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酒;酒的起源;差异与对比;民族特征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早在公元724年唐代高僧鉴真就应荣睿、普照等日本学僧的邀请到日本传授佛教。鉴真到达日本后,为日本天皇、天后、皇太子及440多名僧人受戒。鉴真的东渡,不但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教思想,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酒的酿造等技艺。所以中日两国的酒文化有着许多的共通点,但由于两国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境遇的不同,可以说日本的酒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特色之一。
二、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作为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酒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传说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天然果酒的基础上,不过猿猴造酒的这种酒,与人类酿的酒是有本质区别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带有酒味的野果。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就具有了野果自然发酵酿酒的知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酿制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酒,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谷物酿酒取代了天然果酒,这标志着酒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饮酒需求。在上古时代酒主要用来祭神,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酒在生活中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人类关系的剂以及社会礼仪的表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是很重要的美德,在《礼记》中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由此可见酒是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饮酒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的名酒有很多,例如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就是其中一种,早在唐代时期就很负盛名。传说明末时期闯王李自成率兵路过杏花村,村民献上汾酒以表敬意,李自成醉倒三日后口中仍然残留余香便惊呼道“真是好酒啊!”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酒。
三、日本酒文化的发展史
四、中日酒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中日文化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境遇的不同,酒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国民性以及礼仪表现的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日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当他们说干杯的时候不必一饮而尽,只需按照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所以日本人没有劝酒的习惯。而中国人性格比较豪放,在饮酒时说道干杯,就必须把自己杯内的酒喝完。在招待客人时,认为要把客人喝到尽兴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所以常常会互相劝酒。
关键词:中日;酒文化;酒德;酒礼
作者简介:朱玲莉(1974-),女,湖南邵阳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酒是农耕文化的产物。随着酿酒业的发展普及,饮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日两国都是尚酒好饮之国。由于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不同,中日两国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本文从中日两国酒文化的渊源以及两国酒文化的传统民风民俗着手,对两国酒文化的异同进行剖析。
一中日酒文化的源流
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酒”这个字。在《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等诗句,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关于酒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有“上天造酒”、“猿猴造酒”、“仪狄造作酒”、“杜康造酒”等传说。中国酒在经历从原始酒过渡到传统酒再发展成为现代酒这一漫长演变后,造酒的工艺技艺更加成熟精湛,口味愈加香醇甘美。
酒原本主要用来祭神,但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饮酒逐渐大众化,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在中国杜康由于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歌而得名。唐代以后,杜康被奉为酿酒之鼻祖,杜康也因此成为了酒的代名词。现在日本酿酒厂的最高技术指导被称为“杜氏”。古代日本在口嚼酒时代,日本宫中造酒司的技术总监的头衔为“刀自”(音位toji),意为年迈女子。后来在与中国酿酒师进行交流时,得知杜康是酒之鼻祖后便将自己的姓氏“刀自”也改为与自己姓氏发音一样的“杜氏”,以此来表明对中国酿酒技术的憧憬和向往。由此可见中日酒文化的渊源之深。
二中日酒名命名
中国酒类众多,其中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的白酒按照香型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等[5]。白酒酒色洁白晶莹、无色透明、香气宜人、口味甘润清洌。白酒的命名也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以产地命名,如以“国酒”之称驰名中外的贵州茅台酒、四川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江苏的洋河大曲、江苏的双沟大曲、习水大曲等;其次,以酿造原材料命名,如五粮液由高粱、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五种谷物为原料酿成,在古代文学中,酒被称为“玉液琼浆”,因此将它命名为“五粮液”;其三,在中国唐代“酒”称为“春”,许多名酒多冠以“春”字,“春”字的内涵增加了诗意,“春”字开始代替“酒”字用于酒名上,这是唐代诗歌繁荣在酒名上的反应。因此有许多酒以“春”命名,《武林旧事》记载的南宋时冠以“春”字的名酒有皇都春、十洲春、海岳春、秦淮春和谷溪春等十余种。[6](P27)现在剑南春、景阳春和竹露春等酒还保留着这一传统。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酒的种类也五花八门。在日本酒的种类及数量不及中国,这也是日本相对人口较少,民族单一所使然。日本酒多以自然界来命名这一点也反映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的挚爱,与自然共生的自然观。
总之,从中日酒的命名来看,虽然两国各有自己的特色,显示出民族的差异性,但又展现了很多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两者都深深地打上了农耕文化的烙印,都体现出两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作物、自然的依恋与情怀。
三中日酒文化之酒德酒礼
酒是人生的伴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饯行、以酒庆功、以酒作诗、以酒绘画、以酒助兴等。酒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构成色彩斑斓的酒文化,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点。[8]
中日两国都是尚酒好饮的国家。俗语说“敬酒望尽兴,无酒不成礼”。因此,中国古代的礼自然也就渗透到酒文化中,通过饮酒能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贵贱、尊卑、长幼等伦理道德礼仪。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主人、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并且有敬酒的顺序。中国的饮酒文化深受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现在中国虽然没有古代那么多繁文缛节,但是人们依然自觉或是不自觉地遵守长幼,主客秩序等饮酒礼节。
日本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人喝酒也十分注重酒德酒礼。在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日本曾经流行过“酒道”,其目的的是通过饮酒来培养人们的礼仪和教养,以酒来修身养性,培养人们风流儒雅的性格。当然“酒道”没有像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茶道”和“花道”那样能够流传至今,但是饮酒的一些礼仪却保持下来。
中日两国酒文化也存在不同之处:第一,酒名和饮酒风俗上不同。中国酒命名方式多种多样,而日本酒名多于大自然有关。另外,在饮酒习惯上,如中国人爱劝酒,日本人则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饮酒;中国人好客热情,有酒令来助兴,而日本却没有等。第二,酒的酒精度有所不同。中国的白酒一般度数较高,在28°~65°之间。日本清酒的度数一般为15°~16°。日本的烧酒酒精度比清酒较高,一般为25°~45°不等。日本人喝酒有喜欢兑水和加冰块的习惯,这在中国较为少见。中国人喜欢饮用酒香浓郁的烈酒,而日本人则喜欢口味清淡的淡酒。这也体现了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了解中日两国的酒文化的异同,尊重对方的饮酒礼仪,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日]秋山裕一.日本的酿造研究现状[J].酿酒,29(6),2002(11).
[2]吴廷.日本史[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陈寿.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M]//三国志:卷三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日]仓野宪司.古事记[M].岩波书店,1963.
[5]李春玲.中、日烟酒文化之比较[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1).
[6]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7]芳贺矢一.日本人[M].新潮社,1971.
[8]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天龙.民间酒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0]何满子.醉乡日月――中国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
[11]徐少华.中日酒文化比较研究[J].东方美食:学术版,2003(4).
[12]天龙.民间酒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3]宫田登,马兴国.日中文化交流史业书:民俗[M].大修馆书店,1998.
ComparativeStudyofWineCultureinChinaandJapan
ZHULing-li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关键词:酒文化;中西方文化;文化交际;比较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一、酒起源不同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一)中国酒文化起源说
1.仪狄造酒
《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一段记载,较之其他古籍中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业,就算详细的了。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这里并无时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讲他们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高梁的别称。
杜康造酒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管理粮食。他将粮食,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但没想到两年后,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周围的山羊、野猪和兔子都因为发酵的酒味醉醺醺的,举止怪异。杜康由此才发现了这种甘味而醇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魏武帝曹操《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二)西方酒文化起源
酒神说酿酒始祖,在西方,受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影响,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古希腊的酒神
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与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据最流行的传说,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莱公主(Semele)所生的儿子。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GreatDionysia)。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Dithyramb)。与比较庄重的“太阳神赞歌”相比,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赞歌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开始负盛誉,并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狄奥尼索斯大赛会上表演竞赛的综合艺术形式。伟大的酒神赞歌时代也是伟大的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2.罗马的酒神
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与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欢与放荡之神。在罗马宗教中,有为酒神巴克斯举行的酒神节(Bacchanalia)。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人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且只有女子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节日期间,信徒们除了狂饮外,还跳起狂欢的酒神节之舞。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二、酒种的不同及其成因
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造酒原料主要是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决定着中国酒的种类。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为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她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中华文明产生在黄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早成为农业大国,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与西亚、中美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基础。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因此西方的酒种主要是指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三、饮酒礼仪的不同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罚酒”是中国人“劝酒”的另一种独特方式。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两者之间极大的文化差异,也直接形成了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各方面都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渗透,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能够更恰当地使酒这一媒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需要承认的是,虽然中西方酒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也都具有各自的内涵与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如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源远流长。而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义,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更好地为英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更有利于整个世界人民的和谐和发展。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产品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的。一种产品从刚开始进入市场时是产品认知阶段,逐步过渡到品牌认知,然后是消费者对此产品中某个具体品牌的喜好,进入这个阶段之后,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已从理性转为感性。当人们感性地接受一种产品的时候,就会更加注重产品和品牌给自己精神上带来的愉悦,而逐渐淡忘产品最初的利益。在我国,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生命周期,应该说早已进入了成熟的感性消费阶段。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官宦甚至是市井平民都在喝酒时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和影响了我国在各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白酒饮用文化。
解放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们的生活维持在一个基本的水平线上,喝酒变成了消乏解愁,或是喜庆祝福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的情感只凝结在某一两个点上,大家要么独斟细饮,要么欢乐畅怀,把千年造就的白酒饮用文化变得如此简单,好象中国人的情感就是如此单纯一样。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把国外的洋酒引进中国时,我们很尊敬地恪守着洋酒饮用的文化,生怕自己的卤莽造成社会对自己的轻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剧,中国的白酒企业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喝酒应当并且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开怀畅饮或是借酒消愁,如何继承并发展我们的白酒文化?新一代的消费者需要白酒企业进行教育和引导,于是一些先行者开始大胆的借用古代的酒文化试探性的前行,更多的则是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挑战,提出新的思维和观念,于是我国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带有不同文化色彩的白酒产品。落后的营销模式造就今天的酒文化特点
之所以说今天白酒的营销模式落后,原因在于我国很多的酒业企业都是从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发展而来,也有一些较大规模的是在政府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国营企业。在今天的市场条件下,这些企业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很多市场观点和营销方式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特别是由于白酒行业很少有外商介入竞争,使得国内的白酒企业在相对封闭的行业环境中互相竞争,长此以往,他们的市场观念和行为越来越滞后于其他酒业。
千年造就的白酒文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饮酒的方式、地点、对象,二是喝酒的过程,三是喝酒的人。现时酒的文化的创造借鉴了以上所述的许多元素,其中一类是和喝酒的人有关系,比如:“酒鬼”“酒仙”等;还有的是在说明他的酒曾经是什么人喝的,比如:“御酒”“贡酒”等。另一类是试图从产品的品质上说明酒的历史或者传统,使消费者感受它是有着古老历史文化的产品,比如:“水井坊”“古井”等。还有一类产品是利用近代的很多故事和一些浓重的乡土情节创造新型的酒文化,比如:“老兵”“野战”等等。
在品牌的文化塑造上,很多企业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和尝试,但出发点往往是如何使消费者快速认知并迅速接受,于是猎奇之风盛起。越是下里巴人就越会产生高度的注意,引发联想和卖点,因此使得白酒和市井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你用乡土的语言,我就用金庸小说里的概念;你用市井平民,我就用帝王将相;你用三百年的井水,我就用一千年的老窖。商业的运作方式使千年文化的积淀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有着更多市场色彩的白酒文化。白酒文化的未来
从现在的白酒市场上看,我们几乎只能从名称上看到企业在塑造白酒文化的努力,但是,白酒的文化未来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已。年轻人在谈论起洋酒时会津津乐道于洋酒的酒道和酒礼:喝白兰地、威士忌的场合、方式、酒具和对象;品伏特加、龙舌兰的时机、品味;甚至是对干红、干白如何以观其色、嗅其味、品其香的方式演绎情调。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归于外来洋酒文化的传播,然而今天白酒文化的匮乏,更加剧了对洋酒文化的盲目效仿和学习。这一切共同造就出我国的酒类消费市场极感性的状态:用啤酒杯喝干红兑雪碧、酒吧中威士忌的大口豪饮,不分场合,不分条件的对酒当歌等等。
关键词:汉代;酒文化
我国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和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酿造“五齐三酒”以供天子祭祀。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汉代独特的酒文化。
汉代饮酒风气盛行。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盖宽饶赴宴迟到主人责备他来晚了。盖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而后来的统治者改变了官营的政策。王莽时罢酒酤诏曰:“夫盐,食肴之将;酒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此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椒花酒等。河北满城的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将饮酒成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场面极为壮观。太极殿前有铜铸的龙形铸酒器,可容四十斛酒。当时朝廷对饮酒礼仪非常重视,高祖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孝宣帝五凤二年秋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两千石或擅为繁苛,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招。由是废乡党,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充分说明了酒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汉代酒还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T五日。”T五日的意思是聚饮酒五日,按照汉代律法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是国家对百姓的一种赏赐。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赐帛絮”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百户牛酒是对女性户主家庭的赏赐,标准是每百户赐一头牛,十石酒,每户合百钱左右。
酒还用来犒赏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两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通焉。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营。”爰央为司马“乃悉以其装买二石醇醪会士卒饮。”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时代氏族集体活动,周代乡人因时而聚会,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规定。这种聚会有举荐贤士以献王室的意义所以一般选择吉日举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当时的乡饮仪式非常受重视,伏湛为光武时的大司徒“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奉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西汉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做“垆”雇佣干活的店员叫“保佣”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照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酒在汉代用做医疗用途,酒有“百药之长”的称号。当时有酒、茉莉花酒等药酒。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的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