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图为观众在曾为梁清标藏品的《簪花仕女图卷》等名画打样稿前观看。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真定梁家曾收藏浩繁的中国文化精品,为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贡献了“河北力量”,留下“河北印记”。这些收藏不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瑰宝。关于真定梁家“长物”(本意指多余之物,这里指无用之物,特指雅玩书画收藏等)的数量,业界众说纷纭,因其并没有留下像一些藏家那样的藏品记录,我们只能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后世藏品目录以及实物上的印章等方式来甄别,因而统计不一。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统计的藏品离梁家真实收藏数量,差距依然很大。
目前粗略统计,梁清标一生中收藏了600多件书画稀世珍品,其中书法作品约107件,仅晋唐名家名迹就有28件,宋元名家名迹74件,明代4件,清代1件。他的绘画收藏约510件(册),其中晋代至五代的绘画藏品有63件,宋元藏品349件,明清绘画藏品87件。梁家图书收藏则超万卷,且多为珍本。
古画收藏
广收珍品藏真定
梁家的每件藏品,都有着曲折复杂、精彩传奇的收藏故事。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局部)曾为梁清标所藏。
清初高士奇所著《江村销夏录》认为,清初大收藏家有孙承泽、梁清标、卞永誉、宋荦、高士奇等。而梁清标是清初书画收藏和书画鉴藏领域的核心人物,他自诩“谛观审辨析毫芒”“博物多识鉴赏精”,宋荦称赞他“昭代鉴赏谁第一,棠村(梁清标)已殁推江村(高士奇)”。他的书画鉴定水平也为后世所公认。
梁清标所藏书画的历史文化价值远超同时代收藏家的藏品,具体表现是他收藏的宋代及宋代前的绘画,远超他人且遥遥领先;他的元画收藏,可与康乾之间的大收藏家安岐相媲美,梁清标对元人书画的收藏以“元六家”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主。而在明代绘画收藏数量方面则相对落后,他主要收藏“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作品。梁清标元、明两代的收藏品,精于其他藏家。
“秋碧堂”为梁清标斋号,堂内均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名绘精品,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后梁荆浩《匡庐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代李唐《万壑松风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宋徽宗《柳鸦芦雁图》等。尤其是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明代仇英《修禊图》《赤壁图》、唐寅《花溪渔隐图》和清代王时敏的《仿古山水册》等,皆为中国历代绘画名品,堪称国宝级文物。
略翻清代皇家编写的《石渠宝笈》等书画著录书,其中有梁清标收藏的名画114幅,《石渠宝笈续编》中有71幅,《石渠宝笈三编》中有43幅。至今有275件钤有梁清标本人印章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他的藏品进入宫廷内府之后,至少有144件,后来分别被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此外,梁清标还收藏有与其家族和家乡真定有关的一些书画作品,如他收藏了曾祖父梁梦龙的画册,和以真定风光为主题的一些书画作品,对于当今正定的研究独具意义。
“梁家装”也被誉为书画界一雅。吴其贞《书画记》中说:扬州张黄美善于裱褙,专为梁清标家装画。梁家裱书画,用料讲究,手卷旧锦包首,以白玉为轴头、别子,再亲加题签,所用印章印泥,都堪称精美绝伦。
《梁清标登瀛洲图》,绢本设色,河北博物院藏
书法收藏
囊括稀世名帖
钟繇钟太傅的《荐季直表》为中国书法“无上太古第一名迹”,乾隆评其为“法书鼻祖”。钟繇《荐季直表》写于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钟繇字元常,汉末举孝廉,官至尚书仆射,魏初为廷尉,迁太尉,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钟繇的名作《荐季直表》康熙年间在真定梁家,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入朝过正定,遂归于年。年败,又没入宫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该作被英兵掠至广州,后为上海王壮弘在所购裴氏旧藏《壮陶阁法帖》初拓本中检得存世。
康熙时将内府所藏自晋、唐至清的墨迹,编次模刻为《懋勤殿法帖》28卷。而梁清标从自己的藏品中选出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帖》(张金界奴本)、唐代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和《竹山堂连句册》、宋代苏轼《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合卷、宋代黄庭坚《阴长生三篇并跋》等墨迹,请金陵尤永福摹镌了《秋碧堂法书》8卷。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梁清标未等碑刻工程完工而得诏返京,直至乾隆年间,礼部侍郎金德瑛督学京畿,才在蕉林书屋发现了覆于阶下的碑刻,遂命正定知府郑大进拓印成册,即为今之《秋碧堂法书》,此帖与河北涿州冯铨所刻《快雪堂法书》同为清初名帖,向为世人所推重。
梁清标收藏有自己的原则,在所藏书画上绝不滥钤押藏印,手卷只在卷首或卷尾边角钤盖少数印章,其他则钤盖在前后隔水及跋尾,条幅则在边角处。押缝处盖“棠村”“冶溪渔隐”“苍岩”小印。他有常用印章如“保和殿大学士之章”“蕉林居士”“蕉林秘玩”“秋碧堂”“家在北潭”“观其大略”等,鉴藏章则有“河北棠村”“苍岩子”“梁清标”“玉立氏”等。
古书收藏
“梁蕉林”富甲古今
诗书是文人的精魄。梁清标在真定的蕉林书屋“蓄古书数十万卷”,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翁方纲称其可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天籁阁相媲美,有“项家蕉窗梁蕉林,图书之富甲古今”的赞语。“项家蕉窗”则是项元汴的斋名。
《征刻唐宋秘本书目》载:“近代藏书,惟北平孙北海少宰,真定梁棠村司农为冠。少宰精于经学,司农富于子集。”梁清标不仅收藏子集,据记载,他曾以500两银买宋版《汉书》,还收藏有宋版《孟子章指》。在收藏前人文集方面,他是当时第一人。罕见的宋版书籍如汪应辰撰《文定集》、周必大的《周益国文忠公文集》、米芾《多景楼诗册》等,都被他收入囊中。要知道自明代起,宋版书就成为收藏界的热点,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开始按页计价,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更别说宋人手稿了,其价值无法用金钱估算。
此外,梁清标还注重乡土文献的收藏。明嘉靖皇帝执政期间,真定府藁城人石珤曾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石珤字邦彦,别名熊峰,世称其品行高洁,后被谗言陷害去职。石珤归乡,行装仅车一辆,京城人叹道:自古以来,宰臣去国,无人如他一般。他的《熊峰集》就收藏于梁家。
1月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图为观众在曾为梁清标藏品的《千里江山图卷》等名画打样稿前观看。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读书最乐
诗书簪缨之族
梁梦龙5岁能咏诗,后在朝27年。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他为官一生,修黄河、治瘟疫、督理营田、巡抚山东,倡行漕运海运。饮马长城下,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修长城5363丈,敌台101座,戚继光、李成梁为手下宿将,威镇辽东,朝廷赐大红麒麟服。他一生著述甚丰,有《赐麟堂集》等。后因政争回乡,在真定乡居19年。晚年家中有一锦驰堂,“列书千余卷”,这是梁家的第一批藏书。时人有诗称他“藏书山凿几千窟,种药园开二百弓”。
“古燕赵往往生异人。”明朝万历年间真定城内有一宅,称泠然堂,是梁梦龙的四子梁志居所。梁志性情淡泊,为人疏放,厌弃官场桎梏,倾慕高逸辞却荫封,回家当个老百姓。他的泠然堂有正房五间,以“贵适”为名,右有小池,清浅水碧。池后高阁名为“挹霞”,阁左为竹石山房,内有茶寮。
梁志以收藏养性。“闭户好法书、古画。‘贵适堂’堂中列古鼎彝书画,摩挲其间,茗椀炉香,相对终日”。他书法得颜体真谛,丹青水墨喜作枯木竹石,且精于篆刻。嘉靖十年(1531年),梁志诸兄弟访封龙山,题记刻石留于山中,直至今天可见。梁志的藏品,是梁家的第二批收藏。
梁家认准了家族从文之路,“世代业儒”。梁梦龙有四子,仅梁忠和梁慈以父荫出仕为锦衣卫千户,早亡的梁思和擅长诗文的梁志,都因好读书而受人赞赏。而梁清标的父辈们相对于祖父辈,在科举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有两位高中举人。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梁清标生于直隶真定。幼年时天资聪慧,曾“随其父至南雄、江淞”。崇祯六年(1633年)十四岁时“补博士弟子”,七年后中举。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河北博物院藏有描绘梁清标登科的《梁清标登瀛洲图》。顺治元年(1644年)春,梁清标授翰林院庶吉士、内翰林弘文院编修,进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顺治十年(1653年)为詹事府詹事、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礼部左侍郎,从此宦海沉浮,先后从吏部左侍郎升迁至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却由于举荐官员失职,又被连降三级。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梁清标授保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是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官职。他还奉旨监修了《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官方史籍。梁清标一生运途跌宕,三落三起,但总体而言官运平顺。不管是两次降任、一次革职、一年多赋闲,还是晚年由一品降至正三品,但他历任四部尚书长达四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天下,时人尊其为“梁相国”。
梁清标和梁清宽、梁清远为家族同辈兄弟,并称“三梁”。三人曾同列九卿。梁清远爱好书法,也曾收藏字画。
康熙三十年(1691年)八月初一,梁清标卒于任上,时年72岁。康熙皇帝下旨:“梁清标简任机务,宣力有年,勤慎素着。忽闻溘逝,朕心深为轸恻!”十一年后(1702年)康熙到真定时,还对身边大臣说:“城外十余里有大学士梁清标墓”“尔等其往奠之”。
位于正定的梁氏宗祠于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梁氏宗祠内的文物标志碑。河北日报记者刘采萍摄
古城正定
文化典藏汇聚之地
梁清标生活在明末清初江山易帜之际,明末内府书画收藏“折奉”(以书画为薪水)分散到官宦手中,从皇宫和旧臣家中流落出来的书画珍品,为梁清标收藏提供了绝佳机会。他位高职尊权重,同僚、下属或赠或售,加上京城书画市场发达,流通顺畅,故藏品日多。
学术界有明末清初因朝代变迁而发生“南画北渡”之说。梁清标让一些书画商、裱画师等在艺术品相对集中的江南代为搜罗书画,他雇用的装裱高手张黄美,就专门从事南北双向的书画买卖。书画经纪人张则之是梁清标购买字画的关键人物,为他购买了大量书画精品。
梁家在明清两代还曾请当时著名文人画家描绘家乡及居舍,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画作,如《蕉林书屋图》《蕉林书屋图册》24幅、《嘉庄农隐图》《青藤古坞图》《吴梅村画雕桥庄卷》等。其中《雕邱行乐图》为梁清标长辈梁维枢和夫人在其家族产业雕邱庄(今正定雕桥村一带)的生活图景,而《柳村渔乐图卷》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一的樊圻所绘,绢本设色,画卷展示了位于北方水乡正定的梁家乡居,如江南一般含烟带雾的诗化生活。观者从这些图画即可了解,明清时代正定周围泉眼无数,是典型的北方泉城。
此外,时人记载的梁清标所藏夔龙砚,古黝可玩;宋锦囊古琴,清雅可人;还有皇帝所赐御府图书和其他古董文物,更是不可胜数。
梁氏收藏最终大都归于皇家,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事。乾隆皇帝曾七次到正定,除去礼佛、治水、观兵之事,也许很多事情,世人至今未能知晓。
历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卷帙浩繁的梁家收藏,对于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而言,无疑贡献巨大,令人瞩目。这些梁家收藏珍品,于正定的历史文化,可谓管窥豹斑,相对于丰富的河北历史文化而言也只是沧海一粟。但这些瑰宝是需要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的文化资源。此次“盛世修典”河北特展,就是运用科技赋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精品——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范例,由此推动更多文化瑰宝走近百姓生活,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机。(戴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