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恩格斯(1820—1895),德国,国际的领袖、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朋友和战友,被誉为。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4年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一书,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年,恩格斯回到德国,出版了他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列宁称这部著为。1848年,又和马克思发表了著名的。在马克思逝世后,他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2.演讲背景

3.文体知识

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又具有演讲词的某些特点。由于演讲是面向听众的,所以,它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其次,感情要真挚,语言要通俗形象。最后,因为是讲给听众听的,所以,悼词也像一般演讲词那样,要开门见山,首先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4.给加点字注音,并要求读准字音。

悼词()肤浅()不可估量()纷繁芜杂()

嫉恨()诬蔑()豁然开朗()衷心喜悦()

诽谤()诅咒()卓有成效()

5.解释下列词语。

浅尝辄止:坚韧不拔:

卓有成效:永垂不朽:

繁芜丛杂:

1.哲学家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第二提琴手”“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一部优秀的著作”《共产党宣言》

1.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参加过哪些活动?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组织各种工人运动。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最伟大的贡献)。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有哪些伟大贡献?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3.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4.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更着眼于对革命产生影响方面,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是下文的论题。

5.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是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6.思考:“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7.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8.“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估量(liàng)诽谤(bàng)忌恨(jì)卓有成效(zhuó)

B.诅咒(jǔ)悼念(dào)驱逐(qū)豁然开朗(huò)

C.寻常(xún)给予(geǐ)勒令(lè)繁芜丛杂(wú)

D.肤浅(fū)诬蔑(miè)要素(yào)得心应手(yìng)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烦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B.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D.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扶去,只是在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________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虽然但然而也然而

B.即使也但是都而且

C.虽然却不仅也而且

D.即使也虽然都然而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B.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甚至在数学领域),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C.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5.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知识如同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③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

④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下列关于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一词用来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该比喻旨在赞颂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把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比喻成“蛛丝”,以此表现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

7.下面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作者恩格斯,普鲁士(后称德国)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B.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作是《物种起源》。

C.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指出马克思一生有许多发现,其中主要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还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D.马克思,普鲁士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代表作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8.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教育讲座举办得很成功,可谓雪中送炭,听了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家长们都豁然开朗了。

B.据媒体通报,今天上午中欧“经贸”混委会上,会议讨论卓有成效,重点集中在中欧投资协定和知识产权问题。

C.中埃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深厚,无论局势如何发展,中埃友好合作关系都坚忍不拔,不会改变。

D.在旅行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观察,寄情山水,乐而忘返,感悟天地也是观察。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组委会承办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B.陈独秀也强调自己没有“学位头衔”,而蔡元培之所以要拿这么一份不确切的履历递交教育部,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陈独秀能顺利担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

C.在微阅读逐渐引领风骚而纸质阅读渐行渐远的今天,实体书店开展读者见面会给读者带来的享受是网络商城无法提供的。

D.是什么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保持长久的亲密无间的友谊?不是相似的出身,也不是恩格斯对马克思财政上的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只能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相同认识。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克思在他的故居孤独吗?根本不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文化差别吗?可能,因为欧洲人一般来说喜欢拍文物,不爱拍自己。

①唯一区别是德国的姑娘们不在马克思的雕塑前自拍

②当然,他们中大部分是中国人。但是德国人也不少

③耳机也是这样分的,中国的耳朵听中文,德国的耳朵听德文

④因为每天来跟他打招呼的人很多

⑤因此,关于马克思展览的资料不光有德文和英文的,还有中文的

⑥虽然耳朵和语言不一样,但是中国人与德国人大概感觉都一样

A.①②⑤③⑥④B.①③⑥④②⑤C.④②⑤③⑥①D.④②①⑤③⑥

11.下面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文字,用了不少关联词语,如“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请用这些关联词语另写一段话。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2.对马克思的逝世,作者一再回避“死”“去世”这一类字眼,而是说“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1)这种委婉的说法在修辞上叫________________,也称________________。

(2)请举出一个类似的习惯用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2)能不能把“不可估量”“空白”这两个词语分别改为“巨大”“严重情况”?

2.“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4.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维也纳欢迎大会上的演说

恩格斯

亲爱的同志们:

(1893年9月14日)

A.这篇演说辞之所以出色,主要在于它有富丽的文采。

B.透过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一代伟人恩格斯那高尚的人格和昂扬的斗志。

C.本文主旨是号召全体无产阶级,以“这个划时代的日子”为新的起点,顽强英勇地同资产阶级作斗争。

D.全文感情激越,演讲者与听众在情感上相互呼应,才使得演讲真正具备了强烈的感召力。

E.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同时,还对马克思表示了由衷的赞美,认为革命的胜利完全归功于马克思。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3.“看了资产阶级如此殷勤地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的非常漂亮的大厦”一句,表现出恩格斯怎样的思想感情?

1.D

2.C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形。A项,“烦芜丛杂”应为“繁芜丛杂”;B项,“以致”应为“以至”;D项,“扶”应为“拂”。

3.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里考查常见关联词的使用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4.D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A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B项,表解释说明的括号要紧跟在被解释说明的部分“每一个领域”后;C项顿号改为逗号。

5.B

【解析】②④均为比喻;①为讳饰;③为排比。

6.B

【解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不是比喻而是类比。

7.D

【解析】《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

8.A

【解析】A项,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B项,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卓”与“最”重复。C项,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不能用来形容友谊。D项,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9.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价值观”后面加“的要求”。B项,句式杂糅,把“为了”去掉。C项,搭配不当,“开展”与“读者见面会”不搭配,可将“开展”改为“举行”。

10.C

12.(1)讳饰婉曲

(2)示例一:将“死”说成“老了”“去了”或“驾鹤西去”。

示例二:把“恋爱、婚姻”说成“个人问题”。

示例三:把“入狱”说成“进去了”。

(一)

1.(1)起概括全文的作用。(2)不能。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2.“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3.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二)

1.AE

【解析】A项,“主要在于它有富丽的文采”表述不当,此演说辞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所展现的高昂的革命斗志。E项,“认为革命的胜利完全归功于马克思”说法有误,与原文不符。

2.无产阶级在那天占领维也纳市政厅大厦,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或答旧世界的坍塌由此开始。)

【解析】解读这句话的意思,结合上文中“我还请人指给我看了你们曾经正大光明地占领过的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大厦。从你们占领市政厅大厦的那一天起,谁也不会再对你们估计不足了”,可以概括出答案。

3.恩格斯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无产阶级必定战胜资产阶级。

【解析】解答本题应结合语句的上下文分析,该句写恩格斯为资产阶级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漂亮的大厦而高兴,表明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3.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

悼词

悼词的一般要求:

2.介绍逝者的简历,颂扬其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议论手法)

3.给逝者的总体评价,寄托哀思,慰问死难家属。(抒情手法)

讳饰

讳饰也称“婉曲”,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表达形式。

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字词汇总

字音

不可估量(liáng)豁(huò)然开朗悼(dào)词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卓(zhuó)有成效嫉(jí)恨诽谤(fěi)

繁芜(wú)丛杂诅咒(zǔ)给(jǐ)予答复诬(wū)蔑

成语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工夫深入钻研。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二部分(第2至第7段),详述死者的简历,生平的业绩,以及他的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第8、9段),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把握重点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作为最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内心悲痛欲绝又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而对于读者和听众来说,经过作者这么一“讳饰”,就感觉刺激性小多了,情调也缓和了,并且能与追悼会的氛围相吻合,更便于人们接受。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突出强调“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这一段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回避了“死”字,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不愿意承认同时也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

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的提示词“不仅如此”,表明这两段之间的关系是层进式。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粉碎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梦呓,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进而对社会、宗教、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恩格斯把马克思的发现,同达尔文的发现相提并论,说明: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对马克思这一发现的高度肯定,从而赞赏了马克思的聪明才智。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黑暗中摸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就此所做的一切研究的盲目、混乱和毫无效果;同时,又与“豁然开朗”构成鲜明的对比,衬托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具有拨乱反正的独创价值。比喻和对比的运用,高度地赞颂了马克思的杰出才能。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马克思的发现不是这样的“一个”,也不是这样的“两个”,而是“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马克思主要是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但是“甚至在数学领域”,对自然科学,他也有独到的发现。

“能……该是很够了”,说明“有这样两个发现”是极不容易的,非常了不起的;“即使只能……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退一步,说明“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是很不容易的,很了不起的;“但是……”转折,与前面形成对比,同时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甚至……”递进,在叙述马克思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叙述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独到的发现”“能……该是……。即使只能……也……。但是……甚至……都……”让步、转折、递进,多种句式的配合运用,以退为进,步步推进,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超凡的天才智慧的由衷的赞叹和敬佩。

第五段和三四两段的关系还是递进。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第七段和第六段是因果关系。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这是对马克思“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实际革命斗争的状态的描述。“生命要素”,说明斗争对于马克思的重要意义。“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感情色彩,热情颂扬了马克思的革命斗争精神。

整个第二部分,详细地论述了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在自然科学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甚至是数学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对于他而言,更为重要的是理论科学的实践运用,是革命实践。

最后一个部分是对马克思的一个总体评价。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把政敌对他的“忌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比作“蛛丝”,形象地表现出马克思对缺乏正面战斗力量的政敌的蔑视;“轻轻拂去”,形象地写出他对政敌的卑劣手段的“毫不在意”,表现出马克思对政敌的藐视和对胜利的自信。这一比喻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无所畏惧的战斗气概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量的敬佩之情。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尊敬、爱戴和悼念”不能颠倒顺序,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溢于言表。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可能有过许多敌人”和“未必有一个私敌”构成对比,说明马克思的敌人是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敌人,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而不是他个人的敌人;他是为事业而战,为阶级而战,而不是为个人而战。这是对马克思在革命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的描述评价。通过对比,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和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他用毕生的精力努力奋斗,使他在理论创造与革命实践两方面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我们应该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铭记他的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发挥的重大指导作用。他是一个以推动历史进步为毕生事业的伟大导师,帮助人类荡涤了历来掩盖历史真实面目的重重迷雾。让我们与恩格斯一同深情地祝愿“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知识迁移

(2019全国卷Ⅲ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D(A项,“不顾家庭,离家出游”不当,原文是说“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他并非不顾家庭。C项,《日知录》和《音学五书》是否也是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写成,原文无依据。E项,“顾炎武一生奔走”不当,原文说他“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暮年独居北方”。)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4.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拓展阅读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尝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估量(liàng)悼(dào)念肤(fú)浅

B.繁芜(wú)丛杂忌(jì)恨空(kòng)白

C.豁(huò)然开朗诬蔑(mie)领域(yù)

D.卓(zhuó)有成效诅(jǔ)咒诽谤(bàng)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有的是同义词,有的是反义词;从括号里选择适当的词填在句子的空白处。

⑴他是个____的人,文化程度很低,但对学习技术都有一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_________精神。(顽强,坚强)

⑶不懂马列主义的人,看问题往往流于_______,用马列主义武装起头脑的人,看问题时才能比较_______。(肤浅,深刻)

3.(2019宜昌一中期末)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沼泽跋涉遗笑大方故名思义B.慷慨嘉宾雀巢鸠占没精打彩

C.浮苹拾掇虚无缥缈阡陌交通D.废墟矜持关系暧昧矫枉过正

4.(2019-2019包头九中期中)下列各句加红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愿说出实情,闪烁其词地遮掩过去了。

B.这一特大洪灾发生后,全市各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我们也要响应号召,鼎力相助。

C.董事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员工们许多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的好建议。

D.目前学术界存在大量不端行为,抄袭、剽窃、造假已经蔚然成风,这与无原则宽容的学术环境是分不开的。

5.(2019-2019绵阳南山中学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日是否会在钓鱼岛问题上“擦枪走火”,进而爆发一场局部战争?大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基本理由是:日本不敢打,中国不想打。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经济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将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从这一自然段中找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A.给马克思以准确而崇高评价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B.突出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C.刻画马克思逝世时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工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7.对马克思的逝世,不说“死”,而是说“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这种委婉的说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从下面的词语中选出三个:

①沉痛②悲痛③悲愤④敬仰⑤崇敬⑥尊敬⑦遗憾⑧思念⑨怀念

8.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马克思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工作未做。

B.如同马克思毕生献身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的革命家是很少见的。

C.说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成为不可补偿的损失。

D.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成毕生的使命;决心为此而奋斗的精神崇高而伟大。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注:《悼念玛丽居里》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许良英、范岱年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人,物理学家,因提出相对论而享誉世界。这是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的演讲。

9.这篇短文在第一段就点明了中心,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一段中的“后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

与之相对的“前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

11.第二段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请用简明文字概括。

12.有些语言,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通过表层信息挖掘其隐含实质。本文第四段,反过来说,意味着什么?

A.欧洲知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欧洲的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本文所悼念的都是世界上杰出而伟大的人物,两文在行文上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Aliáng,fū;Cmiè;Dzǔ。)2.⑴坚强、顽强⑵摸索、探索⑶肤浅、深刻

3.D(A项:遗——贻,故——顾;B项;雀——鹊没精打采;C项:苹——萍。)

4.A(闪烁其词: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5.B(A.句式杂糅。应为:“围绕……主题”或“以……为主题”;C.语序不当。应将“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与“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互换位置;D.表意不明。“中东和韩国的部分地区”表意不明。)

6.A.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B.停止思想了;C.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7.①⑤⑦。

8.C。

9.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10.才智成就道德品质。

11.性格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谦虚谨慎,以及为实现理想坚持到底的精神。

12.欧洲知识分子:缺乏居里夫人那样的品质力量和热忱。

欧洲的现代:不能令人满意。

13.两文都对人物的卓越成就、高尚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充满赞颂和崇敬之情。《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抓住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特点写,着重写他的卓越贡献和成就,《悼念玛丽居里》一文则对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只是一笔带过,而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其崇高的道德品质上。

THE END
1.段落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段落之间的关系有几种 5种。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段是由句子或句群组成的,在文章中用于体现作者的思路发展或全篇文章的层次。有的段落只有一个句子,称为独句段,多数段落包括不止一个句子或句群,叫多句段。 1.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http://www.chusan.com/zhongkao/103587.html
2.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段落之间的关系有那些1、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分述。它包括:①先分后总 ②先总后分 ③总—分—总。 2、并列关系: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分别写了几个方面,句与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并列存在。 3、因果关系:一般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https://edu.iask.sina.com.cn/jy/1DpWZPObaJwW.html
3.胡敏教授解密考研阅读命题与对策2.注重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章中的转折关系,学会利用 上下文进行必要的判断、推理和引申。只有掌握句段之间的关系,才能摸清作 者深层思路上的逻辑关系。从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可以读出作 者整个的思路及论证过程,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或引申。平时训练时, http://www.yuloo.com/kaoyan/news/2006-09-30/43221.shtml
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四种题型的答题技巧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http://www.zhjtjyw.com/m/blog/list?u_id=169&b_id=189009
5.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0220825162512.ppt关于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1页,共21页,2022年,5月20日,3点5分,星期六 诗词朗诵 魔力show 第2页,共21页,2022年,5月20日,3点5分,星期六 魔法目标 通过对自然段中句子关系的掌握,做简单的应用题,如排序题等,同时理解句意,准确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第3页,共21页,2022年,5月20日,3点5分,星期六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2/0825/8023112050004132.shtm
6.考研英语阅读段落法详解(2)段落各句之间以因果关系为主线发展。 (3)以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多见于说明文。 三、常见的句际关系 句际关系主要是考察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显性的句际关系有明显的标志词出现,这会给考生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带来很大方便。句际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https://m.yjbys.com/edu/kaoyan/436093.html
7.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 ┃ ┃┃┃事情节的发展http://www.jks.cn/jyky/xxyxqs/jx/202112/t20211228_2198412.html
8.《金字塔原理》干货篇如段落的主题就是对段落中各个句子的概括,章节的主题也是对章节中各个段落的概括,以此类推。 2)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检查分组情况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即是否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 3)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逻辑顺序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如果思想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https://www.jianshu.com/p/cac5bc370b42
9.语言写作(精选十篇)遣词造句是学生从小就练习的内容, 但是高中阶段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句子优美, 单句结构准确, 更要求其注意句子间上下文的语意连贯。高中写作大纲要求, 文章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 有机的, 相互贯通的。切忌出现语义切断, 不知所云的现象。只有这样, 在句子中提炼语言, 才能使文章更加语义鲜明, 韵味深长。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el10dh4.html
10.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视野3、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 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读: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https://lsgj.csedu.gov.cn/datamigration/jsyd/jyztd1/xxyyjyz/xxyyjyjxsy/content_205965
11.论述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道10分的论述题~~~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短语、词、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构成的(也称词组).根据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9cb87a8177f6f460e384be911ccaa3c.html
12.《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书评吕先生说:“多年来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汉语的语法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让一些同志们了解,体系的问题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序吕先生的此书写于1978年6月,从他那时回头看汉语语法研究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699601/
13.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二)课前小互动数青蛙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两声跳下水。 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一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一1总分关系总分关系2概具关系概具关系3并列关系并列关系了解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94406811.html
14.2020选调生高分答题技巧河南选调生技巧整体的增长速度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整体的增长速度在部分增速之间,即小于多个组成部分中增长速度的最大值,大于多个组成部分中增长速度的最小值; 整体增长速度的值不居正中,偏向基数最大的那个组成部分的增长速度。(偏向钱多的) ▲比重变化 https://ha.huatu.com/zt/2020xds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