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11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11篇)

一、复习导入

二、精段阅读

(一)讨论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二)讨论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三)讨论第3自然段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

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四)讨论第4、5自然段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五)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

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第三步:积累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3、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1)名人名言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漫谈人生: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四、结束语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就下面几个问题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六、板书设计

良心受责备①有苦才有乐

最苦:未尽责任范畴与程度②苦中有真乐

分说

最乐:尽了责任苦乐的关系③责小得小乐

举圣贤例子④责大得大乐

总说承担责任获得快乐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悯,怜悯,同情。

4、关于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3)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四、感受作者观点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点拨: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点拨: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总结:全文是按分——总结构写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五、研讨课后问题

1、第三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不仅增加了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点拨: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引用这些话要说明尽责任方能苦中真乐。

点拨: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完成了任务,一身轻松。卸却责任是指逃避责任,

其实责任还在自己的身上。

六、细细品味,体会语言风格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来的责任。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赏析: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七、联系实际,获得生活启发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例: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点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有大有小,我们不能躲避、卸却责任,只能尽责任,完成自己的责任,在完成责任中获得快乐。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国家都会越来越好。

3、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任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点拨: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有其他的责任,如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如,我在值日中体会到快乐,当我努力完成值日时,看到教室非常卫生,感到很高兴。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希望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最大痛苦——未尽责任

(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最大快乐——尽责任

(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应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政哥

知识与技能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研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4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5.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布置作业

1.就下面几个问题的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2.完成学生用书练习题。

最苦与最乐(1~3)人生最苦的事事未办钱未还恩未报礼未赔背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未尽的责任(4)人生最乐的事处处尽责任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5~6)人应勇于负责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越大不应逃避责任负责任是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2.学习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学习激趣解题

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师生交流讨论。

(三)、研读课文品析交流

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

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

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

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

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

(二)、研读课文品析交流

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①前三段已经讲清了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第四五段还有必要写吗为什么

②举例说明“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⑤以“梁启超,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3句以上。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5.操作要领同上。

(三)、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

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

揽()悲天悯人()卸却()

监督()凡属()纵然()

〔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

2、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论证方法一步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任”。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的内涵。作者首先从正面展开论述: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接下来从反面展开论述: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得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

2、第五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题目中的“最苦”和“最乐”?

〔明确〕本段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只有大小的区别。想逃避责任,只会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呼应“最苦”的句子有: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呼应“最乐”的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明确〕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①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2、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第四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六、小结

本文通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2.难点:理解责任的内容,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一、谈话导入,说苦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自悟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最苦与最乐》——结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学生自读学习

三、互动质疑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四、点拨反馈(结合实践,谈苦乐)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六、总结拓展(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引导拓展)

谈收获,明责任。

七、推荐作业。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教师寄语:

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字,号别号。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著有《》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

1、学生自我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4、读罢,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

2、小组合作讨论,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难点)

3、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一、导入

1、人生在世,总是苦乐掺杂,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谈谈,你觉得人生最苦是什么?人生最乐又是什么?

2、今日,看看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字词积累

(屏显:揽失意契约……强调:契约悲天悯人)

三、知人论世

(屏显: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四、自学任务

师总结:在梁启超看来,最苦之事是负责任,最乐之事是尽责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还进一步解释了我们可能会存在的两个问题,论述十分严谨又充分。

五、文体特征

(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3、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和数据。

理论论据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等。

4、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学生有所了解即可,着重强调中心论点。)

六、自读任务

在梁启超看来,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大家认同这个观点么?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观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读者看完后就心悦诚服呢?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

小组合作讨论。

师明确:

①排比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多人的想法。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②举例论证:易于读者接受。

(举生活常见例子: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充分论证“人生最苦在于责任未尽”的痛苦。)

(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形象表达“尽完责任”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证明“人生最乐在于尽责”的观点。)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说明志士仁人和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日日尽责,日日苦中得乐,从而证明“人生最乐在于尽责”的观点。)

七、感悟思考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语文理标》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学法】

【说教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初学议论文,更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拟采用点拨启发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用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组织探讨,引导进一步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力导,引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具体表现力。

问题讨论法。用实际问题引发思考讨论,从心理上克服对议论文的畏难情绪,找到阅读的突破口。

精读示范教法。教师与学生共同精读课文“最苦”部分,作好示范,迁移学习课文“最乐”部分,同时理清关系,突破重难点。

【说教学程序】(从5步说明)

教学程序设计:问题讨论――整体感知――精读示范――能力迁移――总结推进,以下以此为纲进行说明。

(一)问题讨论,导入新课

课文导入要尽量解开学生畏难的思想包袱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拟从学生较为苦恼的学习考试入手,请学生谈谈他们的苦恼,然后说说最高兴的(最乐)。这样设计是从学生生活找到突破,让学生有话可以说,易融入本文的学习中来,作了很好的熏染和铺垫。

最后,教师可以在讨论基础上抛出,今天我们来看看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他认为人生在世面对这样的“苦乐”应该怎么办呢?

(二)整体感知,精读示范

第二步,组织学生重点阅读课文“最苦“部分,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小组交流讨论:“为什么是最苦?有什么可以来证明?”同样之用勾画摘抄法,很容易找到要点,如:

1、为什么是最苦?

“凡人生在世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躲避。

2、有什么可以来说明?

“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点拨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不尽责任最苦,缘于――良心的监督,致死不已,无法排解,也不能逃避。

通过这样的精读,初步教会学生明确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分析材料,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启发了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意识。

(三)模仿自学,能力迁移

通过对“最苦”部分的精读训练,诱导学生自学剖析“最乐”部分,也可以借助小组的力量探讨学习。本部分侧垂说理,但学生还是可以把握住相应的句子。如: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其乐。人生须知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快乐之权,操之在已。之所以把这部分作为自学,主要是学生对本部分的理解较容易些,也为了让学生明白原来“尽责任”与“负责任”均谈读“责任”的态度与想法,恰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开。这样自然而然地理清两部分,即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再次强化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自然也明确了本文的论点了。

(四)总结推进,拓展阅读

在“整体”至“局部”的教学构思中,适时总结,推进设置悬念,让学生意未犹尽,是一节课很好的收尾。拟用“作者认为要快乐须负责任尽责任,不能逃避,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或想法让一切都快乐起来?”目的为推进思考,更重要为下节课铺设条件,让学生课外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无形教育作用得以发挥。

【说板书设计】

本文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反映课文内容,做到简明、概括、美观。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论点:

一、(1―2)论述“负责任最苦。”(事例)

二、(3)论述“尽责任最乐。”(道理)

三、(4―5)论述“勇于负责,不逃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2.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人本原则: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人生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就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开放原则:本文作者多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掌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拓宽教学的内容和空间。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2、出示提纲,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联系实际,畅谈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说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不可贪多求全,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难点:理解苦乐与责任的关系,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和讨论过程中,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品味修辞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六、说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五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师生谈话导入新课,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顺势介绍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块:自主学习,理解内容。前两部分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纲,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并参与学习。

第四块:合作探究,第三部分以读促讲,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THE END
1.段落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段落之间的关系有几种 5种。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段是由句子或句群组成的,在文章中用于体现作者的思路发展或全篇文章的层次。有的段落只有一个句子,称为独句段,多数段落包括不止一个句子或句群,叫多句段。 1.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http://www.chusan.com/zhongkao/103587.html
2.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段落之间的关系有那些1、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分述。它包括:①先分后总 ②先总后分 ③总—分—总。 2、并列关系: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分别写了几个方面,句与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并列存在。 3、因果关系:一般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https://edu.iask.sina.com.cn/jy/1DpWZPObaJwW.html
3.胡敏教授解密考研阅读命题与对策2.注重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章中的转折关系,学会利用 上下文进行必要的判断、推理和引申。只有掌握句段之间的关系,才能摸清作 者深层思路上的逻辑关系。从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可以读出作 者整个的思路及论证过程,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或引申。平时训练时, http://www.yuloo.com/kaoyan/news/2006-09-30/43221.shtml
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四种题型的答题技巧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http://www.zhjtjyw.com/m/blog/list?u_id=169&b_id=189009
5.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0220825162512.ppt关于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1页,共21页,2022年,5月20日,3点5分,星期六 诗词朗诵 魔力show 第2页,共21页,2022年,5月20日,3点5分,星期六 魔法目标 通过对自然段中句子关系的掌握,做简单的应用题,如排序题等,同时理解句意,准确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第3页,共21页,2022年,5月20日,3点5分,星期六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2/0825/8023112050004132.shtm
6.考研英语阅读段落法详解(2)段落各句之间以因果关系为主线发展。 (3)以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多见于说明文。 三、常见的句际关系 句际关系主要是考察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显性的句际关系有明显的标志词出现,这会给考生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带来很大方便。句际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https://m.yjbys.com/edu/kaoyan/436093.html
7.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 ┃ ┃┃┃事情节的发展http://www.jks.cn/jyky/xxyxqs/jx/202112/t20211228_2198412.html
8.《金字塔原理》干货篇如段落的主题就是对段落中各个句子的概括,章节的主题也是对章节中各个段落的概括,以此类推。 2)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检查分组情况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即是否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 3)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逻辑顺序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如果思想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https://www.jianshu.com/p/cac5bc370b42
9.语言写作(精选十篇)遣词造句是学生从小就练习的内容, 但是高中阶段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句子优美, 单句结构准确, 更要求其注意句子间上下文的语意连贯。高中写作大纲要求, 文章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 有机的, 相互贯通的。切忌出现语义切断, 不知所云的现象。只有这样, 在句子中提炼语言, 才能使文章更加语义鲜明, 韵味深长。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el10dh4.html
10.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视野3、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 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读: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https://lsgj.csedu.gov.cn/datamigration/jsyd/jyztd1/xxyyjyz/xxyyjyjxsy/content_205965
11.论述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道10分的论述题~~~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短语、词、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构成的(也称词组).根据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9cb87a8177f6f460e384be911ccaa3c.html
12.《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书评吕先生说:“多年来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汉语的语法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让一些同志们了解,体系的问题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序吕先生的此书写于1978年6月,从他那时回头看汉语语法研究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699601/
13.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二)课前小互动数青蛙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两声跳下水。 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一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一1总分关系总分关系2概具关系概具关系3并列关系并列关系了解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94406811.html
14.2020选调生高分答题技巧河南选调生技巧整体的增长速度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整体的增长速度在部分增速之间,即小于多个组成部分中增长速度的最大值,大于多个组成部分中增长速度的最小值; 整体增长速度的值不居正中,偏向基数最大的那个组成部分的增长速度。(偏向钱多的) ▲比重变化 https://ha.huatu.com/zt/2020xds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