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洪天祥给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发去消息。
洪天祥是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的合伙人,要为此次大运会做一条倒计时宣传片。他想到了一个概念:
“一场3000年的倒计时”
很快,大运会执委会方认可了这个创意。
6月29日,导演肖则之给经常合作的美术指导黎玠岐发去一条消息。
导演回:“才开始写,给我一个小时”。
当天晚上,所有主创便聚集在一起。第一次筹备会在凌晨开启。
此时距离预定的上线日期,只剩不到1个月。
7月25日,短片如期上线。
短片得到了央视新闻、新华网、人民政协报的转发
星球研究所的视频号喜提多个10万+
这1个月里发生了什么?我们与洪天祥展开了对话。
2022年,成都大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星球研究所发布《什么是成都?》的视频版。
《什么是成都》的全网播放量达1000万+
延续“烟火人间”的主题,短片依然重在就“什么是成都”给出一个立体的回答:3000年间,王侯将相、文人雅士、升斗小民,轮番登上成都的舞台,他们共同营建出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
这个观点奠定了创作团队对成都的理解,它也是现在《成都,倒计时3000年》的主要叙事线。
但接下来,故事并没有顺利地切换到这支。因为,星球研究所原本还准备了另一条短片。
它在3年前拍摄,而后,原定于2021年夏天开幕的成都大运会,历经两次延期,在2023年夏天与世界观众见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天祥重新审视了原先的这条片子,感觉它“已经不太适合当下的传播场景了”。
在距离大运会开幕1个月时,他决定,重新开题。3年来盘桓在自己思绪中的这个创意,随之蹦了出来。
一是星球研究所的城市解读类视频,以《什么是成都?》为例;二是城市宣传片。
数英:你怎么思考《什么是成都?》和《成都,倒计时3000年》在策略上的不同?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成都?》更多是对一个城市的解读,它用了相对完整的逻辑,从大地理的视角告诉观众,成都这座城市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
数英:那对于如何避免城市宣传片的模式化、套路化,你们一开始就有想法和意识吗?
星球研究所:对,可以这么说,但其实星球研究所一直以来就是用地理的视角去解构世界万物,对我们来说,无论什么选题都要有一个很好的切入视角,一个普世性的主题或概念,让更多人有共鸣。
星球研究所的省市解读选题,常从《什么是XX?》角度切入阅读量傲人
我们思考一个创意,往往不是从影像概念着手,而是从内容和文本概念着手。所以我们不会着重想这个片子要拍得多炫酷,或者用现在流行的手法去拍。
我的方式特别简单,就是写一句话,看它好不好,对这个城市的提炼好不好,在这个节点传播能不能打动更多人。
今天一些城市宣传片,其实还是在拍非常复杂的概念,甚至没有概念,就是一些元素,总能拼出一个抽象的东西出来。但大部分受众看完,对这个城市其实没有印象。
带着这句话,星球研究所找到了导演、也是成都人的肖则之,双方一拍即合。而后经由导演的牵线,制作团队快速集结。
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论是演员选择、美术置景,还是内容编排,都要“去宣传片化”——“给成都一个它自己的「群星闪耀时」,让观众成为这些闪耀时刻的参与者。”
不过,从一句抽象的概念到一个可执行的方案,一些基本问题首先需要解决。
-如何推进倒计时的概念?-用那些曾经在成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伟大的历史瞬间来推进。所以我们就快速锁定了,成都这座城市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哪些历史事件、哪些人物、哪些场景是重要的。
-要有旁白吗?-不用,伟大的瞬间不需要解释,只要看就可以了。而且对于成都人或者了解成都的人来说,我们呈现的这些瞬间实在是太熟悉了。
全片围绕“一场3000年的倒计时”展开,而在开篇就点出“倒计时”的绝佳载体,莫过于这块实体装置。
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特地找来一个报废的倒计时装置,用于拍摄
主创设想的是,让它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悬立于群山之中。这样的自然地理视角不但“更好看”,也能呼应接下来的历史场景。
视觉效果上,参考了电影《降临》
接下来,倒计时开始,重头戏登场。
这部分基本按照《什么是成都?》中的历史脉络展开。篇幅所限,只能选择重要和耳熟能详的呈现。
洪天祥透露,短片的很大一部分预算都用在了这里。你也能看到,为了在视觉上做出新意,创作团队需要做到什么。他们将此称为“美术考古”——包括去各个博物馆考察、按年代搜集大量美术资料、画气氛图。
3000多年前,古蜀人从岷江上游迁徙至成都平原,成都的城市文明由此发源。“迁徙”,也成为这一篇章的主题。
但提到入蜀的道路,就想到“蜀道难”;呈现“蜀道难”,就得用巉岩峭壁——主创想要避免这样的思维定式,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一个视觉上的变化场景:古蜀人在乱石山林中奔跑,随后抵达开阔的江边。
都江堰的修建,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但短片没有用航拍呈现这项超级水利工程壮阔的一面,而是将视角放在了人身上,刻画出李冰父子对席而坐、严肃论证的一个“寻常”夜晚。美术团队迈岐豪斯将这个场景,形容为“两份卓越智慧的博弈”。
在研究了战国时期的生活场景后,主创确定现场的道具以青铜和竹材质为主,物件整体呈暗哑光质感。
豆型铜灯始见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灯的形制
战国时,人多席地而坐,使用兽皮地图
现场布置了大量烛台,意在展现一个群星闪耀的文明时代
近年来备受推崇的宋朝美学,在片中也有精彩复原。
迈岐豪斯将宋朝美学的特点提炼为“清淡高雅,色调稳而单纯”。沿着这个思路,场景氛围整体是古典而优雅的,并贴合宋朝特点使用了大而矮的木案,素雅屏风陈列其后。
茶盏也经考究,使用了宋代流行的斗笠碗造型
猜猜导演在和演员讲什么?
太阳神鸟金饰对成都意义非凡。它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广泛地见于成都大运会各处,短片中自然少不了它。
文物本身可能是古蜀王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时所用,主创由此延展,大胆想象了一个古蜀人双手托举的仪式性场景,但太阳神鸟是一块厚仅0.02厘米、重20克的金片,出土时已被揉成一团。于是,美术团队制作了一个更结实的太阳神鸟。
一瞥而过的织机,其实是以成都一处西汉古墓出土的完整西汉织机为范本,所制作出来的道具。
“文人雅士”这条线,短片选择了杜甫在成都草堂创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场景。
为此,主创回到杜甫草堂的茅屋,并大量查阅杜甫诗歌、结合时代背景,还原了诗圣困顿的生活景象。最后,加上了团队“对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的湿度、温度、气味的想象”。
所以透过屏幕,你或许能想象“秋天漠漠向昏黑”时如麻的雨线、浸水的纸墨味。
唐代常用宣纸作为书画用纸
茅屋内部简陋,只有几件家具,书法用具最多
修建于1911年的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是成都乃至四川最早的公园。近代,它是公子名媛打网球的时髦去处;建国以后,也成了居民的重要休闲场所。
网球的选择尤为值得一提。它作为彼时一项流行的舶来运动,侧面反映的是成都包容多元的一面。这也是从古至今成都的一个特点。据迈岐豪斯介绍,置景时他们并未一味求“旧”,而想要传达“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化”。
网球拍为团队考古还原,是1920-1940年代的"陈年木拍"(vintageracket)
在对当时的体育标语进行检索后,经典的“强健体魄,建设祖国”得到再现
相机是经考证确定的那个年代的流行款——禄莱TLR
倒计时18天开始,镜头转向棒球场上的少年。满脸是汗的运动员挥棒击球,而后大学生、的士司机、太极老人……所有人屏气凝神,仰头看向球飞离的方向。
结尾处,主创想以一个“非常纯粹的方式”结束倒计时,大运会主会场就成了这个纯粹的载体。
它是实体的,虚位以待,等待着大运会开始、万千观众入席;
它也是精神的,从空中俯瞰,巨大的太阳神鸟造型浮现,它与开头呼应,既象征着成都这座城市,也象征着辉煌的文明。
一个彩蛋是,“经过1000多天的等待……”配音为导演自己,播音腔到位!
大运会宣传片到底重点在什么?我们据此向主创抛出了几个问题。
数英:火锅、熊猫、麻将、春熙路,这些常规会出现的元素与地标都没有出现,是有意规避吗?
星球研究所:我们确确实实没有刻意去规避,也没有刻意去迎合,只是想把这个概念给拍出来。还是为了这个概念,没有必要提就没有放了。
数英:作为一支“大学生运动会”的宣传片,为什么没有完全以运动作为主线?
星球研究所:我是这么看的,它是个策略问题。大运会作为成都这个城市十几年来重要的传播窗口期,更重要的可能是借这个机会做城市形象的输出。所以这支宣传片,它不一定要完全为这个活动做传播,它还要为城市的体育文化精神做传播,而且在这个节点,讲运动的宣传片已经很多。所以我觉得,让运动自然地体现在城市生活当中,就可以了。
数英:有没有从这支片子中得出一些经验?
另一方面的经验可能不是从这支片子中得出来的,而是我们做了那么多城市宣传作品给到我们的经验。
还是创意优先,核心是要去提炼这个城市在当下最重要的概念。我觉得好的城市宣传片,应该都是表达很纯粹和明确的概念,而不是做城市画面的拼接和剪辑。这样的作品不难,而且太多。
提起成都的城市宣传片,绕不开2003年张艺谋拍摄的《成都印象》。那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就是国师为这个城市提出的BigIdea,构成它深入人心的品牌识别。
天花板不是一日炼成的,洪天祥将之归为几点。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做得多”——重视城市宣传、出品内容多,好作品出现的概率也会更高。
其次,“成都本身就是一个好选题”。无论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市民精神,它都是一个丰富的选题库。
如果再仔细看,你会发现,上面提到的新近的四支宣传片,均出自不同团队。画风不同、主题不同、叙事方法不同——这些,可能都是成都官方给予的创作空间。
除此之外,成都市民对于城市宣传也有着极高的热情和配合度。
洪天祥对此有直观感受。杜甫草堂、诸葛亮故居这些取景地,前天晚上向大运会执委会提出拍摄需求,第二天进场的许可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工作效率与当地人的配合意愿,缺一不可。如果在大街上向路人发出邀请、表明是“为成都宣传”,对方乐意上镜的概率同样很高。
这或许源自这座城市的市民文化传统。
开放包容的气质流淌在它的血液里,真切地滋养着每一位在这里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