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来学习鬼谷子的说话技巧吧鬼谷子最胜利之处就是能言善辩,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精通与人的沟通技巧。今日就给大家介绍鬼谷子《权篇》与人沟通游说的三大技巧。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鬼谷子的说话技巧,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擅长权衡,因人施言
鬼谷子的两个徒弟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最出名的纵横家,他们游说之所以胜利,就是由于了解了各方面的形势,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也擅长运用此道。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问,听见了应当做的事,立刻去做吗孔子答:“家里若有父兄在,得去问问他们。”过了几天,冉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应当立刻去做。”
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弟子公西华感到惊奇,他问为什么,孔子说:“子路争强好胜,性情急躁,得约束他,让他凡事谨慎。冉遇事畏缩不前,要鼓舞他,叫他看准了马上去办。”孔子留意到了弟子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故能因人施言。
二、留意措辞,语气恰当
说话一门我们需要终生学习的艺术。有的人说话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有的人却口舌木讷、羞于启齿;有的人说话字字珠玑,使人愉悦;有的人说话却字字伤人,令人生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说明白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鬼谷子认为“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即耳聪、智明、辞奇,三者概括了论说时的关键所在,也是《权篇》的核心思想。耳朵灵敏,从对方的言辞中捕获到有利信息。头脑聪慧,才能快速思索问题,灵敏作出反应,出于主动地位。言辞要奇诡多变,不行呆板贫乏。擅长循循善诱,逐步深化,用不同的话论说一个主题。三者做好了,就能做论辩游说时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精彩的游说者,不仅有言辩之才,更有精明的头脑,渊博的学问,以及洞察秋毫的观看力,由此才能做到审时度势,举轻若重,把握全局。
三、谨言慎行,锋芒不露
鬼谷子在《权篇》中说:“故无目者,不行示以五色,无耳者,不行告以五音。故不行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行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这段话主旨意思就是古人说话留意谈话的对象和把握论说的深浅。
三国时的杨修喜爱卖弄小聪慧。曹操出兵汉中,军队面临诸多不利,一时进退两难。这天晚上,厨子端来一盆炖鸡。部将夏侯侼前来请示口令,曹操看到鸡肋,随口说:“鸡肋。”在军队做文官的杨修听到这个口令,便叫兵卒整理行装,并自作聪慧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惋惜,看来丞相要撤兵了。”曹操闻讯大怒,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处死。杨修自作聪慧,恃才傲物,锋芒毕露,结果犯了曹操的大忌,故而遭到杀害。
因此,不说废话、不犯忌讳,全在于能否收敛自己。谨言慎行才能削减过错,
锋芒不露才能避开遭嫉。一旦遭嫉,就简单结怨,也简单被人诬陷。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