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1.0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中国古代史板块学习内容标准(七年级)中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古代纪年方法。了解掌握中国古代纪年方法方面的知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阅读历史古籍文献的基础。为此,斋主选编此文,以供老师们教学参考之用。
一、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又称农历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它起源于夏朝,又称夏历,对农事有指引作用,故称农历。它以十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配对纪年,周而复始。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23456789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234567891011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1213141516171819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
212223242526272829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32333435363738394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424344454647484950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525354555657585960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3、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4、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丑寅卯辰己
23-01:01-03:03-05:05-07:07-09:09-11
午未申酉戊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二、帝号(年号)纪年法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纪年方法一直沿袭到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附表:《中国历代帝王年号》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元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乙亥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癸酉年
元宁宗懿璘质斑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壬申年
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庚午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顺元年公元1329年己巳年
元幼主阿速吉八天顺元年公元1328年戊辰年
元文宗图帖睦尔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戊辰年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戊辰年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甲子年
元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辛酉年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甲寅年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壬子年
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7年丁未年
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丁酉年
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公元1294年甲午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甲子年
南宋、金
宋卫王赵昺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戊寅年
宋端宗赵昰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丙子年
宋恭宗赵显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乙亥年
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乙丑年
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庚申年
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己未年
宋理宗赵昀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癸丑年
宋理宗赵昀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辛丑年
宋理宗赵昀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丁酉年
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甲午年
宋理宗赵昀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戊子年
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乙酉年
宋宁宗赵扩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戊辰年
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乙丑年
宋宁宗赵扩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辛酉年
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乙卯年
宋光宗赵淳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庚戌年
宋孝宗赵昚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甲午年
宋孝宗赵昚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乙酉年
宋孝宗赵昚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癸未年
宋高宗赵构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辛亥年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丁未年
北宋、辽
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丙午年
宋徽宗赵佶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己亥年
宋徽宗赵佶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戊戌年
宋徽宗赵佶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辛卯年
宋徽宗赵佶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丁亥年
宋徽宗赵佶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壬午年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辛巳年
宋哲宗赵煦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戊寅年
宋哲宗赵煦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年
宋哲宗赵煦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丙寅年
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戊午年
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戊申年
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甲辰年
宋仁宗赵祯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年
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甲午年
宋仁宗赵祯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己丑年
宋仁宗赵祯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辛巳年
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庚辰年
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戊寅年
宋仁宗赵祯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年
宋仁宗赵祯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年
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癸亥年
宋真宗赵恒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壬戌年
宋真宗赵恒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丁巳年
宋真宗赵恒大中详符元年公元1008年戊申年
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甲辰年
宋真宗赵恒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戊戌年
宋太宗赵炅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乙未年
宋太宗赵炅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庚寅年
宋太宗赵炅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戊子年
宋太宗赵炅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年
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丙子年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戊辰年
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癸亥年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庚申年
唐
唐哀帝李祝天佑元年元年公元904年甲子年
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辛酉年
唐昭宗李晔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戊午年
唐昭宗李晔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甲寅年
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庚戌年
唐昭宗李晔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己酉年
唐僖宗李儇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戊申年
唐僖宗李儇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乙巳年
唐僖宗李儇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辛丑年
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庚子年
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甲午年
唐懿宗李漼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庚辰年
唐懿宗李凗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庚辰年
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丁卯年
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辛酉年
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丙辰年
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乙巳年
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辛丑年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丙戌年
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乙酉年
唐德宗李适贞元元年公元785年乙丑年
唐德宗李适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甲子年
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庚申年
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丙午年
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乙巳年
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癸卯年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壬寅年
唐肃宗李亨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庚子年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戊戌年
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丙申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癸丑年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
唐睿宗李旦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
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
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庚戌年
唐殤帝李重茂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庚戌年
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丁未年
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乙巳年
周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辛丑年
周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辛丑年
周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庚子年
周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戊戌年
周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丁酉年
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丙申年
周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丙申年
周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乙未年
周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乙未年
周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甲午年
周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壬辰年
周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壬辰年
周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庚寅年
唐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己丑年
唐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己丑年
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乙酉年
唐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
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
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
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癸未年
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壬午年
唐高宗李治开耀元年公元681年辛巳年
唐高宗李治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己卯年
唐高宗李治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丙子年
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庚午年
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戊辰年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丙寅年
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甲子年
唐高宗李治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辛酉年
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丙辰年
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庚戌年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6年丙戌年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戊寅年
东汉
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
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丙子年
汉献帝刘协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甲戌年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庚午年
汉献帝刘协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己巳年
汉少帝刘辩昭宁元年公元189年己巳年
汉少帝刘辩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己巳年
汉灵帝刘宏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壬子年
汉灵帝刘宏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戊申年
汉恒帝刘志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丁未年
汉恒帝刘志延熹元年公元158年戊戌年
汉恒帝刘志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乙未年
汉恒帝刘志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癸巳年
汉恒帝刘志元嘉元年公元151年辛卯年
汉恒帝刘志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庚寅年
汉恒帝刘志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丁亥年
汉质帝刘缵本初元年公元146年丙戌年
汉冲帝刘炳永憙元年公元145年乙酉年
汉顺帝刘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甲申年
汉顺帝刘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壬午年
汉顺帝刘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丙子年
汉顺帝刘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壬申年
汉顺帝刘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丙寅年
汉安帝刘祜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壬戌年
汉安帝刘祜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辛酉年
汉安帝刘祜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庚申年
汉安帝刘祜元初元年公元114年甲寅年
汉安帝刘祜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丁未年
汉殇帝刘隆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丙午年
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乙巳年
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己丑年
汉章帝刘炟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丁亥年
汉章帝刘炟元和元年公元84年甲申年
汉章帝刘炟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丙子年
汉明帝刘庄永平元年公元58年戊午年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丙辰年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乙酉年
西汉
东盆子建世元年公元25年乙酉年
成家公孙述龙兴元年公元25年乙酉年
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戊辰年
汉孺子婴居摄元年公元6年丙寅年
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己未年
汉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公元前4年丁巳年
汉哀帝刘欣太初元将元年公元前5年丙辰年
汉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乙卯年
汉成帝刘骜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癸丑年
汉成帝刘骜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己酉年
汉成帝刘骜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乙巳年
汉成帝刘骜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辛丑年
汉成帝刘骜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丁酉年
汉成帝刘骜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癸巳年
汉成帝刘骜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己丑年
汉宣帝刘询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壬申年
汉宣帝刘询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戊辰年
汉宣帝刘询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甲子年
汉宣帝刘询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庚申年
汉宣帝刘询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丙辰年
汉宣帝刘询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壬子年
汉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戊申年
汉昭帝刘弗陵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丁未年
汉昭帝刘弗陵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辛丑年
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乙未年
汉武帝刘彻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癸巳年
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己丑年
汉武帝刘彻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乙酉年
汉武帝刘彻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辛巳年
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丁丑年
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辛未年
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乙丑年
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己未年
汉武帝刘彻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癸丑年
汉武帝刘彻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丁未年
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辛丑年
汉景帝刘启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戊戌年
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壬辰年
汉景帝刘启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乙酉年
汉文帝刘恒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戊寅年
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壬戌年
三、公元纪年法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所谓“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这种算法以及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是6世纪的一个基督修道士狄安尼西提出的。虽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根据公元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换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
1.世纪:100年为一世纪,特别指耶稣基督纪元(公元纪元)之百年分期。但史学界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元年至100年为一世纪,101年至200年为2世纪……一种是元年至99年为一世纪,100年至199年为2世纪,200至299年为三世纪……
2.年代,世纪中又以10年为一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即习惯上以出现80为80年代之始;也有主张1981年至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
4.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40年为中期。
5.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公元纪年法没有公元0年,从公元前1年下来就是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