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是本课重点。
2、对比分析项羽、刘邦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史记》及作者。(2分钟)
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发言。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二、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插入背景介绍: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提问: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
明确: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首先,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其次,项羽是一个性情激动的人,带有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司马迁《史记》的《项羽本纪》中间写项羽最常用的词就是大怒。项王大怒,项羽大怒,《史记》中间几乎没有写过项羽笑,项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儿笑呢在他乌江自杀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杀了。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在课文的第二行就出现了这四个字“项羽大怒”。
提问:大家体会一下,这时项羽发怒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了这个前因后果,我们接下来看对项羽的这个决定各方面的态度。
让学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识,教师作点拨。
提问:对于相遇的决定,有几个人有了反应
明确:四个,范增、项伯、张良、刘邦
提问:他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提问: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刘邦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老谋深算,精明。当张良告诉他解决方案的时候,他马上明白过来了,于是反过来他连着问了张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和项伯有这个老交情呢大战的前夜项伯在敌队阵营中间跑过来告诉你,你俩有啥勾结。张良很从容的回答了,这一问把刘邦对他的怀疑解除了。跟着刘邦问第二问,你跟项伯你们俩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于是刘邦马上就打算认亲戚了,可谓转变之快。
提问:刘邦是怎么应对项伯的
明确:项伯一进来,刘邦太会来事了。先端着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问人家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孩子,问完以后,马上跟项伯两个人定为儿女亲家,这个儿女亲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谁保护了他,起来保护他的就是他那个亲家。今天结儿女亲家就是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将来咱们成不成儿女亲家,那(是)后话。等到项羽死了,项伯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刘邦当了皇帝了,项伯敢向当朝皇帝去提当年亲家的事吗他绝对不敢,刘邦也再不会提这个亲家,这个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当时就跟项伯套近乎,然后他就开始编理由了。
提问:刘邦的说辞取到效果了吗
明确:说完之后,项伯说了一句话,说第二天一早你应当到鸿门去给项羽解释一下。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谎言,完全相信,而且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赶快给项羽解释一下,刘邦马上就答应了。
提问:从项伯回营后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项伯当天晚上就回到军营中,他就把这一番经过全部给项羽说了一番,而且说了最关键的这么几句话,说人家刘邦如果不先入关,不灭了秦,你怎么敢进来,人家立了这么大的功,你再去灭了人家,这不仗义。所以我就发现项伯这个人汉字只认一个字“义”,我救张良为了“义”;我同意张良去告诉刘邦,那也是为了“义”;现在说服项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这叫不仗义,这就把项伯给蒙住了,我们看项羽的反应,结果呢,项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军事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这一点极其充分地表现了项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涂。我觉得项羽这个时候最少应当要问一句话,刘邦一旦缓过神来还问了一句话:君安与项伯有故那么仿照着这句话,项羽至少应当问一句啊,君安与张良有故连这句话都没有问。刘邦问这个话说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非常高,项羽连这个话都没有问说明项羽的政治警觉性极差,他就这么轻信了项伯转达刘邦的话,轻信了刘邦的谎言,撤销了第二天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
再齐读第二段。
三、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
让学生齐读第三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刘邦是怎么向项羽解释当时的情况,并化解险情的他的话可以怎么理解
提问:从项羽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项羽说了一句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这时候不用“我”,用了一个“籍”,说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这么说,我怎么能对你这个样子呢这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命,这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上的无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谎言,他竟然惭愧得不得了,没法向自己的老战友解释了,他推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责任,这说明项羽已经内心里非常难受,项羽现在后悔得不得了。到这儿为止项羽算是彻底受骗了,再不认为刘邦是他的政治对手了。此时的项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将出现的楚汉相争的新局面,更不相信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正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
提问:鸿门宴的危险就此化解了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没有。项羽一个人糊涂并不等于项羽集团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过刘邦吗下面范增一连串就做了两个小动作,第一,举玦,不断地举这个“玦”向项羽发信号,这个“玦”谐音,谐“决”,决定赶快实施斩首行动。但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觉得很惭愧了,他不可能再杀刘邦了,所以范增是一个劲地举“玦”。司马迁写项羽写了六个字“项王默然不应”。范增采取了第二个行动,赶快出来召集项庄,这个人是个武士,他告诫项庄舞剑的时候把刘邦给杀了。项羽答应项庄舞剑,当时在座的还有五个人,以刘邦的老道精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张良是整个这里边最高明的谋士,张良怎么会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项伯,这个糊涂虫这个时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见项庄舞剑,他也拔出来佩剑,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挡住项庄,就让项庄刺不了刘邦。项羽这个时候对刘邦充满了一种忏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项庄舞剑吗他同意舞剑的本身就说明在场的六个人中间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们说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让学生齐读第四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范增的危机是怎样被化解的樊哙起了什么作用
樊哙一闯进来,得到机会的是刘邦,刘邦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如厕”,“如厕”就是上厕所,借着上厕所立刻招樊哙出来,安排逃营,安排逃走,因为刘邦再不能在这儿待了。因为项羽不杀他,他也看出来了,那个范增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一会儿举玦,一会儿舞剑,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结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愿杀掉自己亲密的战友,这体现了项羽的情,再加上樊哙点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更是不忍心杀刘邦,这体现了项羽的义。而此时的刘邦早已是如坐针毡。
二、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让学生齐读第五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这段重点讲的是什么
明确:刘邦逃走。
提问:一般人们逃命的时候总是荒不择路,刘邦呢
明确:刘邦细致的安排了逃离计划。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哙说:做大事不要拘小节,现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们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间的雨肉,任人宰割了,还告什么辞啊,这就决定不告辞了。第二,安排善后。两件事:辞行;献礼。刘邦选了张良善后,而且还给张良特意交待他说从现在这个鸿门到我驻军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还有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这二十里地骑着马跑回军营你再去辞行。他怕什么,他怕万一说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刘邦心很细。第三步,处置随从。100多个人全部扔下来不要了,他还带了四员大将,这四员大将一个都不准骑马,只有刘邦一个人骑马。这个我们应当做两层理解,第一,骑马的人一多,动静肯定很大。还有一层,刘邦的一个很自私的想法,四员大将没有马,万一追兵来了,四员大将只能转过身来拼死力战,成了刘邦最好的屏障。
提问:张良辞行时,项羽的反映表现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和刘邦存在什么差异
明确:张良进去辞行,项羽说了全过程第三次话:沛公安在。刘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项羽的一个“沛公安在”做了一个对比,可以看到项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张良说他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中了。把这句话特地说出来,范增也没戏了,项羽还心安理得地把礼给收了,范增气得拿剑把礼一下子给剁碎了。刘邦回到军营中间,第一件事立即处死曹无伤。我们通过鸿门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精明老道,项羽的幼稚糊涂。
二、总结本课文言知识。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4)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6)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一、复习内容
第一单元现代诗歌
《沁园春长沙》(景与情)、《雨巷》(意象与象征)、《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与韵律)、《大堰河――我的保姆》(人物形象、排比反复手法)
第二单元文言文
了解历史人物、弄清历史事件、落实文言知识。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
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个性、情操;叙事中表现的情感倾向。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结构、特点。
梳理探究
汉字、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孔子的思想、名句段的理解与背诵)
二、课时安排
文本复习7课时
课本知识梳理练习2课时
小练习2课时
综合训练3课时
作文2课时
(不含早自习计16课时)
三、教学过程
文本复习课本知识梳理练习小练习综合测试――作文
附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双行标题。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
(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仿朗诵(2~3人)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6个,主要是3个。
(2)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4)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5)姑娘。“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6)“我”。
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五、朗诵指导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六、阅读拓展
(略)
七、练习作业
背诵本诗,并以“我为‘丁香姑娘’画像”为题,写一段文字。
教学目标:
2、通过诵读,提高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3、把握烛之武的形象和他的论辩技巧。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是本课的重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本课难点;
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2分钟)
提问: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老师要听写一个词。
明确:斡旋。
战争从古至今都不可避免,而解决战争的办法从古至今都只有两种:一是一方宣告失败标志战争结束,另一种就是双方通过谈判化解战争。今天我们要读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关于斡旋的故事。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10分钟)
明确:《曹刿论战》
提问: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介绍一下《左传》谁写的都写了些什么
明确: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提问:那么,大家还记得与《左传》并称“春秋三传”的是哪两本史书吗
明确:《公羊传》、《谷梁传》
提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秦晋的军队包围了郑国,在危在旦夕的关头,佚之狐建议郑伯去请烛之武出使秦伯游说。烛之武经过一番机制的答辩,终于让两国退兵,解了郑国的围。
提问:秦伯晋侯为什么围郑
明确: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提问: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烛之武
提问:烛之武是姓烛吗
明确: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文化知识:姓名的由来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虞舜夏商周姬姚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鲁韩赵魏秦楚宋卫
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司徒帅尉
职务:巫乐陶屠卜施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柳
5以数字为姓--伍陆万
6少数民族的姓--金翦萨慕容康
三、诵读疏通。(25分钟)
单个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集体诵读。三遍,以辨明句读。
请5位学生分句疏通文意,指出自己在阅读中所发现的文言知识,教师补充总结。
古今异义:
1、执事:(古)对对方的敬称;(今)掌管某项事情的人
2、东道主:(古)去往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东西
4、去:(古)离开(今)前往某地
5、无能:(古)不能(今)没有能力
6、夫人:(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
通假字:
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6、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肆,形作动,扩张,延伸;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与郑人盟(名作动,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作动,损害)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作名,恩惠)
10、共其乏困(动作名,缺少的东西)
重要实词:
1、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边境。(本文:“越国以鄙远”)
2、微
①细小,轻微(则名微而众寡)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暗暗的。(《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4、若
①似乎、好象(山有小囗,仿佛若有光)
②假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你的(更若役,复若赋)
⑤赶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5、说
①陈述(及郡下,谒太守,说如此)
②杂说,一种文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③言论、说法(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④高兴(秦伯说,与郑人盟。)
⑤劝说(范增说项羽)
6、辞
①推辞(辞曰)
②告别(停数日,辞去)
③推脱(不辞劳苦)
④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⑤文体一种(归去来兮辞)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承接)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承接,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①辍耕之陇上(往、到)
②子犯请击之(他们)
③是寡人之过也(的)
④臣之壮也,尤不如人。(助词,不译)
5、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6、夫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男子)
②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代词,那)
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于晋”做状语)
2、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后置,“于楚”做状语)
3、佚之狐言于郑伯(介宾短语后置,“于郑伯”做状语)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短语后置)
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式:“何……之有”……怎么……)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省略“于”)
7、敢以烦执事。(省略句,省略“于”)
8、焉用亡郑以陪邻(固定句式,“何必……”)
四、小结。(6分钟)
再次诵读全文。
五、作业(2分钟)
1、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2、背诵全文。
一、检查背诵。(5分钟)
全班背诵课文。
二、分析探究。(30分钟)
提问:第一段很短,只有25个字,却有很多内容,包括那些
明确:1、秦晋凶猛,郑国危如累卵2、道出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
请若干同学分角色诵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性格特点。
提问:通过刚才同学的分角色诵读,结合原文谈谈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烛之武:有牢骚,但是顾全大局,不卑不亢,刚柔相济,条理清晰,说理透彻。
佚之狐:有智谋,能举荐人才。
郑伯:勇于自责。
(结合课后第一题疏通故事情节。)
明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提问: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抱怨郑伯,埋没了他的才能。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应该说,这么一个糟老头,又长期呆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满身锋芒,该也消磨殆尽了吧。当然趁机发发牢骚,摆摆架子,一来无碍大局,二来也可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这机会只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徒有虚名不够自信的人是不敢这么“放肆”的。
提问: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明确: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2、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提问: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明确: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三、拓展讨论。(6分钟)
对比分析三国国君形象。
明确:郑伯,这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当秦、晋两国气势汹汹地围攻郑国之时,形势对于郑国实在是差到了极点。郑国的出路,大致来说只有三条:要么抗争到底;要么屈膝投降;要么化解危机。很显然,以郑国目前的实力,与秦、晋两个大国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郑国势必会因此而走上亡国之路,这是郑伯所不愿看到的;屈膝投降的结果或可保有相当的利益,最差无非是亡国,但这种结果是极不可靠的,郑伯没有主动权,所以他也不会接受;而想办法化解危机,既可避免一场劫难,又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动权,应该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谁来化解这一天大的难题显然郑国大臣之中无人能够负起此重任,所以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郑伯没有任何行动,而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可以说战与不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听烛之武之言则和;拒烛之武之言则战。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其言,因为他是烛之武说服的对象,如写其言,一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二则也会使行文繁琐不简。所以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一是反衬烛之武劝说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决策之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决策虽然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盟,但这并不是说明秦伯是一个朝三暮四的君主,因为秦伯的决策,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这也是秦国以后能够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盟。这样一来,反面形成了秦、郑围晋的有利形势,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并且“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之决策,使秦、郑之盟非常牢固,而秦、晋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烛之武出使之功效。我们看到,作者笔下之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
晋侯。郑国这场危机,就是由他发起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向外扩张,争夺专霸权,秦伯在这场危机中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晋侯所利用了。如果事情按照他的预料发展,那么此次事件的最大利益获得者,无疑就是晋侯,但是偏偏中途杀出了个烛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变了决策,于是事情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飞;强大的联盟土崩瓦解;弱小的敌人有了坚强的后盾。晋侯无疑成了这起事件的最大失败者。这时候,事情又起了波澜:“子犯请击之(秦)”,这是对背盟者最好的警告。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如果“击之”,会有什么后果,晋侯是很清楚的:击秦,则郑必助秦。以一国之力而与秦、郑作战,即使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从而丧失争霸的实力与机会,何况胜算的把握并不是很大,结果只能是一败再败。所以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性格各异的君主形象,这是作者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也是每一个决策者应该学习、借鉴的,那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最大的利益。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四、总结。(2分钟)
这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这个人物不仅活跃在古代,在现代依然有现实意义。大家在课后可选择阅读《郑伯克段于焉》中有关片断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战”的有关内容。加深对《左传》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气势昂扬的演讲稿。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可见,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则是教师应该重点推敲的内容,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2.教学策略和实施
在实践《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了对话式教学。
其次便是深入钻研,细心品味,挖掘教材美的潜因,让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获其灵感,这才进一步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
最后,要实现教学策略和实施的有效性,也不能忽视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好的教学语言能摄人心魂,让人陶醉于其中。
3.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设置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我想学生肯定不能立马就找到文末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应该只会看到文首的描述,所以我还设计到学生找到前面的答案时我如何将他们往后引。但没想到上课提问,第一个学生就道出了正确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课后反思,为什么预设与生成之间有了偏差问题在于我没有注意预设问题回答对象的可接受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智力发育等特点对课堂问题进行科学的“预设”,而每一个学生的层次不同,在预设时就应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生成情况,这样才有生成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的结果
【教学反思】
1.确立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
2.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3.把教师的“给”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这堂课,我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归纳方法,但教师“给”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追求永远在路上,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一定会越来越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