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朝,小编最先想到的就是一些诗词歌赋,唐朝也有很多的大诗人,就比如说李白啊,杜甫啊,只是他们的风格有所不同,李白是属于那种无拘无束类型的,而杜甫则是要更加现实一点,包括王昌龄、李商隐等等,在唐朝,酒也几乎就是代表着一个文化符号。
在唐朝,写酒的诗人也很多,就比如杜甫曾经写过的《饮中八仙歌》,这就是在当时十分十分著名的诗篇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唐朝时期的酒文化。
其实真的是丝毫不夸张的说,酒在当时可真的是被称为是最好的饮品了,不管是唐人的聚会,还是平时的一些闲聊,包括创作的一些灵感的发现,都是要喝酒的,在隋唐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纷乱的现象,渐渐的稳定下来的人们也便有了更多更多的理由去享受这一切。
就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是去看唐朝人,有事没事就会“会须一饮三百杯”“莫厌狂歌酒百杯”,虽说这其中也一定是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在的,但是也其实是可以看出酒在唐朝真的是可以说是一个抒发感情,消愁的很多好的饮品。
而且,唐朝的酒的度数也并不高,蒸馏酿酒法是在唐朝之后的宋元时期才发明的,所以,当时所酿的酒其实就是依靠酒曲然后再加上一些谷物的自然发酵才制成的,其实跟我们现代的黄酒是差不多的。
这样弄出来的酒,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浊,而浊酒,说的也就是这种酒,一般这样的酒,刚开始是有一点发绿的,包括我们也在很多的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发现,他们也常常会用绿来形容酒。
那么,这种浊酒的口感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甜,说到这里,你们一定会惊讶,因为我们现在喝的酒一般都是辣的,我们不是也常常可以看到古人的诗歌中都是用饧、饴来比喻酒吗。
我们以上所说的这种浊酒也是我们平时在一些资料中最常见的酒,被描写最多的酒,也有一些比较高端一点的。
这里所说的高端的酒就是白居易曾经说过的“世间好物黄醅酒”,就是将浊酒在加热一下,将那些微生物的发酵彻底结束,然后再过滤,这样出来的酒就会更加好一些。而在颜色方面,也就不再是绿色的了,就是黄色的了,这在唐朝也可以算是十分高档的了。
儿桃导读:或许有天晚上,心情低落的你对酒的理解是这样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雨霖铃》)。何处是你诉说心宿的终点。也或许是不舍故人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干了这一杯,此次离别,不知何时能在举杯共饮。他乡的你是否有着故人呢。
在中国人的饭桌上没有酒,总是会让人感觉很不自然。酒作为中餐桌的主流酒水之一。很是受中国人的欢迎。而且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享誉中外。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酒文化里面的故事。
酒可以用来说理想说战场就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样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也可以用来说春天的万紫千红,杜牧在-《江南春绝句》这样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酒不仅仅是用来喝的,也是可以用抒发对大自然,对理想的向往。
“酒”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谓意义非凡,有人称它是情感催化剂,因为饮酒之后各种情绪都会涌上心头,而且很多人还会酒后吐真言;也有人认为“酒”是人性试金石,因为酒后无德之人比比皆是。
“酒”是一种文化寄托和心灵依靠,从古至今嗜酒如命的人屡见不鲜。唐代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用人情洋溢的文字,描绘出了包括李白、贺知章在内的八位“酒仙”。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中有身份的人,但在面对美酒时却都失去了“抵抗力”。
尤其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更是在《赠内》一诗中,写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几乎每天都以酒为伴,他对酒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为了饮酒“五花马,千金裘”皆可“呼儿将出换美酒”,目的就是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认为从“酒仙”李白,对美酒的痴迷与青睐来看,酒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简直就是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契机。而且从“李白一斗诗百篇”中,也可以获知诗人只有在饮酒之后,才会文思如泉涌进而创作出经典之作。
古代人饮酒嗜好的背后秘密
在古代社会中,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谈起饮酒几乎都会滔滔不绝。尤其是文人墨客或迁客骚人群体,说起饮酒更会头头是道。甚至有很多知名文人因为酷爱饮酒,所以也博得了“酒鬼”的诨名。
提起“酒鬼”,除了饮中“八仙”之外,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酒鬼”还有很多。比如,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可以说是众多“酒鬼”中,最出类拔萃的“酒鬼”之一。“杜康造酒醉刘伶”的典故,讲的就是刘伶饮酒的趣事。
一、“杜康造酒醉刘伶”
相传魏晋时期名士刘伶嗜酒如命,他曾号称要喝尽天下之酒。相传有一天他恰巧经过一家酒肆,举目望去酒肆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为“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这副对联勾起了刘伶的兴趣,于是抬腿迈入酒肆之中。这家酒肆的老板正是“酒圣”杜康,刘伶入店之后杜康为其斟酒一杯。刘伶二话不说仰脖喝下,咂摸几下嘴之后连呼好酒,于是又让杜康为其斟下第二杯酒。
当刘伶想要喝第三杯酒的时候,杜康出言制止以防刘伶醉倒。但是刘伶这个“酒鬼”,遇到美酒之后又怎么可能罢休呢?于是在不听劝阻之下喝下了第三杯酒。但是这第三杯酒下肚之后,刘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不能自持。
“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还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旋,头脑及晕,眼发蓝,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般”。
正所谓“人间好酒为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这就是“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笔者认为通过这个小故事,将“酒圣”与“酒鬼”,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不仅充分展现出了造酒之人的精湛技艺,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酒鬼”爱酒如命的社会现实。“酒”与“酒鬼”就像一对好朋友,“酒”如果没人喝就失去了酒文化。
二、唐代最爱饮酒的人李白
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大诗人,他一生最爱的两件事情就是写诗、饮酒。为了表达自己对饮酒的热爱之情,他曾不惜笔墨反复在诗歌中吟咏“酒”。笔者认为当李白的诗歌与酒融为一体之后,就变成了现代社会中,大家喜闻乐见的酒文化。
李白饮酒既可以独酌也可以与朋友共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月朗星稀的夜晚突然酒性大发,于是一个人坐在花园中一边饮酒一边赏月。谁说李白很孤独?自己、月亮、影子三位一体,举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
1.爱酒是一种情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朋友之间一定要不醉不归,这也是李白真性情的体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的时候甚少,所以一定要举起金樽痛饮一番。这么珍贵的酒杯怎么能,不装酒就邀请月亮共饮呢!
但是在得意之后又会陷入无尽落寞之中,于是在人生走入低谷的时候,李白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自古以来能够称得上圣贤的人,有哪一个不是高处不胜寒呢。遇到逆境的时候一定要饮酒,因为只有“酒仙”才能被人们记住。
2.醉酒是一种境界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或许在唐朝时,李白并不是酒量最好的那个人,但却一定是诗人中酒量最大“酒仙”,饮者中文采最好的“诗仙”。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或许只有李白自己才知道。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荣华富贵与珍馐美馔都不值得留恋,唯有饮酒才能让人身心愉悦,所以李白才想长醉不复醒。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虚指,但是对于才华横溢的“酒仙”李白来说,在他失意与孤独时恐怕,真有一醉方休或一醉不醒的想法。
笔者认为,通过对“酒鬼”刘伶、以及“酒仙”李白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古代人爱饮酒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如果从根源去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并不是因为酒特别好喝,人们才会前赴后继的爱酒、饮酒。
而是因为饮酒之后的沉醉感,会让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而且在这种感觉中会让人忘记烦恼的忧愁。所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古代人爱饮酒,主要是因为酒可以与情绪和感情联系在一起。
喜、怒、哀、乐、愁五种情绪,一旦融入了酒就会得到升华。伤心的人饮酒之后会更加惆怅,高兴的人在喝酒之后也会越加开心。笔者认为酒在此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媒介,无论开心、伤心、烦恼、忧愁,还是喜不自禁在酒的作用下,都会让人别样情怀。
这其实才是古代人愿意饮酒的关键所在,否则入口辛辣、入喉炙热的液体,又怎么可能成为文人墨客的最爱呢!李白在饮酒之后可以诗兴大发,刘伶在醉酒之后沉醉三年。这些与酒有关系的人和故事,都在不断彰显着古代人,与酒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感。
用最古老的酿酒方式,酿造最纯正的烈酒
“酒”是古代文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酒文化则是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载体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中,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武将,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无酒不欢。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酒”,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寄托。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举行宴会的时候,或者是老朋友在一起聚会之时,如果没有酒场面会有多尴尬。
但是很多人在面对美酒的时候,虽然知道“酒乱性,色迷人”,“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但由于无法抵挡美酒的诱惑,所以心一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一旦饮酒过量伤神之后,又回“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古代人在面对美酒的时候,其实蕴含了既复杂又不舍的情绪。看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时,虽然知道过量饮酒伤身体,但是对酒的迷恋又会让自己无法自拔。如此令人难以割舍的美酒,到底是如何酿造出来的呢?
一、古法酿酒,甘醇美味
据史料记载黄帝、尧帝、杜康,都曾是发明酿酒方法的先贤。关于黄帝酿酒的说法,主要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篇中。相传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方法,并最终得出了通过发酵酿酒的结论,“酒泉之法”就是黄帝的酿酒妙招。
黄帝通过“酒泉之法”,酿造出了“汤液酒醪”。这种“酒”是一种用动物乳汁,经过发酵之后酿造而成的甜酒醴酪,简而言之此“酒”是一种奶酒。但也有一种说法是黄帝,曾命杜康管理国家粮仓。
2.杜康酿酒说
但由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简陋,根本没有可以用来储存粮食的设备。所以在粮食丰收之后杜康只能命于人,将丰收的粮食放在山洞与树洞之中。但由于这些地方的空气比较潮湿,所以就导致大量粮食出现霉变的现象。
二、古代饮酒礼仪
然后在长辈的许可之下才能坐入次席,在饮酒的时候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能够举起酒杯一言而尽。而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则叫作“侍饮”,而且长辈酒杯中的酒如果没有喝干净,那么作为晚辈就不能先饮尽。笔者认为单从一个“侍”字,就可以体现出古代酒文化。
结语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形成的酒文化,并不仅仅是大家认为的“喝酒”这么简单。“酒”虽然是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有形之物,但是隐藏在酒杯中的酒文化,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而这种力量不仅包含了思想内涵,而且也深蕴着伟大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