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隶,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平复帖》自宋代《宣和书谱》将其归入章草体,后世多沿袭之。此帖应是介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过渡性书体。有学者认为是草隶。帖中用秃颖劲毫,笔意生动,风格平淡质朴,是流传有绪的西晋名家法书巨迹。
此件作品为鉴藏家张伯驹先生于1956年7月捐献给国家,后移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扬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清拓《秋碧堂法书》卷一陆机《平复帖》
拓本墨纸,纵30.9cm,横13.4cm(半开)
陆机此帖书体古厚淳雅,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与出土的汉晋简牍相近,表现出当时草书由章草向今草的发展演变,是研究字体嬗变和笔法时代特征的重要资料。
《秋碧堂法书》,丛帖,八卷。清梁清标鉴定,尤永福镌刻。收晋陆机、王羲之,唐杜牧、颜真卿,宋高宗、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及元赵孟頫等大家书。梁氏富收藏,精鉴赏,诸帖多摹自真迹,为清刻佳帖之一。所刻《平复帖》颇精,将用秃笔书写而带出的“贼毫”一一展现出来。
2.出师颂卷(20
隋佚名
章草
《出师颂》未署书者姓名,据明王世贞等人记载,当时流传两本,一本有宋徽宗赵佶标题藏印,称为“西晋索靖书”,入清佚失,一为是本。本幅后有米友仁于绍兴九年(1139年)四月七日跋书并审定:《出师颂》隋贤书。此本后入藏清宫,《石渠宝笈》一书也著录为隋人书。现经启功、徐邦达、朱家溍、傅熹年等专家鉴定,确定为隋朝人所书。此书为章草体,是存世书法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古章草书作之一,书法笔势险峻,字体古朴简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释文:出师颂,史孝山。茫茫上天,降祚为汉,作基开业,人神攸讚。五曜宵映,素灵夜嘆,皇运未(来)授,万宝增焕。历纪十二,天命中易,西戎不顺,东夷搆逆。廼命上将,授以雄戟,桓桓上将,实天所启。允文允武,明诗阅礼,宪章百揆,为世作楷。昔在孟津,惟师尚父,素旄一麾,浑一区寓。苍生更始,移风变楚,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人歌之,犹叹其艰,况(原缺一字,为“我”)将军,穷域极边。鼓无停响,旌不蹔褰,泽沾遐荒,功铭鼎鈜。我出我师,于彼西疆,天子饯我,辂车乘黄。言念伯舅,恩深渭阳,介圭既削,裂壤酬勋。今我将军,启土上郡,传子传孙,显显令闻。
初拓《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卷三《出师颂》(21.22
拓本墨纸,纵27.5cm,横17.7cm(半开)
历代见于著录的章草《出师颂》墨迹有两本,一为“宣和本”,一为“绍兴本”。刻于《三希堂法帖》中的是“绍兴本”,有米友仁题跋,即《隋人书出师颂》。其书体为章草,古朴而典雅。
“三希堂”为清乾隆皇帝书室,以贮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而得名。《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是由清代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特谕梁诗正、汪由敦等大臣,据内府所藏书画精品目录《石渠宝笈》选择法书,摹勒上石,并由著名刻手宋璋等人镌刻完成。全帖共32卷,计刻石495块,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北海建造阅古楼收藏刻石。此本为初拓进御之本,墨色光亮,俗称“乌金拓”。
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23.24
拓本墨纸,纵23.8cm,横11.5cm(半开)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至隋间僧人,人称“永禅师”。俗姓王,王羲之七世孙。工书,精勤于艺,相传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布施江南各寺。宋代人评其草书是变章草古法而成,故虽为今草,依然具古朴风致。
是帖为宋大观三年(1109年)刻。此本为北宋拓,真草对照,字体古雅含蓄,拓工精善。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25.26
拓本墨纸,纵24cm,横9.7cm(半开)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为信札,因首刻“十七日”等字,故名。唐欧阳询说:“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至王羲之始变为今草。该书行笔自然洒脱,笔画尚存章草意味,虽字字独立,但气脉贯通,充分表现了王羲之的书法风采,是我国书法史上不朽的名作。
此为北宋拓本,钤“懋勤殿鉴定章”、“乾隆御览之宝”等印。
明拓《郁冈斋墨妙》卷七(27
索靖《月仪帖》
拓本墨纸,纵28.1cm,横13.8cm(半开)
索靖(239-303年),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芝姊孙。曾官尚书郎、雁门太守,拜左卫将军。善草书、八分,尤精章草,自谓“银钩虿尾”。虿是蝎类毒虫,尾部上卷呈钩状,以此形容其章草书波画的遒劲状态。其书法对两晋、南北朝及以后的书坛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月仪帖》传为索靖所作,法度谨严,气势峻迈,是著名的古章草书作品。
《郁冈斋墨妙》法帖,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取材魏、晋、唐、宋名家书迹,共十卷。王肯堂摹勒,管驷卿镌刻。摹刻精湛,秀润可人,为明代著名刻帖。
宋拓《淳化阁帖》卷三
索靖《皋陶帖》、《七月帖》
宋拓《淳化阁帖》卷一(28
汉章帝章草书《辰宿帖》
拓本墨纸,纵25.2cm,横13.1cm(半开)
东汉章帝(56-88年),名炟,明帝子。在位14年,善书。章草,或称隶草,唐张怀瓘曰:“章草即隶书之捷。”它与今草的主要区别在于保留着隶书笔画的形迹,每字独立不连写,广泛流传于两汉时期。对章草的名称解释不一,或曰因史游用章草书《急就章》而得名;或曰因汉章帝时所创,故名;或曰与“章程书”之“章”同义等等。《辰宿帖》传为汉章帝所书,见于《淳化阁帖》等帖中。
此清宫旧藏“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因钤“懋勤殿鉴定章”而得名。宋刻宋拓,镌拓精良,为存世至宝。
宋拓《淳化阁帖》卷二(29.29,
皇象章草书《文武帖》、《顽闇帖》
皇象(生卒年不详),三国吴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工书,尤善章草、八分书。时号“书圣”,有“一代绝手”之称。唐张怀瓘《书断》列其章草为神品,八分妙品,小篆能品。
此两帖结字工整,法度森严,是成熟、规范的章草作品。
《文武帖》释文:文武将队,乃俾俊臣整我皇纲,董此不虔,古君子即戎忘身。昭其果毅,尚其桓桓。师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鹯。天有泰一、五将、三门。地……
《顽闇帖》释文:臣象言。顽闇容薄,加以年老。凡百乖秽,无所中宜。特蒙哀伤,殊异之遇,安感骑乘之欢,遊息之燕。淳和足使忘躯命,荣观足以光心膂。延望翘翘,念在效报。而萧走垂须。终何才力,以答新恩。唯尚有借近赵走。文过首贫,尚寻天恩。智方营私,成无往颜。爱自弥文,唯……
宋拓《淳化阁帖》卷二(29,,29,,,
张芝章草书《秋凉平善帖》
张芝(?-约192年),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善章草书。前人赞其书“超前绝后,独步无双”,有“草圣”之誉。南朝宋羊欣记其“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显示出张芝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故后人也以“临池”代称练习书法。
释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深为秋凉平善。广闲弥迈,想思无违。前比得书,不逐西行。望远悬想,何日不勤。捐弃漂没,不当行李。又去春,送举丧到美阳,须待伴比,故遂简绝。有缘复相闻。餐食自爱。张芝,幸甚幸甚。
3.中秋帖
晋王献之
行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书法作品,曾是乾隆皇帝收藏的“三希”之一。原帖称《十二月帖》,宋代为米芾所藏,并刻入米氏《宝晋斋法帖》。据专家考证《中秋帖》是米芾据《十二月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6字。作品笔迹流逸,情驰神纵,对献之“一笔书”特点的把握十分精到,但因系信手临写,并未拘泥于原作,字形较肥,具欹斜之势,呈现出舒张圆劲的神采,故具有米芾的书法特色。
此件作品原被典当在香港的一家外国银行,国外有人意图收购,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王冶秋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于1951年11月18日以重金收回,12月入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初拓《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卷二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是清乾隆皇帝所藏“三希”之一,收刻于《三希堂法帖》中。此系御制墨拓初拓本。此作书法连绵跌宕,如“火箸画灰,连续无端末”,古称“一笔书”。
4.冯摹兰亭序卷
唐冯承素
行书,纸本,纵24.5cm,横69.9cm
唐初,临摹《兰亭序》风行,在众多摹本中尤以此本最精妙。因钤有唐中宗年号“神龙”印,被称为“神龙本”。字体不但间架结构优美,而且行笔踪迹、墨彩浓淡亦都十分清晰。元代郭天锡认为此卷本是冯承素等摹,明代项元汴确定为冯摹,后世沿袭此说。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王羲之等人聚会情景,抒发了文人情怀。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后成为名帖,真迹据传在唐太宗殁后殉葬昭陵。今所见的最早摹本为唐代本,此即其中之一件。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讬,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蹔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初拓《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卷三冯承素摹《兰亭序帖》
《兰亭序》为王羲之著名书迹,在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三希堂法帖》摹勒的唐人冯承素摹本刊刻精湛,表现出王羲之书法神清骨秀、妍美流便的艺术特点。
5.伯远帖
晋王珣
行书,纸本,纵25.1cm,横17.2cm
这是王珣写的一通信札,也是传世晋人墨迹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迹。此帖行笔出入顿挫,锋棱具在,笔笔有浓淡变化,后笔过搭前笔处毫锋重叠,笔顺天成,绝无钝滞之迹,落简挥毫,字字顾盼,尽得优游俊朗之风神,为乾隆皇帝收藏的“三希”之一。
此件作品与《中秋帖》同被典当在香港的一家外国银行,国外有人意图收购,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于1951年11月18日将此二帖一起以重金收回,12月入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初拓《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卷二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是清乾隆皇帝所藏“三希”之一,其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收刻于《三希堂法帖》之中,摹刻者尽力保持了原作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