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左右,叱咤风云的富豪们为什么清一色的是煤老板,是他们的个人能力非常出色吗?
2019年9月14日人民财评为什么说“没有所谓的马云时代,只有时代中的马云”?雷布斯为什么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一个1982年出生的北京小伙子,2007年刚好25岁,需要结婚,如果不出意外,丈母娘会“逼”着他买一套北京的婚房。十几年后的今天,可能仅仅靠这套房产,女婿已经身价近千万元了,是丈母娘有超前的眼光吗?
个人命运是否在出生之日就有了注定的轨迹?到底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还是反之?
还有经济运行背后是否有一只“无形之手”?
这些问题并不是无从考据的,康波周期,这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经济现象在历史的进程中,循环往复地拨弄着财富的指针,见证着时代的潮起潮落。本期节目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聊一下“康波周期:一个造富的秘密,人生发财靠康波”。
第一:我们要从康波周期说起;
第二:国家在康波周期中的发展机遇;
第三:个人在康波周期中的发展机遇。
2
首先,从康波周期说起
我们都知道地球有四季交替的规律,宏观经济其实也天然蕴含着规律性。目前,主流的经济周期理论都以中短期为主,比如代表库存流转的3-4年基钦周期,代表设备更迭的8-10年朱格拉周期,代表地产建筑业的15-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
2.1
康波周期的由来
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滞胀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千禧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到2008年次贷危机,甚至中国2008年开始的地产黄金时代,这些经济大事件几乎都能在康波周期中找到注解和预判。
已故中国金融周期大师周金涛曾感叹“人生发财靠康波”。只要抓住一次康波上升周期,你就能迅速完成家庭财富积累和人生阶级跨越的门票。
那这个康波周期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神奇呢?让我们先从理论本身说起。
2.2
康波周期的原理
康德拉季耶夫分析了欧美国家近两百年的经济发展变化,认为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系中,在技术创新的带动和商品价格波动叠加下,大约每六十年一甲子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
周期可以分为5个时期,如图1所示,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循环。衰退期、再投资期、繁荣期、过度建设期和混乱期。混乱期的结束就意味着衰退期的到来,如图1:
图1康波周期
(1)衰退期:经济萎靡不振,金融萧条,消费乏力;
(2)再投资期:蛰伏的资本缓慢复苏,新科技开始在制造业上显现出催化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复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转入快车道;
(3)繁荣期:于是再投资期的尾部就会迎来繁荣期;
(5)混乱期:随后到来的就是混乱期,投机性交易充斥金融资本市场,空头缴械投降;
(6)开启新的康波周期:而当过高的资产价格进行价值回归时,金融泡沫随即破灭,于是衰退期再次到来,形成新的康波循环。
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已经历了五个长波,如图2所示。这五个长波分别是:
工业革命(1771年)
蒸汽机与铁路时代(1829年)
电力、钢铁与重工业时代(1875年)
通信与信息时代(1970年代)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五个长波的转折点
从2015到2025我们都会在萧条期中度过,而第六个长波即将展开。50到60年,意味着绝大多数人,一生只能赶上1-2次康波。你生在哪个周期,把握住了什么趋势,一辈子就这么决定了。
图2五轮康波周期
2.3
演化出来的美林时钟
这个规律是否似曾相识,没错,后来大名鼎鼎的美林资产时钟就是依托康波周期做的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
图3美林资产时钟
3
然后,国家在康波周期中的发展机遇
我们以美日中世界排名前三的经济体作为分析对象,看看在康波周期中美日中都把握住了哪些发展机遇?
3.1
美国:20世纪的黄金年代与黑铅时代
1920年的美国。那时的美国正处于电气化技术大爆炸的前夜,在接下来的20年中,美国接连诞生了白色家电,如洗衣机、电冰箱等,以及流水线汽车,创造出了美国工薪阶级收入增速最快的“美国梦”,尽管其间还出现了著名的“大萧条”时期,但不影响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复苏期
正因为新科技不断创造出新产品和新需求,劳工得以充分就业,社会呈现出极大的富足,消费意愿空前高涨。个人财富源源不断地进入消费领域带动资本开始正向循环,资本持续榨取电气化革命带来的科技红利。新技术会继续创造新就业,新就业带动更高的消费,消费能力上升就可以持续拉高上市公司的估值。
当时,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
一战期间,美国国内建筑业近乎停顿。战后,建筑工业迅速发展,产值从1919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建筑工业的发展不仅开辟了就业途径,而且也促进了与其有关的其他工业的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成长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1919年—1929年,美国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平均每4个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而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钢铁、石油、化工、公路建设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
繁荣期
电气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也发展得很快,同样促进了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一系列的良性循环,缔造出了那个让美国人至今都怀念的黄金年代。那个时候,一个工厂“蓝领”的收入就足以让全家住独栋别墅,并且拥有私家车,美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康波上升周期里的再投资期。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人均GDP继续飙涨,美国依靠雄厚的财力支撑起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也是极为宏伟的计划,其中就包括从1960年到1972年耗资250亿美元打造出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相当于现在大约2000亿美元。
虽然美国依靠雄厚的财力和二战后婴儿潮的正面效应,勉强把康波下行周期的到来推迟了10年左右。但经济发展自有规律,贫无恒贫,富无恒富,康波周期再次拨动了经济指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对美国人民来说,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低迷的十年,黄金年代转入了黑铅时代,很多人质疑美国时代是否已结束。”——艾伦·格林斯潘《繁荣与衰退: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
衰退期
1970年开始,源自电气化革命的科技红利已经被开发压榨殆尽,从此,美国人均GDP增幅大幅落后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系列连锁反应把美国经济朝着康波周期的衰退期快速推进。
急剧减少的岗位导致消费水平一落千丈,依赖高周转和高负债的企业率先破产,紧随其后就是消费行业和贸易公司,眼看经济就要迎来萧条。当时,在美国政府内掌握话语权的“凯恩斯主义者”为了将经济增速维持在4%以上,首次启动印钞机,这次“放水”实际上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量化宽松”的雏形。
然而,第一次使用“量化宽松”的美联储毫无经验,没有采取任何对冲手段来防范通胀,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1979年末,美国通胀率高达13.3%,最高的时候达到21.5%,失业率超过10%,滞胀来临。
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将联邦储备利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20%,在这种冲击下,GDP增速由1978年的5.5%降至1982年的-1.8%,美国经济经历了“硬着陆”。随着美国通胀率回落至3.2%,美国经济陷入萧条,为遏制通胀付出了高昂代价。
萧条期
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股市经历了6轮深度回调,无数企业和个人永久性破产,更多的人因为高位买入资产而终生陷入债务困局中无法自拔,美国的黄金二十年落下了帷幕,迷茫的一代自此诞生。
新一轮康波周期
距离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滞胀已经过去50年了,我们看到在21世纪的20年代,美国又一次遭遇了严重的经济滞胀。
2022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维持着过去40年未见的高同比涨幅,受供应链瓶颈等诸多因素影响,通胀形势日益严峻。美联储不得不开始了大幅加息缩表,并且进入了通胀不停、加息不止的死循环。
这是为新冠疫情期间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买单,却也因此抽干了市场上仅存的流动性,资金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回流进入债券市场。美国国债收益率出现了长短端利差倒挂的“妖异”现象,10年期美债收益率罕见地低于两年期美债收益率,这个一向被用于警示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信号终于出现了。
一切都在预示,美国经济仿佛再次走到了周期更迭的节点。
3.2
日本:“岩户景气”与“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曾经不信康波周期,而相信可以通过央行无限购债和印钞来逆天改命,结果却令日本政府始料未及。如今的日本,依然挣扎在经济低迷的死循环中无法自拔,在“失去的三十年”中越陷越深。
我们不禁好奇,如果放下执念,顺应趋势,如今的日本是否已经随着经济周期的演变走出了泥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日本这60年的经济发展变化。
二战后受惠于国际形势变化,日本迎来了复苏的繁荣期,1960年至1970年这十年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家庭就普遍拥有了汽车、彩电和空调,此番繁荣的景象史称“岩户景气”。此时,日本顺利跃升为资本主义第二大国。
1970年至1985年为过度建设期,日本企业通过廉价的融资成本在全世界四处出击,号称东京的地产能买下全世界。然而过度举债使得日本国内的投机热潮开始白热化,日本政府为了在降低国内风险的同时避免浪费宝贵的购买力,决定尝试日元国际化。
1985年至1989年,日本在为期5年的混乱期中达到了经济巅峰。日本的人均GDP在1981年超过西德,1987年超过美国。“日本就是世界第一”,体现了当时日本人对于自身所取得成就的底气和信心。
从1945年战败开始,日本度过了10年复苏回暖期,10年繁荣期,15年过度建设,5年混乱期,总共40年,顺应康波周期的发展,接下来只需要熬过20年的衰退期,就可以重新迎来复苏。考虑到互联网技术在千禧年的“爆炸”,极有可能大大缩短20年的衰退期限。
但是日本不信邪,日本央行是以左手发债、右手印钞,无限托底资产而闻名世界的,同时也是“现代货币理论”最忠实的践行者。可惜“现代货币理论”并不能完全照进现实世界,就像世界上没有永动机一样,也不存在可以无限兜底的央行。持续的量化宽松催生的泡沫经济一旦崩溃,便会溃不成军。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从1990年的5.1%急速下降,1991年降至3.8%,1992年降至1.1%,1993年进一步降至0.3%。日本被康波周期牢牢锁死在衰退周期的最后一环——经济通缩,消费乏力。
道理很简单,货币可以凭空创造,但是财富不能。日本央行无限兜底的意图是人为消除经济的大幅波动,而周期性的波动是自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重要体现。
如“周期天王”周金涛先生所言,康波周期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现形式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动。随着日本央行试图烫平周期,失去了资产价格波动养分的康波周期,会把整个经济体锁死在极度低欲望的死循环中,令其难以脱身。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日元是国际避险资产,因为它的波动性太小了。
就像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写到的那样,“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经济周期面前,日本想要通过走捷径的方式来逆天改命,不仅没有如愿,还让它“失去了三十年”,也失去了互联网革命的入场券。
试图避免看到今晚的黑夜,就注定等不到明早的朝阳。
3.3
中国:“中国奇迹”与“新康波周期”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信息技术带动的第五轮康波周期已经走过了繁荣的顶点。2005年以后的世界经济,靠着美国天量印钞,外加中国强劲的工业制造能力,在艰难地抵抗滞胀周期的到来。然而,正如前面讲到,周期没法抵抗,只能有限地推迟。下面推演一下现在中国经济到底走到了大周期的哪一步了。
1982年至1990年是近10年回暖的再投资期。
1991年到2005年是这轮周期里的繁荣期,为期14年。
2005年到2018年是13年的过度建设期,这期间我们历经2008年美国地产导致的金融危机,但快速V形反转,因为科技爆炸的潜力还非常充足,云计算、5nm芯片、电动车在当时都是一片蓝海。在这些广阔的增值想象空间里,20年前科技爆炸的余温依然可以带领资本稳步前进。
自1982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中国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达到41万亿元,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在2020年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17%左右。
随后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全球技术进步趋缓、全球收入分配格局恶化、全球化速度显著放缓、逆全球化势力抬头、新冠疫情暴发导致的社会大停摆等原因都将使滞胀程度进一步加剧。
按照康波周期来计算,新一轮的康波周期上升阶段将在2025年左右开启,而技术革命在这一阶段起着关键性作用。2021年至2025年是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建设期,也是全球经济因新冠疫情造成停滞甚至萧条的关键恢复期。
在此关键时期,中国提出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消费有望成为主要驱动力量,而出口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下降到17.1%。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的82.9%来自国内,表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伸缩性,已经具备内生力量。
一个以60年为尺度的规律,在运行百年后,依然可以将误差控制在5年内,确实足以令人惊叹。
4
最后,个人在康波周期中的发展机遇
所谓“人生发财靠康波”,绝不是夸大其词。每个人理论上一辈子能遇到2~4次康波上升期,但因为个人所处的年龄段不同,第一次太小,最后一次太老,所以真正能参与的就只有一两次机会。
现在明白了人民财评为何说“没有所谓的马云时代,只有时代中的马云”了吧?还有雷布斯说过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原因了吧?都是康波周期给予的机会,谁抓住了都能,你抓住了你也能!
对于1975年之后1985年之前出生的人,2005年开始的过度建设期正是他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正如前面所说,只要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在大城市买到了房子的人,现在基本都是财富自由的人生赢家。而对1985年至1995年出生的人,房子已经不再是最优解,并不是现在房子不值钱,而是很多人没有看懂买房子的本质。
得到一个稳定的居所只是买房子的一个目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房产进行贷款,30%~40%的首付相当于得到大概3倍杠杆。某些地区甚至施行首套房20%首付的优惠政策,这个天然的5倍杠杆已经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金融杠杆的极限。
然而,当前资产价格在通缩进入去库存化债周期的时候,再加5倍杠杆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美国加息缩表周期中,也不宜加杠杆,而是去杠杆,现金为王,保留子弹,等待时机抄底。
基于前面的分析,2025年至2050年是新康波周期的上升阶段,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一波高速增长。所以“85后”这批人的第一次重要致富机会大概率会出现在2025年左右,也就是美国这波加息周期结束前后。那时,优质资产经过多年的价格通缩、资本抽水和恐慌性抛售之后,价格非常可能会回归合理区间。
消灭通胀的过程也是价值回归的过程,它一定是痛苦的。这是一个给资产去泡沫、给市场去杠杆的过程,负债过多或者杠杆过高的人都会感受到生活越发艰难。而手里拥有稳定现金流的人才可以笑着看到价值洼地出现的那一天,这一天终将渐渐到来,希望大家都可以当后者。
5
总结
我们研究周期不是为了做预言家。我们的世界进入美元本位的时代后,美元作为基础货币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于康波周期的扰动显著增加。石油价格变数、地缘政治局势等都有可能一再改变当下周期的长度和深度、甚至烈度,使之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
只要市场参与者还拥有七情六欲,会冲动下注也会理智思考的人,是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人,无效市场和有效市场就是共存的,在永恒的规律下循环往复地创造财富和回收财富。
事实一再证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它是国际资产价格波动累积和新科技应用的叠加产物。再往深层次说一些,经济周期其实就是人性使然。
周期之所以称之为周期,就是因为它不断地呈现出相似的甚至重复之前活动的趋势。周期理论是在用宏观的角度看投资,但更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观察人性。人人都知晓要遵循价值和价格的法则去投资,但仍然避免不了以小博大、追涨杀跌、得意忘形之类的情绪波动。
随之而来的,不外乎是用失败的投资为之买单。疯狂上涨和恐慌下跌都是被情绪放大的市场表现,感性情绪是投资者需要持续与之对抗的一生之敌。
人生不能入宝山而空返,总要几回搏,看准时机,顺应趋势,积极转变投资方向,才是我们普通人对抗下行周期的同时,快速积累财富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