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负责治疗的一名女患者痊愈了,即将出院,在队员们查房时,她坚持为医生唱首歌,说自己的歌声既是向我们表达谢意,也是对其他病友的鼓励。
歌声响起,呼吸机单调的声音听不见了,病房里的低气压云团驱散了,其他病人脸上的愁容也消失了,大家都很开心地说:“完全想不到她变化这么大,十几天前的她说两三个字都会气喘,现在都能登台去选秀了。”听到歌声,队员们非常感动,因为病人的康复就是给他们的最大奖章!
故事二:尝尝我们的小龙虾
一名50多岁的患者,是小龙虾养殖户,当得知医疗队是从广东来的,非要我们留下地址,说等到小龙虾丰收的季节,一定给队员们寄自己亲手养殖的小龙虾,让队员们尝尝小龙虾的肥美。
故事三:给患者扎辫子
一位重症病区的阿姨特别抗拒同家人视频聊天,时常哭,担心自己再也无法走出病房,尽管这位阿姨已经从重症病区转入普通病区,仍然不愿意同家人联络,医疗队队员细心观察,旁敲侧击地询问,发现这位阿姨非常爱美,不愿意让家人看到自己的病容。
队员了解阿姨的顾虑后,就主动帮她梳洗编头发,阿姨顶着可爱的丸子头立刻就笑了,队员抓拍的镜头让阿姨特别满意,立刻就发给了老公,还向我们的队员讨教如何自拍、使用修图软件,阿姨原本就很开朗,加上越来越自信,很快就康复了。
故事四:“拔河”式喂饭
张嘴喂饭时,护师赵凌和同事互相配合,把面罩从病人脸前拿开,咽下一口饭,赶紧再把氧罩给病人带上,每隔30秒,等他气喘平复了再喂下一口饭,一顿简单的饭吃完要近30分钟!因为吃饭困难,焦虑导致了耗氧量增加,病人呼吸更加难受,为了缓解他的情绪,大家边同他聊家常边叮嘱他慢慢吃,在我们的安慰、引导下,病人有时候可以取下面罩,自己吃面包和牛奶了!
故事五:老乡见老乡
荆州市中心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转来的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得知医疗队是来自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护理团队时,突然激动起来,尽管气促让他说话困难,却仍控制不住的用粤语和大家打了声招呼,身在他乡,猛地听见这一声乡音,那么悦耳,队员们也忙用粤语同他交谈,此起彼伏的粤语让病房一下变得热闹起来。
这位重症病人是来自深圳的“老乡”,亲切的家乡话让患者慢慢变得轻松起来,笑容绽放在他的脸上,说话慢慢平顺起来,可恶的新冠肺炎居然带出了“大家一起开心嘛”的欢乐。
故事六:与老奶奶视频聊天
故事七:排便不容易
6床的喻婆婆说她想解大便,解不出来不舒服,想用开塞露试试,但难题是婆婆骶尾部有个较大面积的烧伤伤口,今天上午已经换药了,如果排便很容易污染敷料,一旦污染了容易导致伤口感染,反复换药对伤口愈合也不利。
副主任护师杨永红和当班管床护士何少媚一起想到一个好对策,先用透明敷贴把敷料保护起来,用垫巾垫好,一切准备妥当后才为婆婆塞开塞露,婆婆顺利排便,为婆婆清理妥当后,骶尾部的敷料也保护的好好的,没有受到污染,婆婆也舒服多了。
喻婆婆说:“感谢你们!你们都是最美的姑娘”。她们开玩笑说:“我们都穿的这么严密,您怎么知道我们美不美呢?”她说:“我看眼睛啊,你们的眼睛都亮闪闪的,像星星一样,就是最美丽的姑娘。”
故事八:为81岁高龄的老奶奶做护理
一位81岁高龄的老奶奶,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一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护师张爱华做护理期间发现老奶奶有些答非所问,交班同事告知他患者听力差,很难交流。细心的张爱华发现在老奶奶病床旁边私人物品袋子里放了一个小玩意,貌似是助听器。于是立马跟老奶奶确认并给她佩戴好,沟通终于顺畅了。
原来她不是不理人,而是她在没有戴助听器的情况下难以听清。通过交谈了解到,老奶奶最难受的是臀部的疼痛,通过VAS疼痛评分达到4分的疼痛程度。因为之前听不清,沟通不畅,所以只好忍着疼痛。张爱华和伤口专科护士许毅敏一起为老奶奶清理消毒了创面,遵医嘱用上了相应抗感染促生长的外敷用药。
此时,老奶奶突然颤巍着伸出她的手,做着想握手的姿势,张爱华迅速握住她的手,老奶奶竖起了她的拇指说:有你们真好,我现在好多了。
故事九:为乐观的阿姨点赞
一天,护师林志娟值班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熟悉的歌《酒醉的蝴蝶》,唱的非常好听,歌声充满激情。因为疫情爆发之前她经常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视频,他们在家跳广场舞的时候也是这首歌作背景音乐,所以她非常熟悉。
闻声去寻,发现唱歌的是10床的阿姨,只见她一边拿着手机来回用手比划着动作,一边高声唱歌,整个病房都回荡着她动人的歌声。
面对疫情,她乐观豁达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大家,林志娟有些感动,差点掉下眼泪。此前遇到的患者都会有焦虑恐惧甚至抑郁,阿姨是最近刚刚转过来的确诊患者,精神却很好。她跟阿姨说,您唱的真好听,我们都很喜欢,给您一个大大的赞,一定要继续保持哦!阿姨很害羞的捂了一下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