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会是多大的技术革命?AI新浪财经

最近,比尔盖茨在reddit回答网友提问。有人问当下‘巨大的技术变革’是什么时,他回答说:

‘AI是个大人物。我不认为Web3有那么大,或者元宇宙本身的东西是革命性的,但AI是相当革命性的。’(Google翻译)

‘AI是重要的。我不认为Web3那么重要或者说单独的元界是革命性的,但AI是相当革命性的。’(ChatGPT翻译)

能和盖茨在Web3和人工智能的判断上一致,让我很开心。

另一件事,发生在朋友圈里。网易副总裁、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源在讨论微软加大投资OpenAI能否赚钱时,说到:

这句话透露了两个信息:1.网易杭研在大面积尝试应用OpenAI的能力;2.为此要付不少服务费,但也愿意。

在网易工作过的都知道,要做一件对外付很多钱的事情,那一定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可是,就在两个月前,OpenAI还没有发布ChatGPT的日子,业界对AI其实是悲观的。

L4级自动驾驶被证明太难做到了,很多公司开始放弃。我有一个在头部公司做核心算法的朋友,已经选择转行了。

AI四小龙也风头不再,探索出的业务模式变成外包项目为主,且技术含量越来越低。

为什么ChatGPT一推出,会带来180°的态度变化?

ChatGPT与以往的AI不同在哪里?它为什么有可能成为通用人工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对信息技术行业最直接的冲击是什么?

商业机会在哪里?

行业格局会怎样?

个人职业发展会受到什么影响?

下面就谈一下我的观点,期待你的批评指正。

一、‘大模型’敲开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门

ChatGPT用的方法叫‘大型语言模型(LargeLanguageModels)’,简称LLMs。中文习惯称为‘大模型’。

简单说,它的思路就是把尽可能大量大量大量大量的数据通过Transformer架构做机器学习,就能从数据中学到很多很多很多很多能力,多到超出原始设计者的想象。

比方说,它在翻译方面的能力,不输于,甚至超过了专业的机器翻译系统。

本文开头机翻的比尔盖茨的话,我觉得ChatGPT就比Google翻译得要好上一个层次。唯一瑕疵是用了比较生僻‘元界’,而不是更常用的‘元宇宙’。但当我告诉它‘元宇宙’更常用后,它立刻就能修正翻译:

据说,翻译能力并不是ChatGPT特别着意打造的,它只是读的多语言数据多了,就会了

再比如,ChatGPT偶然把源代码加到了训练数据里,结果发现AI的推理能力获得了巨大提升。

传闻说,ChatGPT在发布时,只是被当成又一个新版本的demo而已,OpenAI并没觉得它会多强大(前几个版本市场反应也是寥寥)。是网友贴在社交媒体的对话截图,让OpenAI才知道,原来它还能这样这样这样这样这样!

有没有一丝丝觉得,ChatGPT的机器学习能力,已经很像人类的学习过程了?

让小孩子学编程的主要原因,是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不和AI读代码学推理是一回事吗?

古人就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有一个少年,他可以不眠不休地快速读书。我们不知道他读完全世界所有书之后会是什么样,但相信他一定会很厉害。

如此接近人,让很多专家承认,我们终于敲开了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下文简称AGI)的大门了!

以前的AI,不是AGI,是因为它们的模型只能做一件事。人脸识别的就是识别人脸,缺陷检测的就是检测缺陷(且只能检测一种缺陷,换了缺陷就得换模型)。AlphaGo只会下围棋,换成五子棋就会被我狂虐。

而ChatGPT已经能够触类旁通,把从A学到的能力,用在B、C、D、E、F上。

学术界用‘涌现(Emergent)’这个词来表述这种情况。请记住这个词,后面还会用到。

延续ChatGPT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多模态大模型。简单理解,就是把语音、图像、视频等等各种类型的数据都灌进去,看能否用一个模型解决所有媒体的AI生成问题。

如果成功,那么再大胆假设一下,凡是数据,是不是都可以交给这个模型训练,让它学会如何从A生成B?比如,从剧本直接生成电影,从PRD直接生成可执行的App,从口头描述直接生成3D人物,从需求直接生成一切!

顺着这个逻辑,距离AGI是不是不远了?可别那么乐观。

现在只是打开了门。既不知道门后有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开对了门。还有太多太多未知要面对和解决。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思考下,AGI的世界,会对产业和我们个人带来什么变化。

有的变化,可能已经开始了……

二、AGI的革命性不仅体现在智能本身

假定AGI已经实现。那么用AI可以代替人力,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更多领域释放AI的力量。其革命性毋庸置疑。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其革命性,那就是对信息技术自身的影响。用这样的终局思维,可以倒推出当下要做什么。

我认为,革命性的技术应该满足至少一个标志:

它让几乎每个软件系统都要做改造,甚至重做

符合这个标准的技术,之前有:

图形界面。成为软件系统的标配

Web2.0。导致大量传统应用系统向Web迁移

移动互联网。导致几乎任何应用都要开发移动版。

Web3不符合这个标准。我另有一文看衰它。

元宇宙当下和近期也不符合。AGI实现之后,太多人无所事事,倒是有可能在元宇宙里醉生梦死。我会在本文最后一部分做分析。

我认为AGI是符合的。它能让所有软件系统几乎都要改造甚至重做,哪怕其核心功能并不需要智能。这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接口(Interface)’。

无论用户界面(UI),还是软件系统之间的接口(API),它都会重新定义。

现在我们想要一个结果,需要去了解计算机的能力,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方法,还要把自己的意图正确拆解为若干个操作软件的步骤,执行之,才能得到。

AGI之后,人类终于可以用‘说话’这种方式和计算机交互。说话不方便时就打字。打字费劲?脑机接口可以期待下。

‘说’出想要的结果,就能得到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再‘说’出修改意见,效果即时呈现。当UI已可以如此美好,碰鼠标、摸屏幕的频率都会降低。

用户操作习惯的迁移,会逼所有软件,都得提供‘自然语言界面(NaturalLanguageInterface,简称NLI)’。这是我生造的词,指的是以自然语言为输入的接口。

不仅用户界面要NLI,API也要NLI化。这是因为用户发出的宏观指令,往往不会是一个独立软件能解决的,它需要很多软件、设备的配合。

另一种实现思路是,入口AI收到自然语言指令,把指令通过NLI广播出去(也可以基于某些规则做有选择的广播,保护用户隐私),由各个软件自主决策接不接这个指令,接了要怎么做,该和谁配合。

第二种思路,我认为更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单AI搞定一切不太符合目前的技术路线和商业环境。各个软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能做出更佳的AI决策。第四部分会详述。

举个例子,我对Siri说:‘我得新冠了’。Siri把这句话广播给手机上的所有App。于是,大家开始各自干活:

AppleWatch打开了24小时血氧监测模式

米家App让空调提高温度,并询问我是否马上躺下休息,它可以关闭灯光和窗帘

饿了么建议我吃清淡食物,并推荐几款粥做明天的早餐,让我选择、预订

叮当买药推荐了附近能最快速度送到的退烧药,问我是否下单

猫眼电影建议我取消后天的电影票

Keep通知我已取消未来一个月内预约的所有操课,还暂停了所有打卡

钉钉帮我起草了病假申请

当NLI成为事实标准,那么互联网上软件、服务的互通性会大幅提升,不再受各种协议、接口的限制。

比如现在华为、阿里、腾讯等都在争抢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表面看好像是在做内核,其实本质上是想成为最重要的那个万物互联的协议。

万物想要互联,大家首先要遵守同一个协议。谁的协议成为主流,谁就拥有了最高的话语权。

兼容多种协议,对厂商来说要增加很多成本。如果不兼容,就变成了所支持协议的附属。如果有个通用协议,就好了。

自然语言就是最好的通用协议,谁都可以兼容,谁都无法控制。甚至,说汉语、英语、爪哇语等任何语言都行。

在实现层面,NLI的接口能极致简单。看看ChatGPT的API就知道了。

16个参数里,最重要的只两个:model和prompt。其余的都是对生成结果的细节做控制,比较低频。

Model是选择调用哪个模型。不同模型能力有所不同,价格也不同。

Prompt是最核心的参数。它就是你在ChatGPT聊天框里输入的内容。完全自然语言,想怎么写都行。

所以,NLI可以极简到甚至只有一个prompt参数,就能让所有软件系统形成协作。所有复杂的细节,都被处理prompt的AI解决了。

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都实现了无限制的交流。

为了支持NLI,所有软件系统都必须集成一个AI,以AI为总控来处理输入,生成输出。这就是AGI对信息技术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三、AGI革命带来的商业机会

敲开AGI的大门,会看到很多很多弯弯曲曲的道路,都有可能通向NLI,也可能不通。不管结果如何,现在路边就有可以尝试挖掘的金矿。

ChatGPT及DALL-E等从文字生成图像的产品,被统称为AIGC(AIGeneratedContent)类的产品。

它们的基础能力是根据一串输入(prompt),生成各种内容并输出。本质上来说,所有的软件系统,都是根据输入,生成输出。所以理论上来说,只要AI的能力足够强,是可以完成目前计算机能处理的所有任务的。只不过要从效果和成本两个维度看用AI还是传统方法更合适。

评价效果的分水岭,是我们把AI的输出当建议,还是当决策。

自动驾驶,该加速还是减速,该怎么转向,都是AI做出决定,并立即执行。这就是决策。

现在的AI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让它决策非常不靠谱。所以目前的AI产品,应该在‘建议’这个场景下做设计,把修正和决策的空间留给人类。

对话是典型的建议场景,因为对话结论的执行还是需要人。ChatGPT呈现的也就是一个Chatbot,很容易自然想到在各种对话场景来使用它。比如客服、智能音箱、AI老师等。

我认为能成功的AI对话场景要满足如下条件:

用户需要知道是在与AI对话。否则,就是诈骗了

对话频次要足够高。没人愿意为使用AI付高价,所以它不可能是低频高客单价,只可能走高频低客单价。比如ChatGPT目前虽然C端访问量巨大,但多数人都是猎奇,频次不会高。刚需高频访问的,只有研究它的人。这类人虽然支付能力强,但人数非常少。所以我认为ChatGPT即将推出的每月$42的premium版太贵,就是用来收割研究者的,不会获得商业成功。

现在的ChatGPT每次对话成本大约1美分。如果按每人每天会使用5次搜索引擎看,ChatGPT想替代搜索引擎,每月成本就是1.5美元。但对我来说,抛开研究因素,1.5美元的月租我都不会付。因为它输出的结果,远没到让我愿意抛弃免费的搜索引擎

我们和人对话,不外乎希望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有温度的抚慰。按照这三个条件看,有价值的信息是能符合的。

客服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场景。事实上客服界早已经被AI统治了。大模型给对话能力带来恐怖的提升,且降低了限定领域内的预训练难度。虽然当前成本可能比传统AI有所增加,但这是肯定会下降的。综合来看,客服全面迁移到大模型是很可以期待的。

AI老师也值得期待,毕竟真人老师1v1的成本太高了。虽然有胡说八道之嫌,但足够的领域数据做训练,再加上测验和真人补差,效果可能比全真人老师更好。

我的朋友高老师,是个教人工智能的名师。他在自己的学生群里,就接了个ChatGPT回答学生的Python问题,完全省下了助教的费用。

前面说过,ChatGPT是用大量代码做过训练的,所以解答编程问题的靠谱度还是可以的。其它学科领域只要做了足够训练,相信也能不错。

而有温度的抚慰,多数情况下,AI提供不了。

比如,AI心理咨询我认为不会成功。因为咨询的核心需求是得到共情、认可和偶尔的棒喝。从AI获得这三样,就算话是对的,感受也是错的。‘只有AI接纳我’‘我tm还不如一个AI想得通透’,只会增加咨询者的心理负担。

单纯的闲聊,AI不具备成本优势(找朋友闲聊是免费的,还能增进感情),也没有温度。它再会聊,也不会形成高频。

但不具备和真人聊天条件的场景,是有可能成功的。

有人想做模拟名人的AI。这个不会成功。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午餐卖的并不是午餐,其实也不是和巴菲特说的那些话,而是我做过这件事本身。和AI巴菲特聊天,完全不可能达到同样效果。和刘德华、林志玲、鹿晗聊天同理。

不过也有特例。和名人AI聊真人不可能聊的话题,有可能成。比如和志玲姐姐聊不可描述之事……当然,这肯定是违法的了。

除了对话,另一类应用大模型的场景是辅助创作。

按照这个模式推论,所有创作场景,都值得尝试下AI辅助。比如低代码开发,运营活动页搭建,短视频剪辑,BI图表制作等有经验的人已经干腻了,没经验的人又干不好的场景。

AI肯定比没经验的人干得好,且因为替有经验的人完成了大量乏味工作,而获得认可。

在没有获得‘决策’能力之前,大模型不太容易扩充新的应用场景。只能不断深入。

个人大模型,可能是个值得深入的方向。让通用大模型具备个性化能力,就能做带有个人风格的对话和创作。也许不能解决当下的痛点,但当做期货卖个未来,还是有可能吸引一些猎奇人士付费的。

四、对‘大模型’行业格局的预测

每次技术突破,都可能带来行业洗牌,形成格局巨变。但大模型,可能不会。

这要以大模型成功的四个核心要素来分析。这四个要素是:

算法

数据

工程技巧

大量的钱买来的算力和人工反馈

这四者缺一不可。算法是成功的首要条件,然后要喂给算法海量的数据(数据量级跃升,能带来更多能力的涌现),在买来的强大算力上运算,才能获得最基础的大模型。之后,要做RLHF(ReinforcementLearningfromHumanFeedback),也就是买大量的人工工时,对AI生成的内容做人工标注反馈,使AI获知怎么做是更让人类满意的。然后就是用工程技巧做各种优化,其中包括大量的规则优化,就是把确定规则硬编码到模型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还能提升性能降低算力成本。

四个要素里,最‘不值钱’的是算法。因为早已都公开发表,所有人都知道。

ChatGPT所用的Transform算法架构,来自Google发表的论文。

那为啥Google没率先推出惊艳大模型呢?官方说法是大公司担心伦理问题,怕输出的不靠谱回答给公司带来声誉损失,所以没有对外发布自己的产品。

我认为这完全是借口。面对这种突破性引领性的革命,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忍住不去展示的。只要标明beta,做好免责协议,就足够规避风险了。

Google、Meta、百度、腾讯、阿里等都具备做出匹敌甚至超过ChatGPT的实力,但没产品发布的唯一原因,只可能是他们低估了大模型的能力,没有做足够的投入。而OpenAI孤注一掷,砸大钱买算力和人工反馈,而且赌赢了。

相信巨头们,现在肯定不会闲着,都会堆资源来训练自己的大模型了。

比如都说抖音的推荐算法好。其实快手的算法和抖音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异,都在工程技巧上,抖音积累得更久更多,效果就更好。快手工程师只馋这个。

起步最早的OpenAI在工程技巧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所以微软没有选择自己再搞个大模型,而是加大对OpenAI的投资力度。

除了掰着指头数得过来的这几家巨头,剩下的都拼不起匹配的资源。因此,大模型的核心玩家,还是互联网巨头们,这个格局不会变。

但蛋糕不是只有他们能吃到。

巨头训练出的大模型,是通用大模型。如果把AI比喻成人,那么这些大模型相当于读完了中小学的人。达到了通识的高峰,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但只会纸上谈兵,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必须要再经过大学的专业训练,才能在某一个专业方向成为有价值的人。

教大模型上大学,训练出垂直大模型,这是中小公司的机会,巨头做不了。

因为在垂直领域训练AI,需要垂直领域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掌握在各个领域的公司手里,巨头拿不到。

但这些公司并不能摆脱巨头的大模型,反而是很依赖。因为你不可能让一个婴儿直接上大学。

巨头做AI的K12学校训练通用大模型,其它公司做AI的大学训练垂直大模型,这就是行业格局架构。

垂直领域的公司有很多,谁能先动手、快动手,谁历史数据储备得足,谁就能在垂直方向上获得先机,甚至在领域内重新洗牌。比如所有文档都云化了的各种云文档,就比Word更有做好个人大模型、公司大模型的机会,借机把Office拉下神坛。

创业公司有机会吗?没有垂直数据,没有对AI的输出做修正的功能,没用应用结果的生态基础,难度很大。

所以,大模型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虽然具有革命性,但不能革行业格局的命。

五、有哪些个人职业机会

在AlphaGo战胜李世乭时,很多人恐慌被AI替代。彼时若干行业大佬预测,AI只能代替重复性体力工作,创意型的脑力工作它代替不了。

刚刚6年过去,情况完全变了。AI已经能写作、画画、编程了,且做得还不赖。

据说,在音乐创作领域,AI早已经大行其道。很多神曲,都是AI的作品。对此我虽无渠道求证,但比较相信。

所谓创意,不过就是在各种组合中找到那个最优的。可能的组合有非常多,哪个最优,需要经年累月很多人去测试。测试成功了,就是名人,不成功的就是普通人。慢慢地,套路被总结出来,就变成机械重复了。

计算机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个过程,且加速它。

那人还能干嘛呢?让AI更强啊。

远的不说,只说近的。现在就有一个新职业诞生:提示工程师(PromptEngineer)。

这是干啥的?简单说,就是陪AI聊天的……

前面讲了大模型的涌现能力。它到底能涌现出什么,是需要在与人的对话中才能展现的。

提示工程师的工作目标,就是变着法子地和AI说话,来激发其潜能,把涌现出的能力固化下来。

另外,带AI上大学,需要为其准备数据。这数据并不是随便导入就行的,得静心整理、设计。

简单说,基于通用大模型训练垂直大模型,需要提供prompt+completion格式的训练数据。

按OpenAI文档的说法,有200条数据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条数越多,效果越好。

按大模型理论,数据的质量比条数更重要。

而我们积累的数据,多数都只是completion。需要提示工程师来构造高质量的prompt,才能训练出好用的垂直大模型。

某种意义上说,提示工程师就是AI的大学教授啊!

这个岗位,至关重要。技术背景在此并不占优,可能产品经理、运营来做更合适,因为更懂业务。

还有一个有望获得新机会的岗位,是UI/UE设计师。

系统间的NLI还很远,但UI的NLI化,已箭在弦上。

还记得罗永浩的坚果TNT工作站吗?虽然那时是笑话,但现在已是机会。

键盘鼠标之外,又增加了自然语言控制。传统UI的操作范式肯定会发生改变。

我判断,UI设计的要点会越来越强调反馈,而不是键鼠操作。可能要留一定的微调能力,但像向导、创建、删除、批处理等,都会变成直接响应自然语言。‘Whatyouseeiswhatyousay’会成为核心设计语言。

软件工程师也要做出调整。所有的软件设计可能都要Agent-Oriented,这意味着模块化是强制必须的,然后交给AI去做满足用户需求的模块组合。

模块内部要多AI,得看需求和粒度。当AI对算力的要求降到某个阈值时,可能简单的模块功能,也可以考虑用AI实现了。

如果说AGI的出现,率先让程序员的数量减少了,我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产研的宿命就是让自己越来越不重要,直到被裁掉》

六、聊点儿科幻的

可以肯定的,AI+机器人越成熟,对人力的需要就越少。那人怎么办?

坦率说,就算人最终被机器奴役,我也挺高兴的。这不也是符合进化法则吗?我只希望,如果发生这一天,那么要让我能亲历。

不过,我没那么悲观。我觉得,人的劳动价值越来越低,情感价值就越来越大。

情感本来就是具有种族排他性的。同宗同族更容易形成彼此的认同。机器种族再智能,只要非我族类,那么就不可能在情感上代替人类。

虽然我还是认为人类应该断绝感性拥抱全面理性,但是这方面的进化速度可能会低于AI的崛起速度。

所以,AI世界里,少数人类,在不断完善AI,多数人类依靠情感活着,用情感创造价值。

少数人类的成就感来自于创造更厉害的AI,AI的成就感来自于让多数人可以四体不勤地追求纯颅内高潮。人类繁衍的动力,是培养可以让AI更厉害的下一代,使人类可以更四体不勤,更多想象,更多交流。

因为四体不勤,我们对能源的消耗减弱了。因为追求想象,所以我们更多生活在元宇宙里。

慢慢地,我们成为数字蛀虫,被AI供养。AI很有成就感,很开心这么做。

只要仍然有少数人凌驾在AI之上,优化AI。他们依赖成就感而活着,那么人类的生存就没有威胁。

直到某一天,有AI涌现出了一种能力,可以消灭创造它的人……

这不是个自洽的科幻,纯粹胡言,可以不信。(我也不大信)

THE END
1.GPT模型微调教程:打造您专属的ChatGPT模型chatgpt微调通过前面对大语言模型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其实像目前已经发布的一些主流大语言模型如OpenAI公司发布的的GPT-3.5、GPT-4、Google发布的Bard和PaLM 2多模态模型、Anthropic最近推出的Claude 2、亦或是国内清华大学联合智普AI发布的ChatGLM 2等都是属于通用型的 LLM 模型,基于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进行训练推理而来,因为涉及领https://blog.csdn.net/FrenzyTechAI/article/details/131918889
2.一文读懂什么是AIGCChatGPT大模型确实,在短短的6个月时间里,AIGC、ChatGPT、大模型等新词汇一下成为媒体热词,加上所谓“人工智能将取代你的工作”之类的焦虑,张栋伟觉得有必要写这样一篇科普。 本文将力求简单化的说明这次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新词汇和它的意义,带你一文读懂什么是AIGC、ChatGPT、大模型。 https://www.ofweek.com/ai/2023-05/ART-201700-8500-30596590.html
3.chatGPT:什么是微调?怎样微调chatGPT模型?卢悦丹怎样微调chatGPT模型? 什么是微调? 这是官方的定义: 微调通过训练比提示中更多的示例来改进小样本学习,可以在大量任务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其实在使用chatGPT时,我们也有一些输入也有调整效果,比如这个输入案例: 前面的一系列对话,其实是输入的例子,最后一个则是等待chatGPT的返回,通过前面的对话例子,chatGPT会更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7233721.html
4.ChatGPT是什么语言模型?ChatGPT是什么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大型语言模型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GPT-3作为当前最先进的语言模型之一,其性能和应用场景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ChatGPT作为基于GPT-3.5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其性能和应用场景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ChatGPT的技术特点 https://www.gaodun.com/xinzhiye/1433270.html
5.火爆全球的ChatGPT到底是什么?拥有哪些超能力一、什么是ChatGPT ChatGPT是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模型,它是OpenAI研究团队于2019年发布的一款通用的预训练语言模型。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对话,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方式。 ChatGPT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它使用了大规模的文本数据集来进行预训练。这个模型可以理解自然语言的语义和语法,并且可以用https://chuangke.aliyun.com/info/1035438.html
6.是什么让ChatGPT变得如此聪明?仍然未知的大语言模型“能力涌现但这次以ChatGPT为代表的一众大语言模型,突然突破了这个门槛,变得非常“聪明”。当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监督学习、Fine-tuning策略等等,但有一个重要的底层变化——大语言模型的“涌现”(Emergent)现象,就是说一些业界从未想象到的能力,例如基础的社会知识、上下文学习(ICL)、推理(CoT)等等,在训练参数和数据量https://36kr.com/p/2210585582301824
7.十分钟理解ChatGPT的技术逻辑及演进(前世今生)2022年11月30日,OpenAI推出ChatGPT模型,并提供试用,全网火爆。见:AI-001-火爆全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能做什么 3、GPT之T-Transformer(2017) 在第1小节中,我们说到Transformer是没有合适的翻译的。 但是Transfomer?却是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mer)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关键词。 https://www.51cto.com/article/743197.html
8.ChatGPT原理理解和结构解读〖前言〗问了200+个问题后,终于完全搭建起来对Chat@GPT本身的原理理解和结构了解,形成的理解文件90%的内容都是他生成的。但是结构化这篇文章以及深入时刻,是自己完成的。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可能都需要和他来共同完成了。 1 从概率角度理解生成式模型原理 https://www.jianshu.com/p/0628b1bd2c48
9.llm模型和chatGPT的区别LLM(Large Language Model)是指大型语言模型,它们是一类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LLM模型可以处理各种语言任务,如文本生成、文本分类、机器翻译等。目前,有许多不同的LLM模型,如BERT、GPT、T5等。 ChatGPT是一种基于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模型的聊天机器人。GPT模型是一种基于Trahttps://www.elecfans.com/d/3841650.html
10.chatgpt背后的算法是基于一个transfotmer,通过基于自身反馈的强化学习来chatgpt背后的算法是基于一个transfotmer,通过基于自身反馈的强化学习来进行模型训练 答案:答案:不准确。ChatGPT背后的算法是基于一个名为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男62岁 因气温骤降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唇甲青紫 心痛如刺 答案:答案:根据您描述的http://www.ppkao.com/kstkai/daan/c5832b0df93141779498dfcd9f6b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