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我曾经的患者陆圣斌,一位从军20年的退伍军人。第一次见面,他刚从医院抢救室转进我们科,随时有猝死的危险。正常人的血小板数值在10万至30万,而他却只有2.6万,周身布满瘀点瘀斑。我怀疑他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中十分凶险的一种。随后的骨髓检查证实了我的判断。
我和同事们经过42天的奋力救治,最终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为期3年的治疗过程中,我经常对老陆进行“话疗”。我告诉老陆:“这种病治得好,不少患者痊愈了。相信我们,也要相信你自己!”
老陆在他的书里记录了很多我们给予他温暖的瞬间,比如在他输液时为他盖毯子,在他半夜喘不过气时立马跑过去轻声地安慰,在他因检查报告的几项指标偏高烦闷时给予他坚定的鼓励……他说治疗期间这些无处不在的细节,不仅温暖了他的心,更一次次坚定了他战胜病魔的信心。这让我们也深受鼓舞,想不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会给患者带去这么多的温暖与鼓励!
17岁的小晨是我最近治疗的一位患者。我还没走进急诊室,就听见他大喊大叫:“我要回家,我不治了,死了算了!”我一看彩超单,小晨右心房有髓外浸润的白血病肿瘤,基本堵塞了流出道。只要稍微一激动,血液就泵不出来,他的心跳已经高达180次/分。他喘不上气,肿瘤随时可能脱落,危及生命,科室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
小晨得的病叫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这种病除了侵犯骨髓,还会让身体多个部位长瘤子,患者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得病前,小晨跟父母关系特别差,已经辍学3年,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直到他左手长了一个大瘤子,一只手玩不了游戏了才告诉父母。因为他不配合治疗,病情越拖越重。
我跟小晨的父母说,他一定是遇到坎儿了,身心非常不舒服才这样。听到这里,孩子眼泪一下就出来了。我对小晨说:“你才17岁,人生还那么长。你就当出道题考考我们,看我们到底有没有本事把你手上这么大的瘤子治好。”就这样,孩子终于小心地把裹在左手上的毛衣拿下来,拉上帘子只给我一个人看。
第一针、第二针化疗结束,小晨手部的肿瘤明显缩小了,孩子也安静下来,配合度很高。为了让他坚持治疗,我每天查房都要跟他聊聊天。渐渐地,小晨的心跳恢复正常,12天后心房里的肿块仅剩治疗前的五分之一了。他妈妈感谢我们不光缓解了他的病痛,还修复了他们的亲子关系……
好多患者从天南海北来找我,特别不容易,今天如果没有看上病,下次还要舟车劳顿再来,身体就得承受更多的痛苦,于是加号成了我的工作习惯。正常一天40个号,我一般会加到100多号,从早上7:45工作到晚上。我们还创立了日间病房,患者不用在医院过夜,能节省一笔住院费。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对患者那么好,30年如一日。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那些濒临绝望的生命,点一盏微光!