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历程的艰巨任务是撰写学术论文,而在这期间,离不开导师的指导。我认为,没有收到让人痛不欲生的学生的导师生涯是不现实的;没有被导师彻头彻尾的嫌弃过的博士生活是虚幻的。
▲用Tom和Jerry代表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是不恰当的。图/动画片《猫和老鼠》
写完这个,想必每位同学都想要保持在第一种模式下吧。我想说的是——赶快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妄想,绝大多数博士同学都是一直在导师的嫌弃中成长起来的,别祈望你将在第一种模式中停留太久或者一直停留,如果不是学术天才,可能性不大。
▲导师与学生的“爱恨情仇”。图/Unsplash
选题是博士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和导师的学术交流的开端,这是我与导师的学术思想碰撞最惨烈的阶段。(唔,其实根本没有碰撞,导师剑未出鞘,我已经壮烈牺牲了)。
记得那时每日冥思苦想翻看一份份文献,不知道从哪下手的无助感,日日来袭,好不容易觉得有一丝缝隙,充满希望的写下来,发给导师,满心期待地等着导师的首肯。然后,就木有然后了,继续开始下一次的寻找。嗯,是的,连进入讨论环节的机会都没有。
我记得当时写了一个中规中矩大而空的题目发给导师,得到的回信是:“这个题目不够好。”看到这句,我体会到了我选题的拙劣以及导师的隐忍。当然一丝丝欣慰是这个题目尚未达到让导师气晕,失去大儒风范的地步,他老人家用仅存的理智在“不好”中间加了一个“够”,以缓解尴尬的气氛。额,忍得有多么辛苦。
终于,在与文献斗争了无数日后的一个深夜,我做完了选题的报告,给导师发了邮件后,忍不住趴在桌上许久,学习压力、想家、连日来选题的疲惫全部袭上心头,突然觉得这个读博的决定做的太草率,不该自找这个烦恼。如今回头看看,那时还真是“tooyoung,toonave”(太年轻、太天真)。万里长征才走了最简单的一步,现在的我忍不住要嘲笑一下当时的自己。
我时常感叹的是,当导师的心理真的需要很强大,现在看看我当时写的东西,我着实觉得我与导师的心理素质差距跟我们的学术水平差距应该可以一起讨论。
▲开启下一段抓耳挠腮的写作。图/Unsplash
现如今,回顾我的读博历程,感谢导师的鞭策和指导(当然,我认为最大的鞭策之一是我拿自己的论文和导师论文对比的时候,次次扎心,至今无一例外)。
读博的过程中,作为学生来说,与导师的交流是紧张、痛苦乃至崩溃的,然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怎知你不曾给导师带来如此感受?毕竟,让导师满意很难,让导师抓狂,以我们之学术水平,相对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