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传统
节日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处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处于最鼎盛状态,乃大吉大利之天象。
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飞天的日子。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
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
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易经》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尧典》中的“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小正》中的“五月初昏大火中”,讲的都是此时的天象。古人把“飞龙在天”这天定为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的传承历史中。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张认为端午节最早源自于百越先民图腾祭,闻一多认为就是这个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
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
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是先越土著文化的源头之一,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独木舟。
《周易·系辞下》中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记载。独木舟是史前土著居民最早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
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时代,百越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出土的文物和历史传说示明,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龙”是上古百越先民的原始信仰,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先民在端午这天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如龙图腾祭、扒龙舟这类活动,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的活动等。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名称由来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期,端午节的节俗活动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无法直接考证其源流。“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别称由来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有二十多个。其中如下。。。
“端阳节”别称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天中节”别称
根据阴阳术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重午节”别称
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
“草药节”别称
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故名。
“龙节”别称
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为“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大吉大利。《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浴兰节”别称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菖蒲节”别称
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躲午节”别称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地腊节”别称
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笈七笺》记载: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节日传说
端午节纪念的人有屈原、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介子推、陈临、马援、白洁夫人、刘景、捉鬼的钟馗、《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
向上滑动阅览
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因忠事楚怀王遭排挤,后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但无果,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后演变为龙舟竞赛。又投米团入江以防鱼食屈原身体,形成吃粽子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皆源于纪念屈原。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伍子胥
南朝萧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荆楚岁时记》是南朝萧梁时期宗惊所著的文集,介绍了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和风物故事。其中提到,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河神伍子胥,与屈原无关。江浙一带流传着伍子胥的传说,他因忠良而被害,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是楚国人,投奔吴国后助吴伐楚,报仇雪恨。然而,他因建议彻底消灭越国而遭谗言陷害,自刎而死。夫差怒而将其尸投入大江,故端午节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在端午节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谏辞颂扬。当地人认为曹娥孝心感神灵,可作世人楷模,故以此日纪念,划龙舟竞渡,在龙舟上给曹娥塑像,成为会稽一带的风俗。
纪念勾践
越地传》说端午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据《事物原始》一书记载:“竟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为俘虏。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年,回到越国,定于五月五日开始操练水兵。经过10年艰苦奋斗,终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为了永记胜利,人们便在五月五日划船竞渡,后遂成节日。
纪念介子推
据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介子推曾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并在重耳断粮时割股啖君。重耳承诺封赏,但复位后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心生怨恨,隐居山中,后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他却抱树而死。此事发生在五月初五,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那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来,这一习俗在中原和长江流域广为流传,人们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吃粽子等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节日习俗
赛龙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端午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7]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街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挂草药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他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形,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由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惊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跳钟馗
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
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
贴天师符
中国民间有三样辟邪的宝物,分别为钟馗像、雄黄酒和天师符。其中天师符为增运、化解破运的最高法令。民间端午节期贴在门上的符,为禳镇之一种。上绘天师或钟馗像,意在驱除疫病毒虫,保佑全家健康。亦称“灵符”、“五雷符”等。其俗源于汉代。《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符,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天师符》:“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潺暑毒疫,衍成定俗。
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系五色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食粽子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
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食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文化意蕴: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爱国之情: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仪式感: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
赤忱的爱: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
传承责任: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