕头来找她:“陈阿姨,你该哄我睡觉了。”对照剧本上的情节,陈好经常感觉像是在照镜子,“里面太多的东西都是我们生活里真实的写照。”
又要忙事业,还要兼顾家庭,《欢乐家长群》里的戴静是陈好演过的和其本人最像的角色。
在戴静身上,陈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生活对我来说太熟悉了,包括年龄、家庭状况,都处在这样的阶段。说实话,我以前没演过和自己特别像的角色,这(戴静)算是我从未涉猎过的一种角色类型吧。”剧中,戴静平时在家长群里“潜水”(只看不发言),但遇到不公平的事从不怯于发声,是个有一说一、爱憎分明的人。看到谁受了欺负,她会把自己所知的事实说出来,主持公道。这种生活中的正义感,也跟陈好本人很像。
纠结与焦虑
每个父母,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她跟戴静的想法也是一致的。“我没奢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站在金字塔尖上,一定要成名成家,但也不能太差吧,别垫底儿。我同意让孩子有个快乐童年的理念,但不能光快乐完全没有学习……这些都是我的心里话。”完全代入角色的陈好,甚至在表演过程中还对台词稍微做了调整,使之更符合人物,也更符合这对夫妻的关系。
《欢乐家长群》折射出了很多当代父母在教育中存在的顾虑与纠结,陈好说,这些困惑在她身上也存在。
剧中,刘向上主张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戴静相较而言会有更多的纠结和焦虑,比如她担心如果别人家孩子都补课,自己的孩子却只知道傻玩,以后成绩就追不上了。现实中,陈好的焦虑和戴静一模一样。“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害怕自己替孩子做的选择是错误的。当然希望孩子过得开开心心,谁也不想有压力。问题是现在你让孩子开心了,会不会导致他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都说,人生就是要吃苦,前面不吃苦后面就要吃苦。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我到现在也没有答案。”
陈好承认,自己也被周围的“卷”影响过,好在并不会长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身边的好朋友经常开解她,比如让她回想当年小学、中学时学习成绩最好的,总是考第一名的同学,现在在干什么,是不是还是第一名?“我一想,她说得对啊,成绩也不能说明一切嘛。”她相信在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抛开那些暂时找不到答案的纠结,她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夫妻双方理念要保持一致,大家要往一条道上走。如果夫妻俩一个要搞快乐教育,另一个认为必须卷起来、要补课,最后肯定会吵架,吵架就会影响到孩子。而且父母在教育理念上的摇摆传递给孩子,也让他们举棋不定,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
中戏表演老师
和学生处得像朋友,但没丢了师生关系
没有出演影视作品的这些年,陈好其实并没有远离表演,她一直在中戏担任表演系老师。
“当老师对我来说是挺大的挑战。会演不意味着会教,这是不一样的概念,我也在慢慢摸索。”演员是强调个性的职业,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质,演员的工作就是去挖掘角色身上不同的特质。教学生的时候,她会统一传授表演的方法,但具体到每个人,还是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特质进行调整。“不能所有人都用一套标准。表演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觉得难受的时候就一定要哭吗,感到开心的时候就一定要笑吗?不能简单地来理解这件事。”
但她希望学生们都能诚实地面对自己,比如睡过了就如实讲,不要编理由。因为作为演员面对一个剧本,里边的故事是假的,人物也是假的,但你要把它演成真的、让观众相信这是真的,前提就是要真诚。戏剧学院的老师会告诉学生,去找到小孩过家家的真实感。小孩子抱个娃娃过家家时,是真心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娃娃的妈妈。“真诚是做演员非常重要的素质。所以生活里也别总耍小聪明,真诚点儿。”
陈好和学生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亲人。图片来自陈好微博
陈好形容自己是那种表面上看着挺厉害,相处久了学生会跟她很亲近的老师。“一开始我得树立点儿老师的威严,不能让他们完全没有距离感,到后来就处得像朋友了,但也没有丢掉师生关系。我之前送走的毕业班,他们都叫我‘小姨’。生活上各种各样的事儿,什么失恋啊,都找我来说。”《欢乐家长群》开播后,她之前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在朋友圈转发,号召大家拿好小板凳等着追更。不过陈好觉得他们还太年轻,这个剧也就看一乐,“得要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丢不掉的“万人迷”
二十岁时挺介意,四十岁时挺开心
陈好过往塑造的影视角色中,电视剧《粉红女郎》里的“万人迷”万玲绝对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万人迷”甚至一度成为她的标签,哪怕其本人性格和万玲丝毫不像。
2003年播出的电视剧《粉红女郎》,让人记住了陈好饰演的万玲,剧中的花名“万人迷”也成了她丢不掉的标签。
如今,距离《粉红女郎》播出已过去21年,网友赞美《欢乐家长群》里陈好的状态时,依然会用此抒发感慨:“哇塞!还是那个‘万人迷’!”对于“万人迷”这个称呼,陈好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也经历了从介意到看开的心理历程。“你要问如今已经40多岁的我,其实是挺开心的。但20多岁刚演完这个角色时,我真挺介意的。”
《天龙八部》中,陈好一改风情万种的“万人迷”形象,成了刁蛮可爱的阿紫。
尽管当年很介意被称作“万人迷”,但陈好后续还是接演了不少外表光鲜美丽的角色。“演员是比较被动的,当时给到我的剧本都是类似的人设,没办法选择。”但她也会分析每个人物,在美丽的外表下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性格,她会更多地从性格上去揣摩和塑造人物。
回首当年,她看到那时的自己太年轻,很害怕被大家定型,也看到了作为演员能被大家记住一个角色其实是种成功。“一个演员如果演了一辈子的戏,一个角色都没被观众记住,也挺悲哀的。‘万人迷’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的意义吧。”
对话
陈好:做老师这个决定,我从没后悔过
新京报:当年你离开表演一线,选择继续深造而后留校任教。怎么作出这个决定的,会有一些不舍得(离开表演一线)吗?
陈好:肯定会。我觉得我身上还有戏瘾在,包括我接这个戏(《欢乐家长群》)也是因为犯了戏瘾,特别想去演戏。
新京报:所以你当时做这个决定也是顺其自然,没什么纠结?
陈好:没有(纠结)。我一直觉得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年纪的事儿。比如30岁时,该结婚该有孩子了,那就结婚生子。可能因为我是山东人的缘故吧,从小受家庭影响,我姥姥、妈妈都是这么过来的。生活还是挺重要的,人这一辈子不能老是“单线”活着。比如为了事业牺牲生活,那回过头来看你的人生就只有事业,没有生活了。就算永远都站在一线,又能怎样?作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在社会里,重要的是“生活”。每个人每天睁眼不都要面对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吗?我喜欢人处在一个既定的社会位置上,所以就按部就班地来呗。
新京报:剧中的戴静有一段艰难抵抗食物诱惑的减肥时光。你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体态很匀称的,所以你有过类似的纠结吗?
快十年没有出演影视作品的陈好,再出现时状态依然保持得很好,她说未来有合适的作品,还是会接演。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有计划从这部戏开始增加一线的表演工作吗?
陈好:其实也没有,还是要看机会。学校(中戏)是鼓励老师出去进行一些表演实践方面的工作的。毕竟是教表演的,没有实践经验,教学上就会有缺陷。但我就算拍戏,肯定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部接着一部地拍下去,还是希望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但不一定来找我的角色就是我喜欢的,所以也得看(机会)。
新京报:现阶段,什么样的角色会让你有想要去演绎的冲动?
陈好:我没演过的、角色身上的特质吸引我的。我以前演的角色都跟我很不像,没有演过和我有点儿像的角色,戴静算一个。这次很多认识我的人都说:“戴静这个角色你有在演吗?”此外,对手演员、主创班底也是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