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无遗“策”——算法合规简记与解构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7-8层

传真:861066090016

邮编:100005

前言

在2024甲辰龙年春节期间,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宣布推出全新模型Sora。这款模型具备将文本提示转化为长达一分钟高清视频的能力,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视频生成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在引领新一波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同时,这个曾由“ChatGPT”而引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合规话题,又再次被引入热议之中。

一、大众视野下的“算法”

但对于一名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网络用户”,这种定义和比喻可能还是有些抽象了。由过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标志性新闻案例,可能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到“算法”的涵义。

2018年,某OTA平台被曝“酒店同房不同价”,引爆了“大数据杀熟”的热点话题。2021年11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起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86.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92.33%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的原因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差异化营销[3]。这种利用大数据和算法进行的“个性化服务”中,是否存在“欺诈”、“歧视”、“黑箱”等诸多问题,一度成为多年来“算法合规”界的焦点之一。

二、算法的合规制度演化“简史”

(一)概括式法律规范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在2004年颁布,虽然彼时将“算法”定义为一种电子签名验证数据,但这也是“算法”的概念首次在正式法律文件中被提及。

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将“算法”作为一种“技术信息”,纳入到了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但其上的两部法律和司法解释,仅是对算法进行了概括式的归类保护,并未予以明确的具化分类。

直至2021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完整提出了健全算法安全治理机制、构建算法安全监管体系、促进算法生态规范发展的原则、目标和具体要求,为后续针对“算法”的专门性规范制定和出台,夯实了法治基础。

(二)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下具化的算法合规

1.自“35273”到“个保法”的算法合规演进

有关于对自动化决策和个性化推荐的规制,早在出台前就可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和合规文件中。在2017年版本的GB/T3527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就已初现有关“用户画像”和“自动决策”的合规要求。

2018年出台的《电子商务法》第18条,首次对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个性化推荐”服务提出了“双向选择”的合规要求,以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其后自2020年沿用至今的GB/T35273-2020《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版本中,进一步细化了“个性化展示”和“信息系统自动决策”合规要求的章节和条款,为其后《个保法》第24条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2.三项基本原则的确立

2021年8月《个保法》正式颁布,其在第24条中,特别针对“自动化决策”算法提出了三项具体明确的合规要求:

一是公平公正原则,即要求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二是保障个人选择和拒绝权,针对自动化决策方式提供的个性化推荐,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三是对重大影响决策的解释说明义务,即对于以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的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个人享有解释说明权和拒绝权。

这三项合规要求虽然是基于“自动化决策”算法规制而确立的,但其实也成为了后续“大算法”合规制度建立的重要底线。

3.良好实践标准的深入演化

2023年3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信息安全技术基于个人信息的自动化决策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特别针对基于个人信息的自动化决策算法,提出了深化的合规要求,包括基于算法的评估、人工介入、数据、技术文档和运行等要求,基于特征生成的个人信息处理、计算安全等要求,基于决策的安全、告知和个人权益保障要求,以及基于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典型场景和特殊群体的特别要求等等。同样的,虽然该项推标仍是基于个保自动化决策算法治理而作出,但其提供的完整、具体、可行的治理方案,对“大算法”的合规治理具有较为理想的参照价值。

(三)专属于“算法”的法律规范文件

1.首部“大算法”法律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2.针对合成类算法技术的特别法律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

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元宇宙”为首的数字化概念和实体产业不断推陈出新,而支撑元宇宙发展的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以及AR/VR/XR等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等,其所依托的核心技术离不开“算法”,“深度合成技术(算法)”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所谓“深度合成技术”,是指利用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生成合成类算法制作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网络信息的技术,具体包括篇章生成、文本风格转换、问答对话等生成或者编辑文本内容的技术,文本转语音、语音转换、语音属性编辑等生成或者编辑语音内容的技术,音乐生成、场景声编辑等生成或者编辑非语音内容的技术,人脸生成、人脸替换、人物属性编辑、人脸操控、姿态操控等生成或者编辑图像、视频内容中生物特征的技术,图像生成、图像增强、图像修复等生成或者编辑图像、视频内容中非生物特征的技术,三维重建、数字仿真等生成或者编辑数字人物、虚拟场景的技术等[4]。

近年来,随着深度合成技术快速发展,在服务用户需求、改进用户体验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人员用于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诋毁、贬损他人名誉、荣誉,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等,影响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生态,促进深度合成服务规范发展,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公安部于2022年11月,系统性、专门性针对应用深度合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联合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深度生成规定》”),明确各类主体的信息安全义务,为促进深度合成服务规范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5]。

3.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的特别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了划时代的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它能够基于在预训练阶段所见的模式和统计规律,来生成回答,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等任务[6]。在ChatGPT光辉岁月的背后,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算法)——这一由“深度合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结合、演化而来的新兴技术产物。在ChatGPT的推动下,我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或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如百度的“文心一言”、讯飞的“星火”、抖音的“豆包(基于云雀大模型)”、以及华为的“盘古Chat”等等,百花斗艳,万鼓争鸣。

4.算法合规评估实践标准——GB/T42888-2023《信息安全技术机器学习算法安全评估规范》

随着《算法推荐规定》《深度合成规定》等法律规范文件的出台,针对算法的审核、评估等合规要求被正式确立。为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8月正式发布GB/T42888-2023《信息安全技术机器学习算法安全评估规范》(以下简称“《评估规范》”),并将于2024年3月1日实施。《评估规范》将机器学习算法安全要求区分“基本级”和“增强级”,并分别对机器学习算法的技术和服务(包括算法推荐服务)场景提出了安全要求,并进一步规范了评估办法和具体评估流程。

随着人工智能视频生成产品“Sora”的诞生和普及应用,在引领新一波热潮的同时,也必将给“算法”合规课题制造新一轮的重大挑战。

三、算法合规要素解构

徜徉完“算法合规”的流光,让我们一起进入它的内部,自内向外,一览其无限风光下的步履方圆。本文尝试将散见于法律规范中的算法合规要求进行拆解和重构,从数据信息合规、算法模型合规、服务对象合规以及竞争合规四个维度,繁简相依地厘清合规要点,以供诸君参阅。

(一)“弹药”治理——数据信息合规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算法,没有高质量数据和信息的支撑,也难以发挥其本有的作用,诚如精良的武器缺了弹药,而无法提供有效输出。

1.输入端数据的合规

(1)个人信息

考虑到本文的论题和篇幅,有关通用性的个人信息保护要求,笔者不再予以具述,但就算法语境下,确也有两个问题值得一提:

1)设置特征标签的合规要求

在算法推荐技术中,为用户添加针对其个人特征或兴趣点的用户标签(以下称“特征标签”),并按照算法进行自动化推荐,是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算法推荐规定》明确要求,服务提供者设置特征标签应当遵循以下必要规范:

一是,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关键词用作特征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

二是,向用户提供“特征标签”的选择或者删除功能。

2)人脸编辑服务的合规要求

对于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深度合成规定》明确要求其对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应向被编辑的个人进行告知并取得其单独同意,履行提示义务。

(2)其他数据

对于其他用以生成、融合、演算、训练等算法场景的其他非个人信息数据,亦应当遵循《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必要的安全处理和管理义务。

2.信息内容管理

现有服务于“公众”的算法场景,仍然以“互联网信息服务”应用最为常见和广泛。因此,除了数据安全管理要求外,法律规范对于信息内容的合规管理亦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1)建立识别特征库

(2)审核义务

《深度合成规定》要求服务提供者采取技术或者人工方式,对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的输入数据和合成结果进行审核。

(3)内容标识义务

对使用合成类算法服务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法律规范要求服务提供者采取技术措施添加不影响用户使用、且不得删除、篡改、隐匿的显著标识,否则不得传输。

对于以下几类深度合成服务,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深度合成规定》进一步特定要求服务提供者需在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

(一)智能对话、智能写作等模拟自然人进行文本的生成或者编辑服务;

(二)合成人声、仿声等语音生成或者显著改变个人身份特征的编辑服务;

(三)人脸生成、人脸替换、人脸操控、姿态操控等人物图像、视频生成或者显著改变个人身份特征的编辑服务;

(四)沉浸式拟真场景等生成或者编辑服务;

(五)其他具有生成或者显著改变信息内容功能的服务。

(4)处置和辟谣机制

服务提供者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应当采取处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保存记录、防止扩散、警示、停止服务、模型优化训练以及向管理部门报告等。

特别对于发现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信息的,《深度合成规定》还要求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辟谣机制,及时采取辟谣措施。

(二)“工具设备”治理——算法模型合规

如果说数据是算法技术的“弹药”,算法模型就是算法的核心“软武器”或“软设备”,计算机硬件则属于算法运行的“硬设备”。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算法模型的合规问题。

1.机制机理审核、评估制度

算法的机制机理,是决定经其输出的服务结果是否合规公允的核心要素。因此,我国对于算法领域的法律规范,均着重要求服务提供者建立对算法机制机理的定期审核、评估、验证等制度。

(1)强制安全评估

在《深度合成规定》的合规要求中,对于提供具有“生成或者编辑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以及“生成或者编辑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物体、场景等非生物识别信息”两类功能的合成算法模型,其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安全评估等。

(2)通用评估方法参考

2023年8月正式发布的《评估规范》,对从算法的设计开发、验证确认、部署运行、维护升级、退役下线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安全评估的合规对照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流程,提出了有益的实践参考规范标准。企业可以参照该文件,并结合自身的合规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健全的审查评估制度。

(3)“大模型双新评估”

《暂行办法》第17条规定,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评估,并按照《算法推荐规定》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监管实务中一般称之为“大模型双新评估”。

2.科技伦理审查制度

2023年9月,中央军委科技委发布《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对涉及以人为研究参与者、实验动物以及可能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秩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带来伦理风险挑战等科技活动,应依据《办法》规定的程序开展科技伦理的评估和审查工作。对于利用算法实施的上述科技活动,除通用的伦理审查内容外,《办法》还针对性做出了特别的合规要求,包括:

(1)重点审查标准

《办法》特别针对涉及数据和算法的科技活动,提出了审查的重点内容和标准:

一是,要求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使用等处理活动以及研究开发数据新技术等符合国家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有关规定,数据安全风险监测及应急处理方案得当;

二是,算法、模型和系统的设计、实现、应用等遵守公平、公正、透明、可靠、可控等原则,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伦理风险评估审核和应急处置方案合理,用户权益保护措施全面得当。

(2)专家复核

3.算法规则制定和公示要求

第16条,则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

4.算法备案制度

“算法备案”,是我国算法合规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指导意见》在构建算法安全监管体系中明确了“建立算法备案制度”的体系建设要求,这也是将来我国进一步建立和实施算法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一环。

在后续出台的《深度合成规定》中,亦明确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依据《算法推荐规定》的要求完成备案,并在网站、应用程序等的显著位置标明其备案编号并提供公示信息链接。

有关算法备案的实践,有三个值得提示的问题:

(1)备案主体限制

备案主体仅限于“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提供的算法推荐服务并不具有“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则并不强制履行算法备案义务。

(2)“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理解

那么,由上述“备案主体限制”引发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呢?网信办于2018年11月15日发布的《舆论评估规定》第2条,提供了判断此类信息服务场景的示例标准:

第二类是概括性示例,即开办提供公众舆论表达渠道或者具有发动社会公众从事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3)算法备案系统

(三)“目标”治理——服务对象合规

在做好数据端和模型端的合规后,对于算法服务的对象——“公众”、“用户”(如上所述,本文暂限于讨论自然人用户)等,同样需要满足相应的合规要求,以在充分保障其权益的同时,确保服务和管理的公正、透明。

1.用户准入

2.用户权益保护

(1)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应当与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2)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歧视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3)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

(4)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5)对用户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依法予以说明并承担相应责任;

(6)依法响应用户关于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其个人信息等的请求;

(7)设置便捷有效的用户申诉和公众投诉、举报入口;

(8)依照《个保法》《算法推荐规定》等要求,对于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以及消费者等特定群体实施额外的权益保护要求。

(四)“环境”治理——竞争合规

现今的世界,已经迈入“算力”时代,除硬件技术外,数据和算法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在争夺用户和商业主导权的过程中,利用数据和算法进行“争议性”竞争和垄断的行为并不鲜见,诸如“非法爬虫”、“算法共谋”、利用“信息茧房”恶意竞争、利用“算法漏洞”恶意竞争等算法时代的新型争议和违法违规案件也日益增多。

针对这一现象,《算法推荐规定》在第15条针对性提出了明确的合规要求,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对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妨碍、破坏其合法提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正常运行,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也为监管部门对“算法”领域的有序竞争规制,进一步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

有关算法应用引发的技术研发、服务市场新型法律问题,是一个跨法域的大课题,限于本文探讨的主题和篇幅,本章节不做喧宾夺主,容后再另开专题以与诸君作崇论闳议。

结语

科学技术,在似永无疲累的高速奔驰中。其回眸时,或许会对法律规制的习惯性滞后报以轻笑。但作为法律人,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立法和监管部门的不倦努力下,对于新技术新领域的法律规制和规则指引,真真切切地在不断加速完善,以尽力保障“算力”时代下的公共服务环境、营商环境、生活消费环境等的健康和有序。

如果说,“算法”是社会和国力进步的发动机系统,那么“法治”,就是保障发动机有序运转的防火墙和润滑剂。机遇和风险往往伴生并存,任何新事物的兴起,必然会因国际、域际、亦或人际利益关系擦出的“火花”,而伴随各种风险和代价的波骇云属。法律的作用,正如勒马之缰,藏锋之鞘,让新技术于开端的锋锐驰骋,赋予仁心,有规可循,最终成为利他利己而不伤人的国之重器。我们可能无法真正做到“算”无遗“策”,但谋定后动,笃行致远,或许才是真正的治“算”良方。

[4](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令第1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

THE END
1.我的个人算法是什么?一、个人算法 > 个人系统 如果你接触过得到平台上的文章或课程,会明显感觉到创作团队善于把概念提炼成便于记忆的关键词。比如这篇谈怎么自我精进的课程中,借助了程序员思维,告诉你每个人都需要一套人生算法。 之前虽然也有接触过人生算法这个词,但完全没有深入思考过。只是一直很在意个人系统的搭建。而我对个人系统https://www.jianshu.com/p/b5fd0af47310
2.算法入门篇详解步骤的集合: 算法首先是一个步骤的集合,这些步骤用于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或执行特定的计算。这些步骤被明确地定义,并且按照特定的顺序执行。 明确性: 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明确无误的,不能存在歧义。这意味着对于任何执行算法的人或系统来说,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有一个清晰、唯一的解释。 有穷性: 算https://blog.csdn.net/nndsb/article/details/140599327
3.个人算法笔记完整版.pdf个人算法笔记完整版.pdf,Table of Contents 开篇词 1.1 第零章、必读系列 1.2 学习算法和刷题的框架思维 1.2.1 动态规划解题套路框架 1.2.2 回溯算法解题套路框架 1.2.3 BFS 算法解题套路框架 1.2.4 我写了?诗,让你闭着眼睛也能写对?分搜索 1.2.5 我写了?诗,把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07/5010340124003040.shtm
4.不要披着算法的高科技外衣侵犯个人隐私或许这就是算法。在这里我们特别申明,我们只是借今日头条对算法的描述来印证算法的含义,而无指责之意。问题是,当算法成为风口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应用算法或者打着算法的高科技幌子,行侵犯个人隐私之实。 法律法规的规制作用在大数据保护中都已滞后,在算法时代,就更显苍白了。 http://www.legaldaily.com.cn/commentary/content/2019-02/01/content_7762329.htm
5.保护个人信息,让算法推荐不再“算计人”但其负面效应还不止于此。为了取悦用户,算法会不断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个性化推荐收窄了用户的信息接收范围,并减少了接受差异化讯息的可能性,容易让人深陷“信息茧房”而不自知,不利于个人认知成长。 与此同时,算法取代人工充当信息推荐的“编辑”角色,内容能否推送、推送什么内容、内容推送给谁,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4&newsId=4509437
6.王莹算法侵害类型化研究与法律应对——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算法的普遍应用给个人及社会带来如下类型的侵害:算法标签、算法归化、算法操纵、算法歧视与算法错误。传统部门法分析框架无法对算法侵害进行完全的、有效的规制。GDPR和我国最新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提供了源头数据规制与数据赋权制衡的应对方略,不仅规定了数据处理原则、个人数据权利,还专门引入自动决策概念,设置专条进https://lti.ruc.edu.cn/sy/xsgd/sjygrys_/dee44ba4681146c983fe2ebfcdf5c153.htm
7.“一个人连基本的算法都掌握不了,他肯定成不了优秀的程序员算法与数据结构:导论篇-算法的重要性 怎样学算法 算法学习笔记 锻炼内功,高效学习,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都在这里了 算法分析的正确姿势解读 数据结构 排序算法 程序员必学的十个算法 学习算法思想,修炼编程内功 二、个人主页系列篇 Lxxyx作者 学习JavaScript数据结构与算法(四):二叉搜索树 https://www.imooc.com/article/details/id/254516
8.算法和个人努力到底能否和解?电影好像并为说清楚(逆行人生)影评电影开头程序员被开除,经理说是用他自己开发的人力系统算出的结果,并且强调了是他自己开发之初说的不能质疑算法。中间外卖小哥之间起冲突,因为“卷王”拉高了系统算法里的工作效率,让所有人被迫提高效率以保证收入不下降。到此已经两处暗暗讽刺打工牛马被算法扼住咽喉。中间对于外卖小哥群体个人刻画铺垫了很多人性的真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104498/
9.算法创意实践挑战赛(个人赛)本竞赛项目要求参赛选手在C++软件编程环境下,通过赛题分析、程序设计、创意实现,完成比赛目标。 二.比赛主题 “算法创想,科技创新” 三.比赛内容(详细内容请查看赛项说明文件) 1.比赛过程将全面检验参赛选手基于C++软件编程语言的技术实现能力,鼓励参赛者动手创造,提升中小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探 究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https://ceic.kpcb.org.cn/cms/cssc/8198.htm
10.[法治在线]法治封面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拨开“算法”迷雾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11月03日 13:27 视频简介:2020年7月,浙江绍兴的胡女士通过某商旅平台订购了一家酒店的房间,并通过平台支付了2889元房费。可当她完成住宿准备退房离开时却得知这家酒店的实际挂牌房价比自己通过平台所支付的要低得多。本期节目将聚焦“大数据杀熟”,拨开“算法”迷雾。?https://tv.cctv.com/2021/11/03/VIDEtExTmOs5Xv3JXoeB3fvu211103.shtml
11.将AI算法模型作为资产交易!京东科技是如何做的?(上篇)(4)根据上一步描述的不同发布形式及对应的授权方式,AI算法模型个人开发者将AI算法模型授权、交付给第(1)步领取需求任务对应的需求方或自主从AI交易市场采购的需求方;基于交易市场中的订单管理和计算管理功能,需求方按照算法模型发布时约定的计费方式与AI算法模型个人开发者进行结算。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48387382&efid=ZnpBsMMGwuPBQLcaFyEquA
12.?对于Logs官方算法的核心内容随手翻译与个人理解?对于Logs官方算法的核心内容随手翻译与个人理解 《最终幻想14》LOGS算法是FF14游戏中的一项强大的战斗记录工具,可以记录玩家在游戏中的所有战斗数据,包括技能使用、伤害输出、治疗数据等等。对于喜爱PVE的玩家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将详细解析FF14 LOGS算法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给出一些优化建议,帮助http://ff14.17173.com/content/10312023/1803433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