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手帐爱好者和效率app测评爱好者,买过各种各样的本子,试过各种各样的app,总在试图探索完美的效率体系但其实并没干多少实事,最后痛定思痛决定allinone,用同步方便的app来规划生活。
选择滴答清单的原因:多平台同步、功能全面、更新快、反馈及时。在综合比较了各种app之后,我觉得它是最适合我的。
本文对滴答清单的描述以Mac版为主手机版为辅,其他版本的用法是一样的,是否开会员并不影响核心用法(但作者开了会员)。
——这些任务该被如何分类,才能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首先,有些任务的性质并不明确,无法被确切地分类。比如,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娱乐,那么「学习光影知识」是应该分到「学习」清单里,还是该分到「娱乐」清单里?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既将任务按照性质分门别类地排列好,又能够一目了然地展示所有任务,真正做到让任务管理井然有条呢?
我的清单基础分类只分为如下四个,具体的内容会一个个向大家说明:
顾名思义,这里存放按照年份划分的计划,我非常喜欢滴答清单的看板功能,于是用它做了一个五年计划。这样除了能看到今年必须做的事情以外,还可以看到明年、后年要做的事情。这里的任务是比较笼统的,会在月计划里再细分。
这是我最常用的板块之一,说是月计划,其实是另一种年计划,我在这里把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已经度过的月份就移到后面去。在这个界面里,可以最一目了然地看到每个月的大事件,在我看来是规划短期目标的最好方式,如果看到一个任务差不多可以开始做了,我就会把它直接移到周计划清单里,或者进行进一步拆解后再放到周计划中。
这是整个清单体系里利用率最高的清单,因为平常的大部分任务都是很快能做完的短期任务,所以「周计划」这个清单代替了收集箱的功能(我在设置里把它设置为了默认清单)。由于我希望能够纵观全局,清楚地看到一周内每天都需要做什么,于是一开始,我的周计划清单是这么设置的:
由于太麻烦了我一度放弃折腾,压根不想打开滴答清单了。
于是我的周计划面板变成了这样↓
人生-年-月-周这四个清单帮助我完成了管理任务的基本流程,在这个基础上,当然可以再增加一些对完成日期没什么要求的各种备忘清单,不过这四个对我来说基本已经够用。
我的标签系统借鉴了一些网游的任务分类,大致是这样分的:
接下来说明一下每一个标签的用法:
这些标签经过排序之后,其实在重要度上已经有所区分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替四象限功能,因此把所有任务加上标签之后按照标签排序并显示标签颜色,就会看到周计划的页面变成了这样:
我这里只是在给任务分类时借鉴了一点游戏思路,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想要进一步实践游戏化人生,大概也可以增加许多其他的玩法,比如可以加上一些任务完成的激励机制,不过对于我来说,完成任务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了,所以我并没有增加这部分。
以上就是我的滴答清单体系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虽然这些设置在屏幕更大的电脑和iPad版本中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但是在生活中我使用最多的是手机版本的滴答清单,在手机端中,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创建任务」和「完成任务」这两件最简单的事,最常看的试图是「周计划」和「今日」(应用自带智能清单),毕竟,一切安排妥当后,我只需要把任务加好标签,按照任务长短期的不同标准放进四个精简过后的清单里,并且完成今天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最后,我会根据「标签」来筛选任务的类别,让它像这样显示在月计划里:
现在,我终于调整出了一个方便好用的app体系,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使用了效率app,我就可以变成一个效率很高的人吗?」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想得美!
但是,当我看着被我安排明白的滴答清单,仍然觉得这一切是有意义的,至少当我想要行动时,不能再因为「不知道要怎么安排任务啊」这样的情况瞻前顾后、逃避问题,毕竟一切已经安排妥当,现在我要做的事情又回到了最初的三步:创建任务——做任务——标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