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是从外国引进的吗?错!阴历是我们的,阳历也是我们自古就有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从“两至”“两分”到四时八节,再到24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根据《尚书·尧典》《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最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已经测定了4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至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这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中国人是依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耕种活动的。比如,有句谚语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说是过了芒种节气,你再下种也没用了,因为庄稼不会成熟了。到什么节气,该干什么事,农谚都总结得清清楚楚。

『中国传统历法体系是阴阳合历』

我们中国人还有一个阴历,就是按照月亮的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

月亮初生和退去,叫朔日、晦日,是初一、三十;月圆的时候,叫十五;月半的时候,是初八或二十三。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都是参照月亮运行的情况来确立的,比如,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中秋节等等。

可是,我们的劳动和生活是依靠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安排的。阳历和阴历两者怎么协调呢?我们中国人非常聪明,就在阴历中增置一个闰月。一年的长度根据太阳的运行来算大约是365天,可是如果按阴历来算,12个月约有354天,相差这些天数怎么办?古人为了把阳历和阴历合在一起,就在阴历每过二三年,多置一个闰月,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与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这个历法不叫阳历,也不叫阴历,叫阴阳合历,通过置闰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它们能够保持大体一致。这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发明创造。

大多数西方国家只有太阳历,伊斯兰教通用的历法只有太阴历,而中国人却凭着智慧,把太阳历与太阴历结合在一块,变成既有二十四节气,又有初一、十五的历法。

古人对阴阳合历运用得十分纯熟、得心应手。例如,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诗作《清明》中,将阳历的清明和阴历的寒食节习俗写在一起,浑然一体。该诗这样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按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故称“新火”。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阳历,其根源还要追溯到民国的改历。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签发临时大总统历书令,确定从当年的1月1日起改历。虽然我们过去常用的农历仍然有效,但整个国家的日历改为以西历(或称公历)为主,而且把这种西历称为“新历”。因为西历是纯粹的太阳历,所以把它叫作“阳历”,与之对应的,就把我们的阴阳合历叫作“阴历”。其实这传播了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中国历史上没有阳历,这种误解一直影响到今天。

我举一个例子,《二十四节气歌》是这样唱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最后一句话,是说现在实行的公历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都是太阳历,但并不完全一致,相差不过一两天。事实上,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准确的,是现行的公历差了一两天。为什么呢?太阳周年的实际长度是365天又5小时58分56秒,现行的公历为了简便,就采取了置闰的办法,每4年为闰年,在2月多加一天,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才出现了公历和二十四节气相差一两天的情况。

刘魁立在讲座中。(图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体现』

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最初的时候往往是自然的节日,与季节变化和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有关。比如端午节,虽然端午节和屈原、曹娥的传说有关,但是它最早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节日,而不是一个人文的节日。因为现在端午节的民俗中,虽然吃粽子、划龙舟和屈原的传说有关,但是点红痣、戴五彩线、喝雄黄酒等习俗就没有多大关系。而和这些节俗有关的,正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

回到端午节的习俗,五月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所以会有“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出现,阴气、邪气可能侵害人类,所以我们需要防范。怎么防范?点朱砂红痣、戴五彩线、喝雄黄酒、在门前挂艾蒿等等,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是这样形成的。

还有二十四节气,更是和自然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比如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养生问题。“天人合一”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就是我们的生活规律要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随意违背天时、天道来安排我们的生活。

THE END
1.中国现行农历,rpa,机器人,自动化澎湃新闻中国现行农历是德国传教士制定的吗? 本文介绍了中国现行农历的制作过程和修订历史,以及传教士在中国天文历法领域的影响。文章指出,中国现行农历并不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著的《时宪历》,而是1929年 更多内容请查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9342 https://wdlinux.cn/html/zonghe/20241128/20016.html
2.农历与阳历的来历和区别农历与阳历的来历和区别旧城暖人心 精选回答 阳历:也称公历来源于西方,例如算星座时就是按照阳历计算的。 阴历:也称农历,来源于我们中国,例如俗称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清明节,春节就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 主要区别: 1、阳历是国际通用的; 2、农历是中国特有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lD9yrLIjAH.html
3.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一个叫汤若望(出生1592年5月1日,逝世日期:1666其实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一个叫汤若望(出生1592年5月1日,逝世日期: 1666年8月15日)的德国传教士制定出来的。汤若望是他的中文名,他的原名叫亚当·沙尔,是德国科隆的日尔曼人。他的中文名来源于“亚当”联读时有点像中文的“汤”的发音,而“约翰”的名字也有点像“若望”,因此才有了他的中文名“汤若望”。他https://m.douban.com/note/507615516/
4.文化与传承——古代历法历法 公历,即为格里高利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阳历。阳历是太阳历的另一种说法,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与月相无关。公历为西方的历法,非中国所创。中国从辛亥革命后采用格里高利历,故又名曰“国历”。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农历 历法 https://www.hbdfxy.cn/traffic/detail/36/36/7455
5.八中国农历——历法演变中国农历历法,大致经历了观象授时、四分历法、经验历法到科学历法的演变、现代历法四个发展阶段,少有外来影响。其间在唐代时有印度天文学传到中国,元、明二代又有阿拉伯天文学传来,但唐代的九执历、元代的万年历、明代的回回历,在中国始终都没有被采用。一直到了清朝初期的《时宪历》,欧洲天文学的计算方法和数据https://www.meipian.cn/3ub8p2gw
6.科学网—张启斌创立的中华太阳历介绍大衍答:中国目前使用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即以阴历为主,以干支历和24节气阳历为辅的一种历法,建国初叫夏历,文革时改称农历。 历法在中国古代的功能,除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授时服务外,更要为王朝沟通天意,趋吉避凶。因此,日食、月食,以及各种异常天象的出现,常被看做是上天出示的警告。所谓“天垂象,示吉凶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blog&id=1226563
7.儒略历的由来/儒略日计算公式/历法的演化在罗马历法里,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因此对应于罗马历法,大约要 3300 年,才会积累一天的误差。(本段根据维基百科与其他来源修改) 儒略日 儒略日(Julian day)是指由公元前 4713 年 1 月 1 日,协调世界时中午 12 时开始所经过的天数,多为天文学家采用,用以作为天文学的单一历法,https://blog.csdn.net/u013669912/article/details/140415334
8.公历历法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有传统的农历,而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历法,则来源于西洋。 本文讲述了公历历法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值得一读。 读了此文,你一定会认识到:一年原来并不是正好365天;一年中月亮环绕地球转动的圈数,也并不是正好12圈;我们习惯于说“一月”、“二月”等,这其实有问题,因为它没有准确地一一对应地反映出月亮每绕地球转https://www.jianshu.com/p/6541b62cf2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