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开手机,看看桌面的app,基本上就能了解一个人。喜欢做什么,喜欢读什么——除了购物,技术也改变了我们的文艺生活。我们打开手机,挑出一款app推荐给你。
1、潮汐
文|张莹莹
散漫惯了,一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番茄时钟这东西。去年一月跑广州采访,采访对象正在创业,坐在15层楼的角落里背对难看的市景,转动一个塑料番茄,机械的滴答声响起来,每个“滴答”间都有个急促的停顿,像是催你快走快走快走。
当时广州小雨,我只想去雨里走走,慢慢走。
目前我最喜欢潮水声,以45分钟为一段。有时候读着书,就把那潮水声音忘了,有时候读不进去,就强迫自己听几分钟水声。它的页面就不用看了,那些句子就像充满诱惑又假装克制的女人的轻柔耳语——这个形容也是非常恶心。
回想了一下,今天我又度过了没有效率的一天。
2、形色
文|大头
养花养草,说是进入中老年的标志。老生常谈似乎都有点道理。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走到阳台,看我的十几盆花。这种生活的起点,确实是我的反人类病症进入晚期的时候(但我又可悲地参加了好多活动,因此越来越病入膏肓)——我就想安静地和我的植物一起待会儿。
我还下了两个app,对路上、小区的植物拍拍点点,想知道它们的名字。这里还有一个实际的原因。我不想在写作的时候,再出现这种表述:一片紫色的花,一只黑色的小鸟……能够准确地命名,即使看似微小的细节,都能增强作品的说服力。
经过比较,在两个app中“形色”准确率更高,也没有一些无聊的“花语”。昨天,我用它认识了“金钟花”,一种黄色的小花。
3、网易云音乐
文|李纯
网易云音乐的曲库量有限,希望丁磊在养猪之余,也能花点钱,多买点正版音乐。尤其是有品位的正版。保持不用花钱开通会员就能收听高品质音乐的优良传统,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精神,相信丁磊一定深谙此道。
4、《纽约时报》(中文网)
文|罗洁琪
为了戒掉心魔,我曾经下载了很多新闻的APP。既然资讯躲不过,就选择专业渠道,好歹能过滤掉垃圾。这些APP有英文的《纽约客》,《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中文的《财新》《南方周末》《FT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经过几年,我手机桌面只保留了《纽约时报》(中文网),其他的都成了“僵尸”。
2014年,我在美国的时候下载了这个APP。时报被解雇的原主编JillAbramson在哈佛大学演讲,我问她是否后悔,当初出了点事儿,导致时报中文网陷于困境?她说没有,而且相信,这样反而赢得了读者。我是其中的一个。
读《纽约时报》,常让我想起一个人,我的美国同学Jason,他是芝加哥的一名调查记者。他介绍自己时,曾说,”我的工作就是送别人入牢的”。我问他,“美国能持枪,你不怕别人报复吗?”他笑了笑。他一直说要离开那个城市,换一份工作。我知道,直到现在,他还是老模样。
5、SleepCycle
文|淡豹
把握你每晚的睡眠,编制曲线,判断你辗转反侧与进入深浅睡眠阶段的节点。
在面对包括制作食物、保养身体、健康、家务、卫生、打扮在内的我厌恶的domesticchores时,我只受结果驱动,虽然与这个特点相互平衡的是我在自己关心的事情上的缺乏计划与肆意享受。我这样游泳:决定游18圈,最终游20圈,在第19圈时决定下一次游到22圈,下一次多半会游24圈,不能再超过自己时我觉得游泳没意思,得停一阵子让自己变差,为了再变好。快乐与水无关,我一下下默数,快乐在每个展臂积累的数字增长里和对总数的最终克服中,生活是种关于数字的军事行动,而灵魂是蛋饼。
可以如此写个词条,【高科技】:唯我论者的敌人。
年轻时我也写下这样的词条,【性】:吃耳环的贼。【性】:形而上学前的准备。
现在我的情意用来等待睡眠,婴儿般的睡眠,likeavirgin,likeababy。我相信神的手指在某些夜晚将亲吻我的额头,赐予我,在我所爱的那许多一切中不太需要借助他人阴晴的恩典与纠缠的比较容易的小部分。
6、即刻
文|谢丁
我认识的好几个人都认识“即刻”的团队,但我从来没跟他们打过交道。“即刻”刚上线时,邀请正午开设了频道——我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它,姑且叫频道。我去下载了APP,随便给这个频道取了个名字:“每日高逼格故事”。他们每天会自动抓取界面正午的网页。那时的“即刻”看起来很简陋,给我第一印象是手机版的Google关键词订阅。然后我再也没打开过这个APP,有一天就从我手机里消失了。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也许两年。
这些都让我有点焦虑。比如我最近发现,有时我一天打开了六次、七次(有天打开了二十几次)。如果这个APP改名叫“永恒”,会不会好点儿?
NoonStory致力于故事的发现和实现。我们希望集合最优秀的写作者,提供新鲜、真实、具有时代烙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