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重难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文体
板书:回忆(思念)
二、检查预习,概括情节
明确:背儿赏灯讲述小说陪儿落泪深夜做鞋
2、指导学习方法,布置学习任务
勾画:描写人物的语言
品析: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批注:我的阅读感受
三、细读文本,感受人物
1、跳读“背儿赏灯”的段落——欣赏母亲的“美”
明确:“微笑”、“蹑手蹑脚”、“好几次”等词语——活泼、欢悦、柔和、青春(可爱的性格)
(学生默声跳读,勾画描写母亲的语言,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板书:可爱
2、听读“讲述小说”的段落,——探讨母亲的“泪”
明确:挥泪痛哭——艰辛命运的共鸣(能干的才具)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训练学生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文本的能力。
板书:能干、惋惜
3、演读“陪儿落泪”的段落——感悟母亲的“泪”
(1)学生先跳读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
明确:饮泣吞声——望子成龙的期盼(严格的慈爱)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后集体演读,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演读: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板书:慈爱、感念
4、默读“深夜做鞋”
(学生默读,勾划描写“我”心里活动的语句,圈出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
明确:居然、眼巴巴、歉疚、不安等词语——回报母亲的奉献(努力的精神)
板书:奉献(劳苦)、歉疚
四、回顾文本,探究主旨
1、回顾四个记忆片段,这是母亲对爱的?
明确:表达和期待(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2、通过首尾的段落,这是儿子对爱的?
明确:感念和歉疚(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明确: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
五、美文赋诗,余音袅袅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自主预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3、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写在日记上即可)
A、为母亲洗一次脚B、为母亲梳一次头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教学过程:
1、导入:
2、交流展示(字词、搜集材料、准备工作)
3、速读课文,结合已有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合作探究
【A】探究题目一: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对学内容)
(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b】探究题目二:从文中母亲的几件事中,哪些话语或是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群学内容,组长指导)
5小结,预习:
其实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按照下面例子,再找出几例试着体会作者在运用词语方面的分寸感。
5、达标检测
a、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1小组展示
2总结探究
准备展示目标:
1概括事件,体会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四、设置报道站,小组准备
五、按照目标,小组展示
3,教师归纳,问题探究
c、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d、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老舍自然朴实的语言,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露出的母爱;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从语言上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母亲勤俭诚实,吃苦耐劳,待人宽容的优秀品格,体味自己得到的母爱。
2.通过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点
把握母亲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学习过程
(一)播放歌曲《母亲》
(二)课文导入。
法国作家漠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问:老舍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提醒:同学们浏览的时候用笔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并适当的圈点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互相合作:(1)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
(2)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母亲形象。
学生二:第八段写道“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第十段“好客的习性”。
第十一段“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师:这两位找得很准确,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能体现母亲的性格吗
学生三:还有第十一段“她宁吃亏,不逗气”。
师:(鼓励)很好,很细心,在文段的中间也能准确的找到。请大家继续补充!
学生四:第十二段开头“母亲并不软弱”。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第8自然段)
热情好客(第10自然段)
乐于助人不怕吃亏(第11自然段)
软而硬善良坚强(第12自然段)
师:性格“软而硬”的母亲,在生活中善良的让人心痛。默默地注视着母亲,我们可能会从母亲身上挖掘出更加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让作者终身受益。
(板书:母亲形象——伟大的性格)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00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材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投影)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⑴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③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⑵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⑴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⑵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一.教学目标: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真挚、深沉的母爱,《我的母亲》教案设计9。
二、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三、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一、导入:
法国大作家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的亲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十三岁时慈母长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了《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爱的动人形象。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1、理解识记字词。
2、结合课后第一题,课文写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母亲的爱子情深。
(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引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段。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人影憧憧()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娓娓动听()
万籁俱寂()
对第二个片段涌流的泪珠,重在体会母亲的同情心和循循善诱的良师素质。
对第三个片段丰富的心灵世界,通过精读这一片段,重在理解母亲期待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矛盾心态,引导学生懂得写人之心态,要善于写出心灵中复杂矛盾的一面。
对第四个片段劳碌的身影,重在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才干以及我的歉疚和激动之情。
(三)、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本文的句式一般较长,多用修饰,注重描摹,强腻刻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如“我自己咆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母亲前用坐在旁边缝纫着的限定,哭着前用唏唏嘘的泪如泉涌修饰,声音前用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修饰,绘声绘色,描写细腻,结构严密。这句话如果改成短句,似乎可说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母亲也哭着,她坐在旁边,唏唏嘘嘘嘘,泪如泉涌……声音呜呜咽咽,断断续续,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意思虽没有增多或减少,但似不能表明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与哭着等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描写的细腻程度上似有了一定的差别。
细腻描写的语言中有着真挚、深沉的感情。例如:“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句话所揭示的内容,这句话所流露的感情,则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子,几乎无独立身份可言这一现象的深沉的谴责、控诉之情,也似乎包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感叹号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
(四)强化训练: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交妇含冤的美好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睢着,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母亲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截取母亲生活中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启发诱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为我们塑造的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本文是写血浓于水的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如何饱蘸深情,写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板书:母爱无言润物无声
——《我的母亲》邹韬奋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批注。
(1)扫除字词障碍,
(2)抓关键词句,
(3)通过联想与想象作批注。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出你动情的理由。
四、写法总结,点拨升华
1.感情真挚
2.截取法
3.细节描写
4.叙议结合
5.语言特色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自然界的一切,都象征并表露着母性。太阳,是大地的母亲,她以热量孕育了大地,用光明拥抱大地。大地,是树木花草的母亲,她生育并培养它们,直到它们长大。树木花草又是香甜可口的果实和充满活力的种子的慈母。而宇宙万物的母亲,则是充满美和爱的无始无终的永恒不灭的绝对精神。母亲这个字眼,蕴藏在我们的心底,就像果核埋在土地深处。在我们悲伤、欢乐的时刻,这个字眼会从我们嘴里迸出,如同万里晴空和细雨蒙蒙时,从玫瑰花蕊溢出的芳香。课下,请同学们下列题目之一做一做
2.与朱自清的《背影》比较阅读,看有哪些异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二课,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历,或展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伸,用资料和声音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语文思考
通过放录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能力;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历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及换位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回忆、重新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捕捉生活中有用信息的能力。
3解决问题
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心他人意识;形成换位思考变换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别人的感受,并通过理解感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
四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五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导入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3复习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文写了母亲这样5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二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三情感延伸
1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3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母爱是无任何条件的,就连小动物的母亲也会保护自己的宝宝,请听下面的故事。(播放《黄鼠狼妈妈找食物》)(老师打出课件后,播放了一个深情而又荡气回肠的歌颂母亲的曲子《烛光里的妈妈》,创设了很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
动物如此,我们人类呢,在奥地利发生啦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就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的卑微为羞耻,但是在这一瞬间,他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女儿终于心痛地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母爱!
同学们,故事中的母亲用生命保全了女儿,希望我们能从中悟道爱的真谛。假如你是那位母亲,体会一下当时母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请说一说。
4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四拓展训练
有一个叫小兰的女孩,身患重病,家里无力为她治疗,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兰住进医院,获得治疗。下面是小兰的母亲的一段录音,请听:
母爱是无偿的,但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陌生人也无偿的献出啦他们的一片爱心,除了母爱,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爱?
五布置作业
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小结: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甚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的身分!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一九零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甚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神,壓歲錢等事,只當做不曾看見這一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事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甚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甚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的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甚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现在“中国妈妈”这个词在美国高中成了贬义词。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而白人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母亲”像一只老母鸡,一直用翅膀保护着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要她说了算。
时至今日,伟大的中国母亲难道就变成了这幅模样,听起来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又十分专制的女人。
那么,“中国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典型的中国妈妈,来寻找你心目中的答案吧!
现在,我要隆重请出这位“中国妈妈”,她就是冯顺弟。冯顺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的女儿,与许多旧时代的女子一样,从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学堂教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妈妈,却能够培养出一个一生拥有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的儿子,那个人就是胡适。那么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中国伟大的学者胡适。
【胡适简介】(观看胡适简介的视频)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那么,那个毫不起眼的中国妈妈冯顺弟是如何教育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教学内容
1、昨天我要求大家阅读课文,并找出胡适对她母亲的`评价。(提示: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恩师、慈母、严父、严师
【明确】称母亲是“父”,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三岁零八个月)就没了老子,母亲就得即当妈,又当爸。
称母亲是“师”,是因为母亲督促“我”学习,又训练我“做人”。
3、母亲是如何督促我学习的?
【明确】天大明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印证】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资料】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页
【过渡】由此可见,母亲对胡适的学业是非常重视的,可说不惜“重金”在栽培胡适。母亲这颗望子成龙的心,古今都是一样的。想必同学们的妈妈也一定天天唠叨着:好好读书啊!看到你不理想的成绩,就千方百计地让你去参加各种补习班,甚至花大笔的钱,请家教给你进行一对一的补习。你是如何看待你母亲的这些言行的呢?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
——《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25页
可以说,由这件事胡适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么现在你再好好回忆母亲的言行,是不是又多了一份对她的理解了呢?(留白)
4、母亲除了督促“我”学习外,还训练“我”做人。那么她是如何做的呢?
【明确】a.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b.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重点)
5、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我”做人上的训导。是极其严格的,胡适对母亲的评价中有两个词语也都出现了“严”字。那么,你能理解母亲的“严”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母亲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希望我上进,养成良好的品性。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确实是一种爱的表现,严中透出的是爱,那么母亲对我的爱还有没有别的的表达方式?
【明确】慈中透出的爱。
【事例】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而儿。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悔: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
急: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
真用: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添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
【总结】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6、胡适的母亲是这样教育他“做人”,你的母亲又是如何教育你“做人”?你从中感受到她对你爱了吗?
【过渡】我们刚才所谈到的这些的管教,都可称之为“言传”,通过言语来教育我们。那么除了“言传”这种方式外,文中的母亲还有没有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教育“我”呢?
【明确】身教
这种“身教”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明确】母亲处理家庭事务来体现的。
5、母亲在家中是什么什么身份?
【明确】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过渡】文中介绍比较简单,大家可以结合以下资料来进一步了解母亲在家中的身份。
(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
6、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家肯定不好当,不仅因为母亲是个寡妇,而且还是个年亲的后母。那么,她曾面临过哪些家庭状况呢?(提示: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
情况一:“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大哥还“吸x片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时,母亲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招致的一大群债主。
情况二:大嫂和二嫂“常常闹意见”,也对母亲“闹气”,这时她们“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
情况三:无正业的浪人五叔,“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
7、在面对家中这些情况时,母亲是如何处理的?由此“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情况一:母亲是如何对待大哥这个败家子的?
【引】面对这样的败家子,你会以什么态度对待他?
【引】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总结】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情况二: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事事:说明在每一件事上,母亲都很留心、很容忍,没有例外。
格外:程度副词,表示这种容忍已经超出了一般程度。
总是:说明母亲在对待我和大哥的女儿时,待遇上从来是一视同仁,而发生争执后,永远更加偏袒她。
从不、不:说明母亲非常大度,即使嫂子让她受了气,她也不会怪任何人。
只:副词,表示限制,说明母亲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唯一做的就是容忍。
【总结】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情况三:面对五叔的侮辱,母亲是怎么做的?
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补充:母亲之所以非常生气,是因为对于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捍卫名节是很有必要。)
这些文字都说明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态度认真严肃,绝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的名节。
【总结】表现了母亲的“刚气”,说明母亲的性格中有“柔中带刚”的一面。(“刚气”,刚强的脾气,这里就是指不愿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过渡】母亲嫁入胡家30年,23年是在守寡。她做后母、后婆、后奶奶,她生活的艰辛确实如同胡适所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但是正是在这痛苦的生活中,胡适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宽容、善良、容忍、温和而又“刚气”。在潜移默化中,母亲教会了胡适该怎么做人。那么,胡适是如何评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呢?
【明确】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总结】母亲让胡适养成了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过渡】胡适的这些品性在他的言行中都得以体现,我们来看以下几则资料: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总结】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适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
8、胡适的母亲对胡适而言既是慈母,也是恩师,他“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那么你在为人处事当面有没有受到你母亲的影响?
三、结语设计
这堂课,我们谈了胡适的母亲,也谈了我们自己的母亲。尽管我们的母亲与胡适的母亲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母亲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爱总有着相似的地方。
当我们谈了这么多“中国妈妈”后,你对“中国妈妈”的理解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白人家庭的高中生还一样吗?你心目中的“中国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对“中国妈妈”这一词语的思考写在练习簿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