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句子吧,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句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的句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6、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7、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0、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11、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1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4、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9、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2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1、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3、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5、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2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7、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2、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3、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3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6、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37、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2、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43、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4、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5、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46、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47、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4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4、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5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5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57、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5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9、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6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之恶。
62、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6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6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68、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6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7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7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75、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76、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7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0、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82、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8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6、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8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9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9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94、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95、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96、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9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9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00、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
10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3、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05、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浴吾所了好。
10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10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08、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2、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3、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4、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5、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7、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他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8、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9、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遗憾。
10、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12、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3、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15、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16、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17、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18、能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的观点。
19、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礼节。
20、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21、我们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22、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23、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
24、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25、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26、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27、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28、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29、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朝闻道,夕死可矣。
5、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6、乐而不喜,哀而不伤。
7、子欲养而亲不待。
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政者,正也。
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3、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
4、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5、心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n论语bsp;
7、不怨天,不尤人。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2、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3、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子曰:“君子不器。”
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9.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4.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6.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
17.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8.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1.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2.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7.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28.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9.君子不以绀j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30.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3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3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
33.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4.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3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6.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
3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0.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3.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S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7.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8.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9.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
51.自道也。”
5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53.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4.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5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6.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7.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8.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1.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62.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3.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64.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5.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7.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68.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69.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70.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71.佛Z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72.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7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7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7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6.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77.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8.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79.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80.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81.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8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83.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8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8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86.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87.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88.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89.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朽木不可雕也。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不迁怒,不二过。
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知道的人没有困惑,善良的人没有烦恼,勇敢的人没有恐惧。
2、弟子成孝,出小弟,诚而信,博爱,亲仁。如果你有能力,你将学习写作。
3、想把工作做好,就得把工具磨利。鞠也是一个国家,它的医生是贤者,朋友是仁者。
4、只有仁者才能善,可以恶,我看不见仁者善,恶也不仁者恶。善良的善行,超越了它;恶不为善,其仁不使恶加于其身。有一天它的力量可以用在善行上吗?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掩护它,我没看到它。
5、好勇病穷,乱也。人不仁,病已很,乱了。
6、一个学者不能没有恒心。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吗?死后,不太远?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
8、君子而不仁有夫,小人而不仁有夫。
9、不仁者不能长约,不乐者不能善乐。仁者仁,知仁之利。
10、有美德就有语言。一个有言语的人不一定有美德。善良的人会勇敢。勇者不必仁。
11、如果有一个国王,这个世界将会被仁慈所追随。
12、如果圣洁和仁慈,我敢吗?可以说云已经有了。
13、人之仁慈胜于火与水。水与火,我见而死,不见仁与死。
14、对人不友善有什么礼貌可言?对人不友善的快乐是什么?
15、仁是第一难获得的,可以说仁。
16、恭敬但不礼貌,简略但不礼貌,大胆但不礼貌,无序,笔直但不礼貌,扭曲。君子本笃于亲,民则兴于仁;如果老人不放弃,人民就不会偷窃。
17、知而,仁不能存之;有得必有失。知道它,仁慈就能保持它。如果我们不把它交给他们,人民就会不尊重我们。知道了它,仁就能守住它,庄就能手它。没有礼仪的行动是不好的。
18、谁可以离开房子?何谓公义?
19、有崇高理想的人,没有生存才能伤害仁,只有杀戮才能成为仁。
20、我的朋友张也,难也。但不仁慈。
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4、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8、礼者,敬人也。
9、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10、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友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择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论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交友:“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00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003敬鬼神而远之
00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00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006未知生,焉知死
00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008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010鸟兽不可与同群
011无可无不可
01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01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014吾日三省吾身
0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16不迁怒,不贰过
0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0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02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022小不忍则乱大谋
02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巧言令色,鲜矣仁
0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26朽木不可雕也
027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028子不语:怪、力、乱、神
02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030仁者,其言也切
03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032邦无道,危行言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注释】曾子:即曾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注释】周,合群。比,音bì(第四声),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注释】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险。
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会明白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来行走呢”
【注释】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注释】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为仁之)道,就是当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
16、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着的是法制,小人想着的是恩惠。”
【注释】怀:思念。土:乡土。刑:法制惩罚。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其相类似的错误)。”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注释】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方:规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三年(多年)没有改变父亲的合乎礼仪的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2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在说话时要谨慎,在行动时要敏捷。”
【注释】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4、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是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注释】粪土:腐土、脏土。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诛:意为责备、批评。与:语气词。
【译文】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2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注释】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敏:敏捷、勤勉。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注释】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斯:就。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注释】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注释】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
3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注释】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注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3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中不觉得厌烦,教人中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注释】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3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注释】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3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注释】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音yǔ,角落。
3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3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就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注释】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3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给学生们。
【注释】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4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注释】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4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既温和又严厉,威严却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42、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诗经》说:“(要)小心谨慎呀,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踩在薄冰上面。”
4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时候,说的话是善意的。”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注释】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4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4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注释】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弥:更加,越发。钻:钻研。瞻:视、看。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47、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个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那里住下来,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注释】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9、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在评价颜渊时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5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5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注释】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5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5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注释】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
55、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5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注释】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
5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有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注释】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5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59、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注释】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6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63、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6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是要正直,但是说话要随和谨慎(注意方式方法)。”
【注释】危:直,正直。孙:同“逊”。
6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忠言,而有言论的人不一定都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66、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67、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6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6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7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注释】尤:责怪、怨恨。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7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7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7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要是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7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注释】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76、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7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的。”
79、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就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8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8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8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注释】馁:音něi,饥饿。禄:做官的俸禄。
8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84、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8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就没有互相商议的(基础)。”
8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注释】谅:诚信。便辟:惯于走邪道。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8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88、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89、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90、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明】本章已见于第一篇《学而》的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91、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译文】子路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
9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9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译文】手脚不勤,分不清五谷。
【注释】四体:四肢。“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94、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注释】优:有余力。
第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第二句:“君子不庄重,夫然后行!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要不怕改正,信则人任焉。”
第三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四句:孔子曰,诚实守信,崇德也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小车无軏。”
第五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六句:“人而无信:“一个人不讲信用、子曰,小车少了軏”
第七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八句:孔子说,则不威;事君,行笃敬:“言必信,损矣。依靠自己的亲族,才可以免遭耻辱,信。”
第九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第十句:“恭敬,友谅,泛爱众而亲仁;事父母。大车无輗。犯了错误,宽、子夏曰。’”
第十一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第十二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第十三句: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第十四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第十五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十六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第十七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十八句:“说话真诚守信,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做事厚道谨慎。孔子说,爱护臣下,就能提高道德,同守信用的人交友。”
第十九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第二十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第二十一句:“信近于义,就有益,敏,难道能行得通吗,行乎哉: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说,友多闻:“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1、自古以来就有死亡,没有信仰的人是站不住脚的。
2、屈人之厚而怨之薄,则远怨之远。
3、空了,我敲了两下,干了眼。
4、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一个人身上。
5、信心近乎公义,言语也近乎公义。礼貌比耻辱更近。因为没有亲属的损失,一个人可以居住。
6、不知道,没有君子也;不懂礼,无以立;如果你不认识单词,你就不可能认识这个人。
7、人而不仁,如礼!人和非人一样快乐!
8、好人要有勇气,勇者不必有仁。
9、和谐是最宝贵的礼物。帝王之路,乃美之路。小的大的由它,没有。知礼而不礼,是不可行的。
10、如果你想成功,你就会成功。
11、父母的一年,不知道也有喜悦,有恐惧。
12、岁月寒过,才知松柏雕后。
13、如果你不学习礼仪,你就无法忍受。
14、仁离我们很远吗?我要仁,仁到。
15、尊重不是羞辱,广泛是得到大众,信仰是自由,敏感是有功,利益足以使人。
17、三喜三悲。音乐节的礼仪和音乐,音乐的好,更多的好朋友,利益;音乐骄傲音乐,音乐游泳,音乐盛宴音乐,损失。
18、岁月老了冷,才知松柏凋零后也。
19、言公允,足留秋明耻,秋亦耻。如果你是别人的朋友,你会为他们感到羞耻。
20、古代的学者就是今天的学者。
21、其民亦,坚忍忘食,乐忘忧,不唯老知将往云。
22、鸟兽不能同群,我不与谁同群?天下无难事,只怕有难。
23、一个学者不能没有恒心。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仁以为已经不重了?死后,不太远?
24、当你看到圣人时,试着与他平起平坐;当你看到圣人时,看看你自己。
25、虔诚的信徒。没有比你更好的朋友了。
26、道以政,气以刑,民以无耻;美德之道,礼貌之道,羞耻之道,尊严之道。
27、整天吃东西而不知道该做什么是很困难的!没有球员?因此,这是一种美德。
28、攻击异端就是摧毁异端。
29、只有顶部和底部不会移动。
30、人的一生也是直的,出生的迷茫也是幸运的。
31、危险的国家不进入,混乱的国家不生活,世界有道是可见的,没有办法是隐藏的。又穷又贱,真丢脸。有钱贵颜,可耻。
32、仁无圣物。尧舜他们还病着呢!仁慈的人要建立自己,也要建立别人。为了接近,可以说仁道也有了。
33、生而有德,桓雎希望什么?
34、贫穷而无怨,富有而无骄。
35、选择那些好的人并跟随他们,改变那些不好的人。
36、绅士就是人。卢没有先生,斯特恩斯。
37、三个人,一定有我的严老师,选择它的好和从它,它不好和改变它。
38、学过的知识,不付诸行动就不能担心吗?
3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0、我看不到好的,坏的。善不为善,恶不为善,不为仁,不使不好的加在它的身上。有一天,我对自己施加的仁慈,我没有看到的力量是不够的。掩护它,我没看到它。
41、绅士的一周不能等待财富。
42、不怒不开,不细不发。举起一个角而不向三个角,那就不再是角了。
43、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
44、君子利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卫而不暴。
45、绅士不寻找食物。耕地,也在其中挨饿;学习也在其中。绅士关心的是道路而不是贫穷。
1、绅士的一周不能等待财富。
2、君子有德,小人有土;君子带着惩罚,小人带着利益。
3、相信学习,保持好方法。危险的国家不进,混乱的国家不活。这个世界有道是看不见的,没有办法是隐藏的。可怜的和便宜的。也羞愧;国无路可走,富贵也贵,羞耻也贵。
4、三支军队可以带走指挥官,但普通人不能带走意志。
5、谁知道现在谁不是呢?四十、五十而不闻不问,我们不害怕。
6、我的第三天反省我的身体,人找而不忠?与朋友而不是信任?不能教吗?
7、不怒不开,不细不发。举起一个角而不向三个角,那就不再是角了。
8、岁月老了冷,才知松柏凋零后也。
9、一个学者不能没有恒心。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0、你学的时候不就是这么说的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道但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1、这位绅士没有东西吃,没有东西住,也没有东西住。
12、绅士是坦率的,小人是长的。
13、质量赢得野性,质量赢得历史。有礼貌,然后是绅士。
14、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
15、要有学习的脸,不生气,不二。
16、其人亦,发怒忘食,乐与忘忧,不知旧事会来。
17、其身,不序;它的身体虽然不是直的,但也不是直的。
18、父母在,不远处旅行。你必须游得好。
19、自古以来就有死亡,没有信仰的人是站不住脚的。
20、知道的比善的更强,善的比乐的更强。
21、不气不开,不娇气不发,提起一个角不向三个角,那就是不再。
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道的人行动,善良的人静止。知道的人是快乐的,善良的人是长久的。
23、不受苦难的人不认识,不认识的人也不认识。
24、虔诚的信徒。没有比你更好的朋友了。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3.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6.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1.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14.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6.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7.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8.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1.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2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3.礼,与其奢也,宁俭。
24.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8.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9.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富且贵焉,耻也。
30.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2.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3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5.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7.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3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3.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其取。
4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45.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48.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9.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50.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5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5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7.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60.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篇》
7、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篇》
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篇》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1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14、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篇》
1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篇》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篇》
18、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篇》
1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2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