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的由来和产生,阴阳历合历命理四柱

我国现行日历所用的是太阳历,简称阳历、公历,通常人们会在阳历日期的下面看到有一排小字,那是农历的日期,每隔半个月左右,还有今日立春、今日清明、今日小寒等说明,这些说明指的就是节气。在历史上,二十四节气同阳历、阴历、农历三种历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而,在介绍节气之前,我们先探讨历法的由来。

历法的产生

新月长成半圆形,“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艺文类聚》卷一),所以叫做“弦”。长成圆形,叫做“望”。以后又亏缺成半圆形,也叫做“弦”。“望”之前叫做“上弦”,“望”之后叫做“下弦”。后来再变细小乃至消失,像火熄灭一样,看不见光了,叫做“晦”。过几天,天上又重新出现新月,这叫“朔”。第三,“旧月运行,一寒一暑”,“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上》四季气候的寒暑变化像日月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寒冷的气候经过一段温暖季节,进入炎热的暑天,又经过凉爽的季节,重新出现寒冷的时节。这种情况虽然也是反复多次刺激着人们,但由于周期太长,界线并不那么明显,因此对它的认识要晚一些。在寒暑变化的同时,植物也有明显的变化,叶生叶落,花开花谢,也呈现着周期性。寒暑之气的变迁和物候的更替,形成了气候的概念。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们开始只是十分模糊的概念,后来才逐渐明确起来,并且日益精密、准确。历法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阴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它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4200年前就有阴历的叫法。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朔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望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的天数是29天12小时44分2.8秒,约合215306天。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全年共354日。12个朔望月总计351367天,二者一年相差1367天。如若不调整,40年后,朔望日期就会发生颠倒。为避免这中情况发生,人们想出每隔24年,增加一个月,这一年就是闰年,阴历经过这样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亮绕地球的步调只差16.8分了。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速度不均匀,为保持朔日必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调整,因此有时出现一连两个阴历大月或一连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阳历

阴阳合历

所谓阴阳合历就是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阴阳合历早在我国夏代时就已制定,因此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这种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叫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地位。在推算农历时,“冬至”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确定了冬至也就是确定了农历的年长(是12个月还是13个月),“春分”(回归年是以它作为起点定义的)也非常重要。12中气是农历历月的标志,都是农历置闰的重要依据。12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我国传统四季的正式起点。农历节气是直接以黄经度数计算的“真节气”,其精度很高。

农历是我国古代伟大创造之一。它的特点是: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利用农历日期可以推算潮汐(潮水是月亮的吸引力造成的)。几千年来,我国农村习惯使用这种历法,所以称它为“农历”。我国现行农历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于1645年农历乙酉年正式使用的。

THE END
1.中国现行农历,rpa,机器人,自动化澎湃新闻中国现行农历是德国传教士制定的吗? 本文介绍了中国现行农历的制作过程和修订历史,以及传教士在中国天文历法领域的影响。文章指出,中国现行农历并不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著的《时宪历》,而是1929年 更多内容请查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9342 https://wdlinux.cn/html/zonghe/20241128/20016.html
2.农历与阳历的来历和区别农历与阳历的来历和区别旧城暖人心 精选回答 阳历:也称公历来源于西方,例如算星座时就是按照阳历计算的。 阴历:也称农历,来源于我们中国,例如俗称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清明节,春节就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 主要区别: 1、阳历是国际通用的; 2、农历是中国特有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lD9yrLIjAH.html
3.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一个叫汤若望(出生1592年5月1日,逝世日期:1666其实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一个叫汤若望(出生1592年5月1日,逝世日期: 1666年8月15日)的德国传教士制定出来的。汤若望是他的中文名,他的原名叫亚当·沙尔,是德国科隆的日尔曼人。他的中文名来源于“亚当”联读时有点像中文的“汤”的发音,而“约翰”的名字也有点像“若望”,因此才有了他的中文名“汤若望”。他https://m.douban.com/note/507615516/
4.文化与传承——古代历法历法 公历,即为格里高利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阳历。阳历是太阳历的另一种说法,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与月相无关。公历为西方的历法,非中国所创。中国从辛亥革命后采用格里高利历,故又名曰“国历”。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农历 历法 https://www.hbdfxy.cn/traffic/detail/36/36/7455
5.八中国农历——历法演变中国农历历法,大致经历了观象授时、四分历法、经验历法到科学历法的演变、现代历法四个发展阶段,少有外来影响。其间在唐代时有印度天文学传到中国,元、明二代又有阿拉伯天文学传来,但唐代的九执历、元代的万年历、明代的回回历,在中国始终都没有被采用。一直到了清朝初期的《时宪历》,欧洲天文学的计算方法和数据https://www.meipian.cn/3ub8p2gw
6.科学网—张启斌创立的中华太阳历介绍大衍答:中国目前使用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即以阴历为主,以干支历和24节气阳历为辅的一种历法,建国初叫夏历,文革时改称农历。 历法在中国古代的功能,除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授时服务外,更要为王朝沟通天意,趋吉避凶。因此,日食、月食,以及各种异常天象的出现,常被看做是上天出示的警告。所谓“天垂象,示吉凶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blog&id=1226563
7.儒略历的由来/儒略日计算公式/历法的演化在罗马历法里,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因此对应于罗马历法,大约要 3300 年,才会积累一天的误差。(本段根据维基百科与其他来源修改) 儒略日 儒略日(Julian day)是指由公元前 4713 年 1 月 1 日,协调世界时中午 12 时开始所经过的天数,多为天文学家采用,用以作为天文学的单一历法,https://blog.csdn.net/u013669912/article/details/140415334
8.公历历法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有传统的农历,而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历法,则来源于西洋。 本文讲述了公历历法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值得一读。 读了此文,你一定会认识到:一年原来并不是正好365天;一年中月亮环绕地球转动的圈数,也并不是正好12圈;我们习惯于说“一月”、“二月”等,这其实有问题,因为它没有准确地一一对应地反映出月亮每绕地球转https://www.jianshu.com/p/6541b62cf2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