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导入新课发现美丽

2.文中最感动你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默读课文,划出能够触动你心扉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为了提炼纯净的镭…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份美丽,(播放提炼镭的视频)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份美丽的,我们一齐来读这段文字,想想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扉?

……

总结:听了他的描述,我们明白了在居里夫人之前没有人知道镭,居里夫妇只有从一锅一锅废渣中实验。不仅环境恶劣,实验复杂,而且实验也许还有失败,还会面对外人的……(请你补充…)可居里夫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师:就是从早到晚这样实验着三年又九个月,当别人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时,居里夫人却在……当别人在悠闲出门旅游时,居里夫人却在……(体会到这份艰辛,这份辛苦,我们再读这一句)

2.在你们的朗读中强调了“成吨”这个词,也就是说有好几吨废渣,居里夫妇至少冶炼了8吨废渣。(体会着这份执着和刚毅的感动,试着背这一节)

3.这份坚毅的美丽早已融入玛丽心中,这份美丽美得有力量。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这份坚毅美?

4.是的,皮埃尔的突遭车祸,居里夫人一个人默默地、坚毅地走在科学道路上,那居里夫人取得了哪些成就?

(齐读: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里程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件句式练习)

5.因为她提炼了镭,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放射性这门新的学科,所以变成了科学教科书里新名词“放射线”。因为以她的名字作放射性强度的计量单位,所以变成了……因为她不断探索在科学的道路上,所以变成了一条条……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所以她变成了……

板书:探索科学献身科学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理解“美丽”的多层内涵,老师可先在文中寻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并对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接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在文中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师: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大家一起来体会她的大成就,并读这一句。

6.刚才我们被那么多美丽深深感动,它包含着可贵性格,高远追求的人生意义。就在纪念镭发明25的纪念日里,居里夫人这样讲着……(播放视频,体会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美丽)

总结:即便青春容颜不再拥有,即便金钱权利不再拥有,居里夫人认为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懈追求幸福,以及为人类作贡献。

三、回归整体升华美丽

1.我想居里夫人的这段话是对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联系刚才的片子和今天所学的这份美丽,你认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最想说什么?(学生汇报)那老师也有一首诗想和你们共勉(配乐师生诵读)。

致居里夫人

*即便是青春和容颜不在

*即便是奖章和头衔不在

*这一切都不重要

*在我们心中

*已烙印下了您坚定执着的追求

*因为这是——

*跨越百年的美丽

*也镌刻下了您献身科学的精神

*因为这也是——

*更记录下了您淡泊名利的风骨

*因为这更是——

2.总结:是的,你也读懂了这份美丽。这种精神,不仅仅是跨越百年,而是跨越千年、万年,这是一种永恒的美。

四、巩固拓展延伸美丽

师:难怪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人”。同学们今天感受到那么多,你也一定有很多想说、想写的,请大家结合阅读链接,在读完之后,写下你的感受。

五、课后练习传递美丽

1.把这份美丽和真诚传递给别人,将居里夫人的故事复述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你将是带去美丽的“小天使”。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居里夫人不是第一人,坚持不懈,她也取得不到这样的成绩;妩媚的姿色也是美你是否想过这美源于何处,达到智慧高地的人,你是否想过去珍惜它。关于放射性的发现,他才拥有永恒的美丽,所以提出了“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善待它。拥有你的人不懂得珍惜你。而什么才是永恒的美呢,才拥有光明的未来,而放弃的话,静静地思考,如果居里夫人觉得实验条件太艰苦,也许若干年后!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何为美也许只有你白发苍苍,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她坚信。还有有一个小妇人。居里夫人的成功,任岁月侵蚀她的娇颜,我体会到了,受到一点挫折。两年后,居里夫人具有追根问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没人会记得它也曾辉煌。

从这一段中,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了0。而这成堆的矿渣是多么大的数字。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的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事情、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青春与美丽才会定格在他身上.1克镭,在许多科学家眼里是那么宝贵,视与生俱来的美貌于不顾,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人、执着追求的人。就是这渺小的镭,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要能重来一次该多好,它拥有美丽与青春的时光就像鲜花盛开那样美丽却有那么短暂,执着进取。鲜花.1克镭,因为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怡人的芳香,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想到我们。但坚持就是胜利、美丽过,正因为坚持了,确是如此渺小。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才会感慨。她就是玛丽·居里——一个有着高尚,你是多么可悲,美丽而又脆弱的花朵。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不正是这样的吗,一心为科学事业努力,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到很惭愧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2何为美漂亮的容貌是美;优雅的气质是美;超凡脱俗的谈吐是美;妩媚的姿色也是美。而什么才是永恒的美呢有一个小妇人,视与生俱来的美貌于不顾,一心为科学事业努力,任岁月侵蚀她的娇颜,任繁重的工作毁坏她的健康。她坚信,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就是玛丽·居里——一个有着高尚、执着追求的人。鲜花,固然美丽,因为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怡人的芳香。但是它的美丽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枯萎与凋零,也许若干年后,没人会记得它也曾辉煌、美丽过。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它拥有美丽与青春的时光就像鲜花盛开那样美丽却有那么短暂,而在这段人生中最美的时光里,你是否想过去珍惜它,善待它你是否想过这美源于何处也许只有你白发苍苍,才会感慨,要能重来一次该多好!青春啊,美丽而又脆弱的花朵。拥有你的人不懂得珍惜你,你是多么可悲!

只有一直朝着理想与目标进发的人,才拥有光明的未来。只有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进取,达到智慧高地的人,青春与美丽才会定格在他身上,他才拥有永恒的美丽。

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了,居里夫人具有追根问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不是第一人,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人。正是因为她具有追根问底的精神,所以提出了“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个疑点。两年后,她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这和她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还有,如果居里夫人觉得实验条件太艰苦,而放弃的话,她也取得不到这样的成绩。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坚持就是胜利,正因为坚持了,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说不定有的时候与成功只差一小步了,坚持不懈,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居里夫人的成功,不正是这样的吗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3跨越百年风尘,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睿智,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她,就是玛丽.居里。

古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君不见西施、玉环都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于尘,空留下一段传闻,几声慨叹。可居里夫人的美丽换来了科学革命的新,青春托出的一条条科学定律映照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长恨春归无觉出,不知转入此中来”,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放射物质镭的光辉。

居里夫人有着引人注目的红颜美貌,以至她的闺中密友需要用伞柄赶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这个,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历久弥新的;居里夫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和敬意,人们用诗歌赞美她,媒体大篇幅报道她,可她不为所乱。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冲宠坏的。”不求名利,不为赞扬,不怕挫折,自由轻松地驾驭着自己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驶向科学的彼岸,“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坦荡的胸怀。

本来,她完全可以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专利权。她的放弃,使得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传颂着关于三克镭的感人故事。“科学是全人类的”,这是她对人们的回答,穷困使她的生活窘迫,可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丰裕的。孔子说过:“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着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贤”的内涵,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贤哉,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洒在百年后的今天。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4她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是迄今唯一一生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她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千万人。她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一位伟大的女性。前几天,我们学习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了解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

毋庸置疑,居里夫人的生命是美丽的,这美丽不仅仅是容貌上的美,更多的是内在的美,她顽强、坚定、刚毅、无私奉献,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先是她生活上的伴侣工作上的助手皮埃尔·居里不幸早逝,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居里夫人将悲痛咽到肚子里,转化为工作的动力,逐渐从失去家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因为她知道,人没有了,可生活还要断续,科学研究还要继续!然而,困难并没有就此终止,当时的社会对女性严重歧视,没有人认可居里夫人,当居里夫人两获诺贝尔奖,社会迎接她的,不是鲜花,而是讽刺、羞辱与骚扰!但一切困难在居里夫人面前都是激励她继续前进的号角,她不管别人对她的种种非议,将学研究之路坚持走了下去,也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

再看看我们自己吧,正是缺少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在成长路上遇到一块小小的绊脚石便不动了,在干一件事的过程中有丝毫困难就气馁了,如果这样下去,将来做什么工作都半途而废,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能取得成功呢

居里夫人这位被几代人传颂的大科学家,她那美丽的生命,将融入每个人的心中……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5她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最后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今天,我津津有味的把《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再次读了一遍。居里夫人的人格与精神的美丽,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尽管她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叫过苦,喊过累。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后,放射性元素镭,诞生了!居里夫人原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大奖上尽情的享受,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

居里夫人的精神可真是难能可贵啊!她的坚持不懈,她的坚定不拔,她的纯洁是多么值得世人去钦佩啊!尽管居里夫人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可她并不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终,发现了轰动全世界的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人把她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大奖和名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视钱财为身外物,把自己的所有的奖金都捐赠给了战争中的法国,把自己所得的奖牌甚至是表示最高荣誉的奖牌都给了自己6岁的女儿来当玩具。她的精神与人格不仅仅被爱因斯坦,不仅仅被整个法国所钦佩,而是被世人所钦佩啊!

一、注重课外的交流与学习,重视课前的预习,寻找理解主题的催化剂

二、教无定法,贵在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突破

(二)做哲者,抓住题眼,一字千钧,直击主题,棒打鼓心

(四)做引路者,围绕主线抛出问题,逐层推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有些叙述性的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主题明确。但学生的用心感悟的过程却很难,怎样让这些课文的主题价值“深入人心”,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简洁而不简单教学过程,我认为应抓住主线设计问题,丰富学生学习过程。

关键词:创新阅读个性化以生为本

作者简介:陈健丽(1978―),女,浙江嵊州人,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浙江嵊州市谷来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一、读通文本,创新阅读的根基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言:朗读是语文教学专有的第一教学法,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韦志成《试论洪镇涛语文教学效应》)因为朗读语法规范的经典美文,学生不仅可以在诵读中因声求气,理解文意,而且经典美文中的修辞手法、语法规则等都会以“格”的形式固定在学生头脑中。因此,学生读得越多,头脑中储存的“格”也就越丰富,语感自然日益增强。当学生延伸阅读别的文学作品时,一旦遇到同样的“格”,原先储存在头脑中的“格”就会迅速发生“同化”“顺应”等作用,于是学生的语感也就在“润物细无声”中随之增强。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教学时,学生如果没有完全读通课文,没有完全理解文意,那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个性化解读文本便是一句彻头彻尾的空话。

二、走近学生,创新阅读的保障

三、梳理主干,创新阅读的条件

教学时,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引导学生从词句、内容、修辞等方面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质疑共性问题。以质疑文本主题为例,研究主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主题过于简单,学生会认为没有探究的必要;主题过于复杂,学生会知难而退。所以,只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与教师的合作之中。

四、调整起点,创新阅读的关键

为了让课堂教学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精彩,有的教师会设计一个自认为很经典的问题,但如果这一问题抛出过快,大多数时候只会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这也是很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提问到了我们一般老师的课堂上没有效果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起步阶段提问宜低起点,待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后才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度探讨。

比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们宜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简单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生字生词?这些字词应该怎样读、怎样写、怎样理解?”学生把生字生词的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再次提问:“北京春节时有很多规矩,同学们可以在课文中一一指出来吗?”当学生把这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再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北京春节时的这些规矩,与我们家乡春节时的规矩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北京春节时的这些规矩,你觉得有趣吗?为什么?”“在北京春节的这些规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规矩?最不喜欢的是哪一种规矩?可以分别说说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吗?”“你希望北京春节的这些规矩继续延续下去还是逐渐消亡?理由是什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北京的春节》,现在我们仿照课文的写法,以《家乡的春节》为题,写写我们自己家乡春节时都有哪些规矩(民风民俗),都能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感受,好吗?”……凡此种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维发散,阅读欣赏。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中,我们唯有遵循读通是前提、了解是基础、梳理是条件、起步是关键等“热身”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深解文本,学生才有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我们的阅读课堂才有可能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林雪珊.例谈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4,(9).

教师要使自己的提问有意义,既不要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要过高要求,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要善用启发艺术,提出疑问,激起思考。

(一)启发式的提问

如《唯一的听众》教学片断:教师这样提问:“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她做了什么事情呢这听众为什么让作者成功了呢?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知道需要阅读课文,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开放式的提问

提问不是追求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抒发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井底之蛙》的结尾,教师这样设置疑问:“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说些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青蛙会很惊讶:啊!原来天空不是我想的那样渺小啊!是我看问题太片面了。”有的小朋友说:“它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会感叹道:啊!外面的世界好美啊,我不忍离开了!”有的小朋友会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纷纷谈出自己的感受。开放式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目的式的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摆脱盲目性,仔细斟酌,提出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片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教师这样提问:“你从亲昵的变了调这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目的性的提问,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最终得出准确答案,而不是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

(四)次序性的提问

一堂课,教师往往会设置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一定有主次、先后之分,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的主次,学生理解的程度,设计问题的次序。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次序性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促使学生逐步理解教学内容,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艺术化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上要多下功夫,设置出灵活、开放、有目的、有次序、有启发性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板书艺术

教学板书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板书,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上书写工整,恰当运用。那么教师要使板书具有艺术性,有哪些方法呢?

(一)锤炼词语式板书

(二)适时呈现式板书

教师板书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适时地呈现板书。如《怀念母亲》的板书设计:怀念母亲母亲祖国频来入梦——真挚情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式板书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个性化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谈一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巧妙、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进行阅读。

一、寻找情感的触发点

丰富的情感信息是语文学科人文表征之一,它是文本中蕴含的作者倾向信息,或显露或隐晦。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人禀七情,因物斯感”等,无不论述了情感在阅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要引导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寻找文本中的令人感动处或震撼人心处。在此基础上,潜心会文,通过默读、静思、体验、感悟,就能激起一串串语言的火花。

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一位学生找到的情感触发点是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他作了这样的批注:

他们提炼镭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锅”,化验室则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从中我体会到了居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

我则作这样的点拨:

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而没有放弃,你再细细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W生再次静心默读,立即领会了这段话的主旨,纷纷站起来补充,有的说:“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有的说:“我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我乘机进行小结:“是呀,这种精神无疑是美丽的,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引导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批注心得,予以点拨,学生往往能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从而把握住文本的主旨,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二、寻找文本的质疑点

“学则须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些告诉我们要想做学问就要有怀疑精神。在读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带着问题研读文本,才能真正的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及作者的心灵对话。教师应为学生指示质疑的路径,即让学生掌握质疑的内容。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自然在批注时“胸中有丘壑”。

三、寻找课文的赏析点

《语文审美教育概论》谈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填充’、想象,通过对文本创造性的鉴赏、评价,体现解读过程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创造性,从而实现文本的价值意义。”后现代解释学则强调,文本的意义是读者解释而增值的“新的意义”。学生学会赏析,以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解读文本,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信息增值的过程。

我认为,找准课文的赏析点,若从字、词、句、章入手,更容易让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

以词为抓手。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具体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就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一生抓住“没戴眼镜”、“乱蓬蓬”两个词语作批注:

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但敌人的折磨并没有让动摇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坚贞不屈,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由衷的敬佩。

以句为抓手。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特别精彩?因何而精彩?例如在学《跨越百年的美丽》第4自然段中四个“变成”构成的排比句,一位学生批注道:用四个“变成”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揭示居里夫人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以章为抓手。你认为课文写作特色是什么?为什么?

例如,一位学生批注《手指》的写作特色: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一种自主的学习行为,它需要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更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读书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反而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精神享受。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个性也得以张扬。

一、感想式批注

我觉得鲁滨孙写得非常好,因为他能在只有一个人很寂寞的时候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好处与坏处,这样列下来,鲁滨孙的心理素质非常强;这个故事告诉我,在绝境中不要气馁,上帝关上了你的门,就必然会打开一扇窗,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二、质疑式批注

学贵有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如,一个学生在阅读了《顶碗少年》一课后,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之后写了这样一句话:老人究竟跟那个少年说了些什么?是啊,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沿着这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虽然不同的学生写下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大家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正是老者的鼓励让顶碗少年重拾信心,从而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这节课更因为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写,所以显得更加可贵。

三、联想式批注

生活中的一些事应该自己学会解决,不能永远依靠父母。如果自己从小就能独立自主,长大后才能有立足之地。从小要学会生存,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四、评价式批注

这里的评价包括两种,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一种是对语言文字的评价,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如,在学习《手指》一课时,学生这样写道:列举生活事例,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突出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

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面对居里夫人对荣誉金钱的态度,有的学生写道:“因为她对自己努力而来的名利不在乎,对自己的名誉不张扬。”有的学生写道:“我很佩服居里夫人,她不看重名誉,没有被那么多的荣誉和奖项所埋没,而是尽心尽力地为科学作贡献,我觉得她很了不起。”还有的学生写道:“面对荣誉,居里夫人并没有骄傲,她仍一如既往地工作。”

关键词:探寻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励娜(1977―),女,浙江宁波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文质兼美、字字珠玑。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给学生的思想品格、人文修养带来良好的熏陶。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寻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笔者认为,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措施,我们就有可能让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绽放美丽的艺术之花。

一、明确目标,借鉴教材,提高素养

鉴于职业高中是培养初级人才的摇篮,职高学生语文素质、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等的高低是影响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在对职高人才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职高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教育教学对象,积极调整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尽量在职高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渗透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素质教育理念,从而构建起高效、健康的职高语文素质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职高毕业生。

教学时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的语文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借鉴教材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向学生渗透积极乐观、坚毅顽强的人生观,借鉴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美国作家阿里克斯哈利的《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向学生渗透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借鉴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引导学生接受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的熏陶与洗礼。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走进文本

我国宋代学者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美国教育家布鲁诺也说:“学习的最大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既如此,我们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得鲜活、学得兴趣盎然,既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又提高其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阅读兴趣驱使下,快乐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展开多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继而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并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精彩的课堂导入情境,营造活泼、愉悦、轻松、快乐、自由的语文阅读教学氛围。

教学李家同的《那一年,面包飘香》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设施展示从网络中下载的各种各样的面包图片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当学生看到多媒体中展示的面包图片时,都喜笑颜开地说:“啊,好香啊,我闻到面包的香味了……”紧接着,学生们就自觉地、不约而同地走进文本中去品味作品中“飘香”的面包了。

三、调动感官,深品细究,体味细节

鉴于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的双边活动,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课文预习、课堂教学或课后复习时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点拨学生思考、解决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疑难问题,调动学生的感官理解阅读文本、感知阅读文本、体味阅读文本,并在此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和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同时,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高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可能真正有高质量、高效率,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动脑、动口、动手去阅读文本,去发现、探讨、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阅读、积极品味、积极感悟、积极探索、积极寻求答案、积极展现自我独到见解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教学《绝品》这篇课文时,板书课题后,笔者先请学生自读一遍课文,然后要求每人围绕课题和课文内容至少提出两个与别人不同的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反复阅读课文或展开讨论,并把答案写在课堂笔记本中,以备老师抽查提问时使用。结果,笔者还没有来得及抽查提问,学生们就纷纷举手发言了:“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三爷是否早就知道常先生是革命党?答案是……”

可见,在教学时,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深品细究课文,学生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体味文本中的细节,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放飞思想,深思慎言,展现自我

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地感知文本、体味文本、解读文本、鉴赏文本,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独特见解作充分考虑后,再通过口头或书面或绘画或歌唱等形式展示出来。对于有分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辩论,以期达成共识;对于有些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比如,面对秋天,马致远吟诵的是“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悲秋散曲,唱出的是“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秋高歌。故而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时遇到的问题既要深思慎言,又要博采众长、。

可见,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放飞思想、深思慎言,并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智慧与才华的平台,既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使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张扬。

综上所述,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真正采取了上述几个方面的有效措施,笔者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到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来,并与教师同心协力共同创建精彩的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1]唐礼平.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以

《卖白菜》教学为例[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1).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的体会到: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词语学习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联系课文内容中理解词语含义

1、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还要联系一段话中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语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句中要理解“美丽”,先要弄清“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她那执着的科学精神”的关系,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还可以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二、通过比较理解文中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1、同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三、在情境表演中理解词语

1、学生情境表演。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2、教师情境表演。教师表演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写海鸥扑向老人遗像时,“海鸥飞成了白色的漩涡”一句中的“漩涡”,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

3、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五、在思考词语的音、形、结构中理解词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运用游戏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让孩子进行有趣的游戏,既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模仿力、有能培养儿童的表演才能。

关键词:浅谈;农村语文;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探究中,针对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小学词语教学的对策及小学词语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仔细探究每一个问题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争取完善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在目标指向上,变单一为综合

听写词语是一种常见的汉语练习,老师不是直接读词语而是用释义、讲用、缩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写、边说,这样,学生必须经过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动耳、动手、动脑、动口,锻炼了听辨能力、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思维能力,当然也训练了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注意力合理分配的能力,体现了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实现了一个训练的多功能型。比如,在六年级下《顶碗少年》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流着汗,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在教学中我采取新颖、有趣的听写练习:

师:课文中用了哪一个词形容少年不知怎么办才好。

生:课文中用了“不知所措”这个词来形容少年不知怎么办才好。

师:对,同学们把“不知所措”四个字写在书上。

师:那么,当你考试复习准备的特别充分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生:胸有成竹。

师:没错,这个词就是不知所措的反义词,大家把“胸有成竹”这个词写书上。

师:第二个词,在少年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好多人跟随着观众喊起来,其中哪个词语形容对别人的言行应和、追随。

生:“附和”一词形容对别人的言行应和、追随。

师:同学们反应的很快,将“附和”这个词语写在你的书上。下一个词语,根据句子,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写这个词语。“顶碗少年脸上全是汗珠,神情紧张,感到不安”应该用哪个四字成语来形容他的心情。

生:心神不宁、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这样一来,学生们积累了很多描写心理的词语,把这几个词语写在书上。

以上案例通过把单调、乏味的词语教学变得生动,使学生有兴趣学词语,同时,激发学生的大脑不断地思考,有效地学习并积累更丰富的词语。

二、在词语教学中,变平推为立体

以词义的感悟为中心、将字义理解、课文内容、情境体验、认识事物、情感教育、思维训练为一体,让词语教学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实现了语言、心智、情感的和谐发展,也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比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以“美丽”为线索,突出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一是爱国,二是淡泊名利。其中“淡泊名利”由表及里的的塑造了她人格和心灵的感人形象,我采用立体化教学,让学生发现“淡泊名利”的丰富内涵:

1.查找字典,“淡”、“名”、“利”在字典中指的是什么,解释词语的本义。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淡”、“名”、“利”这几个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借助语境。“淡泊名利”体现在哪,找出这样的句子,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她所获得的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发散学生思维,体会居里夫人的内在美,对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体会词语的深刻内涵。

这样,通过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方法,使学生加强词语理解,达到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词语之间的融洽,领悟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在掌握程度上,变理解为运用

教学中,善于通过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词语,在运用中进一步感悟、内化、积累语言。比如,《尊严》这篇课文中描写年轻人的外貌时用到“骨瘦如柴”这个词。讲解这个词语可以让学生去想象这个人的样子,试图的让他们对年轻人的外貌进行脸部描写。学生可能就会说:“年轻人瘦的像干柴一样,脸部没有血色,看上去缺少营养,体力不够的状态。”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表达,同时也让他们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教学,既帮助学生解决这个词语的含义,又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感受言语内在的表现能力。这样词语的意思就会掌握的更灵活,活学活用。

四、在方法手段上,变记忆为感悟

阅读是一种用心感受的过程。因此,感悟、体验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悟,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以及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言语能力。比如,五年级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中有这样内容: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其中“分外妖娆”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些难度,那么我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方法:

师:“分外妖娆”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形容妩媚、艳丽的景色。

师:哪位同学能做出你看到这么美丽景色时候的表情,或者用语言描述你看到的这种场景。

生1:在@样的环境下心情很舒畅,景色迷人,妖媚的景色令人痴迷。

生2:在这么美的景色当中我真想去拥抱它,感受美景带来的喜悦。

师:“分外妖娆”一词用在修这条到拉萨的铁路上,值得吗?值得在哪里呢?

THE END
1.形式逻辑(8)逻辑命题与语逻辑命题与语句的联系和概念与语词的联系相同,命题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命题的物质载体或语言载体,一切逻辑命题的含义都是以语言中各种语句的表述方式来完成的,但并不是一切语句都表达逻辑命题。 语句根据其自身的内容、表述的语气、以及所产生的作用,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1/13/32712951_984645554.shtml
2.超星尔雅《逻辑学导论》最新单元测试答案知124【判断题】前提与结论的识别是论证识别的核心内容。(对) 5【判断题】相比论证,推理可以离开语句、陈述或命题。(X) 命题、陈述与语句 1【单选题】(C)是指必定有真假的语法正确的字符串。 A、陈述 B、语句 C、命题 D、推论 2【单选题】根据天主教百科全书,真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包含(D)。 http://www.zhi12.com/content/71596783
3.胡敏教授解密考研阅读命题与对策阅读理解题命题原则与应试对策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会发现研究生英语试卷的 阅读理解部分虽只有20道题,分数值却占总分的40%,而这一部分正是考生的难 点所在,所以能否在阅读理解这一部分取得理想的成绩,就成为考研英语成功 的关键所在。如何突破阅读难关?怎样迅速提高阅读水平?能否找到一些切实可 http://www.yuloo.com/news/2006-09-30/43221.shtml
4.逻辑学笔记1.1.3 命题 命题就是具有真假性质的语句 命题的三个特点: (1)命题都是陈述句 (2)命题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 (3)命题是或真或假的东西 例如: 小明是人类 北京在中国 你吃过饭了吗? 分析: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中 因为 (1)前两个例子都是陈述句 https://www.360doc.cn/article/52169558_1115362087.html
5.逻辑学笔记(三)命题与语句的辩证关系 1.联系:语句是命题的表现形式,所有命题都要通过语句才能表达出来,离开语句的命题是不存在的。 2.区别:(1)被研究的学科不同,命题属于逻辑学研究范畴,语句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2)并非任何语句都直接表达命题;(3)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4)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https://www.douban.com/note/773604874/
6.科学网—性质和关系,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关系是一类事物和另一类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也可以用欧拉图表示: 命题是陈述事物属性的语句,属性只有性质和关系两种,所以,命题也只有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两种: 左图表示性质命题,”张三是学生“,“李四是学生”。“张三不是李四”,“李四不是张三”,”工人不是学生“,”学生不是工人“。每个命题只有有两个概念。这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872715.html
7.2020选调生高分答题技巧河南选调生技巧3.语句表达通常4-6题,占5分左右,题量虽少但难度不减。须识记并理解实现语句连贯和衔接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话题在语句表达中的作用,方可轻松拿下这5分。 第二节 高频成语 第1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循序渐进 1.按部就班:原来指写文章结构安排得当,造句、选词合乎规范。现在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https://ha.huatu.com/zt/2020xdsqf
8.命题逻辑命题 : 命题是一个陈述预计(即陈述事实的语句),它或真或假,但不能既真又假。 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命题变元,它是代表命题的变量。习惯上用字母 表示命题。如果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真值为真,用 表示;如果它是假命题,其真值为假,用 表示。 涉及命题的逻辑领域称为命题演算或命题逻辑。许多数学陈述都是有一个https://www.jianshu.com/p/959ec4d379aa
9.快乐离散数学命题逻辑复合命题等价命题② 在条件语句 中, 称为假设(前件、前提), 称为结论(后件)。 如果前件为假,后件无论是 还是 ,我们都认为 是 ,我们称之为 "善意的推定"。 理解条件语句: 在条件语句 中,前件和后件不需要有任何联系, 只依赖于 和 的真值。 以下复合命题是真的,但在自然语言中没人会这么用,因为前后牛头不对马嘴:https://blog.51cto.com/u_15153240/5985333
10.逻辑学笔记πρ?γμα命题和语句 所有的论证都是由命题或陈述构成的,因此,我们先从讨论命题或陈述入手。 命题就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的东西。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 如果命题与它所描述的事实 相一致,则它为真,否则为假。在这一点上,命题不同于问题、 请求、命令和感叹,这些都不能被肯定或否定。虽然命题的一个明确特征就http://sht2019.cn/2021/07/31/229.luo-ji-xue-bi-ji/
11.课程本节对命题的基本知识作了概括介绍,同时,具体介绍了几种简单命题:直言命题、关系命题和简单模态命题。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了解命题的本质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命题与语句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命题的分类根据和按照不同根据依次进行的分类系统;了解直言命题、关系命题和模态命题基本的逻辑形式及其逻辑性质,提高对直言命题、关系命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c69906eace048d8072
12.卢梭《爱弥儿》读后感6篇(全文)[2]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71-73.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第4篇 一、命题与语句 在逻辑学上,所谓命题是指一个判断的语义,即实际表达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要使用语言对客观世界有所陈述,如在高考作文中,便常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gdpprxw.html
13.2018年10月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真题及答案自考28.使用 SQL语句查询每个相同地区的房屋数量。 29.使用 SQL语言查询“李红”租过的房屋编号和租借日期。 30.使用 SQL语言建立一个“男”会员的视图 VSH,该视图包括信息:会员编号,会员名,性别,联系电话。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https://www.educity.cn/zikao/7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