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复复考的逻辑知识点来了!三段论英语推理模态

由两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称为直言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的构成:所有Q是P,有的S是Q,因此,有的S是P。

1.特征:

(1)从直言命题的主谓项来看,直言三段论包括大项、小项和中项(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词项)。

(2)每个词项出现并且只出现两次。

(3)两个“有的”做前提,推不出必然性结论

2.如何推断结论

当题干给的条件均做为推理的前提,并要求判断结论时,按以下步骤解题:

第一步:特称命题放开端,中项放在“→”后;

第二步:沿着中项推到底,注意“所有”可逆否;

第三步:首尾结合做结论,换位规则不可漏。

3.如何补充前提

当题干给的条件有前提,也有结论,并要求为结论补充前提时,按以下步骤解题:

第一步:结论拆开放两端;

第二步:特称量词要在前;

第三步:确定中项填中间。

4.如何比较推理结构

当题目要求将选项与题干的推理结构、形式或错误进行比较时,按以下步骤解题:

第一步:比较结论的命题种类;

第二步:比较前提的命题种类;

第三步:比较中项的位置。

【注意】前提条件若有多句,题干与选项之间不需要比较语句的顺序。

模态命题及推理

模态命题的定义及种类

模态命题,是指在某一类命题中加入模态词,而且形成的新的一种判断形式。模态词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必然”和“可能”。

令一个命题为P,则加入模态词后有四种基本形式:

1.必然P;例如:必然所有人会犯错误。

2.必然非P;例如:必然不是所有人都学过逻辑学。

3.可能P;例如:可能有的题目做错了。

4.可能非P;例如: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考研究生。

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

(一)利用对当关系,判断真假

1.矛盾关系,1真1假

必然P与可能非P相互矛盾;必然非P与可能P相互矛盾;

2.反对关系

上反对:必然P与必然非P至少1假;下反对:可能P与可能非P至少1真;

3.从属关系

必然P→P→可能P;必然非P→非P→可能非P

(二)不标准表达的翻译

1.不可能……;例如:所有发展都不可能不破坏环境;

2.不必然……;例如:不必然所有人都不会说谎;

翻译方式:去掉模态词之前的“不”,同时将“不”之后内容中的量项、模态项和联项进行替换。

“所有”与“有的”互换;“必然”与“可能”互换;“是”与“不是”互换;

综合推理

自2013年开始,综合能力试卷中逻辑部分增加了对于综合推理能力的考查。

该题型在近几年考试中的份额逐渐增加,约占10题左右,且整体难度偏高。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是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处理复杂信息的灵活性、简易计算能力等。

同时,此类题目没有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但有一些解题思路与策略需要考生必须掌握。

真假话分析

通过真假数量进行分析

这类题目,题干中会有多个人对话,并给出真话和假话的数量。

例如“以上四个人的话中,只有1个为真”,即表示4个人说的话,1个为真另外3个为假。

此时,我们并不能直接知道4个人的话谁真谁假,需要借助4个人的话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进行推断。

(一)有矛盾关系

解题步骤一般为:

1.看其他,算真假;

2.有假变真;

3.有真看选项;

(二)无矛盾关系

1.从小数假设;

2.找假设条件;

3.做事实推断;

4.验真假数量;

通过身份进行真假分析

这类题目,题干中的人拥有不同身份且身份不重叠。不同的身份,分别说真话或者假话。

1.找出题目的核心话题,由不同身份推断该如何回答;

2.找出与回答不符的人物,确定其身份;

3.逐个人物验证身份;

排序

(一)题型说明

传递排序,是近些年考试中比较稳定的考点。题目一般给出多个位置,多个人物,通过条件的设定推导结论。此类题目一般难度较低。

(一)条件识别

挑选

挑选题,是近些年考试中比较稳定的考点。题目一般给出明确的数量型条件,例如:3选2、5选3、7选4、8选5等,再结合其他条件推断某元素的选择问题。

(二)条件识别

分组

分组题,会给出若干元素,并通过条件的设置,将元素分配至不同的组别中。分配时,所有元素都用尽且不重复。

对应

对应题同样是近些年考试中比较稳定的考点,且难度偏大。这类题目一般会出现若干个人,同时给出若干种属性。

要求根据给出的条件,将人物与属性进行匹配对应。

论证逻辑

概念

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说明了“它”是什么。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具体对象,说明了“它”有哪些。

例如:“质数”这个概念

内涵: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并且不能被除此之外的其他自然数整除;

外延:2、7、13、59,91……;

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

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概念的内涵,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本质特征的逻辑方法。

定义概念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1.不能过宽或过窄。定义概念的外延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完全相等。

2.不能同语反复、循环定义。定义概念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

3.不能用比喻。

4.不能只用否定形式。

在考试中,对定义的考查主要以“定义判断”的形式出现。所谓定义判断,是指题干中给出一个或多个概念,并将概念具有的本质特征做阐述,要求从备选项中找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描述的案例。

概念间的关系及划分

(一)概念间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外延如果至少有一个共同的对象,则称这两个概念是相容关系;若没有共同的对象,则称两个概念是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1)全同:两个概念的具体对象完全相同;

例如:偶数与能被2整除的数

(2)包含:一个概念的全部对象只是另一个概念全部对象的其中一部分;

例如:亚洲人与中国人

(3)交叉:两个概念的具体对象有一部分相同,同时还有一部分不同;

例如:理科生与男生

2.不相容关系

(1)矛盾:非此即彼;

例如:男人与女人

(2)反对:除两者之外,有第三者;

例如:黑色与白色

(一)划分概念

划分的规则:

1.各个子项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容的;

2.各个子项的对象之和,等于母项的所有对象;

3.每次划分应使用同一个标准;

集合概念与类概念

(一)集合概念的辨析

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体具有的本质特征,而组成这个集合的每一个个体,其本质特征未必相同。因此,集合体具有的本质特征,构成这个集合体的某个个体未必具有。

例如:鲁迅的作品一天读不完,并不代表鲁迅的某篇作品一天读不完。因此,“一天读不完”反映的是“鲁迅的作品”这个集合体具有的本质特征,此时,“鲁迅的作品”属于集合概念。

(二)类概念的辨析

类概念,属于非集合概念,组成这个类的每一个个体,其本质特征是相同的。因此,类概念具有的本质特征,构成这个类的每一个个体一定具有。

例如:中国人是亚洲人,组成中国人这个类的每个个体都是亚洲人。因此,“是亚洲人”反映的是“中国人”这个类概念具有的本质特征,此时,“中国人”属于非集合概念。

(三)集合体误用

在思维过程中,若出现集合概念与类概念的混淆使用,称之为集合体误用。它包括两种情况:

1.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是指从局部或个体元素具有的性质出发,推出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也具有该性质。

这样的推理不当之处在于:局部或个体元素具有的性质,整体或集合未必具有。

例如:王律师擅长处理民事案件,不代表其所在的事务所也一定擅长处理民事案件。

2.分解谬误

分解谬误是指由整体或集合具有的性质,推出局部或某些个体元素也具有该性质。

这样的推理不当之处在于:整体或集合具有的性质,局部或个体元素未必具有。

例如:一个班集体是优秀的,但班内每一个同学不一定都是优秀的。

论证推理的方法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群体中的个别事物具有的某些特点推出该群体也具有这个特点。

归纳推理的一般形式为:a具有B的特征,a属于群体A,因此群体A也具有B的特征。

例如:英语老师对某班学生的词汇量掌握情况进行测验。她选取了100个英语单词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掌握50个以上单词的同学只有5个人,掌握30个以上单词的同学只有15个人。

因此,英语老师认为现在学生们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太少了。

归纳推理与统计数字陷阱

1.样本代表性

2.平均数问题

3.百分比问题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指由某个对象具有的属性,推出与之相似的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属性。

类比的一般形式:A1能够得到B,又知道A2与A1有相同因素,所以A2也能得到B。

例如:张珊经过培训之后,考上了MBA。李思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与张珊很相似,因此,李思如果经过培训,也能考上MBA。

进行类比推理时,必须考虑进行比较的对象之间是否有其他差异。若两个对象之间没有其他差异,则能使最终的结论更加可信;若两个对象之间有其他差异,则会使最终的结论受到质疑。

因果推理

(一)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1.求同法

2.求异法

3.求同求异共用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

(二)溯因推理

溯因推理,是指根据某个既定的现象,利用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推理出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例如:这道题我做错了,如此看来,还是有一些做题方法我没有掌握。

现象:这道题我做错了(果);

结论:有一些做题方法我没有掌握(因);

当出现溯因推理时,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这个现象的因素。若不存在,则能使当前分析出的原因更加可信;若存在,则会使当前分析出的原因受到质疑。

(一)识别因果谬误

1.强拉因果或误为因果

2.忽略它因

造成结果的原因或许并不唯一,多因一果的情况是存在的。在推理过程中如果忽略这种情况,就会犯“忽略它因”的逻辑错误。

3.倒置因果

利用因果关系的推理得到A是B的原因,但实际上有证据表明B是A的原因,此时推理犯的就是“倒置因果”的逻辑错误。

THE END
1.形式逻辑(8)逻辑命题与语逻辑命题与语句的联系和概念与语词的联系相同,命题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命题的物质载体或语言载体,一切逻辑命题的含义都是以语言中各种语句的表述方式来完成的,但并不是一切语句都表达逻辑命题。 语句根据其自身的内容、表述的语气、以及所产生的作用,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1/13/32712951_984645554.shtml
2.超星尔雅《逻辑学导论》最新单元测试答案知124【判断题】前提与结论的识别是论证识别的核心内容。(对) 5【判断题】相比论证,推理可以离开语句、陈述或命题。(X) 命题、陈述与语句 1【单选题】(C)是指必定有真假的语法正确的字符串。 A、陈述 B、语句 C、命题 D、推论 2【单选题】根据天主教百科全书,真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包含(D)。 http://www.zhi12.com/content/71596783
3.胡敏教授解密考研阅读命题与对策阅读理解题命题原则与应试对策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会发现研究生英语试卷的 阅读理解部分虽只有20道题,分数值却占总分的40%,而这一部分正是考生的难 点所在,所以能否在阅读理解这一部分取得理想的成绩,就成为考研英语成功 的关键所在。如何突破阅读难关?怎样迅速提高阅读水平?能否找到一些切实可 http://www.yuloo.com/news/2006-09-30/43221.shtml
4.逻辑学笔记1.1.3 命题 命题就是具有真假性质的语句 命题的三个特点: (1)命题都是陈述句 (2)命题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 (3)命题是或真或假的东西 例如: 小明是人类 北京在中国 你吃过饭了吗? 分析: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中 因为 (1)前两个例子都是陈述句 https://www.360doc.cn/article/52169558_1115362087.html
5.逻辑学笔记(三)命题与语句的辩证关系 1.联系:语句是命题的表现形式,所有命题都要通过语句才能表达出来,离开语句的命题是不存在的。 2.区别:(1)被研究的学科不同,命题属于逻辑学研究范畴,语句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2)并非任何语句都直接表达命题;(3)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4)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https://www.douban.com/note/773604874/
6.科学网—性质和关系,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关系是一类事物和另一类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也可以用欧拉图表示: 命题是陈述事物属性的语句,属性只有性质和关系两种,所以,命题也只有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两种: 左图表示性质命题,”张三是学生“,“李四是学生”。“张三不是李四”,“李四不是张三”,”工人不是学生“,”学生不是工人“。每个命题只有有两个概念。这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872715.html
7.2020选调生高分答题技巧河南选调生技巧3.语句表达通常4-6题,占5分左右,题量虽少但难度不减。须识记并理解实现语句连贯和衔接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话题在语句表达中的作用,方可轻松拿下这5分。 第二节 高频成语 第1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循序渐进 1.按部就班:原来指写文章结构安排得当,造句、选词合乎规范。现在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https://ha.huatu.com/zt/2020xdsqf
8.命题逻辑命题 : 命题是一个陈述预计(即陈述事实的语句),它或真或假,但不能既真又假。 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命题变元,它是代表命题的变量。习惯上用字母 表示命题。如果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真值为真,用 表示;如果它是假命题,其真值为假,用 表示。 涉及命题的逻辑领域称为命题演算或命题逻辑。许多数学陈述都是有一个https://www.jianshu.com/p/959ec4d379aa
9.快乐离散数学命题逻辑复合命题等价命题② 在条件语句 中, 称为假设(前件、前提), 称为结论(后件)。 如果前件为假,后件无论是 还是 ,我们都认为 是 ,我们称之为 "善意的推定"。 理解条件语句: 在条件语句 中,前件和后件不需要有任何联系, 只依赖于 和 的真值。 以下复合命题是真的,但在自然语言中没人会这么用,因为前后牛头不对马嘴:https://blog.51cto.com/u_15153240/5985333
10.逻辑学笔记πρ?γμα命题和语句 所有的论证都是由命题或陈述构成的,因此,我们先从讨论命题或陈述入手。 命题就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的东西。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 如果命题与它所描述的事实 相一致,则它为真,否则为假。在这一点上,命题不同于问题、 请求、命令和感叹,这些都不能被肯定或否定。虽然命题的一个明确特征就http://sht2019.cn/2021/07/31/229.luo-ji-xue-bi-ji/
11.课程本节对命题的基本知识作了概括介绍,同时,具体介绍了几种简单命题:直言命题、关系命题和简单模态命题。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了解命题的本质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命题与语句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命题的分类根据和按照不同根据依次进行的分类系统;了解直言命题、关系命题和模态命题基本的逻辑形式及其逻辑性质,提高对直言命题、关系命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c69906eace048d8072
12.卢梭《爱弥儿》读后感6篇(全文)[2]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71-73.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第4篇 一、命题与语句 在逻辑学上,所谓命题是指一个判断的语义,即实际表达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要使用语言对客观世界有所陈述,如在高考作文中,便常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gdpprxw.html
13.2018年10月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真题及答案自考28.使用 SQL语句查询每个相同地区的房屋数量。 29.使用 SQL语言查询“李红”租过的房屋编号和租借日期。 30.使用 SQL语言建立一个“男”会员的视图 VSH,该视图包括信息:会员编号,会员名,性别,联系电话。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https://www.educity.cn/zikao/7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