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古诗(精选5篇)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___________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19.诗人_________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________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3.《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词》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2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2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29.《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30.诗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32.《潼关》表现作者___________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舍弃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5.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7.《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10.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11.《论语》中强调对学习的热爱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句子是:

12.《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

3.《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天街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七夕》

关键词: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创作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国既是诗之邦,也是乐之邦。《尚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可知诗歌与音乐几乎是分不开的,正所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历史上,古典诗词原本都是可歌可唱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缘故我们现在只能够看到文字形式的诗词,诗歌原有的曲谱大部分都没有记录和流传下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音乐家们纷纷开始为古诗词谱曲,并陆续产生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黄自的《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词)、青主的《大江东去》(宋代苏轼词)、黎英海的《枫桥夜泊》(唐代张继词),石夫的《长相知》(汉代乐府)等等。

为古典诗词谱曲,作曲家既要有深厚的音乐创作功底,又要有对古典诗词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才能对古典诗词文化内涵作出准确的诠释。已故昆曲大师、作曲家傅雪漪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代表。

傅雪漪一生钟情并致力于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演唱及教学,是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与创作很具权威的专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歌曲。近年来,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熟知和演唱。

傅雪漪一生创作了50多首古典诗词歌曲,同时他又根据古谱整理、改编了一些古曲作品,有的基本保持原作风格,有些则加入新的元素。如部分古典诗词歌曲加入了许多戏曲元素,使作品富有韵味,可歌可演。傅雪漪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旋律多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节奏变化丰富多彩,曲式结构的选择上与诗词的内容相得益彰。

一、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歌词特色

古典诗词歌曲是歌词和旋律高度艺术性的统一。就歌词而言,古诗词本身就蕴藏了无尽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无论唐诗中的律诗、七言绝句或者宋词的长短句,语言中都包涵着大量的音乐元素,如词句的节奏韵律性和语言的旋律起伏性。我国著名声乐美学家范晓锋曾指出:“我国古典诗词的语音具有旋律性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形式特征的旋律意义,更倾向于音乐,这恐怕也是我国传统音乐形式美的重要基础之一。[1]”

(一)选材广泛

傅雪漪在歌词的选择上非常广泛,上至远古时期的诗歌下到明清时期的作品均有所涉猎,如下表:

傅雪漪在歌词的选择上不仅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而且在题材上丰富多彩,有的作品描绘了山川美景,秀丽风光,如《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西江月》(宋辛弃疾);有的作品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依依不舍情怀,如《别董大》(唐高适)、《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有的作品叙述了封建社会生活中下层民众的疾苦,如《卖炭翁》(唐白居易);有的作品则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深深思乡之情,如《忆江南》(唐白居易);有的作品书写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如《行路难》(唐李白);有的作品表达了一些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如《登高》(唐杜甫)。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或雄奇或文雅,或深刻或质朴,反映了作曲家极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广泛的艺术情趣。同时,也说明一位作曲家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二)合辙押韵

诗词音乐性,简单讲就是朗朗上口,唱起来流利、自然、有节奏,它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押韵。《韵辙常识》一书中讲到:“押韵能造成和谐的韵律,使语言具有铿锵动人的音乐美。押韵合辙加强了诗歌、戏曲、曲艺唱词的节奏感,犹如鼓点,可以使一首歌或一段戏曲、曲艺唱词音调更加谐调响亮,增加听觉上的美感。[2]”傅雪漪在歌词的选择上也十分注重诗词的合辙押韵。如: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fēi),

桃花流水鳜鱼肥(féi)。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gui)。

这首诗合的韵脚是“灰堆辙”

再如: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nián),听取蛙声一片(piàn)。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qián),

旧时茅店社林边(biān),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这首词合的韵脚是“言前辙”。

其他如《芙蓉送辛渐》(姑苏辙)、《次北固山下》(言前辙)、《秋浦歌》(江阳辙)、《关山月》(言前辙)、《鸟鸣涧》(中东辙)《长相思》(言前辙)、《江畔独步寻花》(一七辙)、《行路难》(言前辙)、《登高》(怀来辙)、《钱塘湖春行》(一七辙)、《泊秦淮》(发花辙)、《江南春》(中东辙)、《钗头凤》(由求辙)、《南乡子》(江阳辙)、《过垂虹》(摇条辙)、《十二月尧民歌别情》(人辰辙)、《山坡羊潼关怀古》(姑苏辙)、《乌夜啼石榴》(中东辙)、《感怀》(江阳辙)、《消夏湾》(中东辙)、《朝天子咏喇叭》(发花辙)、《阮郎归》(言前辙)、《菩萨蛮》(也斜辙)、《醉桃源》(摇条辙)、《梧桐树一舸》(姑苏辙)等等不胜枚举。

二、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本体分析

(一)词腔完美结合的旋律

汉族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存在着高低升降倾向的字调,当将这些字连接为唱句时,便可以显示出字调的旋律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声乐作品的创作。作曲家在创作时为了准确的表情达意,首先就必须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词腔如果配合的不恰当,就会出现“倒字”、“破句”甚至词意颠倒等现象。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曲之不入调者,字句不准、阴阳不分、平仄失调也。”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四种,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归为“平声字”,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归为“仄声字”,诗词中的格律就是这样的平仄规律。旋律创作与声乐演唱上历来讲究“字正腔圆”的传统。“字正”就是词腔结合时,要求保证字调四声调值的准确性。“腔圆”则是不仅要求旋律的流畅、顺达,而且要体现独特的风格并完整的表现作品内容。“字正”和“腔圆”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字与腔在结合中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傅雪漪在旋律写作中就十分重视语言中的平仄与四声的处理。笔者从以下作品中单字的音调处理予以举例说明。

1.阴平字。“阴平字在旋律安排上,通常是在同一旋律音调上进行保持”[3]。例如《南风歌》中的“兮”,根据阴平的特点,处理成强拍上稳定的长音。

【谱例1】《南风歌》(倒数第2、3小节)

再如《七月流火》中的“庚”同样也是在强拍上构成了稳定的长音。

【谱例2】《七月流火》(第15、16小节)

2.阳平字。“阳平字在旋律的走向上,一般采用级进上行或者是跳进上行的音调。[4]”如《陌上桑》中有一句“采桑城南隅”中的“隅”字根据上述特点级进了一个大二度。

【谱例3】《陌上桑》(第22、23小节)

而《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的“时”字则是跳进上行了一个小六度。

【谱例4】《江畔独步寻花》(第42、43小节)

3.上声字。“上声字在旋律的安排上,通常采用一字多音,且第一个音在音高上略低于第二个音的形式。[5]”如《江南逢李龟年》的第一句“岐王宅里寻常见”中的“里”字。在音高上为#f1,其前后的音高都为a1,这样使“里”字在音调上与上声的声调保持了一致。

【谱例5】《江南逢李龟年》(第3、4小节)

再如《惠崇春江晓景》中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中的“短”也遵循了上声字的声调规律。

【谱例6】《惠崇春江晓景》(第14、15、16小节)

4.去声字。“去声字在旋律的安排上,通常采用一字多音,且第一个音在音高上略低于第二个音。[6]”如《江南春》中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字的旋律写法便运用了上述手法。

【谱例7】《江南春》(第17、18、19小节)

同样的例子还有《渔家傲》中“殷勤问我归何处”中的“处”字。

【谱例8】《渔家傲》(9、10、11小节)

(二)词曲节奏的合理对接

“节奏的广义理解,可以看作是乐曲各个部分之间平衡、对称、再现、交替、大小比例的组合关系及乐曲发展中音乐材料变换或持续长短,速度快慢的各种组合。[7]”在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中,诗词内在的节奏对歌曲旋律的节奏安排有很大的影响。傅雪漪在创作中就十分注重旋律节奏与诗词节奏的合理对接。作品《别董大》(唐高适)的音乐节奏安排就基本按照诗歌本身的惯用节奏来划分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同时,为了刻画塑造各种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情绪需要,傅雪漪在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节奏类型。既有庄重平稳规整性的节奏,又有洒脱舒展自由性的节奏。《别董大》的写作基本运用的就是规整性的节奏,作品秩序井然、一气呵成。而另外一首作品《南风歌》中则是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自由性的节奏。这首作品分三个音乐段落对同一段歌词进行变换节奏陈述,使作品的情绪变得更加奔放舒展。

(三)五声性的调式运用

“调式是音乐思维的重要部分。在调性音乐中,任何旋律或和声都要受到调式的约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基础上的。它是一条纽带,一条把所有乐音串联起来、并赋予情感生命的纽带。[8]”我国民族音乐中的调式种类极其繁多。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大都使用五声音阶作为旋律的调式基础。五声调式旋律一般以五声骨干音构成,有时也用到六声、七声,或四声,但仍然可以表现出统一的旋律素质:即符合我国传统民族习惯的、特有的五声性(没有或不强调半音倾向)的旋律手法。

不同于其他很多作曲家的创作,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中,全部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如《南风歌》便运用了F宫调式,而《别董大》则使用了b羽调式。其他作品如《关山月》g徵调式转c宫调式;《观猎》f宫调式;《鸟鸣涧》c徵调式转f宫调式;《江南逢李龟年》a徵调式;《江畔独步寻花》d宫调式;《登高》c宫调式等等,不胜枚举。

(四)与内容相得益彰的曲式结构

一首音乐作品之所以是完整的,归根到底,是由于它用恰当的形式表现了生动而且深刻的内容。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傅雪漪通常根据古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曲式结构形式。

比如,傅雪漪的一部分歌曲根据古诗词的原有结构构思而成,乐曲短小而精悍。运用了中国音乐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第一句为主要乐思和主题材料的原始陈述;第二句对原始乐思作继承式发展;第三句则为原始乐思新的对比的音乐内容的呈示;第四句则是原始乐思再现或在更高水平上的强调,是对前面乐思的总结。这种音乐陈述方式不仅逻辑清晰,乐思表达也比较圆满从容。比如作品《别董大》就是典型的运用了“起承转合”原则贯穿创作而成的。它的曲式结构如下:

一部曲式

调性:b羽调式

作品从第9小节到11小节开始对原始乐思进行陈述;接下来的12到17小节在基本乐思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展开;18到22小节则非常明显的出现了转折,相比前两部分在音区的选择上要低一些,音乐情绪上变得内在、深沉了一些;23到25小节则是对a部分的变化再现。总之,这部作品完全遵循了“起承转合”的原则创作完成,与诗歌的内容表达完美的结合起来。

三、结语

傅雪漪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扎实的传统音乐作曲手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歌曲,他的创作与所选诗词的意境、风格基本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同时,在歌词题材上的选择非常广泛,体现了傅雪漪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和深刻理解。

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在旋律的写法上通常根据诗词作品韵律的需要进行行腔走调,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在节奏的安排上更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而在调式调性的选择上傅雪漪创作的所有古典诗词歌曲都运用传统的五声、七声等调式;在曲式结构安排上则结合诗词作品结构进行恰当的组织。傅雪漪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为后代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财富。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31.

〔2〕鲁允中.韵辙常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03.

〔3〕〔4〕〔5〕〔6〕黄承箱.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手法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4).

一、爱祖国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小学德育纲要》告诉我们,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靠爱国这个情怀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古诗中表达爱国主义教育的诗歌非常多。比如,伟大南宋诗人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诚挚热爱之情;伟大的宋词家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伟大唐代诗人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总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金窝银窝不如老家的草窝。”每一位真正有学问的人他必定是热爱自己家乡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从这里足见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因为家乡是生育和养育自己的地方,哪个人不都是靠家乡水养大的呢?要想爱国,首先就要做到爱自己家乡。因此,家乡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唐代大诗人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深切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爱亲友教育

一、白雪飘飘何所似

《古诗十九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样的“芙蓉”,不一样的“忧伤”。

从漂泊在外的游子、士子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夏秋之交,正是江南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景如画。然而洛阳城,片片枫叶在点点西风吹拂下,将一片蓝天渲染得如梦似幻,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归乡的气息。不远的驿道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位面容憔悴的书生,蓬头垢面,望着漫漫归乡路,忆及江南采芙蓉的日子,缕缕愁绪涌上心头。算起来,出门也有两年多了,整日东奔西走,本指望可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到头来却功业无成,所获只是满腹的惆怅与失望。

从守在故乡闺房中的妻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怨妇思夫诗: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江水清澈,游鱼戏水,芙蓉朵朵,花香阵阵,伴随着青春靓丽的伙伴们欢悦的笑语,独有佳人怅立江畔,手持花束,惆然独望。如此美景,衬托佳人,怎不叫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对于匆匆的行路人,这是一首让人唏嘘感慨的诗:原本皆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对,可是为了求取功名,为了光耀门楣,血气方刚的他不满足于生活的衣食无忧,离开了家乡,杳无音信,只留年轻貌美的妻子在闺中怅望。江风拂面,青丝飘飘,荷叶翠翠,芙蓉朵朵,一群欢乐的少女背后,是一个怅然独立的背影。“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唉,命运为何要这样捉弄人?有情人天各一方!

鲁迅在《〈阿Q正传〉序》(俄文译本)中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西方接受美学亦有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鉴赏同一首诗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审美主体的知识积累、情感经验、审美习惯等主观条件和鉴赏思路的不同所致。再说,任何一位诗人在诗中都不可能把话说完,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留下了再创造的可能,所以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多元性。读者进入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之中时,往往习惯把内心的主观世界融入到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故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会重新创造一个艺术世界。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情感,去发掘诗歌的意境。每一位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不同,思考不同,鉴赏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同。而联想、想象能力的丰富独到与否,是鉴赏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二、庭院深深深几许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关于诗中“落花时节”,有下面几个层次的解读赏析。

第一层,联系上句,遇到李龟年时当是春天,当时正值江南暮春,百花开始凋谢。

第二层,联系一、二两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这里是说他极盛时期已过,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杜甫初逢李龟年之时,正值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之时。据记载,乐工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才学出众。彭年善舞,鹤年、龟年善歌。龟年特承顾遇,于东都洛阳大起第宅。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第三层,联系杜甫经历,说杜甫少年在文坛崭露头角,十四五岁就出入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但满怀抱负始终无法施展,而辗转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实在又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少年杜甫于开元全盛日行走于“岐王宅”“崔九堂”等文人名士雅集之处,有机会欣赏李龟年的歌艺。孰料经过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后,两人各自流落江南,不期重逢。此时已经相隔数十年矣。人生际遇若此,实有无限的沧桑之感。

仅从杜李身世上着眼还不够,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境况凄凉,但盛唐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会无视这些呢?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着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慨叹。

第四层,综合以上理解,说这里写杜、李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家国兴亡之叹难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更让人觉出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

涉浅滩者见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鉴赏无对错,深浅大不同。所以,读者对上下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以及背景信息要能充分挖掘,综合驾驭,由浅入深,以便抵达文心。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关于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赏析,可有以下几个维度。

1.语境维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形象生动而含意深刻的名句,将前两句的沉郁转而为豪放,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说:“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迁的豁达襟怀。”

这种情感思维也和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类似,包含了某种理性认识,即新老交替,事物发展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江后浪推前浪。

2.背景维度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写了这首答谢诗歌。细细品味,“万木”“千帆”“千树桃”的比喻,对象是一致的。只是在两首“桃”诗中作者多了些轻蔑和嘲笑。虽然刘禹锡骨子里流淌着傲岸、豪放、坚忍不拔的血液。但在白乐天这位老朋友面前,诗人则敞开心扉,多了些愤激和沉郁。

3.读者维度

卞孝萱、卞岐两人对此联这样赏析:“‘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本诗是针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所作的回赠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境。

四、标新立异二月花

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从长安落第东归漫游吴越一年有余。途经建德江,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愁情若何?作者戛然而止,用一联景语留给读者体味。“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无垠,苍苍茫茫,远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夜幕降临,明月挂天,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的诗人是那么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明人唐汝询云“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唐诗解》卷十一)清人黄叔灿云:“‘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笺注》)沈德潜也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言外之意,诗外之味,这“客愁”竟为何物?

巴尔扎克说过:“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挥。”消解形象化的语言和象征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因此,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有时候多元之中非常态的另类式解读,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1]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斗酒只鸡;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等等联合主办

THE END
1.《论语》最经典的50句,越读越知味越知越读论语《论语》最经典的50句,越读越知味?《论语》最经典的50句,越读越知味?《论语》最经典的50句,越读越知味?《论语》最经_新浪网http://k.sina.com.cn/article_2889008044_pac32c3ac02701f42u.html
2.初中语文古诗文默写汇总11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16.替别人着想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道德情怀和普世价值,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请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http://nc.xdf.cn/202103/168614127.html
3.国学经典有关仁爱,国学经典有关仁爱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在现代社会,仁爱依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德,它不仅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学习国学经典中关于仁爱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去践行仁爱之道。我们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http://www.nanhuazaobao.cc/gx/33847.html
4.论语的句子(精选12句),句句值得收藏12.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 君子安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安泰。 这些句子虽然简洁,但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道德观念、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人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的宝贵指南。https://www.xx5515.com/juzi/668f381bfa8e5eff5ff02808
5.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3)《论语十二章》中“,”两句就是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4)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27/5211241021011302.shtm
6.论语文交际圈中的师生关系(精选8篇)在这种交往里,尊重双方的主体性是平等交往的前提;在平等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对话,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篇2:论语文交际圈中的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第11期的第1篇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wi75b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